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平 程德培 吳亮
編者按: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在上海思南公館舉行了關于長篇小說《朝霞》的對話,這是本年上海書展一個面向公眾的閱讀活動。參與對談的有評論家黃子平、程德培和這部小說的作者吳亮。他們?nèi)嗽缭谏鲜兰o八十年代就活躍于文學評論領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文學發(fā)展。作為評論家的吳亮突然現(xiàn)身長篇創(chuàng)作園地,讓許多人驚愕不已,但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帶來了一系列有趣的話題。本刊征得三位對談者和主辦方同意,這里摘要發(fā)表對談內(nèi)容。
這次活動由上海作家協(xié)會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現(xiàn)場主持人是同濟大學張屏瑾教授。
黃子平:聽說吳亮寫長篇小說我是嚇一跳。對于批評家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冒險,替他捏一把汗。居然五個月寫出來了。后來他不斷地微信給我,說最想聽我的意見,我回復說還在斷斷續(xù)續(xù)地看,確實也是。我整個上半年參加一個世界華文的長篇小說獎的評獎,看六本大部頭長篇小說,加起來兩百萬字,處于“長篇小說中毒狀態(tài)”。要有一個清醒的、干凈的閱讀狀態(tài),才好來進入老朋友的冒險歷程。
批評家,我自己的體會,基本就是一個人稱位置,比較好處理。批評家的“我”就是我,而作者、人物對“我”來講都是界限分明的“他”。小說家必須把這些個“他”變成“我”,進入到每一個人物,進入到每一個空間,每一個情境?!八弊兂伞拔摇眮韺懯羌芾щy的事情,這就是小說家的想象力,或者叫移情能力。吳亮作為批評家,通曉了各種小說的招數(shù),那些玩過的他都知道了,等到他自己來玩的時候,可以看出來他是拒絕批評的。一旦拒絕就會激起我們批評的欲望,拒絕就是邀請??墒前l(fā)現(xiàn)被他邀請進去以后吳亮把我們該干的活全干了,這個作家一邊寫小說一邊拆小說。你剛想把《朝霞》的結(jié)構(gòu)捋一捋,半道上他把提綱放在那里等著你呢,然后又說這是未必要完成的計劃。所以如何應對批評家寫的長篇小說,對我來講也是一個全新的經(jīng)驗。
我一直讀的是電子版,來了上海以后把紙版好好地讀了一遍,讀完以后很為吳亮激動。我一直認為吳亮是一個優(yōu)秀的批評家和散文家,能否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小說家,是替他捏了一把汗的。長篇小說新秀閃亮登場啦!
從這么復雜的文本里我想提煉一些可以說的,首先就是今天的對談題目“為同代人寫作”,我聽說吳亮要寫小說的時候,很本能的反應就是寫給我看的。有一年我回到上海,在上海老朋友那么多年以后再次見面,不知道討論什么問題,吳亮很激動地說有人問他是否不再寫文學評論了,他說不是不再寫了,而是子平都不在內(nèi)地還寫什么文學評論?我很感動,他寫什么都把它看成就是為我寫的。好像我們都把“讀者”這個概念理解得非常狹窄,極為排他,其實恰恰相反。
