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華
內(nèi)容提要 從雅典到里約的4屆奧運會報道,《大連晚報》在賽事新聞之外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外奧運”報道模式:緊抓賽場外的新聞??陀^上的被逼無奈之舉卻收到良好效果。如今,“外奧運”報道模式在《大連晚報》體育新聞報道中已經(jīng)常態(tài)化,并為新聞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 奧運會 賽場外新聞 “外奧運” 報道模式
“啪啪啪!嚴肅點,這槍戰(zhàn)呢!”這是2016年8月6日《大連晚報》奧運特刊中的一篇文章標題:本報特派記者初抵里約,在大巴上聽到了“啪啪啪”的沖鋒槍聲。原來,為了奧運安全,當?shù)鼐秸谝惶庁毭窨咦ゲ稁资环ǚ肿樱p方發(fā)生激烈槍戰(zhàn)……
類似此種在奧運期間采訪編輯的賽場外的報道,《大連晚報》稱其為“外奧運”報道。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到剛剛結(jié)束的里約奧運會,“外奧運”報道在《大連晚報》奧運特刊中的比例和重要性逐漸增加,從最初的點綴,變成了如今的重頭戲之一。
而這,其實是逼出來的。
一、從倫敦到里約:“外奧運”報道的常態(tài)化
經(jīng)過了北京奧運的實戰(zhàn)檢驗,包括《大連晚報》在內(nèi)的各報都對“外奧運”報道模式有了深刻的認識,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準確,重視更充分。而南非世界杯,為“外奧運”報道提供了寶貴的成長機會。在世界杯期間,《大連晚報》特刊拿出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專做賽場外新聞,由于是在遙遠神秘的非洲大陸,中國讀者對其嚴重缺乏了解,因此賽場外新聞的空間更大,稿件更易引起關注?!洞筮B晚報》記者采寫了一系列賽場外新聞,都堪稱佳作。探訪約堡槍市、到約堡最大貧民窟做客、探訪地下珠寶行、南非華僑打拼系列等等,都得到了業(yè)內(nèi)同行和讀者的一致好評。
及至倫敦奧運會,“外奧運”報道已經(jīng)走進成熟模式?!秾TL倫敦市長,我對中國有特殊情結(jié)》《走進現(xiàn)代足球的根兒》《華裔警官真實吐槽:壓力實在大,俺要去休假》《探訪泰晤士報:奧運報道,力度大于女王盛典》《青花瓷,琵琶,正宗蘭州拉面:英倫風驚現(xiàn)中國錯覺》《網(wǎng)曝奧運會官員一頓工作餐要花4.4萬英鎊?本報記者親自調(diào)查事件原委:倫敦公款吃喝很瘋狂?》《體驗倫敦黑出租》《再過康橋,再讀劍橋》《探訪溫布爾:觀看男單決賽》《奧運會拉動倫敦體育博彩銷售:英國彩民不敢買同胞贏》《青年旅舍租金每天每床30磅,郊區(qū)房子漲到了一星期五六百英鎊:蝸居在倫敦的日子》《英國足球地理系列報道》等,讓中國讀者感受到了濃郁的英倫風情,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倫敦。
里約奧運會是里約在世界杯后舉辦的又一次體育盛會,盡管一些讀者對里約、對巴西已經(jīng)有了初步認識,但里約“外奧運”報道仍然大有可為。因為只有沉入到最民間,最底層,才可能獲得最有價值的賽場外新聞。而里約的很多角落,巴西和南非文化的很多篇章,都還蒙著神秘的面紗?!恫灰粯拥淖闱蛸悺锛s豪宅區(qū),大羅舊居旁,中國記者約戰(zhàn)里約警察。原以為綠草如茵,不成想黃土飛揚》,這是《大連晚報》里約奧運特刊最近刊發(fā)的一篇文章,報道的內(nèi)容很簡單,卻依舊與讀者的想象大相徑庭。這表明,“外奧運”報道,空間無窮大。
