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管理思想的活躍時期。美國人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的思想,標志著人類告別經驗管理的時代,進入了科學管理的殿堂。他試圖通過精神革命,達到工作標準化,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適度提高雇員工資,使雇主與雇員同時獲利。這一科學理論開創(chuàng)了管理史的新時代,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實踐中仍存在局限性。
關鍵詞:泰勒;科學管理
一、科學管理理論的思想內容
(一)科學管理是一場精神革命
泰勒認為,雇主和企業(yè)管理當局關心的是低成本,工人渴望得到的是高工資,要想雙方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雙方要想取得合作,都需要摒棄相互指責、懷疑的態(tài)度,相互之間應該取得信任。而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就需要進行一場“精神革命”,也就是“雙方合作盡到最大生產最大盈利的責任;必須用科學知識來代替?zhèn)€人的見解或個人的經驗知識。否則,就談不上科學管理。這就是科學管理的兩個絕對需要具備的要素。”泰勒還對工人和企業(yè)管理當局在“精神革命”中各自的職責和內容作了歸納。工人要按照企業(yè)的新方法進行培訓,并在適度提高工資額度的基礎上,按照企業(yè)管理當局的科學決定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企業(yè)管理當局則需要制定科學的培訓方法和正確的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并選擇和培訓工人使他們勝任自身合適的工作并盡可能成為“第一流的工人”。遺憾的是,他所期望的這種精神革命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并沒有實現。
(二)科學管理原理的主要內容
提高工作效率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核心問題。圍繞這一核心,泰勒潛心思考挖掘工人潛力,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管理主張。
首先是工作標準化原理。泰勒認為,工人的工作方法,使用的工具以及工作時間不應該以經驗為判斷標準,這種做法缺乏科學的依據。他們需要有一個標準和規(guī)范,保證工人在完成既定任務的情況下提高工作效率。對此,他提出了“工作定額原理”的理論,即工人在不損害健康狀況的情況下維持很長年限的速度,并以此為標準確定每個崗位可以達到的合理日工作量,既不增加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是激勵性工資制度。即實行獎勵工資制度,提高工人的收入水平,激勵工人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認為,工人“磨洋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付酬制度不合理,因為計時工資不能體現按勞付酬,干多干少在時間上無法確切的體現出來。他主張實行“任務和獎金工資制”,在基礎日工資的基礎上額外增加30%-50%的完成任務獎金。
第三是勞動人事管理。泰勒認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企業(yè)管理當局應培訓工人成為“第一流工人”,即體力或者智力適合分配給他們的工作且自身愿意從事此工作的工人。第一流工人的培訓更加有利于工人掌握標準的工具與操作方法,完成每日工作定額。
最后,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還包括:計劃和執(zhí)行相分離原理,實際職能工長制,實行組織控制的例外原則等。
二、科學管理理論的評析
泰勒的科學管理已經誕生一百年,在對人類的管理實踐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同時,也備受責難。
(一)科學管理理論的貢獻
1.第一次使管理從經驗上升為科學
泰勒是管理思想史上第一個通過講求效率的優(yōu)化思想和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把管理問題發(fā)展成為具有系統(tǒng)性的方法與體系,并賦予管理以科學含義的人。泰勒的思想結晶,大多源于實踐,并從實踐中獲得檢驗。他認為,科學管理邁出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演變,而不是一種理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實踐先于理論。泰勒的管理思想重視人的因素,希望人盡其才,“使雇主實現最大程度的富裕,也使每個雇員實現最大程度的富裕?!?/p>
2.對西方公共行政學發(fā)展的重大影響
盡管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是針對企業(yè)管理提出的,但也對政府的行政管理理論改革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西方行政學者對他的理論進行概括和升華,發(fā)展成為行政學的理論,為行政學的發(fā)展提供基礎。泰勒與同時代的其他管理學家一起,對美國的經濟、社會乃至日常生活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科學管理不僅是一種理論,也發(fā)展成為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文化,成為一種可以使企業(yè)、社會、政治快速長大成熟的力量。
(二)科學管理理論的局限
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也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認識他在時代發(fā)展下的局限性。
1.忽視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能動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反作用”。在泰勒的管理思想中,雇主和雇員之間需要有一致的利益基礎。但是兩者之間,僅雇主占有生產資料。于是泰勒把科學管理的全面推行寄托于“精神革命”,這需要雇主和雇員同時配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很可能流于一種美好的幻想,無法實施。雇主和雇員大多分數不同階級,階級矛盾的調和與利益一致性的建立不可能單靠精神上的變革來完成。兩個階級間利益的調和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2.對工人的看法是偏頗
泰勒始終堅持“經濟人”假設,即人是一種追求經濟利益的經濟動物。但是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完全獨立于社會之外而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因此,社會與心理也是影響工人生產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泰勒并未意識到工人并不是把金錢作為刺激積極性的唯一動力的“經濟人”,而是在物質之外還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的“社會人”,是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的組成人員。
泰勒曾斷言:“使雇主實現最大程度的富裕,也使每個成員實現最大程度的富裕。”能夠實現今天富裕的物質生活,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的思想功不可沒。于我國而言,發(fā)掘科學管理思想中有用的東西為我所用,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探索中總結,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才是我國科學管理發(fā)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泰勒.科學管理原理[M].曹麗順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240頁
[2]李代信.論泰羅管理思想的歷史作用與時代局限性[J].廣西財政.1995年
[3]郭咸綱.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
[4]孫耀君.管理理論發(fā)展史[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年
作者簡介:
李金玲(1995~),女,漢族,河北滄州市人,學生,本科生在讀,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政治學與行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