對“同代人”,我以前理解得比較狹窄,指的是同年齡的人或是同時出道的人。聽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介紹吳亮的時候都加了一個形容詞,這就是那個“八十年代的那個吳亮”,我也蠻認同這個標簽,剛才進來的時候有年輕的聽眾說“我是讀您八十年代的文章長大的”,我就很受用。但這是我以前比較狹窄的理解。到底什么是同時代人?后來我讀到意大利的哲學家阿甘本有一篇文章討論什么是同代人,或是另外一種譯法什么是當代人,至少有三點很有啟發(fā)。第一,用的是尼采的說法,他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鑲嵌在這個時代之中但是又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人。他有一種距離,得以看清楚時代。那些跟時代貼得很緊,方方面面都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的人,反而不是同時代人。第二,他是能夠凝視這個時代黑暗之光的人,其實所有經(jīng)歷過當代性的人,都能體會到所有的時代都有它的晦暗,所以當代人是像蘸著墨水一樣蘸著這個時代的晦暗來書寫的人。第三,阿甘本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人都不是直接出現(xiàn)在“當代”的,不同的人都是由不同的“古代”來到這個時代的。有些人從“李白的盛唐”或者“蘇軾的北宋”進入這個時代,我的一些朋友非常固執(zhí)地要從“魯迅的五四”進入當代,吳亮呢,好像他非常固執(zhí)地要從青少年時期的七十年代進入當代,在他的“羅陀斯島”上跳舞。吳亮忽然發(fā)現(xiàn)很多九○后都很喜歡《朝霞》,也許他們正是他所期待的“同代人”。
程德培:我曾經(jīng)在一間辦公室里跟吳亮面對面坐了十年,兩個人當然不太一樣,就像我們的名字,吳亮是上下結(jié)構(gòu),程德培是左右結(jié)構(gòu)。他有時候比較圓滑,我有時候比較直爽。他有時候是個愣頭青,我有時候是個膽小鬼。關于這部小說,我要說的話已經(jīng)說完了(編按:指程德培關于《朝霞》的評論文章《一個黎明時分的拾荒者》,見《收獲》長篇專號2016年春夏卷)。我從同代人的角度評論吳亮,可是比吳亮年輕一代的,比如張屏瑾或是她的同代人,他們怎么看吳亮?可能還是一個問題。
幾年前,我第一個看《繁花》打印稿,寫了評論,誰想到它現(xiàn)在的名氣如日中天。自從有了金宇澄和吳亮,大家都在說,上海的老男人到了六十歲以后開始寫第一部長篇。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我差不多,我就非常感慨,年紀大了晚上經(jīng)常睡不著覺,半夜經(jīng)常想這個事。比如里弄,我小時候住在虹口區(qū),比金宇澄描寫的環(huán)境稍微差一點,評了他們的小說以后,我經(jīng)常想小時候那個叫三德坊的里弄。我們一起長大的小朋友,有一個是漢奸的兒子,他父親是日本人的翻譯,那時每天在里弄掃馬路,有一個是副食品公司黨委書記的兒子,還有一個出身非常地道的工人階級家庭,當然還有另外幾個。我們幾個最要好,但是我們的友誼絕對不會因為家庭成分不一樣、父母在里弄的地位不一樣而受影響。因為有了《繁花》《朝霞》,我們一起聚會時,大家經(jīng)常喜歡回憶里弄的生活。里弄有幾個層次,比如沿著外面的一圈有二房東、三房東,里弄中間有一些都是獨門獨戶,做醫(yī)生的、做律師的,還有一個過去是國民黨報紙的主編。漢奸的兒子盡管地位比較低,住的房子卻比我們的大,身份比較純粹的人住得很小,但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發(fā)生了變化,很多房子多的人被搞出來了,分給那些身份比較純粹的人。
我有時候在想,那時候竟沒有想過自己要做一個小說家,如果寫寫里弄里各種成分的人這幾十年都是怎么過來的,應該是非常精彩的故事。我們家附近有一個是做舞女的,解放以后不是很光彩,走在街上總被人家指指點點。轉(zhuǎn)眼之際,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沒有想過解放以后她是怎么走過來的。如果我腦子清楚,或許能寫得很精彩,但是我容易遺忘?,F(xiàn)在里弄也拆掉了,我的記憶力不好,所有的故事也隨著遺忘而流失。還好金宇澄觀察人生比較仔細,還好吳亮的記憶力比較好,吳亮抓住這點點滴滴的記憶,抓住他小時候成長的故事,他留下了記憶,變成了《朝霞》,我則變成了“晚霞消失的時候”。
