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大學藝術(shù)學院院長
甘于寂寞的筑峰人與測峰人
王一川: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大學藝術(shù)學院院長
說到歷史上的文藝高峰,雖奇峰林立、各不相同,卻有個共通處:都出自寂寞中的筑峰人。屈原在放逐中哪曾想過《離騷》的身后大名;“瓦灶繩床、舉家食粥”的曹雪芹,更不曾預(yù)測到自己被時人貶為“小說小道”之《石頭記》竟能在一百多年后獲取“百科全書”式美譽;魯迅應(yīng)該也不會料到,他的“吶喊”和“彷徨”能成為后人景仰而又不可逾越的高峰。這些筑峰人注定是一個個寂寞的個體,心無旁騖地僅僅守定自己的藝術(shù)目標,并且甘愿為它付出一切代價。屈原、曹雪芹和魯迅都是這樣甘于寂寞而且異常執(zhí)著的筑峰人。
當前中國文藝環(huán)境早已今非昔比,文藝家已擁有前所未有的筑峰環(huán)境與條件,但是,新的困擾不能不思量,那就是文藝家能否抵御商業(yè)誘惑,克制急于成名的渴望,守住內(nèi)心寂寞,堅持最初的夢想?這些,都將會給他們以同樣嚴峻的考驗,直接關(guān)系到其筑就的文藝高峰的精純度。這個精純度,應(yīng)是藝術(shù)家即筑峰人的個體人生體驗、美學構(gòu)型與歷史關(guān)懷等的水乳交融的結(jié)晶體,應(yīng)承載著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真的筑峰人會不顧一切地鎖定它并向著它靠近。這個時代不正需要這樣的甘于寂寞的筑峰人嗎?
其實,這還不夠,這個時代還同時需要另外一種人——文藝高峰的測峰人,這就是文藝評論工作者或文藝評論家。他們雖不承擔筑峰之重任,但也身負測峰之使命。因為,真的文藝高峰自身總是寂寞無語的。它本來已然如高峰矗立,卻總不以高峰自居自傲,不需要也不善于自測自量,反倒如一馬平川般平易近人。這使我不禁想到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真的筑峰人往往擁有開闊的胸襟和淡泊的心境,令我們產(chǎn)生遠天低垂而與近樹相連、水中明月清澈得與人相親相近的奇妙感受。此情此景,恰恰需要來自測峰人(包括公眾)的出于同一信仰的測評和鑒賞。
測峰人需懷揣面對文藝高峰的信仰之心,以美學的和歷史的標尺去測評它們,認真辨別真山與假山、真品與贗品、真純與假純等,再發(fā)出來自內(nèi)心的“心賞”(馮友蘭語)。要完成這一測量與“心賞”任務(wù),測峰人也自然需要擁有筑峰人般的甘于寂寞之心,一樣受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經(jīng)得住冷落。金圣嘆評《水滸傳》和《西廂記》、宗白華景仰“晉人之美”、李長之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想必都與被評者或筑峰人有著同樣的孤寂和孤寂中的高潔情懷,否則就無法形成心靈的共振,對任何高峰就都測不準了。弄不好,還會錯以假峰充高峰,以假山作真山,那就不僅貽笑大方,而且貽害無窮了。
今天,在通往中國文藝高峰的崎嶇山路上,既需寂寞的筑峰人,也需有著同樣寂寞之心的測峰人,他們的分工不同,但做著同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