蔡杰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100)
試論石齋之詩與石齋之死
蔡杰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100)
要要摘要要:歷來對黃道周之死多有述論,但所據大體限于歷史文獻上。今試從黃道周后期詩歌入手,窺探其決意赴死直至蹈仁期間的心境。其中主要以黃道周被俘后的三次自殺為線索,以其詩論其事,體悟黃道周作為“大明孤臣”的悲壯情懷。
要要關鍵詞:黃道周;詩歌;心境;蹈仁
黃道周(1585~1646),福建漳浦人,字幼玄,號石齋。生于萬歷十三年(1585),南明唐王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因抗清被俘不屈,就義于南京。黃道周38歲中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任崇禎朝翰林院編修、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禮部尚書,隆武朝內閣首輔等職。黃道周是明末大儒,著名的易學家和書法家。徐霞客曾說:“至人唯一石齋,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宇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盵1]黃道周是民族英雄,明亡后堅持抗清,失敗后終不屈而就義,氣節(jié)不讓宋末文天祥。乾隆帝評價他:“立朝守正,風節(jié)凜然,其奏議慷慨極言,忠藎溢于簡牘,卒之以身殉國,不愧一代完人?!盵2]
以往論“黃道周之死”的文章,其所依據,大抵限于歷史文獻的記載上。[3]但真正能反映黃道周后期心境的,是他自身的著作,特別是大量的詩稿。故今論“黃道周之死”,首取其原著為證,次取《洪譜》[4]《莊譜》[5]等黃道周年譜,末取清人野史稗記;凡今人所述,除一二專著外,則少取。力求還原一個在生死大義面前堅貞不屈的真實黃道周。
黃道周61歲那年,從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鍵稱帝,到黃道周七月二十二日出師抗清,短短不足一個月,黃道周由信心滿滿變?yōu)椴恢鶑?,直至自請行邊,一意赴死。關于他最終選擇赴死的動機,或可從一二材料中窺出。
關于黃道周決意赴死的動機,先引幾處他人說辭。
(一)清人李世熊《寒支集》載:“一則曰輔臣懵不知兵,迂愚自用;一則曰輔臣失律輕生,無補于國?!盵6]這是當時人的觀點,猶不免以成敗論英雄的嫌疑,亦不免以果代因的錯誤。人終有一死,其緩急不一。若以速死者皆為“輕生”,那么高壽者,豈非明智通達?洪承疇終壽七十有三,勝過孔丘;錢謙益八十有四,堪比孟軻。此二人“有補于國”乎?這真是一種危險的言論,以貪生為榮,其可恥也。此論調可以休矣!
(二)史學家顧誠認為是“設法為隆武朝廷打開局面”[7]。這大概是歷史發(fā)展的推論,或者說是一種猜測,看似合情合理,很說得過去,只是毫無依據。顧誠先生治南明史,對黃道周個人著作未能洞悉,無可厚非。
(三)《劍橋中國明代史》認為是“為了反對鄭芝龍的阻撓”[8]。此可謂其出師動機的一方面,但不是主要原因。下詳。
(四)翟奎鳳教授認為是“為了擺脫鄭芝龍的牽制,為了早日實現(xiàn)光復中原的雄心壯志”[9]。(五)鄭晨寅教授認為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得到最大限度的凸顯……以自己的生命去維護綱常大義”[10]。