回味:從雅典到里約,12年里,《大連晚報》的“外奧運”報道從無到有,從粗獷到細膩,從稚嫩到成熟。事實上,這也是全國紙媒的一個縮影??陀^上,“外奧運”報道的應運而生有“被逼無奈”的因素——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的普遍運用、體育賽事新聞資源的稀缺、新聞采訪客觀條件的限制,但也是新聞人借勢而為尋求突破的創(chuàng)新思路的必然產(chǎn)物。事實上,也正是被逼出來的“外奧運”報道,為體育新聞報道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此前,在大型賽事的報道中,各家媒體的內(nèi)容普遍同質(zhì)化,不管是電視廣播、報紙雜志。還是網(wǎng)站、APP和自媒體,關于賽事報道的內(nèi)容大同小異。因為可供選擇的新聞資源就那么多,哪家媒體都很少能采寫到有價值的獨家報道。長此以往,各媒體受眾難免產(chǎn)生厭倦心理。而“外奧運”報道提供的體育報道社會新聞化模式,為打破同質(zhì)化困局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行的思路。因為,在大家眼里,賽事本身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但賽場外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卻千變?nèi)f化各不相同。無盡的未知之地、無窮的視角,都會帶來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風格和方式,展示新穎的內(nèi)容。
二、雅典:“外奧運”報道小試牛刀
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始,《大連晚報》就保持著每逢大賽必有記者親臨現(xiàn)場的傳統(tǒng)。2004年,有兩名記者奔赴雅典。很快,前方記者和后方編輯部就發(fā)現(xiàn),僅僅賽場內(nèi)的報道,無法在奧運新聞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這是因為,其一,此時互聯(lián)網(wǎng)沖擊開始顯現(xiàn),幾大新聞網(wǎng)站在賽事新聞的即時性上優(yōu)勢明顯。這導致單單從報紙上獲得賽事報道已經(jīng)無法讓讀者滿足和滿意。其二,兩名特派記者,并沒有正式采訪證,無法深入場館獲得具有獨家價值的賽事新聞。此時,加大賽場外新聞的報道力度,成為不二選擇。
《大連晚報》奧運特刊《劍指雅典》迅速做出調(diào)整。
首先,擴充前方親歷、感受類稿件,充分展示希臘的風土人情、異域文化。這不是奧運主菜,卻是讀者津津樂道必不可少的下酒菜。
其次,增加后方版面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專版“雅典情-派對”分別組織作家、歌手、文藝界人士等專題,圍繞奧運說三道四。林依倫撰寫的“我曾單挑李永波”一亮相就四座叫好。
第三,就是增強前方外奧運報道篇幅。比如《專訪雅典市長,這里的物價一直在降》《大連帶來的國旗雅典機場掀高潮》《許總教練向本報記者訴苦:我要是任人唯親,那倒好了》。因為4年后奧運會在北京進行,前方記者專門開辟專欄觀察“從雅典到北京”,在交通、安保、志愿者服務等方面給出自己的思考。
第四,注重后方運動員親友的采訪報道。比如劉翔奪金后,立即組織了《爸爸冷靜,媽媽激動,劉翔家比田徑場還熱鬧》,極大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欲。而遼寧籍運動員更是采訪的重中之重,比如《義夫又奪金,父母樂開心》《開始緊張,后來歡呼,劉亞男家人為女排干杯》《楊昊媽媽為女兒落淚》。
回味:說“外奧運”報道是逼出來的。雅典是個開端。門戶網(wǎng)站逐漸搶占新聞報道高地,擠占報紙的可讀性;前方賽場有限的新聞資源被眾多記者瓜分;缺少正式采訪名額,無法獲得有價值的獨家賽場賽事新聞。這三點非《大連晚報》自己的感受,其實是當時眾多傳統(tǒng)媒體共同的慨嘆。此時,加強“外奧運”報道是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但效果很好,無論是前方記者的親歷還是后方的互動性新聞采寫,都受到了讀者的好評,也正是從雅典奧運開始。包括《大連晚報》在內(nèi)的很多傳統(tǒng)媒體。開始認真研究“外奧運”報道思路和方法。
三、北京:賽場外新聞風生水起
在北京,“外奧運”報道大放異彩,報紙上那些賽場外新聞的受關注度,甚至超過了賽事新聞?!巴鈯W運”報道的激烈競爭,甚至在北京奧運開幕一周年前就開始了。
2007年8月8日,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倒計時還有一整年,《大連晚報》4名記者出現(xiàn)在北京街頭。和他們一起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媒體的大批同行。此時,賽事遠未到來,采訪主題和重心,只能是“外奧運”新聞?!而B巢的汗水里,有他的一瓣》《夜晚探訪水立方》《倒計時一周年,360度北京》等稿件從各個角度審視北京。其時,全國報紙的體育版都是類似的“外奧運”文章。
