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瑛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1. 善于反省。一次半途而廢的不爽旅行,留給很多人的往往是遺憾,是懊惱,是不了了之。而王安石卻因此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并由此懂得了許多人生要義。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源于作者勤于反思,樂于反思,善于反思。人生的境界往往在反思中得以提升,人類的歷史也正因為人類的不斷反思才大步前進。
2. 綜合素質(zhì)。志存高遠者實繁,達高遠視者蓋寡。有志者事未必成,皆因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架設(shè)一座橋梁,是如此費“力”。在平時逐步積累,關(guān)鍵時刻迸發(fā)而出,這就是“力”,用現(xiàn)在觀點看就是素質(zhì)。要提高個人素質(zhì),多積累、善發(fā)揮是關(guān)鍵。
3. 勇于創(chuàng)新。古代游記主要用于記游寫景(有的純粹寫景,有的略作議論),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則不落窠臼,于一篇游記中竟花了大半篇幅抒寫心得,闡釋義理,這種在文章體例上的創(chuàng)新與其政治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4. 行成于思,毀于隨。 “不得極夫游之樂”,癥結(jié)就在于一個“隨”字。所以韓愈說“行成于思,毀于隨”。思考有利于人們認識事物,辨別是非,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遇事是“思”是“隨”完全由自己決定,因而事之成敗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生就像一座山峰,有些人從出生就直達云霄,而有些人也許奮斗了一輩子都無法到達山腰。但是千萬不要因為外物的原因便開始懈怠,并嘆息命運的不公。因為能做決定的,永遠都只有你一個人!就像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所記述的那樣,有一個“怠而欲出者”提議出去,其他人便隨之而出,等真出來了,卻又后悔了,就開始責怪他。也許那個提議出洞的人是松懈了,懶惰了,膽小了,但錯卻不全在他。如果同行者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這一點,于是便欣然接受,放棄前行。這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但更多的卻是本身之錯!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有些人能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卻隨波便逐流。這其中的緣由,我想不說大家也都應該清楚吧!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志與力都是來自于本身,都還好控制。但外物卻難以管理,變幻莫測。也許所處環(huán)境不同,所接觸的事物不同,連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實現(xiàn)的東西都會改變。所以,要堅定自己的目標,“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片段從“堅持自己的目標(志)”方面立意,可謂獨辟蹊徑,頗有新意;運用材料時既聯(lián)系了課文分析,又聯(lián)系了現(xiàn)實生活,并拓展開來,使作文既具有文化厚重感,又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