這是一場注定失敗的行動。他本人并非不知,旁人也都明了,甚至嘲笑他。但是旁人并不知道他出師的真實動機,他寫道:
臣以國恥未雪,中夜撫心,思圣明垂諭之言,一字一淚一血,是以奮不自量,務請行邊。而旁觀側目,姍笑詆譏,臣茫然無覺,猶聾馬思鐘,啞蟬操琴,了不知其意所在。嗟乎!臣為高皇之世界未清,陛下之大業(yè)未遂耳,豈衡門之下不可棲遲乎?臣去矣!臣不去,諸摭口實者必不肯奮。臣藉引車之義,為推轂之實。愿陛下含宏翕敷,動潛天地,勿以一介小臣為意,亦勿以文武不和動罥圣懷。[11]
從這段話,可以歸納出幾點:一、報君;二、避“文武不和”;三、激勵旁人。前兩點其前人已有提及,第三點則十分關鍵?!俺疾蝗ィT摭口實者必不肯奮”,這句話的含義不僅為了擺脫鄭芝龍的牽制,還隱含著“臣若去,諸摭口實者乃肯奮”的意思。可以看出黃道周在隆武朝受到排擠,他希望自己的離開,能夠使那些人奮起抗清。于是接著才說道:“臣藉引車之義,為推轂之實?!本褪窍M约旱某鰩?,能夠激勵一些人,喚醒一些人。
這樣的思想在他早先也曾有。他對弘光政權失望時,曾說道:“吾輩頑石,搗骨合藥,無補于天,猶冀后人嗅此藥氣耳。”[12]就是希望以自己的獻身,影響后人,使后人奮起。此可為其出師動機為激勵旁人之一證。
可惜旁人多不解,“旁觀側目,姍笑詆譏”,以為自不量力,以卵擊石。黃道周的夫人蔡玉卿看到招征疏后,她或能理解黃道周的選擇,她說道:“此夫子盡瘁之日矣!招征之役,不過義無所逃,欲得一死,以下報孝陵與先帝耳。人不知義,宜復群起而笑之?!盵13]這種人不知義,群起而笑之的,歷時四百年至今,實在還有不少人。
說是“以卵擊石”也沒有錯。黃道周在閩浙贛邊界招募弟子、鄉(xiāng)親,約募得萬余人[14]。他一生的至交倪元璐,雖已在北京城陷時自縊,但倪家兩個兒子和侄子特率家丁六十余人,從浙東應招而來。天下志士,紛紛起而報國,然而鄭芝龍精兵不發(fā)、施瑯按兵不動,“文臣在外,武臣在內”這種不合情理的現(xiàn)象,注定要失敗的。黃道周的“軍隊”多是一些鄉(xiāng)民,沒有受過正規(guī)軍事訓練,也沒有參戰(zhàn)經驗,他們的“武器”是竹棍、扁擔,故時稱“扁擔兵”?!氨鈸钡姆Q呼在清人記載中屢見,如《東南紀事·黃道周傳》載“眾至萬人,田夫荷鋤從之,曰扁擔兵”[15],又如《小腆紀年附考》載“以行有耰鋤棘矜以隨其后者,名扁擔兵”[16]。
正規(guī)軍屯在朝中,老百姓沖在前線,憑著一腔報國情懷、不愿做亡國奴的意志,面對清兵鐵騎。黃道周的夫人蔡玉卿在漳浦,召集許多婦女,組成“夫人軍”[17]。這樣的“軍隊”算什么軍隊?蔡玉卿憤然寫道:“欲問昊天縱丑類,豈無豪杰靖中原!”[18]
視死如歸,黃道周不曾想過求生,在婺源的最后一搏可以一覽無余。黃道周在婺源時,援兵不至,只能孤軍奮戰(zhàn)。最終遭到大明叛將張?zhí)斓揫19]的圍擊,道周從容被俘。
(一)第一次自殺的心境
隆武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黃道周在婺源被俘。先囚于婺源,一入獄,黃道周即絕食。這一次絕食自殺,他的心境是復雜的。這種復雜表現(xiàn)為在“死”與“生”之間低徊,一方面他渴望以死作為解脫,撒手人寰;另一方面他又有所顧慮,但這種顧慮不是茍且貪生,而是基于家國情懷。下面分述之——
木葉欣霜落,山魈喜暗投。從今無所系,大地自藏舟。[20]被俘之后,只求一死,死反倒是一種解脫?!安刂邸?,典源自“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21],比喻變化萬端,句言從今再無牽掛,任憑自然變化。從中可以看出黃道周對死亡的灑脫,但他果真毫無牽掛么?