吳亮:去年八月的一天,金宇澄跑到我辦公室來,他寫了《繁花》以后,我們經(jīng)常在一起聊他的作品。那天我們私下里聊得有些八卦,我說聽說你的小說里寫了好多我們都認識的人,我就問小說里的某某是不是我們周圍的某某,他就笑了,說吳亮你很俗,小說本來就是虛構(gòu)的。金宇澄說你不妨自己寫寫看。
于是我就寫了。因為我沒有寫過長篇小說,一寫就很放肆,還一段段發(fā)到網(wǎng)上。網(wǎng)上有人會看,我用一個筆名作掩護,所以有些不在乎,也不在乎人家看不看。寫到后來,子平跟我說了一些零零碎碎的觀感,我對他也是作了零零碎碎的描述,有深層的交流。寫這個東西,并不是一開始有很大的野心,是寫到一定程度時野心就慢慢滋長了。不過,我目標很清楚,比如我有一個理想的讀者群,包括我的同事小張、小黃,都是我的讀者,但是肯定還不夠,但他們是誰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辦法跟不相識的人交流。
但是有一點我清楚,我覺得我的寫作可能是寫給作家看的,應該是寫給評論家看的,因為它有一定的閱讀難度。文字敘事必須是面向?qū)δ莻€時代有興趣的人,里面涉及各種信息、知識、觀點和各種多樣性,對形式有研究的人,對小說風格有點了解的人,才不至于把它作為一種障礙,而能夠作為一種樂趣。甚至,我對當代文學并不滿意,包括那些寫上海的文學,或是那個年代的敘事,諸如此類的東西。我想,我要寫一個給你們看看,心里面憋著這樣一股勁兒。當然,金老師已經(jīng)作了很大的突破,但我跟他的敘事完全不同,雖說金老師寫蕓蕓眾生,我也寫蕓蕓眾生,卻是完全不同的人物。不過,我的寫作不是要去填補當代文學的什么空白,一切都是由于機緣、興趣和沖動。
我在工廠那些年,曾經(jīng)有些領導或是上級公司發(fā)現(xiàn)吳亮有點才華或是什么,想要把我弄到宣傳部門,我都拒絕了,我寧可做工人。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也是一些偶然因素,我的機會來了,所以我就開始寫作了。后來有一段時間,文章發(fā)表時總是被刪了這段刪了那段,在那種困難狀態(tài)下我就可以不寫作,因為對我來說無所謂。七年前作家協(xié)會讓我做《上海文化》主編,我說我可以試試看,領導當時問你的目標是什么,我說我不會以一般讀者為目標,他說怎么可以這樣,我說我這份刊物只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現(xiàn)在我們的刊物果然成了公認最好的文學評論刊物,不僅出了好文章,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人才。
每次有機會我都坦然陳述本人沒有大學教育的經(jīng)歷,我非常自豪地在我的小說附頁上寫了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但是,對于有大學教育經(jīng)歷的人,我并沒有任何嫉妒與偏見。我只認人,比如我對刊物的兩個同事說,你們都來自復旦大學,但并不是復旦給你們帶來了榮耀,反過來說是你們給復旦帶來了榮耀。我總是把人才擺在第一位。馬克思、尼采是哪一個大學畢業(yè)的?可能許多人都說不上來,這不重要,他們的名字就是一種精神具象。
我相信一個個具體的東西。小說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可以面對一個一個的人來寫,這是一個很好的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今天也跟子平講了,我這次寫作因為要鉆進不同人的狀態(tài)中,我的自我開始放棄,放棄自我才能寫作,雖然他們說我的小說充滿吳亮風格,但是我在寫作中經(jīng)常放棄自己,只有放棄自己的時候你的世界才能變大。因為有這種情況,我現(xiàn)在反而有點忐忑。
