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
南宋前期某年五月十三日,朱熹(1130-1200)從京城臨安(今杭州)向遠(yuǎn)在天臺山的國清寺方丈南公禪師捎去一封信,寒暄了一些向往“水聲山色”之樂的話后,便直切主題:
寒山詩彼中有好本否?如未有,能為讎???,令字畫稍大,便于觀覽,亦佳也……
信末已道完“悚息啟上”云云,朱熹猶不放心,又再附上幾筆,云:
寒山詩刻成幸早見寄,有便足附至臨安趙節(jié)師推廳,托其尋便,必?zé)o不達(dá)。渠黃巖人也。熹再啟。(日本宮內(nèi)省本《寒山詩集》卷首)
朱熹這封信,兩次提及要看寒山子詩,急不可待,甚至還要求專門為他讎??坛鲆粋€字體大些、便于閱讀(朱熹此時想必已年老眼花)的好本子送來,想一次性就進(jìn)入最佳欣賞狀態(tài)。作為一代大儒兼著名詩人的朱熹如此看重寒山子詩,那么,寒山子是何許人也?他的詩果真有那么好么?
寒山是唐代一位神異的隱逸山水詩人,《全唐詩》說他是詩僧,其實他是一位出入于儒、釋、道的自由人。他的詩,在《全唐詩》(岳麓書社版)卷八百六存三百一十三首,在項楚《寒山詩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中存三百二十五首。寒山的身世不詳,就連他的姓氏、生卒年代也頗費(fèi)猜測。他的“寒山”得名,據(jù)杜光庭《仙傳拾遺》講,他曾隱居于浙江天臺唐興縣(今浙江天臺縣)西北七十里處的翠屏山(屬天臺山)。“其山深邃,當(dāng)暑有雪,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睂τ谒纳钅甏f時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據(jù)宋本《寒山子詩集》托名臺州(治所在今浙江臨海)刺史閭丘胤所撰序言(即《寒山子詩集序》),認(rèn)為寒山系唐初人氏(閭丘胤于貞觀十六年至二十年,即公元642年至646年擔(dān)任臺州刺史);一是據(jù)杜光庭《仙傳拾遺》,認(rèn)為其為大歷(766-779年)中人。
至當(dāng)代,就寒山的主要活動時間,也大致分作唐初和盛唐至中唐兩派意見。就后一派意見而言,又大約分作兩種觀點,一是胡適據(jù)《仙傳拾遺》的記載,推測寒山“生于八世紀(jì)初期,他的時代約當(dāng)700-780,正是盛唐時期了?!盵1]二是孫昌武在《寒山傳說與寒山詩》(載《南開文學(xué)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一文中推定寒山應(yīng)活動于大歷至元和年間,大致于公元750年至820年在世。項楚先生在《寒山詩注·前言》里認(rèn)為“孫說較為可信”。此外,錢學(xué)烈先生經(jīng)考訂,“大致確定寒山子年代為公元725-830年,即生于玄宗開元年間,卒于文宗寶歷、太和年間,享年一百有余?!盵2]
關(guān)于寒山的生平,前舉閭丘胤的宋本《寒山子詩集序》里的記載頗為有趣:
詳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許人也。自古老見之,皆謂貧人風(fēng)狂之士。隱居天臺唐興縣七十里,號為寒巖。每于茲地,時還國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尋常收貯余殘菜滓于竹筒內(nèi),寒山若來,即負(fù)而去?;蜷L廊徐行,叫噪陵人,或望空獨笑。時僧遂捉罵打趁,乃駐立撫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狀如貧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氣,理合其意。沈思有得,或宣暢乎道情。凡所啟言,洞該玄默。乃樺皮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跡,同類化物。或長廊唱詠,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輪回?!被蛴诖迨?,與牧牛子而歌笑?;蚰婵身?,自樂其性。非哲者安可識之矣!
閭丘胤此序?qū)⒁粋€穿著怪異(樺皮為冠,木屐履地),佯裝瘋癲,精神灑脫,狂放不羈的隱逸詩人的狀貌鮮活呈現(xiàn)出來,替我們了解這位神異文士的文字思想提供了難得的資料。閭序涉及到唐代另一著名詩僧拾得,此外還有高僧豐干,他們兩人在《全唐詩》里都存有詩。
寒山子在隱居天臺山之前,曾遍游天下,遠(yuǎn)至大海(參見項楚《寒山詩注》載寒山詩其一百九十九,以下只標(biāo)注詩次)。他在其詩三百二中說:“出生三十年,嘗游千萬里”,表明他在三十歲前是一個鐘情山水的漫游大家。他之所以選擇天臺山隱居,是因為這里的山水特別清幽明亮,令人難以割舍??茨巧交▍仓芯G水潺潺,巖岫頂上青煙繚繞,蜂蝶結(jié)伴起舞,禽魚上下對歌(參見其十八),草長不言,松濤自鳴(參見其二十八),霜凍如雪凝茅檐,月華如水照山澗(參見其一百七),真是個天上人間,世外桃源。他忍不住放聲高吟:
層層山水秀,煙霞鎖翠微。
嵐拂紗巾濕,露霑蓑草衣。
足躡游方履,手執(zhí)古藤枝。
更觀塵世外,夢境復(fù)何為。
(其一百六)
他每日里腳登木屐(大致是謝公屐一類的登山鞋吧),手把藤杖,在天臺山里轉(zhuǎn)個不停,看個不停,快樂得很。他有一首詩生動地刻畫出他與天地自然相渾一的好心情:
粵自居寒山,曾經(jīng)幾萬載。
任運(yùn)遁林泉,棲遲觀自在。
寒巖人不到,白云常叆叇。
細(xì)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
快活枕石頭,天地任變改。
(其一百六十四)
