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霞
摘 要 在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地方廣播電視臺工作者應轉變觀念,適時調整新聞傳播方式,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基礎,善于抓住貼近生活氣息的素材,將新聞內容以最新方式。文章主要探討如何有效開展地方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
關鍵詞 地方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探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0-0159-02
新聞是指在互聯網、電臺、報紙、電視臺等媒體平臺下將國內外時新、有價值的信息向人們傳播這一現象的全稱,其中,廣播電視是人們日常接收信息最為廣泛的一種形式[1]。隨著互聯網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對新聞內容與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信息接收的媒體介質多樣化。因而,地方廣播電視工作臺要想在新聞傳播中占據一席之地,其編輯工作者則應擯棄以往的觀念,多從受眾群體的角度思考問題,深入走進人們生活中,善于捕捉當地經濟、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等素材,結合新聞編輯工作以新穎、多樣化的形式呈現。本文中,主要通過提升編輯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完善編輯與采訪合作機制及開設地方特色的新聞傳播節(jié)目三方面對如何有效開展地方性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進行探討,激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從而得到關注。
1 揭示地方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相關工作的現狀
經觀察發(fā)現,實際地方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的開展存在著較大的弊端,嚴重阻礙整個新聞傳播工作的有效運行。首先,部分新聞編輯工作者專業(yè)素養(yǎng)不強,社會意識及思考不足,單純認為新聞編輯僅是表面文字的表達,缺乏對新聞素材背后生活背景、社會意義等思考,內容表達較為片面、枯燥且形式較單一。在實際新聞編輯中,行文過于冗長,且互動性與連接性不強,主題表達不突出,缺乏創(chuàng)意,因而導致受眾的閱讀興趣下降。這樣的新聞往往會以低俗文化的形式出現在受眾眼前,缺乏新鮮血液的新聞內容無法引導人們真正認識世界、體會社會的真善美。其次,新聞編輯工作較為滯后,導致新聞傳播時間也隨之滯后,無法體現新聞的時效性、及時性。采訪與編輯聯系不強,甚至存在著采訪人員與編輯人員處于各自為政、各司其職局面的現狀。就因兩者聯系不強導致采訪與編輯工作脫節(jié),降低新聞工作開展的時效性。最后,新聞編輯呈現方式單一且一成不變,新聞編輯缺乏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設出的節(jié)目形式多為單一的形式,且節(jié)目流程也多模式化、固定化,容易導致受眾產生視覺、聽覺等多感官疲勞,從而降低對新聞的關注度。
2 探究地方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開展的對策
針對上述提到關于新聞編輯存在的3個弊端,為有效促進編輯工作高質量、高速率進行,現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對策探究。
2.1 提升編輯工作者的各方面素養(yǎng)
編輯工作者在整個新聞電視節(jié)目制作中處于核心地位,其綜合素養(yǎng)直接決定了整個傳播的質量與速率。編輯工作者主要負責對新聞素材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將其運用到節(jié)目策劃中,幾乎參與到整個節(jié)目制作,對節(jié)目效果有著重大的意義。然而現行的新聞工作隊伍中良莠不齊,一部分沒有接受良好專業(yè)素養(yǎng)熏陶的工作者缺乏社會意識,對采訪素材僅進行簡單的文字描述加工,而不深入探究新聞內部的社會意義及價值,無法揭露社會的本質。
因而,為了改變低俗新聞充斥的現狀,順應新聞媒體發(fā)展的需求,應對新聞編輯工作者進行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其在編輯中的創(chuàng)新性與發(fā)展性。首先,在新聞編輯工作者上崗前對其嚴格進行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訓,然后進行考核。在工作過程中,應加強對其職業(yè)技能的考核,并提供相應的培訓學習機會。另外,培養(yǎng)工作者善于挖掘地方特色的能力,讓其不斷創(chuàng)新,將新聞編輯與本地風土人情相結合,讓受眾有歸屬感而提高關注度。另外,加強培養(yǎng)工作者運用輔助工具的素養(yǎng)??赏ㄟ^模仿其他電視臺的做法,利用3D技術、視頻等輔助主持人的文字講解來吸引受眾,提起受眾更多的關注度。比如,在軍事類新聞節(jié)目中,在主持人進行播報演說時,巧妙運用3D技術將器械、飛行器等軍事裝備給受眾視覺沖擊的真實呈現。在社會普法節(jié)目中,播放法律制裁犯罪分子的視頻,一方面讓受眾引起注意,學會保護自身安全;另一方面給予其警醒,讓受眾對社會進行思考與反思。
