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亞慧, 陳建偉, 金蕾
(青島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
黎族哈方言服飾中民俗情感的表達
司亞慧, 陳建偉*, 金蕾
(青島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以海南黎族支系中的哈方言服飾為對象,整理其服飾中蘊含的民俗,挖掘背后的情感,映射出哈方言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獨特性,為哈方言女性心靈手巧和智慧的象征,希望據(jù)此為黎族服飾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研究提供參考。
哈方言;服飾;民俗情感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wěn)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1]。根據(jù)歷史、經(jīng)濟、地理環(huán)境、語言等將黎族分為哈、杞、潤、賽和美孚方言。與之相應的黎族服飾,也劃分為哈、杞、潤、賽、美孚方言服飾。5個方言,每個方言甚至方言之下的土方言服飾外觀與結(jié)構(gòu)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每個方言的服飾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和風格。
哈方言是黎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約占黎族人口的60%,其居住分布的范圍最廣[2],服飾種類最多,服飾中民俗情感的表達最為豐富。
黎族哈方言的節(jié)日、婚禮、喪葬、宗教等具有標志性活動,在此重要時刻,服飾以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記錄了其民俗情感深層次的表達。哈方言服飾整體為上衣下裙結(jié)構(gòu),由傳統(tǒng)的紡染織繡技藝制作而成。根據(jù)不同場合穿著服飾的異同將其分為節(jié)日服、婚禮服、喪葬服、法事服和日常服等。節(jié)日服是在特殊節(jié)日時穿戴的服飾,其上織繡喜慶圖案,花紋較復雜,如隆閨紋樣,表達的是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婚禮服是結(jié)婚或參加婚禮時穿戴的服飾,其上織繡精美花紋圖案,多是對婚禮過程的還原;喪服是親人去世時才穿戴的服飾,花紋圖案制作講究,以表現(xiàn)對死者的尊敬之意;法事服僅三伯公或娘母作法事時穿戴,與一般服飾有差異,體現(xiàn)哈方言對宗教的信仰之情;日常服是平時穿戴的服飾,在衣擺、筒裙多織有所崇拜的圖騰紋樣,以表達人們對圖騰的敬仰之意。
對黎族哈方言來說,服飾不僅具有實用性和美觀性,還表達一定的民俗情感。傳統(tǒng)的紡染織繡、節(jié)日服中的隆閨情結(jié)、婚服中的織繡婚嫁、喪服中的喪葬民俗、法事服中的宗教信仰和日常服中的圖騰崇拜等民俗在服飾中流露出豐富多彩的情感。
2.1 紡染織繡
哈方言服飾經(jīng)歷了從無紡時代到有紡時代的轉(zhuǎn)變?!独杵缂o聞》中記載“生黎降冬時取樹皮,捶軟,用以敝體,夜間即以代被。”哈方言最原始的服裝為樹皮布,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jīng)過拍打技術(shù)加工制成的布料[3]。圖1是哈方言男子傳統(tǒng)樹皮布服裝,上衣為對襟無領長袖衣,前襟用小繩代替紐扣,下穿丁字形竇鼻褲,沒有任何花紋圖案,整件服裝線條流暢,簡單明了,主要作用是遮羞避寒。
隨著生產(chǎn)技術(sh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哈方言女性學會了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自紡,自染,自織,自繡,形成了先進的紡染織繡技術(shù)和獨特的民族服飾。自紡即紡紗,是利用紡墜或腳踏紡車整理被彈松的棉麻纖維,使其擰成線條并拉細加捻成紗的過程。圖2為哈方言女性用紡墜紡紗。