因為讀者反饋不錯,一年后,“外奧運”新聞報道占去了《大連晚報》奧運特刊的相當版面。每天6個版的《賽外全景》均是賽場外新聞,大量具有貼近性、趣味性的文章見諸報端,其中不乏在當時看來極具新聞價值的稿件。
就《大連晚報》而言,2008年的“外奧運”報道可以分為幾類。
第一類,場外揭秘,聚焦的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侗本W運安保十大秘密武器揭秘》《各國元首保鏢展示》《經(jīng)濟大師分析:北京奧運,賺還是賠》《開幕沒下雨,原來有玄機》《12億港元打造奧運馬術場地,馬廄都是六星級》《奧運會花銷比拼,俄軍團包下城堡酒店》等等。
第二類,國外運動員以及來賓的賽場外故事,這很能滿足讀者的閱讀欲望。《本報記者巧遇羅格夫人:四逛秀水街,還要做新衣》說秀水街成“奧運第二會場”,各國運動員和來賓樂此不疲;《菲爾普斯媽媽竟拿“兒子”砍價》講的是菲爾普斯媽媽在秀水街要買書法卷軸,店家要價600,她喊出兒子名號,最后380元成交?!短瑸榱?歲白血病兒子》記錄的是33歲的丘索維金娜為兒子第五次參加奧運會,獲得跳馬銀牌,《體操媽媽,李寧贈他兩萬歐元》則是圓滿結(jié)局。還有《北島康介曾對羅雪娟說我愛你》《薩烏丁參加奧運只為糊口》等等。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媒體對外國運動員的關注達到頂峰。
第三類,中國人的“外奧運”新聞。劉翔退賽后言行,舉國關注?!洞筮B晚報》與當?shù)赜浾呔o密合作,次日即發(fā)出《姚明短信慰問劉翔》的報道,引起極大反響。奧運期間,央視各解說員也成了焦點,他們的言行受至0前所未有的關注,褒貶不一。《大連晚報》專門推出專題,解讀馬燕紅。宋曉波,汪嘉偉,錢紅,宋世雄,對觀眾爭議最大的冬日娜,《大連晚報》推出一個版《眾說紛紜冬日娜》,反響出人意料的強烈。當然,更多的筆墨集中在普通中國人身上,他們更能展示中國人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質(zhì),《小小理發(fā)鋪上百冠軍光顧,精心為姚明設計兇悍發(fā)式》是河南小伙柴進講述自己與中國上百名世界冠軍的緣分,“超級丹要求高,葉莉給我做廣告”?!兑粋€華裔男孩改進了閉幕式:運動員一起入場》《為奧運冠軍捏泥像的泥人張傳人趙慶杰:晶晶最淑女,杜麗最費神》等,都傳神地表達了奧運盛會下中國普通民眾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大連晚報》記者撰寫的《媽媽加油》,描述了賽場外3歲的孩子手舉標語牌“媽媽加油”,為身患惡疾隨時可能猝死賽場的賽艇選手張秀云加油的感人故事。該文獲得當年中國晚報體育好新聞一等獎。
第四類,自然少不了對大連人的關注,因為地域性和親近感,這類文章的評價往往最好,也是《大連晚報》最不惜筆墨之處。《標兵隊從大連走進鳥巢:大連艦艇學院1030學員承擔開幕式4個儀式的標兵任務》《本報記者揭秘奧運引導員:大連姊妹花,大腕前面走》《奧運開幕式上的大連女孩:跪了四十多天,只為兩分鐘》《張文秀父母:俺姑娘最愛吃菜餅子和蜆子》《迷足球的大連小伙踢進殘奧會》《探訪奧運服務志愿者:大連女孩想家想哭了》等,都充滿了大連元素。
回味:北京奧運期間,全國各報都在圍繞“外奧運”做文章,投入了大量人力精力和版面,“外奧運”報道風生水起大放異彩,其實很大程度也是“被逼無奈”。
當時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來勢洶洶,智能手機讓賽事新聞的獲取更及時更便捷,幾乎把報紙賽事報道逼入困境,紙媒必須用“外奧運”報道吸引讀者。
北京奧運期間,各報奧運特刊均不惜版面,動輒幾十版。以《大連晚報》為例,多時近40版,最少24版。大量版面要求更多的有價值的新聞。于是,僅僅賽事新聞已經(jīng)無法獨自承擔,必須挖掘“外奧運”新聞。
各家報紙都向北京派出大量記者,少的三五人,多的十余人。《大連晚報》常駐奧運記者6人,后又先后派出3人。但多數(shù)記者沒有正式采訪證,無法進入場館。那么,只能選擇“外奧運”新聞了。
編輯 陳國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