期間他記下一個夢:“夢高皇至,厲聲曰:‘卿竟舍我去耶?’予對曰:‘朝廷舍臣,非臣舍朝廷?!燹救挥X?!盵22]這個夢不是黃道周在婺源獄中做的,但他當時想到,并且頗有感于此。這與他此時的心境有關。黃道周是想一死了之的,但他的潛意識里又放不下他的明朝。他寫道:
求仁何所怨,失道未忘愁。故主日初旭,余生鳥自投。[23]
“鳥自投”言如鳥自投而亡。隆武新登基,局勢未穩(wěn)。如果他就這樣“自投”而死,身后未免還有牽掛,這不符合他的忠君思想。他在另一首詩中有更具體明顯的表述:
搏虎仍之野,投豺又出關。席心如可卷,鶴發(fā)久當刪。
怨子不知怨,閑人安得閑。乾坤猶半壁,未忍蹈文山。[24]這一首老當益壯、忠心不死的氣魄與情懷?!拔纳健敝^文天祥[25],文天祥也絕食,但是文天祥被俘后,大宋江山已亡。而黃道周此時雖被俘,大明猶存半壁,從福建直至廣西,都還是明朝的天下。所以黃道周的時代,與文天祥時尚存不同,他不忍就此離開。
在死與生之間低徊,去留難決。這大概是他此前不曾想到的,《昏曉》詩中有一首“傾危世事廿年中,曾夢高皇與二宗;勝負當頭須有數,去留舍我更誰從”[26],黃道周選擇出師是自知勝負定數的,他本無懼于赴死,但是囚于婺源期間,他忽然在“去”、“留”之間夷猶了。至此,即可理解黃道周離婺源前往南京,絕食七日又“復進漿水”了。
輔臣即欲自盡,門人趙士超解勸云:“此去金陵不遠,倘得面數賊臣誤國及君之罪,魂魄依傍孝陵,死亦未晚?!陛o臣然之,遂行。[27]
黃道周在婺源囚禁七日,絕食七日,但他在死生去留之間,是有所低徊的。當門人勸解說赴南京而死,或許死得更有意義。他才由此復進漿水。
去留之間免不去的是悲涼,“低徊憶鳳泗,攬筆自悲涼”[28]。特別是從婺源到南京途中,正逢芳春,樂景更添悲情。
人日亦逢梅,窮崖香雨來。不從邊外見,偏向帳前開。
花碎馬蹄薄,人窺鳥路哀。含愁看城邑,無奈且銜杯。[29]“不從邊外見,偏向帳前開”這一聯(lián)不僅僅說梅花開的不是地方,開的不是時候,更絕妙的是在“邊外”一詞的寓意。梅花若是開在邊外,那就是歡喜的象征,就是勝利的象征,蘊含著復國的景象。只是眼前事實恰好相反罷了,由此更突顯此時心境的悲涼。
(二)第二次自殺的心境
黃道周62歲那年正月三日離婺源。元宵節(jié)前后,在徽州看到“西橋演燈甚盛,為魚龍百戲”,國家危亡之際,老百姓卻麻木至此。黃道周感嘆道:“世事不競,遂使人心至此,為之淚下?!盵30]于是黃道周又絕食,連續(xù)絕食十四日,這是他的第二次自殺。
這種情況下,他的心境是失望的。這一時期的心境雖然延續(xù)了上一次自殺時對去留的“低徊”,但這一次對生死轉為看淡,只當是平常事,提高到了成仁的境界。
他在《新安元夕》[31]四章當中,對老百姓的麻木多有描寫,如“最是西橋歌舞盛,魚龍百戰(zhàn)不知還”,“千歲連呼呼不足,不知囗鬼自獰猙”,“粉樓峻宇少安眠,舞罷燈前再數錢”,有些許諷刺的意味,但更主要是刻畫出老百姓的麻木形象,從而流露出失望不堪的情感。于是乎,黃道周才在絕望中寫下“誰能呼九子,別掃大江陰”[32]如此豪邁的詩句,看似心存希望,實則是絕望的另一種表達。
這一時期黃道周對去留的心態(tài),集中表現(xiàn)在《拼得》《拼不得》中。他在這兩組七律后有一段話:“乙丑且別余,至床前請益,馬平直云:‘會有所拼,拼圣賢得神仙,拼神仙得豪杰’,又云:‘拼豪杰得神仙,拼神仙得圣賢?!鄳唬骸吹??!R平曰:‘拼不得?!薄渲械年P鍵詞是“拼”,這個詞有多種解釋,主要有①拼合、②舍棄兩種。如果我們從前計較,便有作①拼合義時寫作“拼”形,作②舍棄義時寫作“拚”形?!缎氯A字典》(第11版)繁體異體字經過處理,統(tǒng)一為簡體字,①拼合與②舍棄這兩個義項統(tǒng)一到了“拼”這個字形上[33]。查閱《黃漳浦集》刻本,此二詩為《拚得》與《拚不得》,于是“拼”在此當是②舍棄義。拼命的“拼”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世間萬事皆拚得,況在神明淘汰中。性靜自應情不動,道恬端與法無窮。
云根觸石消枝葉,霓采因光失去從。不是此生多解脫,元來不藉物為雄。[34]
與君夜漏點空花,自是在家得出家。道法著心均有礙,精魂非汝更何涯。
不將劍佩裝山鬼,無復丹鉛養(yǎng)道芽。平淡看人生死外,等閑暮紫與朝霞。[35]至此,黃道周看待人之生死,其等閑如朝暮,而世間萬事萬物,亦皆可以舍棄,黃道周認為,在神明的汰洗下,無所謂解脫,無所謂執(zhí)著,在家亦然,出家亦然,說明他對生與死已經看淡。這樣的思想,在這一時期他的其他詩中亦多見,如:
苦節(jié)非吾學,成仁報所生。尋常餐寢事,良友莫須驚。[36]
為世存名教,非關我一身。冠裳天已定,得失事難陳。[37]