黃子平:我最深刻的感受可以簡單地分為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來講(讓我們回到十九世紀陳舊的批評方法)。吳亮最早的書名叫“無處藏身”,我讀出來是一個逃亡的主題。從一開始馬立克從新疆跑回來,中間還有很多微型的逃亡,偽造病假條等一系列這種小逃亡,到最后小說的結(jié)尾,阿諾做夢夢到馬思聰—那年月最有名的逃亡者。大大小小的“逃離”反復地纏繞,這么復雜的文本中還是可以勾一條比較明顯的主題線,但我今天不想發(fā)揮。我比較想說的就是《朝霞》的形式,我把它歸納為—借用法國人布朗肖的概念—叫作“無限交談”。交談對話的形式非常明顯,首先是它文本內(nèi)部本身的對話,因為他把文本切得很碎,剛剛這一段講的是上海里弄里面那些俗不可耐的無聊透頂?shù)纳?,緊接著來了一段抒情的充滿哲理的遐想,然后又被打斷,一段戲劇化的,甚至包含了舞臺裝置的提示。文本當中充滿了對話,我最喜歡的就是吳亮提供的很多他自己命名叫作“日常雜語”的部分,這種雜語都是無意義的,更重要的是經(jīng)常是離題的。跟這種“日常雜語”相對應的是“嚴肅交談”,比如三個教授之間的對話,或是大學生和初中生的知識上的傳授,經(jīng)常帶出來一個提示“這你就不明白了吧”,或是講完一段馬上叮囑“不要在外面說”,這樣一種提示使它從“日常雜語”的混沌中浮出來。這種對話在何種意義上是“無限的”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不斷地被打斷,被情境打斷,被外在的壓力打斷,打斷產(chǎn)生新的對話。如果這個人滔滔不絕,那就沒有對話。在《朝霞》里有一種聲音是不能跟他對話的,因為他滔滔不絕。吳亮只能用無數(shù)的東拉西扯來掩蓋這個滔滔不絕的聲音,稀釋他的滔滔不絕。對話有幾個前提,一個前提是因為這些對話的人都是哲學上說的“不充分的存在”,他不能完美無缺,說話是自相矛盾的,或是不完整的,別的人要來補充他,反駁他,這是基本的前提。
吳亮設置的這些對談里面充滿了對話的動力,就是因為不完美。不完美會直接帶來一個“不可預測性”,你不知道他的回答從哪一個角度切入,或是從哪一個情境引申,這就使得對話能夠不斷地進行下去。但是也有停止的時候。其實對話中總有一種傾向希望能夠達到共識,我們這代人有根深蒂固的使得對話終止的“辯證法”思維,來把分歧達至一種虛假的綜合。如何使對話重新啟動?我覺得吳亮可能無意識地使用了一個“中立的裁判者”,才能使對話重新啟動。裁判,這不是說這個人說的對,那個人說的不對,他自己提供一個完美的答案,不是的?!爸辛⒌牟门姓摺钡墓δ芫褪遣粩喟汛鸢皋D(zhuǎn)化成問題,使得這個對話重新啟動。我是這樣來讀《朝霞》里面的關于《圣經(jīng)》的一些摘記,當我們涉及中立裁判者的時候只能想到“上帝”,它就起這樣一個作用,使得所有的表述都轉(zhuǎn)化成問題。
在這些無窮的交談里面的很重要的主題,跟逃亡相平行的一個主題是“知識和真理”。敘述者肆無忌憚地引入了大量的摘抄,人造衛(wèi)星,集郵知識,煙草種植,南斯拉夫電影等等,越來越雜。要把這個小說變成一本百科全書似的。這些雜知識其實是無用的,又對應于那個“知識無用”的時代,跟又紅又專的“紅”沒有關系,甚至跟“?!币矝]有關系。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頭一尾,最重要的跟哲學有關系的命題就是“真理”。這一點被大量的關于權力斗爭的歷史敘述遮蔽了。大概是一九六四年,有一篇文章《人的正確知識是從哪里來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chǎn)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蔽恼虏婚L,我們當年都會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跟吳亮聊天,說他小時候產(chǎn)生了疑問,人的錯誤知識是從哪里來的呢?