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鋒
小學數學練習課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渠道??墒切W生對數學練習課總感到枯燥乏味,這主要是因為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但是當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在練習課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提高學習效率,我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課的導入要注意趣味性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節(jié)課導入是關鍵。練習課的導入雖然僅僅幾分鐘,或許幾句話,然而這幾分鐘或幾句話,所起的作用卻很重要。例如,學習了“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單元,在講練習一第二課的時候,我是這么導入的:今天這節(jié)課有四只小動物一起來和我們上一節(jié)練習課。課件出示戴著面具的四只小動物,你們知道它們是誰嗎?我們只有把小動物面具上的題目做對了(面具上是四道除法算式),它們才能把面具拿下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習積極性很高,練習效果顯著。
二、適當增加變式練習,促進學生理解
在練習課上,如果我們僅僅將一道題目講完還不夠。學生不會太感興趣。我們可以將一些題目改成對比題組,讓學生通過對比加深認識。例如,三年級下冊我們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課本練習九中有這樣一道題目:王大爺有一個長方形魚塘,長40米,寬25米。如果每平方米水面能養(yǎng)9尾鯽魚苗和5尾鯉魚苗,王大爺需要購買這兩種魚苗各多少尾?我以這一題為基礎,設置成題組:
王大爺有一個長方形魚塘,長40米,寬25米。王大爺給魚塘的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
王大爺有一個長方形魚塘,長40米,寬25米。如果每10平方米水面能養(yǎng)一尾黑魚苗,王大爺需要購買黑魚苗多少尾?
這樣的題組不僅幫學生區(qū)分該用面積公式,還是該用周長公式。還幫助學生區(qū)分用面積算完后,該用乘法還是該用除法計算魚苗的尾數。變式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讓學生在變化中領略數學的魅力,體會學習的樂趣。
三、靈活運用繪圖數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練習課教學中,有些題目學生做起來十分困難。如果我們運用繪圖數學,就能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學生就會感覺到數學沒有想象中的難,勝利就在眼前,激發(fā)他們挑戰(zhàn)的欲望。例如,學完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課本練習二中有這樣一道題目:有兩輛推車上分別裝著3筐蘋果,第一輛車上的3筐分別有26個蘋果,30個蘋果,28個蘋果;第二輛車上的3筐分別有24個蘋果,22個蘋果,26個蘋果。交換哪兩筐,可以使兩車運的蘋果個數同樣多?學生通過摸索后知道26個蘋果和26個不能換蘋果。剩下的四筐蘋果該怎樣組合呢?學生感到很困難。我在黑板上畫了這樣四堆圓形:
○○○○○○○○ ○○
○○○○○○○○○○ ○○○○
然后提問到:這四組圓我們該怎樣分成2組才能使圓的個數相等呢?學生通過交流發(fā)現:10個圓要和2個圓放在一起,8個圓要和4個圓放在一起。進一步啟發(fā)有學生得到:最多的和最少的放在一起,其余的2個放在一起。學生恍然大悟:30個蘋果要和22個蘋果放在一起,也就是交換28個蘋果的那筐和22個蘋果的那筐。最后我拋了個問題給大家:我們已經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下面請大家驗證一下我們交換的對不對。學生學起來勁頭十足。
四、適當增加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低年級教學中,有些練習題學生理解起來特別困難。我們可以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二年級上冊課本上有這樣一道題目:用棋子在棋盤上擺正方形。正方形的4條邊上有6枚棋子,需要多少枚旗子呢?這時我們可以用畫圖再現情境,畫圖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
小組討論一下:4條邊上都有6枚棋子,一共要用多少枚棋子?小組匯報的時候很多學生認為是24枚,理由很簡單4×6=24(枚)。有小部分學生認為是20枚,可是幾位學生站起來都沒有解釋清楚。這時我運用了表演體會情境教學法,請了幾位學生站成這樣的隊形,橫著一行,豎著一行。
橫著數有3個學生,豎著數也有3個學生,那一共有多少個學生呢?學生通過數一數發(fā)現一共有5個人。為什么是5個人,而不是6個人呢?有學生很快發(fā)現,張?zhí)m同學橫著數了一次,豎著又數了一次。那我們該怎樣列式呢?2×3=6(人),6-1=5(人)。
現在你能算出4條邊上都有6枚棋子,一共要用多少枚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算式:4×6=24(枚),24-4=20(枚)。
誰能說出為什么減去4?同學們解釋得很清楚。
總之,在練習課中教師要根據課本上的內容,學生的學習程度,合理地增加變式練習,靈活運用繪圖數學等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練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肖開祥,鄒啟英.有效練習的策略[J].科學咨詢,2015(40).
[2]劉電芝.學習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