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妮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生如蟻如何美如神
——淺談《篡改的命》
陳佳妮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這是個悲傷的故事,閱讀過程中,我?guī)状谓蛔×鳒I。作者東西在采訪中也說,他寫到最后把自己寫哭了。汪槐和汪長尺兩代人苦苦掙扎,費盡心機,不惜一切,想改變汪家的命運,最后真的改變了嗎?小說的語言簡潔直白,又帶點黑色幽默。作者運用了許多時下流行的網絡詞語,使人讀來倍覺親切,但說這些流行詞的人生活的年代并不是現(xiàn)在,又造成了一種荒誕的感覺。
小說開頭即是汪長尺高考意外落榜,引起一家人徹夜無眠。接下來汪槐帶著汪長尺前往教育局討說法,不幸摔斷了腿。短短的幾頁內容,就寫得高潮迭起,引人入勝,讓人有強烈的欲望想要看下去。汪長尺的一生可謂悲劇的一生,承載著汪家的所有希望,卻令人一再地失望直至絕望。作者將發(fā)生在許多人身上的事都放到了汪長尺的身上,高考被頂替,打工被拖欠工資,妻子為生活所迫賣淫,等等。所以,從汪長尺這個典型的小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的影子,聯(lián)想起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描寫中國底層人物悲慘命運的故事很多,雖然內容不同,但其精神內核是相似的。
小說雖然寫的是城鄉(xiāng)差距,但實際上也是中國貧富階層之間的差距,一種難以逾越的鴻溝。將汪長尺與林家柏對比,首先,汪長尺濃眉大眼,比小眼睛的林家柏帥多了。其次,汪長尺聰明好學,讀書也不差,只因高考錄取被人頂替,從此一生困頓;林家柏讀書好壞雖沒有提及,卻可以從他說的那句“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即使他是白癡也能上大學”看出,有錢人就算沒窮人聰明,也能通過其他方式獲得他想要的社會成就。再次,汪長尺正直善良,林家柏虛偽狡詐。但是,后者卻過著前者夢寐以求,求而不得的生活。而決定這一切的,就是一個好的家庭,好的出身。他們所在的階層決定了他們的生活。
想到曾經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做《我奮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個農家子弟經過十八年的奮斗,才取得與大都會里的同齡人平起平坐的權利。然而,他們真的平起平坐了嗎?當他終于學會喝咖啡了,人家也許改喝茶了。即使經過努力,農家子弟有了體面的工作,但他們的生活方式、財務觀念等從小受家庭影響所建立起來的東西,終究是不一樣的。這就是階層所帶給他們的。在一定的時期里面,上層階層與下層階層之間會通過某些方式進行流動。而當流動逐漸變小之后,也就是階層開始固化,階層之間的差距慢慢拉大,并且想從下階層進入上階層,是萬分困難的。上層階層掌握著社會的資源以及資源的分配權,他們固守著本階層的利益,警惕著下層階層的向上流動,于是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就像小說所寫的,為什么林家柏犯了事,警察也不敢查他,因為他的父親是林剛,是有權有勢的人。林家柏的建筑生意為什么能做得那么大,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岳父方南方是一個建筑的官。而汪長尺,無論他多聰明多努力,得到的仍然是像林家柏這樣的富人對他的無情踐踏。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不僅存在于農村和城市之間,存在于當下的中國社會里,同時也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人類社會處處存在著這種階級差異。汪長尺的悲劇命運不僅是他個人的悲歌,更是這個時代的挽歌。
汪長尺第二次高考失敗后,提出去城里打工,“汪槐說造孽呀,有書你不讀,而去賣苦力,你把一家人的希望都掐滅了”,“汪長尺說我不是讀書的料,我就是一個平庸的大多數”,“汪槐搖著頭說不,你是天才,你是我們汪家的大救星”。當我讀到這里時,眼眶偷偷的濕了。作者的這段描寫,讓我不自覺地想到,曾經我的媽媽也是對我懷著殷切的希望,希望我能做到她所沒有做到的。而成績向來不錯的我,竟然在高考中失利了。所以在讀到對汪長尺高考的描寫時,我特別能夠體會他的那種心情,自責、愧疚、懊悔,否定自己。正是作者如此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才會讓讀者感同身受。
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常常能使一個人的形象變得豐富起來。比如寫到勞動局女科長孟璇時,前面描寫她是多么的心地善良,盡職盡責地幫助汪長尺。最后卻神來一筆,寫她把汪長尺給她的粽子丟在了路邊的垃圾桶。作者本來可以不寫這一段的,但是,這么一寫就使得孟璇這個形象更加真實了。她并不是汪長尺原先心目中那個高大的完美的形象,她也是有缺點的。雖然她同情汪長尺,并且親自陪著汪長尺去找林家柏,把能做的都做了。但她還是悄悄地丟了粽子,她從心理上還是排斥汪長尺這樣渾身臟兮兮的民工,她也許覺得他的粽子也是不干凈不衛(wèi)生的。
