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韜 仝秀清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
寧癇顆粒聯(lián)合卡馬西平對難治性癲癇模型大鼠炎癥反應的影響
薛 韜 仝秀清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目的 探討寧癇顆粒聯(lián)合卡馬西平對難治性癲癇模型大鼠炎癥反應的抑制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寧癇顆粒組、卡馬西平組以及聯(lián)合組,采用海馬CA3局部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大鼠癲癇模型,造模后用苯妥英鈉灌胃14 d對模型進行篩選。繼續(xù)飼養(yǎng)2 w后股動脈取血并分離血清,檢測各組大鼠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L)-1β、IL-6及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含量變化。結果 模型組中IL-1β、IL-6、TNF-α的表達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寧癇顆粒組和卡馬西平組中三種因子表達顯著下降(P<0.05),且聯(lián)合組中IL-1β、IL-6和TNF-α的表達下降最顯著(P<0.05)。結論 寧癇顆粒聯(lián)合卡馬西平具有明顯的免疫抑制作用,比兩藥單用效果突出。推測兩藥可能通過協(xié)同作用抑制炎癥反應進而阻斷癲癇發(fā)作,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難治性癲癇;寧癇顆粒;卡馬西平
癲癇(epilepsy)是大腦神經元突發(fā)性異常持續(xù)放電,導致短暫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1〕。盡管目前多數(shù)癲癇發(fā)作經藥物治療可得到控制,但有部分患者對抗癲癇藥物治療反應差,癲癇發(fā)作難以控制,稱為難治性癲癇(IE)。雖然通過外科手術可以控制癲癇發(fā)作,但仍然有大約半數(shù)的IE患者外科治療無效或無手術適應證。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癲癇病理機制與炎癥反應息息相關,而臨床上,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也已經用于IE的治療〔2〕。但迄今為止,對IE患者血清非特異性炎癥指標的研究極為有限。本實驗通過檢測IE模型大鼠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L)-1β、IL-6及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含量間接反映IE大鼠炎癥反應發(fā)展程度,探究寧癇顆粒聯(lián)合卡馬西平對IE大鼠免疫機制方面的影響。
1.1 實驗動物及試劑 健康清潔級雄性SD大鼠100只。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豫)2015-18。造模前每組均以大鼠標準飼料(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喂養(yǎng),自由飲水,適應性喂養(yǎng)至體重(250±20)g后進行造模及后續(xù)實驗。
寧癇顆粒藥物組成:青黛、石菖蒲、全蝎,均購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中藥房。卡馬西平片(江蘇恩華藥業(yè),生產批號:H321502);苯妥英鈉片(北京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19621702);IL-1β、IL-6、TNF-α ELISA試劑盒均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批號:S10J0351。
1.2 方法
1.2.1 IE模型大鼠制備 10%水合氯醛(4 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將頭部固定于腦立體定位儀上,剪毛、酒精消毒,沿大鼠頭部正中線作1 cm的縱向切口,3%雙氧水腐蝕顱骨上腱膜及顱骨外膜,暴露前囟和冠狀縫。選擇右側海馬CA3中心區(qū)(AP:-4.00 mm,ML:4.40 mm,DV:3.8 mm)作為藥物注射靶點。用顱骨鉆小心鉆透顱骨至硬腦膜,不要傷及皮層,在鉆孔處用微量注射器注入2 μl海人酸(0.5 μg/μl),微量注射器下針至硬腦膜下3.8 mm,在10 min內緩慢將海人酸注入右側海馬CA3中心區(qū),留針5 min,鐘表螺絲封口,在對應的左側區(qū)域鉆孔上鐘表螺絲,并用牙科水泥封口,將電極接在鐘表螺絲上面,術后縫合頭皮。正常對照組除用生理鹽水代替海人酸外,其他操作相同。待癲癇模型制作完成后,以苯妥英鈉(0.03 g/kg,1.2 mg/ml)口服給藥14 d,行為學觀察大鼠仍有部分復雜性發(fā)作,腦電圖記錄有癲癇波者,證實IE大鼠造模成功。
1.2.2 分組及給藥 IE大鼠模型制備過程中死亡7只,24只因癲癇發(fā)作情況不符合要求而棄用。剩余符合條件的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寧癇顆粒組、卡馬西平組以及聯(lián)合組各9只,且每組給予相對應的藥物(按照臨床常用飲片劑量折算)灌胃14 d進行干預,正常對照組和模型組給予等量的生理鹽水作為對照。
1.2.3 檢測指標 采用股動脈取血法收集各組大鼠動脈血5 ml于真空抗凝采血管,4℃,4 000 r/min低溫離心15 min,分離取上清液,采用ELISA方法,嚴格按照相應ELISA試劑盒操作說明,檢測各組大鼠血清中炎癥因子IL-1β、IL-6和促炎因子TNF-α的含量變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行t檢驗。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組炎癥因子IL-1β、IL-6和促炎因子TNF-α的表達顯著升高。單用寧癇顆?;蚩R西平進行藥物干預后,三種因子的表達較模型組均有所下降,但聯(lián)合組干預后對三種因子的抑制最明顯(P<0.05)。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比較