好像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大為震驚,我就想為什么當時我不會這么想。到了七十年代結(jié)束的時候,這個大家比較記得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一頭一尾,都說那是個顛倒黑白的年代,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其實這都關乎“真理”?!冻肌防锝徽勲s亂無章,在那個“陽光燦爛”(因而看不見朝霞)的日子里,有人滔滔不絕,有人竊竊私語,有人沉默無語,但是所有交談都在指向知識和真理,因而無法停止。
程德培:這里不得不重復自己寫過的文章,再簡單概括一下。我這個人不管寫得怎么樣,還是相當嚴肅的,我不會因為吳亮是我的朋友就一味說他好話。一開始吳亮總是盯著我,你看怎么樣?我一直不表態(tài)。后來他寫到差不多的時候,有一次實在熬不住硬要我講,我就講了一些印象,覺得他開頭不怎么樣。他馬上把我打斷,你不要說了,我連結(jié)尾都想好了。從此一起吃飯時我就不談他的作品,一起去南京開會我也不提這事情,他半夜敲我房門我也不應。他寫完了,我也差不多把小說讀完了。我表了個態(tài),比我想象的要好。我原來對它有一個比較低估的評價,讀完后我說越寫越好。一開始,我覺得整個內(nèi)容到形式,或是先鋒,或是反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那套東西。他寫著寫著好像關系理順了,就像是他小說中說的,回到了巴爾扎克,或像他講的向巴爾扎克致敬。這是指觀念上對人的認識。這個到底好不好我不下判斷,他開始集中寫人物,一個個人都站起來了。這個小說就某些方面而言相當反現(xiàn)實主義,而某些觀念上又回到了現(xiàn)實主義,這是一個很糾結(jié)的現(xiàn)象。我不認為這有什么問題,小說寫作過程很復雜,這可能就是吳亮。
其次就是對話。吳亮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有處理對話的經(jīng)驗,最早在《上海文學》發(fā)表的《藝術家和友人的對話》,筆墨很生動,興趣上來了可以寫很多。對話是吳亮最初進入文學批評的一個文體,這次書展期間他也有一本與藝術家對話的新書上市。他喜歡對話。這種對話技巧,也是《朝霞》這部小說向前推進的一個很重要的敘事力量。我覺得《朝霞》里的對話也是對應碎片化的寫法。一開始我對他的小說不滿意,很擔心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這能搞得下去嗎?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在這方面非常有天賦。所以我在文章里講到,吳亮可能天生就是一個結(jié)構(gòu)主義者。他寫作中不斷向現(xiàn)實主義的某些觀念回歸,或是像他剛才講的,忘記自己,進入人物內(nèi)心。我們不能以為,觀念是舊的因而就寫得不好,我感覺是寫得特別好。
只要認真比較一下《朝霞》與《繁花》,你會覺得吳亮和金宇澄對女性的態(tài)度完全不一樣,他們的女性觀或是某一部分的人生觀不太一樣,這個可以另外寫文章比較。吳亮八十年代經(jīng)常講,一個人如果在路燈下丟了鑰匙,怎么辦?他說只能在路燈照到的地方去找這個鑰匙。這使我想起我寫他的評論,一篇評論你寫得再好,再花工夫,也無非是開了一扇窗,或是開了一盞路燈,只能在這個路燈下尋找你的鑰匙。其實,吳亮的鑰匙可能在其他的光束之下。
吳亮:德培對我的了解讓我自己都很吃驚,他把我多年來出版的二十多本書全都拿去看,這讓我非常感動。好多人都說,程德培寫了那篇評論別人就沒法再寫了。子平半個月前說,想看看程德培的長文,看完后說德培的眼光就是與眾不同。
