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宋真宗請王旦過來飲酒,在宴席結束時,送給王旦一甕酒,說“這是好酒,卿帶回家跟老婆孩子分享?!蓖醯┗氐郊?,打開酒甕一看,哪里有什么酒,是滿滿一甕珠寶。
說起官場賄賂,通常都是民賄賂官,小官賄賂大官,大官賄賂更大的官。這類事情史不絕書,沒什么新鮮的。若說皇帝也要賄賂臣下,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在人們的印象中,皇帝位居權力金字塔的頂端,即使是為了收買人心,大大方方賞賜即可,也用不著偷偷摸摸行賄嘛。
但歷史上確有皇帝行賄大臣的故事。據(jù)《宋史·王旦傳》記載,大約景德四年(1007年),副宰相王欽若鼓動宋真宗“封禪泰山”,說這樣可以“鎮(zhèn)服四海,夸示外國”,增進皇上的權威。宋真宗有些動心,但又擔心宰相王旦反對,說這事兒王旦能贊成嗎?王欽若說,“臣得以圣意喻之,宜無不可?!彼伊藗€機會跟王旦說,皇帝想封禪,你沒意見吧?《宋史·王旦傳》稱王旦“黽勉而從”,即勉強同意。
但王旦實際上是反對泰山封禪的,因為據(jù)《續(xù)資治通鑒》,曾有一名御史“上言請封禪”,王旦直接就表達了反對意見:“封禪之禮,曠廢已久,若非圣朝承平,豈能振舉!”宋真宗只好悻悻地說:“朕之不德,安敢輕議!”
因為顧慮王旦的態(tài)度,真宗對封禪一事一直猶猶豫豫,不搞吧又舍不得,搞吧又擔心大臣鬧意見。最后終于下了決心,還是搞。但宰相王旦這一關不好過,宋真宗想出了一個主意——行賄。
《宋史·王旦傳》這么寫道:“遂召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既歸發(fā)之,皆珠也。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復異議”。意思是說,宋真宗請王旦過來飲酒,君臣相談甚歡,真宗絕口不提封禪之事,只是在宴席結束時,送給王旦一甕酒,說“這是好酒,卿帶回家跟老婆孩子分享。”王旦回到家,打開酒甕一看,哪里有什么酒,是滿滿一甕珠寶。王旦是聰明人,知道皇帝的意思,之后對封禪之事,不再提異議。
皇帝為什么要賄賂大臣?
這是因為,宋朝已經(jīng)形成了穩(wěn)定的“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皇權受士大夫政治的限制,宰相不同意辦的事情,皇帝往往是辦不成的。舉個例子,宋真宗朝有個叫做劉承規(guī)的內臣,“以忠謹?shù)眯摇?,臨死前向真宗說了人生最后一個心愿:“求為節(jié)度使”。真宗找宰相王旦商量:“將這官兒給他吧,承規(guī)待此以瞑目?!蓖醯﹫詻Q不同意,說:“此例一開,他日若有別的內臣求當樞密使,奈何?”真宗只好打消了念頭。王旦收了皇帝一甕珠寶,改變了立場,是不是說明他這個人比較貪呢?也不是。王旦的人品非常好,被公認為“賢相”。我覺得,他沒有堅持反對封禪,并不是因為皇帝賄賂他,而是理解了真宗的苦心。宋真宗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他決心封禪泰山,無非是希望通過這一儀式,讓上天為他的皇位加冕,以增進君主的權威(而不是權力)。在君權象征化的宋代,神化君主的權威,并不會危及君臣間的權力平衡。所以王旦阻止了宋真宗給近臣封官,而沒有堅持反對真宗封禪。
另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王旦晚年對自己迎合皇帝封禪一事,深引為憾,臨終時告訴子孫:“我別無過,惟不諫天書一節(jié)(宋真宗為給封禪造勢,制造了多封“天書”),為過莫贖。我死之后,當削發(fā)披緇以殮。”覺得自己沒臉去見列祖列宗。
人們以為皇帝可以為所欲為,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实圪V賂大臣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使貴為九五之尊,也不是擁有無限權力的。即使在廢除了宰相制的明代,盡管君權大熾,但皇帝也要受禮法約束,而禮法的解釋權通常掌握在士大夫手里,皇帝不能硬來,硬來就喪失了合法性,所以需要放低姿態(tài)去行賄。而且,行賄也未必有效。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史太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