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明
曠世絕戀大唐情
——《長恨歌》新解
彭吉明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美詩。無論是藝術(shù)性還是思想性都是絕佳的長篇敘事抒情詩。其主旨歷來有多種解讀,定論無外乎兩種:一種說是唐明皇的重色誤國;一種說是渲染李楊的愛情悲劇。到底是哪種“恨”為主題,眾說紛紜。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恨”。筆者認為后者是白樂天要表現(xiàn)的重點。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楊玉環(huán)的美。詩中寫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痹诨仨g莞爾一笑間千嬌百媚瞬間生出,詩人靈動的一筆寫盡了楊貴妃的驚世美艷,眉目傳情,傾國傾城,花容月貌,沉魚落雁,征服了君王的心;強烈的對比,將六宮粉黛比得黯然失色,集中凸顯了楊貴妃的驚艷絕美,不愧為千古美人,天下無雙。如此絕世美顏令唐王“從此君王不早朝”,“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绷钐煜赂改浮安恢厣兄厣?,顯然她的天生麗質(zhì),從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都是無與倫比的。再看第二部分寫唐明皇相思楊貴妃時產(chǎn)生的蒙太奇畫面“芙蓉如面柳如眉”,更是活畫出了她的楚楚動人,美艷絕倫。唐王凝眸荷池中的蓮花,特寫出芙蓉花在碧綠荷葉的映襯下緩緩?fù)瞥鰲钣癍h(huán)如花的面龐,在花蕊中愈發(fā)鮮艷奪目,哪里是花,哪里是人面,難以分辨,是花美還是人美?難分伯仲,哎,還是人美,賽過了花之艷!春風裁剪出的柳葉又細又長又嫩,而這就是她的彎彎眉黛,賽過春風的描摹,賽過自然之神的創(chuàng)意,醉了君王之心,一個美神躍然于唐詩的巔峰之上。香山居士的如椽之筆塑造了中國文學長河里一個完美的女神,怎不讓唐明皇傾心相戀!
唐王在去往巴蜀的途中,在馬嵬坡下“六軍不發(fā)無奈何”的危急時刻,萬般無奈之下用一道白綾賜死楊玉環(huán),在失意落魄中凄凄惶惶地躑躅在蜀道上。政治上的失意令君王威信掃地,愛情上的失敗,使唐王失去做人的尊嚴,他的心在滴血。淚水血水混和在一起,在漫漫黃塵中,在秋風愁雨中郁郁而行,愁緒如淋淋秋雨連綿不絕。只能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后的返回途中,用禮葬楊貴妃的舉措來寄托自己心中的哀思,挽回一點帝王可憐的顏面。
回到長安后,在失去帝位深居簡出的“冷宮”里苦苦思念心中的愛人。為緩解其綿綿相思,臨邛道士用法術(shù)使之與已羽化升天的楊玉環(huán)——“太真”仙人在天界短暫相會,訴盡心中無限“恨”。此乃詩人用浪漫之筆使兩個有情人天界會面,也是唐王綿綿情思的一種最好寄托。這種天上人間,生死相戀,可歌可泣的愛情世上難覓,只有到天上相見,是“虛”筆,也是“實”情的寫照。在虛幻中,在縹緲境界中楊貴妃還是美神——“梨花一枝春帶雨”美得潔白無瑕,美得春雨洗過,美得玲瓏剔透。此情此景美不勝收,“此恨綿綿無絕期”千古不渝的愛情之火燃燒在萬千情侶的心頭,他們的愛情如云如霞飄蕩在古老中華美麗的天空,護佑著天下世代相愛的有情人。此詩是白樂天詩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最好注解。
在儒家正統(tǒng)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中國社會文化氛圍里,白樂天塑造了楊貴妃這個絕世美神,謳歌李楊的生死絕戀,這是作為詩人的良苦用心,也是從心底迸發(fā)出的純真人性的激情。其實在唐代無數(shù)詩人中,塑造美麗女性形象是白樂天的長處,在《琵琶行》中的歌女就是典型代表,而歌女的由年輕貌美到年老色衰,由歡歌盛宴到無人問津的境況,和李楊的由歌舞升平到馬嵬坡含淚死別,由先前的美人如云、笙歌吹簫到后來的秋雨冷月、寂寞落魄,何其相似!雖然身份不同,但先喜后悲的情景是殊途同歸。歌女的身世和詩人的遭遇使詩人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貴妃和唐王的曠世絕戀使詩人發(fā)出感人心魄的千秋絕唱:“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庇挟惽ぶ?。詩人塑造的李楊的愛情悲劇,千秋傳誦、世人皆知。就其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而言已超出了才子佳人的范疇。一個國君在擁有天下美色中卻獨愛楊玉環(huán)一人,就是在失去帝位之后還夜夜想念、日日惦記,足見他們之間是一場真正的愛情,大書特寫也不為過。這種綿綿相思在帝王身上是少有的,是難能可貴的,就個體的人而言唐明皇是個性情中人,是個情種,是個真男子!
文學即人學,在抒情詩極其發(fā)達的中國文學長河中,白居易以敘事詩極力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楊玉環(huán)、李隆基的文學形象,不能不說是獨辟蹊徑。將美和愛抒寫到極致,將美和愛宣泄到巔峰,并沖破封建的牢籠,推介到藝術(shù)的頂點成為永恒的文學形象,足見白樂天思想的大膽和詩歌藝術(shù)水平的高超。一個封建士大夫有如此心胸和膽魄,實屬可貴,在戀愛自由、“性解放”的時代誰能與之比肩?將人性的光輝放大開來,譜寫開來,張揚開來,可見盛唐氣象的靈光閃耀在這位中唐詩人的心頭,足見大唐文化的開放大度、海納百川的氣度。
生死相戀、至死不渝的愛情之歌唱響在千年之前,為我們后世文學歌頌愛情、抒寫真情樹起了一個清晰的標桿,透過歷史的云煙遠遠望去,使我們更加自信,更加珍惜人間真情。一個愛人的人一定是一個愛國的人,只是在歷史變革的瞬間,唐明皇未能處理好棘手的政事,在國家危難之際未能擔起天下的重擔;就君王而言他是個失敗者,就人而言他是個偉男子。
白樂天以藝術(shù)的手法歌頌李楊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唐詩精美絕倫的形式譜寫李楊的綿綿相思,讓世人銘記他們的愛情悲劇,讓世人銘記美神楊貴妃的天生麗質(zhì),在“文以載道”的大背景下大書特寫人性的純美,在說教揚揚的國度里謳歌帝王妃子的愛情故事,示范了人間真情的典范。帝王尚且有真情何況普通百姓,則無須贅言了。
大唐的美神在召喚我們,塑造新時代感天動地的新美神,喚醒中華民族崇高豪邁的審美情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