自染即染色,是利用動植物染料或礦物染料將紗線或棉麻布染成所需顏色。色彩的社會性和象征性透過民俗習慣表達出潛藏在人們內(nèi)心的民俗信息[4],不同的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代表不同的含義。黑色代表吉祥、莊重和趨吉避兇。女性上衣、筒裙和頭巾的黑色或深藍色底布象征女性的莊重,并能夠受到神靈庇佑、驅(qū)邪避災;紅色代表喜慶、權(quán)威,也可驅(qū)魔避兇,頭人、峒長和男子纏紅頭巾以示威嚴和尊別;白色象征美好、心靈純潔。女性服飾上用白色作為點綴,表達女子純潔或?qū)κ挛锏拿篮米8!?/p>
自織即織布,是女性用踞腰織機將紗線織造成布。哈方言乃至整個黎族都繼承了男耕女織的傳統(tǒng)習俗:男子上山打獵,外出耕種,女子在家紡織。踞腰織機作為傳統(tǒng)的織造工具,至今仍被哈方言女性傳承和沿用(見圖3)。哈方言女性只要有空閑,就席地而坐,用踞腰織機織繡傳統(tǒng)服飾,踞腰織機是其一生勤勞和智慧的最好證明。
按照傳統(tǒng)習俗,踞腰織機只能是其丈夫或情人所贈,當女性過世時,其積累一生織造技藝的珍貴物品——踞腰織機作為主人的陪葬品置于墓前,任憑日曬雨淋,也不傳給子女(傳技藝不傳工具),足見踞腰織機在黎族婦女心中的地位[5]。
自繡即刺繡,是女性在服飾中刺繡各種花紋。在海南島優(yōu)美環(huán)境的熏陶下,增加了女性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她們按照自己的審美觀點,以棉麻為原料,以針代筆,以布作畫,以所見所聞為靈感織造一件件精美的服飾,將自然界中的實物簡化為各種紋樣,和諧統(tǒng)一地表達在服飾上。哈方言民歌如此贊美:《十繡歌》有“一味繡鳳二繡鸞,三繡龍王住花村,四繡魚蝦弄溪水,五繡花神玩花園,六繡黃牛站坡頂,七繡鳥仔與老鷹,八繡天星九繡月,十繡日頭照山林?!备桧炁由朴谟^察身邊事物,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織繡到服飾中。
圖4為牛耕田圖,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提花紋樣中。牛套著鐵犁往前走,農(nóng)民扶著耕犁,旁邊的螃蟹紋樣豐富了水田場景。圖案不僅用平面的視角細致勾畫了耕犁的耙齒,還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物品,將牛耕田的場景織繡在服飾中,反映出其心靈手巧和聰明伶俐的優(yōu)秀品質(zhì),同時也說明服飾織繡圖案就地取材,富于獨創(chuàng)性又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風情,畫面生動風趣。
除了生活中所見所聞,部分刺繡圖案來源于古老傳說,如斑鳩傳種。斑鳩傳種是說黎族兄妹倆被拋棄在深山,在奄奄一息之際斑鳩為其銜來谷種,并教其開荒種稻的故事。哈方言認為是鳥兒依靠尋找稻谷的力量教會其祖先種植的能力,才有了讓黎族繁衍不息的物質(zhì)基礎,所以哈方言刺繡中有一系列專門表現(xiàn)鳥類傳播稻種的紋樣,以表達對鳥類的崇敬和歌頌之情。如圖5所示,在黑色底布上刺繡橘黃色圖案,用紫色、綠色和黃色點綴,突出斑鳩鳥和稻谷的同時,使整個畫面艷麗美觀、不單調(diào)。
2.2 隆閨情結(jié)
在三月三傳統(tǒng)節(jié)日或男女青年尋找心儀對象時多穿織有隆閨紋樣的筒裙。紋樣包括茅屋紋、蛙紋、蟹紋、蝙蝠紋和磬紋,茅屋為外形,里面織有蛙紋與蟹紋,代表多子多福,蝙蝠紋和磬紋在屋頂上,寓意福到和吉祥,如圖6所示。
隆閨是男女談戀愛的地方,哈方言孩子從十四五歲起就與父母分開住,女孩由父母在其居住的房子旁邊建造隆閨,男孩則自己建造。哈方言內(nèi)部同宗族的兄弟姐妹嚴禁通婚,而這些人多居住在同一個村寨,同一村寨的男女不得談情說愛,否則會遭到祖先鬼或雷公的懲罰。村寨之間相隔較遠,居住分散,白天忙于勞動,又沒有文化娛樂的活動場所,男女交往非常不便。哈方言沒有自己的文字,無法以書信傳情表達心意,為了男女戀愛逐漸出現(xiàn)隆閨。吃過晚飯?zhí)栂律胶?,男子穿著整齊,帶著刀槍、鼻簫或口弓到另外村寨的隆閨以對山歌或吹奏樂曲的形式傾吐感情、結(jié)交情人。當男女青年在隆閨情投意合后,男子便贈送衣裙、針線、銀元或竹簽、腰簍等作為與女子的定情物;這時男子唱山歌:妹手當枕面對面,送條衣裙表哥心,送支銀針表哥意,恩愛情誼重千金;女子對歌:星欲跟月夜復夜,哥欲想妹妹不卡,衣裙銀針妹收下,哥手當枕夜復夜[6]。
2.3 織繡婚嫁