從中可以看出,黃道周將生死看作“餐寢事”一樣平常。甚至他認為為世間存名教,并不只是他一人的事,天有定數,是不必太執(zhí)著的。這些都能體現(xiàn)他這一時期“拼得”的思想。但事實上,更重要的到底還是“拼不得”。
劍氣芒鞋未縱橫,石頭猿鳥共聽明。月將半滿看魂魄,潮向盈虛論死生。
一字鑿空千古誤,匹夫獨往百神驚。移游顧盼無成業(yè),枉與煙波敘不平。[38]首聯(lián)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未得施展。頷聯(lián)寫道魂魄與生死如月之圓缺、潮之漲落,屬于自然規(guī)律。頸聯(lián)“鑿空”指其出征,他的孤忠、氣節(jié)可使百神震驚??上Щ仡櫷聲r,大事未成,心下難平,所謂“煙波”本身就是不平的象征。對于故國山河心中難平的情懷,大概是黃道周“拼不得”的原因,里面有他對故國難以割舍的情結。
明末士大夫有這么幾派人,其一是像黃道周、劉宗周這種抗清至死的“成仁派”,其二是像張岱那種“隱逸派”,其三是洪承疇、錢謙益那種“投降派”。黃道周“拼不得”思想,充分表現(xiàn)了他做不成“隱逸派”的,他到底還是儒家思想占主導,家國情懷使他以天下為己任,否則他本初也就不會出山。他還寫道“荷鋤與采藥,難作古人情”[39],亦是一證。
這一時期,不同于上一次絕食的“低徊”,黃道周的“拼得”與“拼不得”不可截然分立,二者其實是統(tǒng)一的。在“拼得”思想中,天命有數,不必執(zhí)著萬事萬物,但人力可為者,其成仁也;在“拼不得”思想中,對故國有難以割舍的情結,為報家國,盡其忠孝,亦成仁也。所以他在《拼不得》最后寫道:“朋從動色虹為白,兄弟成仁竹未孤。凌躐一生何所藉,迂儒果亦未為迂?!盵40]他在《拼不得》跋中所謂“余猶拼留未定,因作拼得、拼不得之詩,冀后人有以相砭也”,其實哪里需要“相砭”?“拼得”與“拼不得”此時已融為一體,也就是說,這一時期黃道周的心境,已經提高到成仁的境界。他說“人定天無夢,心清鬼不疑”[41],“諸子收吾骨,青天知我心”[42],這與他在家信中的題詞“綱常萬古,性命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43],可謂異曲同工。
第二次絕食共十四日,但終于不死?!耙钊眨ú贪粗刚率┧旖^粒,十七解至留都,至廿九日不死,復進水漿,潦倒余生,不能執(zhí)筆也?!盵44]于是黃道周才不無悲傷地嘆息道:“求死仍無創(chuàng),逢生多轉哀?!盵45]絕食未死,反倒是痛苦的事。仿佛天不讓死,黃道周便絕望地反問道:“百年自古有,一節(jié)為誰留?”[46]這些詩句都出自《后死吟》,所謂“后死”,就是說仁人志士此前均已成仁就義,唯剩自己存活,后于他們而死,例如“文王既沒,故孔子自謂后死”[47]。這本是一個自謙之詞,用在這里深具悲涼的意味。于是他不再絕食,尋求別的死法。
(三)第三次自殺的心境
兩次絕食自殺而不得。一月二十九日復進漿水,隔了一日,二月二日即又自殺?!岸滤泛?,引磬不殊。”[48]所謂“引磬”不是佛教的打擊樂器。此處“引”是自殺,“磬”是“懸而縊殺之”[49],“引磬”即指自縊?!笆狻保酪瞇50]。也就是說,二月二日,黃道周懸而自縊,然未死。
這一時期,黃道周的心境與前兩次殊不相同。看他這一時期所作詩歌,多是《癡想》[51]《思在黃?!穂52]《思在華山巔》[53]《告辭十八翁》[54]之類,有一點游仙的味道。特別是《告辭十八翁》,對其生平游歷過的十八座名山山神一一告辭,從容不迫。他還對不曾去過的黃海、華山念念不忘,在《告辭十八翁》的序跋中有提及,并且專門作《思在黃?!贰端荚谌A山巔》兩篇,接著他筆鋒一轉,反而擔心道:“但如此世界,黃、華真人何能自保?才一轉念,愈益其癡?!盵55]
如果說第二次絕食自殺期間,黃道周已提高到成仁境界,那么第三次自殺,他可謂十分超然?!疤焐霞某顭o不可,云中君謝楚大夫?!盵56]所謂“云中君”是云神,楚大夫屈原有專門一首詩描寫[57]。黃道周在人世間的悲愁,到天上或許能一一化解。其超然的心態(tài),從此可得一窺。
上文提及,黃道周被俘之初,對故國有難以割舍的情結。其實他對他的家亦然。被俘之初,黃道周寫下《辭墓》《誨子》《寄友》《告兄》《自詛》等,都是為他的家園親人所作。家園的留連,并非貪生懼死的表現(xiàn),黃道周寫道“志士輕生死,家人念渴饑”[58],這是一種極具責任心的大丈夫情懷。
生子不苦晚,賢子不苦貧。吾年近五十,始與兒子親。
今有四男兒,庸福誰與倫。
麑兒年志學,雅好似醇篤。不器不可雕,而當秉淵穆。
麖兒有雋氣,頗已知文字。已識吾艱危,諒不慕聲勢。
麚兒在襁褓,吾猶未得見。但能讀吾書,即是展吾面。
明侯誨諸兒,澹泊與寧靜。吾今所誨爾,亦惟愛與敬。
