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要】通過分析勤工助學的功能以及當前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現(xiàn)狀,探討了勤工助學工作育人的內涵,提出建議: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結合大學生特點, 努力開拓勤工助學崗位;完善制度和管理,建立勤工助學評價系統(tǒng)。
【關鍵詞】大學生 勤工助學 調查研究 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4-0031-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高校勤工助學是“大學生個人或團體,以獲得或改善學習條件為基本目的,將教育與學生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全面培養(yǎng)學生素質和能力而進行的教育經(jīng)濟活動。”勤工助學是我國高等院校解決在校貧困生生活困難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大學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中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載體。然而,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不足、校外兼職信息相對封閉、在兼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對待、兼職收入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等問題,令許多大學生對勤工助學望而卻步。
一、高校勤工助學中心的多重功能
1.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增強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高校結合辦學特點,精簡管理隊伍,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學生的水平,在傳統(tǒng)的崗位設置的基礎上不斷摸索,一方面以征求各個教學單位意見為依據(jù),另一方面以發(fā)揮學生在參與學校教學管理中的作用為工作重點,在學校機關以及系、部等學校各個部門設置勤工助學崗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校教學管理中的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精神,增強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意識。例如:在學校實驗室助理的崗位,讓學生參與實驗室儀器的整理,藥品的準備,標準樣品的配置以及實驗準備的其他工作;設置輔導員學生助理崗位,協(xié)助輔導員處理事務性工作,使輔導員從紛繁復雜的事務性工作中部分解放出來,以便集中更多精力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等。
2.助學與育人并重
勤工助學中心加強對勤工助學(兼職)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把勤工助學崗位建成育人基地,使之成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一種途徑,充分發(fā)揮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
第一,緩解部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經(jīng)濟壓力。國家在為經(jīng)濟困難學生提供“獎學金、助學金、學雜費減免”等宏觀政策的同時,學校也開辟了勤工助學通道。學生可以在保證正常學習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一定的報酬,以緩解經(jīng)濟壓力,順利地完成學業(yè)。
第二,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工作理念。勤工助學中心對申請不同崗位的學生進行面試和培訓,通過崗前培訓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付出才有收獲”的理念,有助于教育他們正確看待不同崗位的職責與分工,認識崗位不分好壞和貴賤。同時,也要求他們端正工作態(tài)度,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第三,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很多參與勤工助學工作的學生因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和緊張的學習生活,心理上不同程度地會存在自卑、憂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勤工助學作為一項有償?shù)纳鐣嵺`活動,同學們在提高參與的積極性的同時,也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我,有效克服憂郁、自卑等心理問題,重塑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形成積極向上、樂觀、感恩的生活態(tài)度。
二、當前高校在勤工助學工作中的不足
1.勤工助學崗位在數(shù)量上不能滿足學生需求,質量上缺乏專業(yè)相關性
在調查學生參與勤工助學的工作意向時,對于校內勤工助學工作,學生選擇最多的是助教和助研,而勞動服務型的工作所占比例較小。這表明,大學生主要傾向于那些高智力含量的工作(如校內的助研和助教以及校外的家教和翻譯等),這些勤工助學工作技術含量高,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更高的報酬,也能更好的發(fā)揮大學生的知識和智力優(yōu)勢,提高大學生對勤工助學工作的積極性,而當前各高校在這些崗位的設置上還略顯不足。
2.校外勤工助學缺乏相應的權益保障
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訪談發(fā)現(xiàn),有14.6%的學生在參與勤工助學工作時曾經(jīng)遭遇過糾紛。比如,實際工資與用人單位提供兼職信息所述工資不同,兼職工資被長時間拖欠,甚至被克扣等問題。但遭遇糾紛時,有的學生會自行解決或主動求助于學校相關部門,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自認倒霉,放棄權益。因此,學生在校外的勤工助學方面沒缺乏相應的權益保障機制。
三、建議與對策
1.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
開展勤工助學活動不但解決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生活上的困難,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也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同時也是學校育人成果的重要體現(xiàn)。學生參加勤工助學,通過自身勞動獲得一定的報酬,為他們的自立提供了經(jīng)濟基礎,有利于幫助他們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也讓他們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樹立樂觀積極向上的信念,幫助他們擺脫由貧困造成的自卑感,從而將解決學生家庭經(jīng)濟困難問題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勤奮好學,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良好校風。
2.結合高校大學生特點,努力開拓勤工助學崗位
勤工助學工作具有助學與育人的雙重功能,對大學生身心健康,職業(yè)能力鍛煉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勤工助學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當前學校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各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專業(yè)知識扎實、創(chuàng)新意識強等優(yōu)勢,在校內不斷拓展助研、助教等勤工助學崗位,使學生在參與勤工助學的同時鍛煉自身動手能力、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主動加強與政府、企業(yè)的密切合作,發(fā)揮好自身知識密集、科研能力和技術開發(fā)能力強等優(yōu)勢,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長,廣泛開展校企合作項目,建立校外勤工助學基地。
3.完善制度和管理,建立勤工助學評價系統(tǒng)
為了保證勤工助學活動真正達到助學與育人作用,學校要不斷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建立評價體系,更好地為勤工助學的發(fā)展服務。首先,在堅持勤工助學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就業(yè)質量基礎上,發(fā)揮用人部門的作用與團學組織的優(yōu)勢,做好監(jiān)督與學生自治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與責任感。其次,為了在法律上能更好的保障學生的權益,在組織模式上要由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法人化、基地化模式轉變。第三,為了更好地總結學生實踐效果,建立勤工助學評價體系是重要保障。勤工助學屬于實踐課程,它的評價不同于傳統(tǒng)課程中以記憶具體的知識信息為特點的測驗,而是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總結能力、動手能力、適應能力、情意能力等多種高層次實踐技能為特點的對比性評價,屬于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其目的在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改進與發(fā)展。因此,其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吸收國外先進的以共同建構為特征的評價體系,把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相結合,用共同參與的方式來建構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林聲.中國勤工儉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