詩人與大自然達(dá)到心靈的相契相融,躺臥在大自然溫柔而舒適的懷抱中哼吟著生命之歌,進(jìn)入到與宇宙交流的至高境界而無憂無慮,心靜如水。他在其二百二十七中說:“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痹谄涠倭恢姓f:“溪間靜澄澄,快活無窮已。”在其二百六十七中說:“恬然憩歇處,日斜樹影低。”在其二百七十九中說:“一輪本無照,廓然神自清?!薄纻骱绞且驗榭婆e不第,仕途蹇滯或其他人生不順事而漫游天下的。不論什么原因,他終歸是在天臺山的山水中找到了生命的本真;天地萬象在不知不覺間已成為他生命和情感的有機(jī)部分。自然山水給了他人生的休憩、生命的寧靜、思想的圣潔、精神的升騰。他在其二百八十四里替自己畫了一幅肖像:
千云萬水間,中有一閑士。
白日游青山,夜歸巖下睡。
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
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
寒山用白話寫詩而不囿于格律,語言暢曉明快,筆觸清雋可人。我們看他的其三十一: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fēng)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是詩通篇使用疊字而不使人累,氣韻盤旋連貫而瑯瑯上口,將詩人棲居、行走的寒山道上的一系列風(fēng)光盡收眼底而痛快淋漓。錢鍾書《談藝錄》嘆道:“寒山詩妥帖流諧之作,較多于拾得。如‘杳杳寒山道一律,通首用疊字,而不覺其堆垛?!?/p>
寒山詩其一百一十七也是連用疊字而收連珠滾雷之效:
獨坐常忽忽,情懷何悠悠。
山腰云縵縵,谷口風(fēng)颼颼。
猿來樹裊裊,鳥入林啾啾。
時催鬢颯颯,歲盡老惆惆。
顧炎武《日知錄》說:“詩用疊字最難。《衛(wèi)風(fēng)·碩人》……連用六疊字,可謂復(fù)而不厭,頤而不亂矣?!悲B字又叫重言,如果運(yùn)用得好,可以收到摹聲、摹狀(即摹寫事物態(tài)貌)之功,生動形象而又準(zhǔn)確地反映事物面貌。寒山的上述詩歌,對疊字的使用極為圓熟,富有變化,達(dá)到自然天成,“出口即是”的自如境界,使天臺山山水的清、幽、冷、寂之美真實地顯現(xiàn)出來,進(jìn)而加強(qiáng)了與美景渾融一體的詩人淡看人間涼熱的遺世獨立的形象。
寒山個性率真瀟灑,思想兼收并蓄,詩風(fēng)不拘一格?!端膸烊珪偰俊芬逋跏慷G《居易錄》云:
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至云“不煩鄭氏箋,豈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語。大抵佛語、菩薩語也。
今人魏子云《寒山子其人其詩之我觀》則說寒山詩“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保ㄞD(zhuǎn)見項楚:《寒山詩注·前言》)難怪“當(dāng)時的道士與和尚都搶著要拉寒山……后來的道士遂把寒山看作《神仙傳》中人了。天臺本是佛教的一個中心,豈肯輕易放過這樣一位本山的名人?所以天臺的和尚便也造作神話,把寒山化作佛門的一位菩薩,又拉出豐干、拾得來作陪。”[3]他們也因此被視作天臺國清寺的“三隱”。其詩作被編在一起,宋代稱做《三隱集》。離天臺直線路程六七百公里的江蘇蘇州的“妙利普明塔院”(建于梁天監(jiān)年間),也因此被說成是寒山、拾得的住持地而改名為寒山寺,引來無數(shù)詩人文士往來興嘆。其中最著名者莫過于中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了。詩云: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北宋歐陽修曾詬病此詩。他在《六一詩話》中說:夜半非打鐘之時,但卻遭到后人一致批評。如略晚于歐陽修的葉夢得在《石林詩話》卷中嘲諷歐陽修:“未曾至吳中。今吳中寺,實以夜半打鐘?!薄对娧邸犯赋觯骸啊赌鲜贰份d齊武帝景陽樓有‘三更五更鐘……至唐詩人,如于鵠、白樂天、溫庭筠,尤多言之。今佛宮一夜鳴鈴,俗謂之‘定夜鐘。”不過不管怎么說,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依托寒山的聲名而遠(yuǎn)噪四海,就連鐘聲也染上迷幻蒼茫的色彩,令人回味和神往。
不論按照杜光庭還是胡適或?qū)O昌武的推論,張繼與寒山都是同時代的人;或者張繼還早于寒山逝世。而這也意味著當(dāng)張繼在世時,寒山名聲已滿播于江、浙僧界,故而才有“妙利普明塔院”慕名(這里假設(shè)寒山未曾到過該塔院)改作寒山寺之舉,才有張繼“借景立言”抒發(fā)景仰之情的《楓橋夜泊》詩的產(chǎn)生。不過,依據(jù)當(dāng)時僅靠口耳紙筆進(jìn)行交流、互通信息的實際情況,從寒山詩的初傳到寒山寺的改名,再到張繼夜泊楓橋,當(dāng)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就張繼的活動年代而論,史籍并無不同說法,即均像今人傅璇琮先生所歸納分析的一樣,其當(dāng)在天寶至大歷年間(742-779年)。由此看來,寒山當(dāng)如宋本《寒山子詩集》閭丘胤序所述那樣,是唐初人,主要活動于貞觀年間(627-649年)而不是盛唐至中唐間,方更合乎情理。
注釋:
[1][3]胡適:《白話文學(xué)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頁。
[2]錢學(xué)烈:《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證》,《深圳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