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淺析需求層次理論視角下珍妮和嘉利妹妹不同命運根源
王珊珊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佐拉·尼爾·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是黑人女性在種族和性別歧視雙重壓迫下自我實現(xiàn)的成功典范。嘉利妹妹則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適者生存的成功女性。同樣是社會底層地弱勢群體,兩個人命運卻截然不同。本文旨在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出發(fā),逐步解析珍妮和嘉利妹妹不同命運的根源。
需求層次;珍妮;嘉利妹妹
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是黑人女性在種族和性別歧視雙重壓迫下自我實現(xiàn)的成功典范,是黑人文學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內(nèi)心中女性意識覺醒的作品。嘉利妹妹則是資本主義發(fā)展下社會轉(zhuǎn)型中適應規(guī)則而一舉翻身的成功例子。究其兩人命運不同的根源,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人類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五類,分別是:生理、安全、歸屬、尊重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珍妮三次婚姻分別實現(xiàn)了其不同層次上的需求,在需求層次不斷滿足的過程中珍妮通過反抗與斗爭其女性意識也在覺醒,從而最終實現(xiàn)其精神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因此,雖然最后她沒有得到圓滿的家庭意義上的幸福,但是她精神自由了,她是成功的。嘉利妹妹則不同,她要的是社會認可和自我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雖然最后在搖椅上眼神空洞的她,也許精神層次方面她是失敗的,但從需求層次安全需求角度,她是成功的。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源于行為科學理論。馬斯洛根據(jù)人類發(fā)展進程將其由低到高分成五大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類。其中生理、安全和感情上的需要屬于最基本的人類需要,也是作為人能夠生存下來的基本保障。而這些需求通過外一定的部條件是可以實現(xiàn)的;而后兩者,即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則是高級的,他們是在人類基本生存滿足之后的內(nèi)心情感需求。如果說前兩者是物質(zhì)需求,那么后兩者則是精神需要。五種需求貫穿于人類發(fā)展史,是人類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2.1 與洛根的“柴米油鹽”
當時社會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黑人婦女遭受著種族和性別的雙重壓迫,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珍妮無法改變種族和性別,但可以追求基本的物質(zhì)保障,因此南妮看到了有田地和房產(chǎn)的中年洛根。和洛根的生活里有“咸豬肉”,珍妮可以衣食無憂,第一次婚姻實現(xiàn)了其生理需求。然而,從與洛根的婚姻中珍妮并沒有感受到她渴望的愛情。洛根無法理解珍妮世界里的愛情和婚姻,更不能在精神和肉體上滿足她。洛根是一個物質(zhì)主義者,珍妮如他的房子和土地,是一頭干活的騾子。珍妮明白了這樣的婚姻里不存在愛情,她選擇放棄。珍妮毅然“解下圍裙”,和喬去追尋她視野中的“地平線”。
2.2 與喬的心靈歸屬
與喬的婚姻讓珍妮開始了一片新天地。她懂得欣賞珍妮,并珍惜她,珍惜她的秀發(fā),他想要給他貴夫人的生活。在這里珍妮得到了心靈的歸屬,找到了愛歸屬和種族文化的歸屬感。然而這種愛又是狹隘的,喬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義思想,不能平等地對待珍妮,而是要珍妮保持沉默、順從。他限制珍妮的聲音,他認為女人的位置應該在家里。喬命令她把頭發(fā)束起來。在父權制二元對立的壓迫下,珍妮成了喬用來炫耀的附屬物。沒有自己的聲音,珍妮感受不到自己作為獨立女性的自由存在,珍妮開始了第二次反抗,最終珍妮的聲音讓她獲得尊重。
2.3 與甜點心的精神解放
喬死后,珍妮獲得了解放,和甜點心的浪漫愛情是珍妮真正自我的開始。甜點心沒有錢沒有社會地方,但有的是對珍妮的用心與尊重。他會花心思在珍妮身上,講趣味故事給珍妮,鼓勵珍妮和他一起勞動享受快樂。這里珍妮和甜點心是平等的,他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珍妮第一次找到了自我,感受到作為一個獨立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自由存在,此時的珍妮終于獲得精神的解放。
然而美好的生活才開始又即將結(jié)束,珍妮苦苦追求到了幸福又親手將其毀滅。三次婚姻雖然都破滅了,但是珍妮是成功的,她獲得了心靈的解放和自由。需求層次角度,她追尋的是自我解放,找到了自我她也就成功了。
比起珍妮,嘉利妹妹的成功仿佛要華麗和容易。很多人認為嘉利妹妹是失敗的,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質(zhì)和社會地位,甚至利用非正常手段。從需求層次角度來講,嘉利妹妹追求的是物質(zhì),即生理和安全,但更多的是社會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在當時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下,社會底層的窮苦百姓沒有任何生存空間,要么接受殘忍的社會現(xiàn)實,要么靠自己改變命運。嘉利妹妹的物質(zhì)追求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低俗物質(zhì)享受,她要的是改變命運,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對于赫思德她也有愛,后來她也在找他,只是在殘酷社會現(xiàn)實下赫思德不能更好地去適應社會,那么他被淘汰了,不是嘉利妹妹拋棄了他,而是社會淘汰了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嘉利妹妹將其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她是時代造就的巾幗,實現(xiàn)了其適者生存下的社會價值她是成功的。
需求層次告訴我們,兩位女性都是成功的典范。珍妮的自我實現(xiàn)追求和嘉利妹妹的適者生存下的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都是其追求自我的過程,只不過一個同性別和種族歧視做斗爭,一個同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和資本主義做斗爭。兩位偉大的女性都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樣也是成功者,他們?yōu)橐粋€群體爭取權益,替一代人發(fā)出聲音。
[1] [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生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2] [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成明編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王珊珊,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I712
A
1672-5832(2016)07-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