再比如,賀小文哭的時候,汪長尺抽出許多紙來給她,賀小文沒接,還說“你是不是很有錢呀”,于是汪長尺“把紙巾一張一張塞回盒子”。小文又說“汪長尺,你太摳門了,連紙巾都舍不得給我用”,汪長尺“趕緊把紙巾又扯出來,比原來扯得還多”,小文不接,說“你掙點小錢,還這么鋪張浪費”,汪長尺又把紙巾塞回盒子。這個細節(jié)描寫是非常生活化的,也讓我聯(lián)想到曾經相似的經歷。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哭得很傷心,跑到閨蜜的寢室,她抽了好多紙巾給我擦眼淚,我覺得浪費別人太多紙巾,不好意思,就不讓閨蜜再拿紙給我。當然,賀小文做出這個舉動是因為他們太窮了,在任何東西上都要盡量節(jié)約。這“一扯一塞,又一扯一塞”,其中包含的東西太多。不僅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而且不同的讀者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些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形象立體起來,也使故事更加真實可信,令人仿佛置身人物所處的情境之中,跟著哭,跟著笑。
汪長尺是一個內心極其敏感的人,自尊心很強,也有著知識分子身上的一些堅持。他雖然沒有上大學,但畢竟讀到了高中,而且成績一直不錯。因此,雖然他與父親汪槐有不少性格相似的地方,但還是有所不同的。
當汪槐拉著汪長尺去教育局理論的時候,汪長尺是排斥的。他不愿意去,因為他覺得在教育局門口靜坐示威太丟臉了。他寧愿補習一年,堂堂正正地考上大學,而不是丟掉自己的面子,放下尊嚴,去乞求別人施舍一個錄取名額。那時的汪長尺,還是把尊嚴放在前面的。然而之后經歷的一連串事件,殘忍地將他一點點擊垮。他原先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系統(tǒng)在命運的無情打擊下,崩塌了。
汪槐在教育局意外摔斷雙腿而無人救助,就連救護車來到現(xiàn)場,都要先拿錢才將他送去醫(yī)院。到了醫(yī)院之后,因為沒錢而將他晾在走廊上。這時候,汪長尺不得不硬著頭皮找黃葵借錢。這是他為了錢,放下面子去求人的開始??墒侨匀粵]有借到錢,他只好連夜坐車趕回家,把牛和豬都賣了,才湊夠錢給父親治病。而汪家的破敗也從這時候開始了。
之后,汪長尺回到學校補習,因為不舍得花錢吃飯而餓暈在教室里,終于明白連肚子都填不飽,談何理想。后來他第二次高考失敗,且家里欠了一堆債,迫使他進城打工。又因為被拖欠工資,而被迫去替林家柏坐牢。再后來,妻子賀小文為了生活而賣淫。這一次又一次因為缺錢而給汪長尺的心靈所造成的沖擊,使他不斷地否定自己,逐漸地失去了堅持,失去了尊嚴。特別是小說多次寫到汪長尺的男性尊嚴一次次地被踐踏,被迫當眾脫褲子,下體受傷,失去性功能,正是這一切將他從精神上徹底打垮。他失去了尊嚴,失去了一切,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無望。我們也就能夠理解他為什么一定要把兒子送給有錢人養(yǎng)了。也許有人會說,和汪長尺一樣從農村進城務工的很多,比如張惠和興澤,他們并沒有把孩子送人,一樣可以自己掙錢撫養(yǎng)。是的,汪長尺和小文也養(yǎng)得起孩子。但是跟著他們長大的孩子,就算考上大學,有出息了,還是不可能過上林家柏這種有錢人的生活,還是會被有錢人踩在腳下。汪長尺對這一切的感受太深刻了,他不想讓兒子的人生有失敗的可能。而要保證兒子以后過的一定是上等生活,就只有讓他成為有錢人的孩子。
汪長尺一直都是個正直善良的人,即使受到多么不公正的待遇,即使走投無路,他也從來沒有做過傷害別人的事,沒有通過違法犯罪來獲取利益。和其他為了取得成功而不擇手段的小人物相比,汪長尺的身上多少還保留著人性的光輝。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無法像黃葵那樣通過投機倒把發(fā)財,無法像其他人那樣通過不正當手段發(fā)家,從而在城市立足。
汪大志最終成為了林方生,他擁有一個體面的家庭,從小穿名牌,上好學校。可是他也學會了有錢人身上壞的品質,小小年紀就會誣陷好人,說送他來醫(yī)院的汪長尺是撞他的人。這樣的林方生已經不再是汪家的人了,即使他身上流著汪家的血,但他已經長成了林家的人。因此,最后他得知自己其實是汪家的孩子,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將證明他身世的卷宗和照片丟進江里,毀尸滅跡。他不會接受自己是汪家人的事實,也不會讓別人知道。
這樣的結尾實在很諷刺。汪家兩代人為改變命運做出種種努力,以為最后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嗎?汪槐夫妻老了,只能坐在老家里,望著門外,他們唯一的兒子死了,他們的孫子不想和他們有任何瓜葛。這樣的汪家改變命運了嗎?林方生自己的命運改變了,但他已經不是汪家的人了,他的身份認同已經改變。而汪家,或許連他們的姓都沒有人延續(xù)下去了。
小說中有幾處描寫頗具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味道。例如賀小文準備去打胎,汪長尺仿佛有感應似的,在工地受傷,最后還摔下樓;汪槐做法,能夠預見汪長尺有血光之災,果然汪長尺最后自殺了;還有汪長尺死后,尸體被運回老家,汪槐為其做法事,要他投胎去城里,而他的靈魂竟然一路飄進醫(yī)院的產房里,成了林家柏的兒子。作者將這些荒誕的描寫融入到這部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里,更好地為主題服務,讀來也頗有意思。
顧城說,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小說中的汪長尺,一生卻只是如螻蟻一般的存在。他的故事戳中了這個社會的痛處,他的悲劇命運也是這個社會的悲哀。但我們還是相信希望的存在,希望像他這樣的人少一點,希望小人物也能獲得自己的幸福。
注:文中所引用的小說內容出自《花城》2015年第4期長篇小說《篡改的命》,作者:東西
陳佳妮(1989-),女,漢族,福建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H114.2
A
1672-5832(2016)10-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