哈方言傳統(tǒng)盛裝織繡表現(xiàn)喜慶氛圍的花紋圖案,具有特定蘊涵,多取自自然界的動植物、山川河流和生活場景等,一般舉行婚禮或參加重大節(jié)日時穿戴,一生只有一二套,其盛裝一套價值二三頭牛[7]。盛裝制作過程復雜繁瑣,耗時較長,一套服飾的制作完成需要很長時間,特別是服飾上的刺繡花紋,所以哈方言女性一般從小就要學習服飾的制作,出嫁前必須親手織繡婚嫁服飾,以體現(xiàn)她們的勤勞和聰慧,表達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這也是哈方言女性最重視最艷麗的一套盛裝。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應女性婚禮服,裙頭一般為幾何紋、人物紋和動植物紋,裙身圖案取材于生活中的婚禮場景,多織繡婚禮活動中的人物及各種熱鬧畫面,以體現(xiàn)迎娶、送娘、送禮等婚禮過程,場面之壯觀,令人回味無窮。如圖7所示,在黑色底布上織繡棕色和紫紅色花紋,用白色或橘黃色鑲邊,色彩強烈,對比鮮明,線條清晰,給人富足華麗之感,裙尾則以橫向排列的點線紋為主,整條筒裙構(gòu)圖和諧,飽滿,服飾制作精致,工藝講究,只有在結(jié)婚或重要節(jié)日時才穿著,若在結(jié)婚時不穿本民族服飾,會帶來不詳征兆。
2.4 喪葬民俗
哈方言家人過世,要把亡者生前所有的東西如柜子、床、衣服、被子等全部丟掉[8]。哀悼期間不許洗澡,不準換衣服,不許參加紅事和各種娛樂活動,不許外出探親訪友,否則被視為對死者不敬,非常不吉利。哀悼期滿那天早晨,死者親屬必須下河潔身,換衣服,把埋葬用的鋤頭等工具放進河里清洗干凈,寓意洗掉邪氣。
在治喪期間要穿本民族特有的喪服。樂東、昌江、東方、三亞等地哈方言穿黃色麻衣孝服,保亭、陵水等地哈方言穿黑色孝服。哈應喪服制作特別講究,最精彩的莫過于人形紋(見圖8),色彩有明暗之別,兩種顏色深淺不一的人形紋在筒裙上二方連續(xù)有規(guī)律地無限伸展,明色人形紋象征陽間的事物,暗色人形紋象征陰間的鬼魂,兩種色彩交替排列,二方連續(xù)延展,象征陽間事物與陰間鬼魂的時空聯(lián)系。哈應人規(guī)定女性在參加喪葬期間必須穿這種款式的服裝,這樣死者才能得到祖宗認領,才能在陰間愉快生活。
抱懷喪服穿著要求極其嚴格,一種是家族女性長輩去世時,女性在送喪期間所穿,如圖9所示;另一種是家族男性長輩去世時,女性在送喪期間所穿,如圖10所示。這兩種筒裙均以黑、紅、白3色相錯搭配,人紋、植物紋、花卉紋相間,但裙身紋樣有明顯差異。女性去世時所穿筒裙裙身刺繡完整的蛙人紋,以代表女性,在遠古時期蛙紋就有代表女性崇拜的含義;男性去世時所穿筒裙裙身刺繡高大人紋,民間也稱騎馬的人,以代表男性,服喪期間,兩種筒裙穿著不能混淆。
2.5 宗教信仰
哈方言沒有完整的宗教信仰,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獨特性,它反映哈方言的地域特色和生活習慣,滲透到哈方言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圖11是三伯公作法事時所穿的奧雅服,服裝為無領無紐長袖衣,長及膝蓋,前長后短,側(cè)面開衩,原料為麻,色彩多為黑色,在對襟和下擺多刺繡方形圖案,頭纏紅布條,與下擺紅色鑲邊布條相呼應,有些地方在做法事時頭插野雞尾毛,服飾制作工藝精細,平時不穿,只在做鬼或超度亡靈時才能穿用。
哈方言人信奉萬物有靈,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與紡織服飾有關(guān)的禁忌,僅為研究哈方言服飾的民俗情感表達提供有關(guān)資料,不具有科學性。有些禁忌與生產(chǎn)生活聯(lián)系緊密,有些是生活中或禮節(jié)上應該注意的習慣。例如哥哥忌坐已婚弟弟的床,忌穿已婚弟弟的衣物,忌用弟媳的斗笠、腰簍,否則弟弟婚姻不幸福;男性不能動女性的衣裙、針線、紡織工具和燃料,因為這樣會把男人迷惑,學不到東西;女性不能動男性的粉槍、尖刀和弓箭等,否則狩獵打不到獵物;男性上山狩獵時,女性禁止在家紡線、織錦,不然男性在打獵時會被野獸咬傷;大年初一忌洗衣服、掃地,不然會掉光家里的錢財;家里有人去世,其子女要反穿衣服一個月,在此期間,忌吃粽子,否則莊稼收成不好。
2.6 圖騰崇拜