我前面說了小說的生成,確實沒有考慮到讀者,但是現(xiàn)在讀者出現(xiàn)了,特別是今天看到各種年齡層次的讀者都有。《朝霞》我已經(jīng)講了很多次了,在大學里面,在電視臺、美術館都討論過好多次,我一直注意讀者的年齡結(jié)構(gòu)。有一次也是在這里,走走主持的,聽眾年紀大的人比較多,提問題的都是我的同代人,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同代人。那天下雨,有幾個朋友跟我年紀差不多,說到記憶中的各種往事。有意思的是,因為我寫了小說,我那些老鄰居們在微信上拉了一個群,經(jīng)常跟我聊天。他們以前只知道隔壁的阿亮是寫評論的,現(xiàn)在寫小說了,他們都非常熱情,非常起勁。我想幸好是虛構(gòu),要是真寫張三李四就麻煩了,所以這些讀者的生成現(xiàn)在看起來非常重要,這個事情在發(fā)生。
還有一次在飯局上,孫甘露也在,旁邊有兩個復旦的學生,那兩個女孩都是九○后。大家前邊的話題東拉西扯,中間一部分講到我的《朝霞》,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談起共同經(jīng)驗,后來有人問那兩個女孩,她們居然都看過,還說都很喜歡。我說你們真的都看了嗎,她們說真的看了,真的喜歡。這部小說開始寫的時候,我都沒有給自己的同事張定浩、黃德海看,因為他們是七○后,我以為他們可能不會有興趣。我一直有這樣一個成見,沒有相應的人生經(jīng)驗,他們不會看??墒悄莾蓚€女孩很仔細地聽我們聊天,說他們(飯桌上那些年紀較大的人)看你的小說看的是里面的真實性,看的是感同身受,我們沒有這個東西,我們對你的文體有興趣,對你的文本有興趣。我說你們會向自己的父母打聽“文革”的事情嗎?她們說從來不問,他們也不說。她們并不很清楚那些情況,但是她們對我的小說有興趣。
這部小說出來后,我以前的一些鄰居,還有我姐姐都來跟我談那些事情,他們都是看著我長大的,知道我有這樣的愛好??梢娦≌f的力量很大,一方面是虛構(gòu),一方面又將虛構(gòu)轉(zhuǎn)化為一種真實。一切都在于對人的興趣。
黃子平:必須重新界定“同代人”的概念。從這個題目扯開來,其實跟交談、對話都有關系。德培一早就看出來,吳亮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文章就是一個喜歡自言自語的家伙,“藝術家和友人的對話”什么的。什么人可以對話?其實我們總是不斷挑選交談的對象。剛才德培說他們里弄那些家庭背景很不一樣的人常在一起聊天,這里面就有一個挑選作用,中國俗語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有些人疏離了,有些人離開了,小說里面要不斷引入新的情境、新的對話。譬如有些人物在熟人圈里很沉默寡言,但是他出去碰到一些陌生人反而一拍即合跟人家談笑風生,談論那個年代的敏感話題。
我問過一些朋友,他們感覺這部小說是越寫越好,覺得后面越來越像長篇小說。因為前面確實很碎,你要適應這種碎片化寫作不是那么容易。寫到大概接近最后四分之一篇幅的時候,至少有兩個完整的段落出現(xiàn)了。比較長的一個至少有二十頁,這是很重要的段落,一個下雪天的晚上,敘述的連續(xù)性很強,在一個餃子店里,里面都是交談,非常有意思的交談。四個小男生在一起,聊著那個時代的種種謠言,或是傳說等等。吳亮的妙處是加進兩個小女生來打岔,說這些人真沒勁又談政治。這樣那幾個小男生沒什么好聊的,就聊照相機之類還是男生的話題,聊了半天,你發(fā)現(xiàn)又開始談政治,這個政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政治,恰恰是那種日常雜語中的政治。那兩個小女生的插入或是干擾,非常重要,反而顯示了在那個命運攸關的年代,政治的無所不在。這是一個比較集中的段落。