愛敬與天通,一室侔玄穹。出為四海歸,入為鄰里宗。
吾生未能馴,勿復談父風。[59]
黃道周與蔡玉卿有四子,他至死未見到第四子黃麚。黃道周畢竟是一位儒者,所以他對四子的期望,都是多讀書。黃道周的父親對他,大概也是如此期許。這一家族不一定稱得上書香門第,然可謂耕讀世家。黃道周的最末兩年,全為抗清一事,無有時間顧及學問;或者說,他的后兩年在于行,不在學。他寫過“大命一以至,不復能研鉆”[60],但他并不曾忘記過學問。從《誨子》中看,他甚至希望兒子繼承他的衣缽,以鉆研學問。他通過讓兒子讀書,教誨他們愛與敬。愛敬是黃道周的重要思想,特別是在他的《孝經集傳》中屢見,“凡《孝經》之義不為庶人而發(fā),其自舜、文而下,獨推周公,以愛敬為道德之原”[61],“故愛敬者,禮樂之本、中和之所由立也”[62]由此亦可略窺黃道周的教育思想。
這一首詩對四個兒子的回憶,以及對他們的諄諄教導,流露出了黃道周對兒子們濃濃的愛。黃道周抗清就義,其行雖壯烈之至,但所謂“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何如不丈夫”[63],他雖剛烈其極,但也柔情幾許。這些詩歌,讓我們看到一個俠骨柔腸的黃道周。直至詩的最末一句“吾生未能馴,勿復談父風”,這樣的父愛才是最無私的。很像魯迅先生對周海嬰的遺言:“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但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盵64]圣賢之后,不一定要當圣賢。以才能為據,踏實生活,這應該是黃道周留給兒子一份寶貴的遺產。
除了對家人的眷戀,黃道周對家鄉(xiāng)也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情結。家鄉(xiāng),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更是父母之鄉(xiāng)。一向至孝的黃道周,每次出山都得辭墓作詩。婺源被俘之后,他未能回到漳浦,但在獄中也寫了一首《辭墓》,“猿狖離其巢,日夕恒悲號”[65],其悲切之情,由此可得一窺。黃道周這種家的情懷,與國的情懷是統(tǒng)一的,不得兩分。
茫茫宇宙一浮漚,萬里新秋繞郡樓。遠遠砧聲和野哭,霏霏月色愈添愁。
十年多難離鄉(xiāng)恨,百煉剛腸繞指柔。底事不堪回首說,風風雨雨滿皇州。[66]這首詩雖作于他被俘之情,但是作于他選擇出師赴死之后,那種家國情懷展露無余。首聯(lián)“浮漚”謂其孤獨,“新秋”則象征悲愁。頷聯(lián)“砧聲野哭”就是家園的寓意,所以緊隨著才有“十年離鄉(xiāng)恨”,可以看到一個柔情丈夫的形象。最后風雨滿皇州,說的就是家國之難了。我們可以體會出黃道周即使赴死之際,猶對故國難以割舍的情結。
黃道周被俘之后,蔡玉卿“令家僮裝行,卒傳短札,有云:‘自古忠貞,豈煩內顧!身后之事,玉卿圖之?!乐艿脮笮Α!盵67]這無疑促使黃道周在去留之間低徊時,最終提升到成仁的境界,于是才有“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盵68]
與“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一樣有名的,是“蹈仁不死,履險如夷;有隕自天,舍命不渝”[69],歷來對這一句少有分析,唯見鄭晨寅教授稍微點過[70],但猶略顯不夠。今且作一番梳理,這對理解黃道周選擇赴死一事,及其成仁境界,有必要的幫助。
“蹈仁不死”,源自于孔子的思想,“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71],故曰蹈仁不死。這里的“死”不是指殺身之歿,而是仁義氣節(jié)的滅亡。蹈仁不死,是一種成仁的天人境界,性命與天地同在,得以永存。就像從黃道周一起就義的弟子蔡春溶、賴繼瑾說的“死,吾分也;從師死,義也”[72]??鬃佑辛硪痪湓捀忻骸盁o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73]。這里的“殺身”只是身體之歿,而仁義氣節(jié)是不死的。另外有一點很重要,黃道周未用“成仁”,而只用了“蹈仁”,正說明了他更注重于實踐,他暗含的愿望就是最終的“成仁”。這恐怕要使一些自詡“殺身成仁”者感到羞愧,更是洪承疇[74]、錢謙益[75]之流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履險如夷”,這是“蹈仁”的必然結果。在危難面前,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如履平地。此句于古亦有,典籍多見,故出處不錄。