黎族的圖騰崇拜,其特點是認為人們的某一血緣聯(lián)合體和動植物的某一種類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9]。哈方言圖騰崇拜,有動植物和自然崇拜之分。動物崇拜有龍、蛙、鳥、牛、魚等,植物崇拜有木棉、葫蘆瓜、稻谷、番薯、芭蕉等,自然崇拜有日、月、星辰、河流等。哈方言把這些事物看作自己的祖先,相信其與人有濃厚的血緣關(guān)系,不僅禁止殺戮和食用崇拜的動物圖騰,甚至在圖騰死后還要舉行埋葬儀式。哈方言女性把各種客觀自然物和生態(tài)場景通過自己的主觀聯(lián)想加以提煉,用簡化的手法表現(xiàn)在服飾當中,這種表現(xiàn)手法不只是一般的物質(zhì)再現(xiàn),還具有特定含義。服飾中出現(xiàn)較多的是鳥紋、蛙紋,鳥紋是一種幸福的寓意;蛙紋與人紋搭配,象征人丁興旺與繁衍;蛙紋,被視為吉祥物,能夠保護農(nóng)作物的生長、避邪惡,也象征延續(xù)后代,多子孫[10]。哈方言相信穿戴這種款式的服飾,可以得到神靈的庇佑,是一種精神寄托。
由于圖騰是氏族部落的標志和象征,所以它的形象相對定型并通過明顯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些每日穿著在身的服裝紋飾,恰恰顯示出黎族原始思維中的圖騰意識,但同時又是一種特定的具體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彰顯黎族獨特的審美活力[11]。不同方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為了區(qū)分不同氏族,女性在服飾上織繡代表自己部落的紋樣圖案。哈方言區(qū)別與其它方言的圖騰是織繡在衣背的藤蔓紋(見圖12)。藤蔓紋以三角形為支架,以三角形的3個頂點為基點向外延伸線條。三角形寓意藤蔓的根,即哈方言血緣集團的祖先,由三角形頂點向外延伸的線條代表藤蔓,即哈方言世世代代不斷繁衍的子孫,隨著集團的成長而枝繁葉茂。
紡染織繡是黎族哈方言女性世代傳習下來的一種服飾制作方式,是女性勤勞織繡、心靈手巧的展現(xiàn);隆閨情結(jié)是黎族哈方言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情感寄托;織繡婚嫁是黎族哈方言婚俗喜慶場面的記載;喪葬民俗是黎族哈方言服喪期間特有的禁忌活動;宗教信仰是黎族哈方言生產(chǎn)生活習慣的反映;圖騰崇拜是黎族哈方言本民族人們的精神信仰。每件服飾的制作及圖案、花紋等體現(xiàn)了豐富的民俗情感,折射出哈方言世代相傳、較為穩(wěn)定的生產(chǎn)生活民俗和獨特的世界觀、方法論,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價值。
[1] 趙榮,王恩涌.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國工藝集團公司.黎族哈方言傳統(tǒng)織錦花紋圖案藝術(shù)[EB/OL].(2016-02-18).http://www.cnacgc.com/T_trends/index.aspx?nodeid=60&page=ContentPage & contentid=967.
[3] 鄧聰.海南島樹皮布的幾個問題[C]//周偉民.瓊粵地方文獻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冢汉D铣霭嫔?2002:209.
[4] 金蕾,陳建偉.黎族傳統(tǒng)服飾的色彩內(nèi)涵解讀[J].紡織學報,2015,36(10):139-144.
JIN Lei,CHEN Jianwei.Interpretation on color symbol of L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lothing[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5,36(10):139-144.(in Chinese)
[5] 潘姝雯.海南黎族服裝研究及設計實踐[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0.
[6]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海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海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
