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觀察組術后出血量、傷口愈"/>
周文學① 李偉
【摘要】 目的:探討抗生素骨水泥鏈珠及灌注沖洗在慢性骨髓炎中的應用療效。方法:將抽取的36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18例,行灌注沖洗治療,觀察組18例,行抗生素骨水泥鏈珠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以及疾病復發(fā)情況。結果:兩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出血量、傷口愈合時間、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灌注沖洗、抗生素骨水泥鏈珠兩種治療方式,對慢性骨髓炎均有效果,其中后者術后出血量少,更有利于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灌注沖洗; 抗生素骨水泥; 慢性骨髓炎;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8-0046-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8.025
慢性骨髓炎主要是人體骨骼遭受微生物感染所致,發(fā)病位置不受局限,骨髓、骨膜、骨質等均有可能發(fā)生病變。臨床上對骨髓炎的治療方式較多,傳統(tǒng)方式多為病灶切除、手術清創(chuàng)等,其中灌注沖洗方式較受青睞[1]。然而,骨髓炎具有異質性,需要針對感染微生物的差異進行治療,為此抗生素在骨髓炎治療中應用日漸廣泛,并以抗生素骨水泥的形式用于臨床治療中。本研究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慢性骨髓炎患者36例,對灌注沖洗、抗生素骨水泥鏈珠治療效果加以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2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慢性骨髓炎患者36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13~62歲,平均(34.5±2.5)歲;病程7個月~18年,平均(3.4±0.8)年。對照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齡15~61歲,平均(36.2±3.1)歲;病程8個月~17年,平均(3.6±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X線片檢查發(fā)現(xiàn)死骨、骨質破壞等;經實驗室檢查,能夠發(fā)現(xiàn)致病菌;患者單側發(fā)病,且無其他合并癥;排除創(chuàng)傷引起的皮膚損傷患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術前清創(chuàng)脛骨,去除死骨與失去活動的組織;開窗后放置引流管與灌注管,兩管直徑在3~5 mm,置于髓腔內遠近兩端;將兩管開側孔后平行放置于髓腔內,側孔數(shù)量控制在3~5個;閉合傷口,靜脈滴注敏感抗生素;慶大霉素80 mg,加500 ml生理鹽水,給予患者持續(xù)灌注沖洗,2000~3000 ml/d,持續(xù)灌注2~3周。
1.3.2 觀察組 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術前給予患者清創(chuàng)處理;去除死骨,打通髓腔后,用電鉆打磨硬化骨,直至出現(xiàn)正常的滲血骨組織,取出炎性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徹底清洗感染部位,用藥選擇雙氧水、生理鹽水、碘伏等;徹底清洗后,將配制的抗生素骨水泥(選用萬古霉素2 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40 g制成)黏附在骨科鋼絲上,抗生素圓球直徑0.5 cm,鋼絲型號18;將制成的抗生素骨水泥填塞至髓腔內,留置引流管,關閉創(chuàng)面;鏈珠于術后3 d開始拔除,1~2粒/次,2~3周完全拔除。
1.4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手術時間,統(tǒng)計術中、術后出血量情況;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記錄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下地活動時間、出院時間等;并于1年后對患者進行復查,觀察是否復發(f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出血量、傷口愈合時間、下地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復發(fā)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1年后進行復查,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字2=1.355,P>0.05),見表2。
3 討論
骨科疾病治療中,慢性骨髓炎治療是臨床的研究重點,由于該病的病理改變相對復雜,骨內感染灶感染后會蔓延至周圍組織,出現(xiàn)死骨、血腫等[2]。有效控制病原菌感染,消除病灶炎癥,抗生素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是臨床上治愈骨髓炎的重要藥物。對相關文獻總結歸納,慢性骨髓炎的臨床治療分為三種形式,其一為全身用藥,以口服或者靜脈滴注方式進行,該種治療方式下,抗生素不能全面作用于感染部位,影響藥效發(fā)揮[3];其二,灌注沖洗。將灌注管留置于患者髓腔內,將抗生素藥物持續(xù)灌注病灶部位,最終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然而,由于該種治療方式需要持續(xù)滴注,患者需長時間的臥床,因此藥物擴散相對受限,同時灌注管的留置,在其進出管口容易誘發(fā)二次感染[4]。其三,抗生素骨水泥鏈珠治療。將抗生素藥物融合與載體之中,將骨水泥置于髓腔之內,實現(xiàn)局部用藥,降低逆行感染概率。
抗生素的局部用藥方式,不僅有效保持了抗生素的濃度,且避免用藥機體出現(xiàn)過敏等癥狀,降低用藥的副作用[5]。局部用藥方式均需要結合手術治療進行,在灌注沖洗或者放置鏈珠前,均需對感染病灶進行清創(chuàng),降低骨髓炎復發(fā)概率[6]。在本次研究中,清理病灶采用的手術方式相同,傷口均為一期閉合,為此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無顯著差異。但是,局部用藥環(huán)節(jié),對照組需要進行持續(xù)灌注沖洗,在沖洗過程中會增加失血量,而觀察組患者引流管留置多為48 h,待引流管拔除后,傷口則開始愈合,不會造成較多的出血。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存在顯著差異,這與治療操作存在很多的關聯(lián),灌注沖洗操作中出血量增多,多出現(xiàn)血凝塊,引流管受阻時常發(fā)生。由于引流不暢,患者活動關節(jié)的過程中,存在較為嚴重的疼痛感,限制患者下地活動;而鏈珠治療中引流管拔除早,且鏈珠在發(fā)揮藥效作用的同時,會刺激肉芽組織生長,利于傷口愈合,患者下地鍛煉不受限制,有助于恢復。
參考文獻
[1]武亮,邢科,朱玉杰,等.抗生素骨水泥鏈珠與灌注沖洗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對比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12):1181-1185.
[2] Spellberg B,Lipsky B A.Systemic antibiotic therapy for chronic osteomyelitis in adults[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12,54(3):393-407.
[3]姜星明,王紅建,李灝,等.抗生素骨水泥填塞治療慢性骨髓炎[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20):99-100.
[4]朱艷,李紅,代肖霞,等.抗生素骨水泥鏈珠治療慢性骨髓炎的手術配合[J].護理學雜志,2011,26(12):54-55.
[5] Inanmaz M E,Uslu M,Isik C,et al.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increa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ystemic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implant-related chronic osteomyelitis: Experimental study in a rat model[J].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2014,32(6):752-756.
[6]趙勇,周大鵬,田競,等.抗生素骨水泥珠鏈聯(lián)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慢性骨髓炎伴軟組織缺損[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2,14(2):178-180.
(收稿日期: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