2.2 完善編輯與采訪的合作機制
完善編輯與采訪間的合作機制,加強采訪人員與編輯工作者之間的聯系可有效提高電視節(jié)目的質量與效果。而實際情況下,大多數的采訪人員與編輯工作者之間聯系較少,缺乏互動性,且相互間的交接工作較為滯后,嚴重影響到整個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與運行。因而,要想取得良好的制作效果,就需要采訪人員與編輯工作者打破相互間各自為政不相往來聯系的局面,加強彼此間的聯系與合作,雙方積極主動進行溝通,建立統(tǒng)一的工作戰(zhàn)線,形成鏈條式的工作模式[2]。
采訪人員需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快速應變各種突發(fā)情況的能力,在采訪前切記做好各項準備,如出現突發(fā)事件應不慌不忙,以幽默的方式進行處理,并做好相應采訪工作素材的記錄與整理。在采訪結束后,采訪人員應把素材整理有序、清晰明了,然后及時與編輯工作者監(jiān)理聯系,并將所需音頻、文字準備好。地方性廣播電視臺在不斷發(fā)展進程中,有效性及時性與真實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重要。采訪人員與編輯工作者之間良好的合作,可保證新聞的時效性,讓受眾在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資訊。
2.3 開設地方特色的新聞傳播節(jié)目
除了提升編輯工作者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完善采訪人員與編輯工作者間的合作機制兩種對策以外,開設地方特色的新聞傳播節(jié)目可有效促進地方廣播電視臺編輯工作的發(fā)展。地方性特色是一個地方人們的信仰、情懷所在,人們容易受到地方特色的影響而產生情感共鳴,因而編輯工作者可抓住這一特點,充分運用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的特點及人情風貌,將新聞編輯與其進行融合,并以新穎的方式策劃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節(jié)目。有地方性的節(jié)目,更加貼近生活,這樣的新聞內容就具地方代表性、區(qū)域性[3],可有效提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并受到關注。以往千篇一律的節(jié)目形式易造成受眾審美疲勞,從而減少對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關注。
當然,要對節(jié)目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仍需立足于當地的實際情況,切忌盲目模仿其他地方的模式,反而失去本身的地方特色。那么,地方廣播電視臺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公開集收焦點投票專箱,選取當地人較為傾向的話題讓其進行投票,然后以票數較高的話題為中心來創(chuàng)設出有創(chuàng)造性、符合當地人喜好的節(jié)目。同時,也可采用收集意見的形式,收集受眾對地方臺的意見或建議,然后根據其中有建設性的意見來對節(jié)目進行調整。如,山東齊魯電視臺《拉呱》這一節(jié)目中,通過收集該地方臺人們的意見,深入到人們中了解民生,并提供相應的幫助,從而有效提升地方臺的公信度與影響力,提高受眾的關注度。
3 結束語
新聞編輯工作是一個新聞節(jié)目成功與否的關鍵。高效、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聞編輯可吸引受眾的關注;枯燥、單一的新聞編輯則會導致受眾的興趣降低。而互聯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地方廣播電視臺受到極大沖擊。地方廣播電視臺的建設與發(fā)展離不開編輯,要有效保證編輯的開展,需從提升編輯工作者的各方面素養(yǎng)、完善編輯與采訪的合作機制以及開設地方特色的新聞傳播節(jié)目三方面入手進行改革,以當地實際情況為主,主動走進人們生活中挖掘新鮮、富有生活氣息的素材,并善于創(chuàng)新,以多樣化的節(jié)目形式傳播新聞信息,引起受眾的情懷共鳴,從而有效提升地方臺受關注的幾率。
參考文獻
[1]李娜.地方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5(22):154.
[2]梁燕.我國新聞編輯理論與當前新聞編輯實踐的分歧——兼論我國新聞編輯理論的經驗主義傾向[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8):46-47.
[3]香棠.基于新時期廣播電臺新聞編輯策劃的創(chuàng)新取向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6(1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