[7] 羅文雄.黎族婦女服飾藝術(shù)及其文化蘊涵[J].民族藝術(shù),2001(4):172-187.
LUO Wenxiong.Clothing art and cultural of Li women's[J].Ethnic Art,2001(4):172-187.(in Chinese)
[8] 謝東莉.美孚黎喪葬習俗及其鬼魂觀念[J].廣西民族研究,2013(1):124-131.
XIE Dongli.Study on Meifu Li people’s funeral custom and its’ ghost concept[J].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2013(1):124-131.(in Chinese)
[9] 陳思蓮.黎族原始宗教崇拜的成因及文化意蘊[J].新東方,2011(5):43- 46.
CHEN Silian.Cause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Li’s primitive religious worship[J].New Oriental,2011(5):43- 46.(in Chinese)
[10] 白華山.論黎族服飾文化中的宗教意蘊[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9(4):28-32.
BAI Huashan.On the religious meanings of Li’s clothing culture[J].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Hainan University,2011,29(4):28-32.(in Chinese)
[11] 袁曉莉.蚺蛇與甘工鳥:黎族造物的圖騰與禁忌[J].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4,11(4):51- 61.
YUAN Xiaoli.Pythons and Gangong birds:Totem and Taboo of Li People 's creation[J].Journal of Ar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2014,11(4):51- 61.(in Chinese)
(責任編輯:楊勇)
Folk Custom Emotionality Expression in Clothing of Ha Dialect
SI Yahui, CHEN Jianwei*, JIN Lei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1,China)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clothing of Ha dialect,which is a branch of Li minority.We tried to study their folk costumes,and to comprehend the inner emotions.It is found that the unique culture of Ha traditional dressessignifies the ingenuity and wisdom of the women of that region.It is hoped that this research can make contributions to protecting and study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 clothing.
Ha dialect,clothing,folk emotion
2016-05-02;
2016-06-31。
司亞慧(1991—),女,碩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陳建偉(1959—),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Email:jwchen@163.com
J 523.5
A
2096-1928(2016)04-04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