“有隕自天”,出自《周易·姤卦》九五的爻辭。這一爻歷來注解眾多,而且偏差甚大,近乎離譜,當以王弼注或《正義》為是。王弼解釋道:“九五履得尊位,而不遇其應,得地而不食,含章而未發(fā)。不遇其應,命未流行,然處得其所,體剛居中,志不舍命,不可傾隕,故曰‘有隕自天’也?!盵76]所謂“不遇其應”,也正說明了黃道周的孤獨,這是“有隕自天”這一句所暗含的道理。南明諸朝,并非人人志在抗清,多心懷鬼胎,黨爭不斷。黃道周以“大明孤臣”自居,無人能感應其心,正是黃道周的孤獨與悲哀,是謂“不遇其應”。而此爻位在九五,體剛居中,不可傾隕。也就是說,如有傾隕者,絕非自身或他人物力可造成,而是只能由天降,是謂“有隕自天”。所以在南京就義時“兀立不仆”[77]。
“舍命不渝”,出自《詩經·鄭風·羔裘》。接在“有隕自天”之后,是再強調一遍,此志不改,無有后悔,無有遺憾。朱子論“舍命不渝”道:“當生死之際,又能以身居其所受之理,而不可奪?!盵78]是黃子之謂也。
黃道周有一首詩寫道“三月孤臣千日愁,詞林只在殿東頭;玉欄一曲千胡馬,何處東風不入秋”[79],這里的“三月”當指春三月,所以黃道周死日當在三月間?!叭挛迦?,騎擁過西華門,坐不起,曰:‘此與高皇帝陵寢近,可死矣?!O(jiān)刑者從之?!盵80]關于黃道周死于三月五日的記載,有《洪譜》《莊譜》《二希堂文集》《臺灣外紀》《小腆紀年附考》《小腆紀傳》等[81]。黃道周至死也將生命獻給大明,這是他一生的情結。
黃道周死后,清廷將其請入孔廟從祀。道光五年(1825)奏議“是其亮節(jié)孤忠,早樹楷模于史冊;正誼明道,復標圭臬于儒林。應如該督等所奏,準其從祀文廟東廡。”[82]至今,黃道周的香火一直傳到海峽彼岸,臺北有助順將軍廟、淡水有晉德宮[83],都是祭祀黃道周的。蹈仁不死,370年后的今天,黃道周依然活著。
注釋:
[1](明)徐霞客著,褚紹唐、吳應壽整理:《滇游日記七》,《徐霞客游記》卷七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79頁。
[2]《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諭文》,(明)黃道周著,(清)陳壽祺編:《明漳浦黃忠端公全集》卷首,道光刻本,以下簡稱《黃漳浦集》。
[3]清人的相關記載,可參見侯真平《黃道周紀年著述書畫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相關研究的學術論文,可參見鄭晨寅教授《黃道周研究現(xiàn)狀述略》(《閩臺文化交流》2008年第3期)。
[4](明)洪思:《黃子年譜》,《黃漳浦集》卷首。簡稱《洪譜》。
[5](明)莊起儔:《漳浦黃先生年譜》,《黃漳浦集》卷首。簡稱《莊譜》。
[6](清)李世熊:《褒恤孤忠疏》,《寒支集》初集卷十,清初檀河精舍刻本。
[7]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212頁。
[8][美]牟復禮、[英]崔瑞德著,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276頁。
[9]翟奎鳳:《以易測天——黃道周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67頁。
[10]鄭晨寅:《黃道周論稿》,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3頁。
[11]這段文字出自《洪譜》,是對原疏《行都求去疏》的摘取,原疏見《黃漳浦集》卷四。
[12]《莊譜》,《黃漳浦集》卷首。
[13](明)洪思:《文明夫人行狀》,《黃漳浦集》卷首。
[14]侯真平:《黃道周紀年著述書畫考》下,第439頁。
[15](清)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三,邵武徐氏刻本。
[16](清)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十一,咸豐十一年刻本。
[17](清)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三有載“夫人蔡名玉卿能仿道周書,嘗集兵萬人號‘夫人軍’”。
[18](明)蔡玉卿:《石齋殉節(jié),未及從死,慘酷縈懷,益無聊賴,偶吟時事數律,呂舒憤痛》,呂留良輯:《黃石齋未刻稿 蔡夫人未刻稿》,見鄭振鐸輯:《玄覽堂叢書續(xù)集》第一二○冊,臺北:中央圖書館影印,1947年。
