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提出的觀點,他們認為翻譯者在翻譯任何一個譯本的時候通常都是有自己的翻譯目的,翻譯目的是由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采取的翻譯策略決定的,而我們評價譯本的翻譯成功程度往往是看翻譯者的翻譯策略是否滿足讀者對譯本的需求。小說《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一部名代表作,也是一部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重要的兒童文學(xué)作品之一。作者用幽默的語言去描述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奇特環(huán)境,吸引了世界各地?zé)o數(shù)讀者的關(guān)注,其中小說中的兒歌更是增加了這部作品的趣味性。本文試從翻譯目的論的視角下對《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翻譯本中使用到的翻譯策略做出一定的剖析,從而提出有助于翻譯者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采取的翻譯策略的合理性,旨在為翻譯者在翻譯文學(xué)作品時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guān)鍵詞]翻譯目的論;《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劉易斯·卡羅爾;翻譯策略
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的兒童文學(xué)作品《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大量描寫了一些非常生動有趣的兒歌,這也為整篇小說的趣昧性增色不少。小說《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主要講述主人公愛麗絲在自己的一場夢境中,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誤打誤撞跌進到一個兔子的洞中,然后進入到一個非常神秘的環(huán)境中。在這里她遇見很多奇怪的生物,它們會說話、會玩一些正常人的娛樂活動。在這部童話小說中充滿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天真想法,其中運用的兒歌更為整部作品添加了更多的歡樂,同時也帶給讀者不同于以往童話小說中的感覺,給讀者帶去快樂、回憶和滿足。這部小說具有很大的文學(xué)價值,受到各國學(xué)者的研究和討論,其中就我國文學(xué)者們來說,他們自20世紀以來就把《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翻譯成很多中文譯本。隨著中文翻譯本的增加,翻譯界對這些翻譯本的研究越來越有興趣,研究的也越來越多,但是,大部分翻譯本都忽視了翻譯的標準以及翻譯的目的,只是很片面地對小說進行翻譯。
一、目的論與兒童文學(xué)翻譯
翻譯者在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時候應(yīng)該盡可能把原著中的文本形式以及文化歸于到本國語言和文化的體系中,但是外國文本和文化以原本的形式引進的時候,在不影響原有作者的思想和價值觀點的情況下需要添加一些新的要素。
1.翻譯目的論闡述
翻譯目的論的提出是由德國的翻譯家Han Vermeer首次提出的,并且將一些理論模式結(jié)合、發(fā)展在一起,相比以前,它是一種比較新的翻譯模式。它完全擺脫了以往以語言翻譯價值論為中心的束縛,他認為語言上的平等是不能夠解決翻譯的主要問題。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采取的翻譯策略和選取的翻譯方法都必須依靠作者在翻譯時提出的翻譯目的或者想要達到的功能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翻譯就是在以翻譯目的為基礎(chǔ)的情況下滿足讀者的需求所產(chǎn)生的語篇。我們知道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習(xí)俗和自己獨有的價值觀,因此翻譯并不是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外一種語言的行為。我們在翻譯的時候,翻譯者需要根據(jù)一些具體的要求,結(jié)合已經(jīng)確定下來的翻譯目的和一些讀者的閱讀習(xí)慣等特殊的要求進行一些翻譯。
2.兒童文學(xué)翻譯
兒童文學(xué)作品是專門為兒童的閱讀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學(xué)作品,是具有特殊的藝術(shù)價值和豐富的語言習(xí)慣等的文學(xué)作品的總稱。兒童文學(xué)作品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兒童在童年時期的語言發(fā)展和個人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能力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具有提升兒童對藝術(shù)的審美和創(chuàng)作的能力。我國引進了很多外國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xué)著作,旨為滿足我國兒童對外國的好奇心和精神世界的填充的需求。同時,面對這樣的需求,對外國兒童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也成為翻譯者們關(guān)注和思考的問題。由于讀者的特殊,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應(yīng)該只按照字面的意思生硬地去進行翻譯,這樣讀者很難理解作品的真正含義。而翻譯目的論的提出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為兒童文學(xué)的翻譯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翻譯目的論對翻譯目的的要求比較嚴格,在對兒童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中,我們知道它本身就是為了兒童的閱讀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因此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需要充分地考慮到自己面對的讀者兒童的心理、思想和文字的認識程度,從而創(chuàng)作出兒童讀者們可以閱讀的翻譯作品。
二、在目的論視角下對《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翻譯策略分析
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網(wǎng)絡(luò)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現(xiàn)代的兒童對西方國家的文化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翻譯外國文學(xué)著作的時候,翻譯本不應(yīng)該丟棄原著中的西方文化的獨特性,而是應(yīng)該盡一切可能去滿足讀者的求知欲。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含義,當一種語言被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的時候,兩種語言之間是很難達到語言意思上的對等。小說《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就包含了很多這種意象的描寫,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存在英語當中的不被中國讀者所認識,這就增加了翻譯者翻譯的難度,因此翻譯者在翻譯時,必須考慮兩者之間的差距。