1)與正常對照組比較,2)與模型組比較,3)與寧癇顆粒組比較,4)與卡馬西平組比較:均P<0.05
癲癇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闡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癥過程與癲癇的發(fā)作密切相關〔3,4〕。對IE患者術后腦組織神經病理切片檢測發(fā)現(xiàn),腦內存在一種持續(xù)且復雜的炎癥反應〔5〕。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xiàn),腦部炎癥反應和癲癇進程之間互為因果〔6〕。現(xiàn)已證實高遷移率族蛋白1/Toll樣受體4(HMGB1/TLR4)信號通路與IE密切相關,激活HMGB1/TLR4 通路主要生成與釋放炎癥因子IL-6、IL-1β以及促炎因子TNF-α 等細胞因子〔7〕。TLR4可與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分泌的HMGB1結合,促使核因子(NF)-κB活化誘導炎癥發(fā)生,激活后可通過NF-κB信號途徑生成并釋放大量的促炎細胞因子,促炎因子又可以反過來促進HMGB1 的分泌,造成癲癇反復發(fā)作,預后不良〔8〕。故IL-6,IL-1β和TNF-α逐漸被采用作為判斷癲癇發(fā)作的血清標志物。
IL-1β、IL-6以及TNF-α表達于激活的星形膠質細胞以及小膠質細胞上,在癲癇發(fā)作的腦內可檢測到上述炎性因子的受體表達明顯上調〔9〕。IL-1β在腦內的含量增高可加重炎癥反應,引起驚厥。IL-6的過量表達可以促進小鼠海馬的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引起海馬區(qū)腦電圖呈癲癇樣改變〔10〕。TNF-α可以誘導T、B淋巴細胞的活化,介導腦局部組織的炎癥反應,加劇IL-1β、IL-6對內皮細胞的損傷及血腦屏障的損害程度,誘導癲癇的發(fā)生〔11〕。有研究表明,IL-1β、IL-6、TNF-α對癲癇的反復發(fā)作和加劇起促進作用;同時,癲癇引起的炎癥因子也會加重IE的發(fā)作與反復〔12〕。本文采用海人酸誘導大鼠IE后,檢測發(fā)現(xiàn)模型組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均明顯升高,表明免疫細胞處于活化狀態(tài),以上三種細胞因子參與了IE大鼠的異常免疫應答,從而導致細胞因子網絡失衡,進而引起細胞免疫功能紊亂??R西平和寧癇顆??赡苁峭ㄟ^直接或間接作用于HMGB1/TLR4 信號通路,抑制TLR4的活性,進而減弱其與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分泌的HMGB1結合,導致HMGB1/TLR4 信號途徑生成與釋放的IL-1β、IL-6以及TNF-α含量下降,從而抑制炎癥反應,阻止腦損傷,起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本研究中卡馬西平和寧癇顆粒單獨應用的療效弱于聯(lián)合應用組,推測卡馬西平和寧癇顆粒都只是干預HMGB1/TLR4 信號途徑的某一局部反應,而兩藥聯(lián)合應用后全面抑制整條通路,促使炎癥因子的表達下降更為明顯。
1 邱文娟,胡小偉,張正春,等.癲癇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4;8(10):1920-4.
2 路蟬伊,劉立雄,張云峰,等.癲癇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4;35(8):876-80.
3 孟曙慶,張 洪.難治性癲癇的治療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5):7115-9.
4 何 佳,李 倩,宋曉征,等.拉莫三嗪治療部分性發(fā)作癲癇患者的療效及對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31):6101-3.
5 米明珊,周科成,郭翔宇,等.癲癇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神經解剖學雜志,2013;29(6):715-20.
6 張海清,孔慶霞.NLRP3炎癥小體在癲癇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31(10):913-6.
7 張菲菲,石向群.星形膠質細胞在癲癇發(fā)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5;42(3):272-5.
8 周鳳凰.卡馬西平聯(lián)合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fā)癲癇的效果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0):4639-40.
9 Liu C,Wen XW,Ge Y,etal.Responsive neuro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edically intractable epilepsy〔J〕.Brain Res Bull,2013;97(1):39-47.
10 余 涵,陳 麗,馬 猛,等.乙酰唑胺對慢性癲癇大鼠海馬NF-κB p65、IL-1β、IL-6及TNF-α表達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5;32(8):730-3.
11 朱健清,陸益就,劉一爾,等.藥物聯(lián)合應用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3):110-1.
12 井曉榮,靳俊功,李煥發(fā),等.癲癇發(fā)作間期血清中IL-1β和IL-6水平分析研究〔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4;27(2):73-8.
〔2015-11-19修回〕
(編輯 袁左鳴)
仝秀清(1971-),女,碩士,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神經電生理方面的研究。
薛 韜(1978-),男,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癲癇方面的研究。
R74
A
1005-9202(2016)20-4985-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