[19]張?zhí)斓摚ǎ俊?659),榆林人,弘光朝叛將。
[20]《時發(fā)婺源,趙淵卿職方、毛玄水別駕、賴敬儒、蔡時培二中書相失寄示四章》其三,《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21]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209頁。
[22]《昏曉八章》跋,《黃漳浦集》卷四十七。
[23]《自悼八章》其五,《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24]《時發(fā)婺源,趙淵卿職方、毛玄水別駕、賴敬儒、蔡時培二中書相失寄示四章》其四,《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25]文天祥(1236~1283),廬陵人,自號文山。
[26]《昏曉八章》其七,《黃漳浦集》卷四十七。
[27](清)林涵春:《節(jié)義文章》,《黃漳浦集》卷首。
[28]《過言八章》其一,《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29]《人日新安虎帳勉觀梅花,同賴敬儒作四章》其一,《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30][44]《新安元夕四章》跋,《黃漳浦集》卷五十。
[31]《新安元夕四章》,《黃漳浦集》卷五十。
[32]《燈夕不堪,遂絕粒,是夜雷雨。明日甲子抵晚,雷電大作,繞營不休,凡三晝夜,囗遂發(fā)予入南都六章》其三,《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3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新華字典》(第11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386頁。
[34]《拼得》其一,《黃漳浦集》卷四十七。
[35]《拼得》其三,《黃漳浦集》卷四十七。
[36]《燈夕不堪,遂絕粒,是夜雷雨。明日甲子抵晚,雷電大作,繞營不休,凡三晝夜,囗遂發(fā)予入南都六章》其五,《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37]《發(fā)自新安,絕粒十四日,復進水漿,至南都示友》其四,《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38]《拼不得六章》其二,《黃漳浦集》卷四十七。
[39]《發(fā)自新安,絕粒十四日,復進水漿,至南都示友》,《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40]《拼不得六章》其五,《黃漳浦集》卷四十七。
[41]《廿五日既聽質,予滯禁城尚膳監(jiān)中,趙、毛、蔡、賴諸友分羈兩縣,遂不可面,為覔襥被不得,悵然寄懷六章》其六,《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42]《發(fā)自新安,絕粒十四日,復進水漿,至南都示友》其二,《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43][68](清)蔡世遠:《黃道周傳》,《黃漳浦集》卷首。
[45]《后死吟八章》其二,《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46]《后死吟八章》其五,《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47](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24頁。
[48]《二月朔后,引磬不殊,起而慨然六章》,《黃漳浦集》卷五十。
[49]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編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1~4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258頁。
[50](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1頁。
[51]《癡想》,《黃漳浦集》卷五十。