另一個相對集中的段落,我覺得寫得非常精彩,就是關于老鼠和貓,引入了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話題。小說里還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神秘的東西,比如死了好多年的人給他寫信,或是影子從窗外一晃,等等。這些都是小說里面最吸引我的,反而巴爾扎克式的寫實沒有那么吸引我。最后至少有三個人非常神秘地不知道去哪里了。吳亮設計了一些情節(jié),情欲主題跟一直若隱若現(xiàn)的動物主題交織起來了。對應小說開始,我回過頭讀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那只貓在第一節(ji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當然是一句兩句,“貓這玩意太張揚”什么的,那個伏筆已經(jīng)埋下了。我們都知道動物主題是長篇小說里邊必不可少的。
程德培: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講述的事情,所敘述的人物,慢慢在你心里開始成形了,或者長大了,或是形成了懸念,或是引起你想知道這些人最后的命運,他的走向,或是世界的發(fā)展。像這種寫法,東一段西一段的,一開始很難進入,可能結(jié)構(gòu)本身也有這個問題?;蛘甙褏橇凉烙嫷玫鸵稽c,他寫到十分之一的時候,肯定開始要想后面是怎么樣,不然無法寫下去,這樣就越寫越寫進去了,人物也立起來了。
吳亮爆發(fā)力很厲害,我和他去廣東時,小說已經(jīng)寫得差不多了,他從包里拿出一個本子,還有他老婆給他買的iPad,躲到房間里去了。我說你干什么,他說寫下一篇長篇的提綱,可能一不小心幾個月下來,又一個長篇就出來了。
吳亮:這部小說完全是去年的一個沖動,當時沒想過要發(fā)表。我總覺得,匿名寫作的你就不是你,你在網(wǎng)上什么都敢說,用真名就不敢這么放肆了。所以,寫著寫著,我覺得這個小說不大像小說。
小說寫到十萬字以上的時候,人物已經(jīng)有了雛形,可是在哪里停下來,我不知道。那時候我整個人有點神經(jīng)質(zhì)了,生活當中的事情全都忘了,腦子里全是虛構(gòu)的東西。我不能不專注一些技術問題,要留神時間不能弄錯,性別不能混淆,不專注技術很容易犯這種錯誤。這部小說寫好多人物,其中有三四個人物是有原型的,它不會錯。人物的名字取了很多,很難取,它像不像一個人,要好好想想。有些小說里面名字就不像一個人。但問題是,它的性格、它的樣貌,不清楚的時候我會搞錯,要寫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不會搞錯,這些人物慢慢地都活起來了。這樣,每天都有一幫人跟著我讀,弄得我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做,不能再看閑書,只能翻翻資料。我原先說要寫四十萬字,可是這樣寫下去我身體受不了,我說我就寫二十萬字吧,以后再寫二十萬字,總要有一個結(jié)果。結(jié)果二十萬字變成二十五萬字結(jié)束了。小說寫完以后一段時間,一直有朋友(包括金老師)問下一部什么時候開始,因為我寫的是一九七六年。我本來的想法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寫到新世紀初,四十年的跨度,本來是這樣的計劃。因為中間的變化,到了二十五萬字結(jié)束以后總感覺沒有完成。我要寫下一部,我可能會寫,但不會延續(xù)這一部的故事,這部小說是沒有辦法寫續(xù)集的,我沒有能力把每個人的命運繼續(xù)寫下去。而且正像子平說的,這是一個沒有結(jié)果的結(jié)果。它必須停止,所以它才能開始。