1.原文介紹
小說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叫做愛麗絲的小女孩和自己的姐姐在河邊看書,但是卻不小心睡著了。在她的睡夢中,她正在追逐一個很奇怪的兔子,這個兔子穿著背心衣服,拿著懷表而且還會說話,在追逐的過程中,愛麗絲不小心掉進了一個洞里面,這是一個神秘世界的入口。在這個神秘的世界里,愛麗絲好奇是什么原因,使他一會變大一會變小,甚至有一次她掉進了一個池塘里,但是這個池塘是她自己無助時流下的眼淚。在這個世界里,還有奇怪的東西,比如很多隨便喝一口水就變得很小,隨便吃一塊蛋糕就變得很大,同時她還遇見了一群人和動物,這些人都具有自己的特點,而動物又是非常珍貴和稀少的品種。她還參加了一場茶花會,一場比賽和一場審判的活動,但是最后卻因為和女王殿下發(fā)生沖突而醒,這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是在池塘邊,而自己的姐姐正在非常溫柔地拂去她臉上的樹葉。小說《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這本書中主要突出作者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書中充滿了各種稀奇古怪的情節(jié),但是讀者在閱讀時卻沒有感覺到他的荒誕,相反會被書中的情節(jié)所吸引和關(guān)注,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一直被讀者所接受和喜歡的主要原因。
2.譯本分析
(1)原文中一處描寫“It is a Cheshire cat,”said the Duchess,“and that is why,pig”,翻譯成中文就是:這是個柴郡貓,公爵夫人說,這也是為什么他這個樣子是非??尚Φ?,豬。在這里我們知道單詞“Cheshire”是英國的一個郡的名稱,但是翻譯者在翻譯“Cheshire cat”沒有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譯成柴郡貓,而是通過利用備注的方式將它進行解釋,標注為:英國西部的一個專門生產(chǎn)干奶酪的地方,在很早的時候奶酪是被制作成一個微笑的貓的形象而被人們所認知的。同時詞語“grin likea Cheshire cat”在英國也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諺語,表示一個露著牙齒微笑的就像只柴郡貓。這樣的翻譯雖然看似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翻譯,但是卻保留了西方文化的文化意象,為兒童提供了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動物描寫,也增加了小說中描述故事的神秘性,使兒童在閱讀的時候有興趣繼續(xù)閱讀下去,同時成年人在閱讀的時候也會覺得生動有了趣。
(2)在原文中還有一處描寫“They very soon came upon“Gryphon,lying fast asleep in the sun”,翻譯者將它翻譯為‘他們很快就遇見了格里芬,這時它正在陽光下睡覺”。作者在小說中為了能夠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于是在文章中塑造了很多奇怪而且可愛的動物的形象,他們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看到的比如:大白兔、假海龜和蜥蜴壁兒等等。在這句話的翻譯中,翻譯者將單詞“Gryphon”翻譯為漢語“格里芬”僅僅是因為根據(jù)英語的發(fā)音而翻譯為漢語,在讀音上他們是相似的。為了幫助讀者很好地理解翻譯文,作者在備注中解釋為是虛構(gòu)的不真實的動物,但是卻有著力量的美好的含義。在這里除非讀者閱讀了文章的腳注,否則他們將不知道這代表的真實含義,而這里腳注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譯本,而且還可以增加讀者的課外知識,使讀者在開心的閱讀完以后可以獲得知識上的收獲。
(3)原文中一處描寫“There is a large mustard-mine nearhere.And the moral of that is the more there is of mine,lessthere is of yours.”有的翻譯者將它翻譯為:“這兒附近有一個很大的芥末礦。其中的教訓(xùn)是——我的東西越多,你的東西越少”,他在處理單詞”mine”這個多種含義的詞語的時候,作者是將它翻譯為普通的詞語“東西”,但是卻沒有完全明白原有作者在此處運用到的文字技巧,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也沒有感覺到作品的意思,我們也沒能體會到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良苦用心。這樣的翻譯看似是按照原文進行直白的翻譯,但是沒有任何韻味可以體會,但是如果在備注中標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感受到小說語言的幽默和詼諧。
傳統(tǒng)翻譯觀點認為,翻譯本與把原本之間是對等的關(guān)系,這既完整描述出翻譯人員在翻譯時的基本途徑又是人們衡量翻譯本的最直接途徑。翻譯人員在翻譯的時候大都希望可以保持翻譯本與原本之間互相的平等,翻譯本與原本的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就認為這個翻譯本是“好”的。本文通過對小說《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翻譯策略的分析和研究,筆者私自認為,在翻譯的時候,翻譯者需要將讀者的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閱讀習(xí)慣和審美標準等等都作為影響翻譯的主要原因,這樣才可以完成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的愿望。因此,我們在翻譯活動的時候,翻譯者首先應(yīng)該站在讀者的立場上,用普通人的觀點和眼光去分析和翻譯,并且要考慮到翻譯者的意見。
[參考文獻]
[1]封虹虹.目的論視角下的雙關(guān)語翻譯——析《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兩個中譯本[J].高等函授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2(10).
[2]趙曉萌.順應(yīng)論視角下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探析——以《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為個案[J].南陽理工學(xué)院學(xué)報,2012,4(3).
[3]代麗春.從目的論角度評析吳鈞陶的《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譯本[J].考試周刊,2012(30).
[4]閆敏敏,朱益慧,《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的兒歌翻譯[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34(4).
[5]卡洛爾著,賈文浩,賈文淵譯.愛麗絲漫游奇境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6]張美芳,王克非.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7]陳伯吹.兒童文學(xué)簡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59.
(收稿日期:2015-12-29)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國文學(xué)在晚清中國的傳播和影響》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BZW106
[作者簡介]李瑾(1979-)女,漢族,江蘇東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