[52]《思在黃海》,《黃漳浦集》卷五十。
[53]《思在華山巔》,《黃漳浦集》卷五十。
[54]《告辭十八翁》,《黃漳浦集》卷四十八。
[55]《癡想八章》序,《黃漳浦集》卷五十。
[56]《二月朔后,引磬不殊,起而慨然六章》其六,《黃漳浦集》卷五十。
[57]指《楚辭·九歌·云中君》。
[58]《廿五日既聽質,予滯禁城尚膳監(jiān)中,趙、毛、蔡、賴諸友分羈兩縣,遂不可面,為覔襥被不得,悵然寄懷六章》其一,《黃漳浦集》卷四十四。
[59]《誨子》,《黃漳浦集》卷三十七。
[60]《責躬六章》其一,《黃漳浦集》卷三十七。
[61](明)黃道周:《孝經集傳·開宗明義章》,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2]《孝經集傳·天子章》。
[63]魯迅:《答客誚》,《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244頁。
[64]魯迅:《死》,《且介亭雜文末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153頁。
[65]《辭墓》,《黃漳浦集》卷三十七。
[66]《示路閣部》,《黃石齋未刻稿》。
[67](清)陳汝咸原本,(清)施錫衛(wèi)再續(xù)纂,(民國)朱熙重刊:(光緒)《漳浦縣志》卷十六《人物志下·閨閣》,民國二十五年重刊鉛印本?!吨袊胤街炯伞じ=ǜ究h輯》第31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173頁左下~第174頁右上。
[69]《莊譜》六十二歲。
[70]鄭晨寅:《黃道周詩文用〈易〉摭談》,《閩臺文化交流》2012年第1期。
[7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9頁。
[72](清)魏荔彤修,(清)蔡世遠等纂:(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三·明列傳·忠節(jié)》,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7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第172頁。
[74]洪承疇(1593~1665),泉州人,崇禎十五年被俘降清。
[75]錢謙益(1582~1664),蘇州人,弘光元年開城迎清。
[76](魏)王弼:《周易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41頁。
[77]《洪譜》六十二歲。
[78](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50頁。
[79]《臥禁城,漸聞鐘聲,蘧然驚覺,次第有懷十二章》其三,《黃漳浦集》卷五十。
[80](光緒)《漳浦縣志》卷十五《人物志上·縉紳》,第162頁左下。
[81]侯真平:《黃道周紀年著述書畫考》(下),第484頁。
[82]《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禮部謹奏為遵旨議奏事》,《黃漳浦集》卷首。
[83]鄭晨寅:《初訪臺北晉德宮》,《閩臺文化交流》2009年第2期。
〔責任編輯李 弢〕
A Discussion on the Poetry of Shizhai and His Death
Cai Jie
There are many discussions of Huang Daozhou’s death,many of which,however,ar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state of his stern mind while he set his mind on death in view of his later poems.Through his three suicides,the paper discusses Huang Daozhou’s deeds by his poems to reveal his solemn and stirring mind as a lonely minister of the Ming Dynasty.
Huang Daozhou,poetry,mind,benevolence
蔡杰(1992~),男,福建龍海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