有人問我,你寫小說是不是在寫第一個字之前就有一個提綱?提綱里面你的目標是什么,或是你心目中的讀者是什么人?你是否考慮過改編電視劇的可能?等等。這些問題中包含著一整套藝術生產(chǎn)與投資的理念,譬如改編成電視劇就要考慮它的票房問題。我的寫作不是這樣,我是個體寫作者,不是要組織社會生產(chǎn),這不是商業(yè)化的。當然,作品能夠發(fā)表上市它就成了商品,那是后面發(fā)生的事情,我沒有承諾過它是一個產(chǎn)品。
寫作在很多時候是希望能夠發(fā)表,因為可以跟有共同經(jīng)驗的人進行交流。比如《我的羅陀斯》是我第一本敘事的東西,跟現(xiàn)在這部小說有點關系。那本書是《書城》雜志約稿而形成的,起初他們讓我寫書評,我很清楚那份雜志的讀者,我說不能寫書評了,我可以寫寫自己少年時的事情,當然也包括閱讀經(jīng)歷。也許好多人都看過那些文章,《書城》的格調(diào)我很熟悉,他們有一部分人也喜歡我的文章,我們的共同經(jīng)驗很多。我對《我的羅陀斯》不滿足的地方在于它的敘事比較單一,事實上那里邊的事情是有延展性的,可能是我,也可能不是我。所以,我想寫一個更混沌的東西。
寫作過程中許多事情非常復雜,一個個問題都要非常具體地去解決。比如要考慮到閱讀體驗,有的時候一定要剎車,不能再說了,這是一種。另外一種,我要馬上改變視角,在電影當中就是鏡頭,比如子平說的那段有點像長鏡頭,中間可能要跳一跳。這是一個技術問題,有時候是一個資料問題,有時候是一個靈感。這些東西充滿了我的寫作過程。至于讀者那里根本不去考慮,潛意識當中讀者只是我的朋友,寫得好的話我就拿出來,寫得不好就不拿出來。這是我給我自己寫的,可能有用,可能沒有用。寫成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讀者生成了,你們是誰?你們怎么說?你們怎么批評?那都是你們的事情。以前我對別人的批評很苛刻,現(xiàn)在別人對我的批評我只能全盤接受,因為重要的不是我是否同意。
黃子平:我們讀吳亮這部小說,里邊很多人物是有某些共通性的—都是不合時宜的人物。要么是“吃閑飯”的社會青年,要么是從新疆那邊逃回來的,還有一些“文革”開始后像我們這樣年紀稍大的學生。主體是那幾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畢業(yè),求知欲最旺盛的年紀就被迫中斷了學業(yè)的少年。由這些人來思考七十年代,是很重要的設計,他們?nèi)琊囁瓶实那笾耆凇巴饷妗边M行。它的思想主流跟絕對權威有很大的差異,提出來的問題也許是跟形勢完全格格不入,或是進入的角度都是匪夷所思的,這反而是那個時代非常重要的特征。尤其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一切都證明了那次大規(guī)模的社會實驗是失敗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時代脫節(jié)了,出現(xiàn)了斷裂。為了使年輕人都能夠思考那個時代的根本問題,吳亮沒有選取在任何方面完全順應那個時代的人。
即便在那個時代里獲得很多利益的人,也表現(xiàn)出某種逆取的姿態(tài)。最有意思的是孫繼中的父親,響當當?shù)墓と穗A級,“文革”初參加工人赤衛(wèi)隊站錯隊了,后來轉(zhuǎn)向一個享受生活的形象,熱衷養(yǎng)熱帶魚、養(yǎng)鴿子、集郵等等。他所提供的豐富的雜知識顯然跟“三大革命實踐”毫無關聯(lián)。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勞動模范形象,尤其是在上海,在一個革命熱潮席卷全國的時候,很明顯的是,上海這些所謂小市民的生活方式是如此頑強地存在著,因為他們尚有欲望、追求和想象,不像別的地方被消滅得一干二凈。吳亮寫了很多陰暗的地方,你感覺到在這樣的角落里面才能看見 “朝霞”。
本刊編輯根據(jù)現(xiàn)場速記稿整理,并經(jīng)對談者本人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