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君
遙望高崎
東君
十幾年前的一次筆會上,有人帶來一本小地方的文學雜志,向我極力推薦其中的一篇散文。我讀了第一段,便覺得文字不同一般。那次筆會作家們都講了些什么我已不甚了了,唯獨記住了那篇文章,記住了“高崎”這個名字。問身邊的一位朋友,哪位是高崎先生?那人手指會場里的一個空位置說,他之前還在,現(xiàn)在卻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從一些詩人朋友口中我了解到,高先生是一位獨來獨往的詩人,平素極少參加會議,即便來了,也只是坐在并不顯眼的位置,多思而寡言,高邁而低調(diào)(他無意間選擇的座位似乎與他在詩壇上的位置構(gòu)成了隱秘的對稱)。后來,我又零零星星地讀了高崎先生的散文與詩,卻一直未曾謀面。想象中,高先生應(yīng)該是長發(fā)披肩,高而爽潔,有秋天的逸氣。越年,在一次詩人的筆會上,有人指著一位六十來歲的長者說,他就是高崎先生。明凈的前額與幽深的目光所透露出的睿智氣度、被時間壓彎的脊背所呈現(xiàn)出的謙遜品質(zhì),都可以說是一位前輩詩人的標準形象;尤其是那只被深目襯托出來的高鼻,恰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形容的:“像布達拉的宮墻那么雄偉,并且不可讓別人超越和布道。”我所見到的詩人并沒有一頭桀驁不馴的長發(fā),歲數(shù)也與他的詩恰成反差(他的詩是年輕的、鋒利的、充滿大海與烈日氣息的)。我上去與他握手時,腦子里頓然浮現(xiàn)出他的詩句來?!拔沂歉咂?,”他遞給我一張名片,以一種不無幽默的口吻向我作了自我介紹,“我是詩人,小時候不幸被喻為神童,十七歲就考進了國內(nèi)一所名牌大學,我本來可以成為一名數(shù)學家,卻又不幸成為詩人。鄙人自覺深入浙南大地的腹地達數(shù)十年之久,有人稱我為東方的阿萊桑德雷,而我常常告訴別人,我是博士的爸爸?!?/p>
這就是詩人高崎。
在蒼南的小縣城,有兩位詩人被外界的評論家屢屢提起,一位是已故的劉德吾,另一位就是高崎先生。高先生除了寫詩,還會畫畫、作曲,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江南老牌才子必修的琴棋詩書畫,他都能來一手,但他并沒有沉溺于一種蜻蜓點水式的小情調(diào)、小趣味。他的詩,有漢詩的血統(tǒng),但骨子里是反傳統(tǒng)的。其詩學脈絡(luò)與獨特的生命體驗有關(guān),因為偏離大道而終歸正道。他的詩以另一種面目出現(xiàn),就是我們所見到的散文了。溫州方言中有一個很古雅的詞,叫“拗愎”。高先生那一路文字給我的感覺就是有些“拗愎”。這個詞用在別人身上或許含有貶意,但用在高先生身上卻是恰切的、溢美的。在一些詩文中,他常常毫不猶豫地把一些詞語拗斷,重新嫁接,讓它們開出奇花,結(jié)出異果。他所用的詞,與他所描繪的事物始終保持著一段距離。他的文字看似平貼著事物的表面,實則游離物外。在詞與物之間,是無己,齊物,超然。高先生可以跨過漢語的邊境,向西土獵獲一種新異的語言資源。在語言方面,他是難得一見的高手,目光敏銳,心思縝密,出手之后,毫不動容。一個詩人,把一個詞語恰如其分地安放在它所需要的位置,就是對我們不容褻瀆的母語的一種尊敬。高先生的語言天賦允許他在詩歌與散文中進行一種貌似犯禁的嘗試:有時候,他讓布滿棱角的詞語劈開事物的肌理,在交錯的文字間,你可以聽到一種骨頭擠壓而被迫發(fā)出的聲音;有時候,他又把詞語的利器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讓文字在從容優(yōu)雅的玩味之間吐露出幽獨的氣息。有時候是寧靜的狂歌,有時候又是熱烈的默誦。西川從他身上發(fā)現(xiàn)了法國象征派詩人馬拉美、瓦萊里(當然,還有那位西班牙詩人阿萊桑德雷);阿來卻從他身上發(fā)現(xiàn)中國的西部詩人昌耀。但高崎就是高崎,他走的是一條別人未曾走過的路。這條路被他走過之后,就自行閉合了。高崎是無法重復(fù)的。這么多年來,很多老詩人都開始向時間投降,慢慢地鈍化了,唯獨高先生依然保持著昔年的鋒利、明亮,保持著一門技藝的持有者所表現(xiàn)出的自信與坦然。于詩于文,他總是孜孜以求,無畏無倦,讓我們這些晚輩常常為之感嘆。
高先生在儕輩詩人中算得上是一個異數(shù)。應(yīng)該說,他是最年輕的老詩人。有些人或許會問,高先生當年為什么沒有走出去在當代詩歌史上搶占一個高地?其實我們應(yīng)該反過來問,詩歌史為什么總是偏袒那些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詩人,為什么沒有把眼光伸到更偏遠一些的地方?這些話題說起來有點大,只能留待以后再說。我想,高先生詩名不彰,或者說彰而不顯,很大程度上與他蟄居鄉(xiāng)野所形成的隱逸性格有關(guān)。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六年,高先生一直住在一個名叫樟浦村和另一個名叫蘇家堡的小地方,讀書、思考、寫作,生活中無有大事。也因此,我們的詩人一直安于清貧、卑微、無所事事。不過,我后來也聽文友說,高先生當年隱居鄉(xiāng)間,與他患有“青霉素恐懼癥”有關(guān)。據(jù)說有一回,他因為青霉素過敏昏厥過去,自此之后,他每每經(jīng)過藥鋪,聞到藥物的氣味就會產(chǎn)生惡感。因此,他離開了那家離藥鋪很近的單位,索性住到了鄉(xiāng)間。這是逸話,我未曾向他本人證實。大約是因為置身地理意義與文學意義上的邊緣,其詩歌的發(fā)聲器官也發(fā)生了變異,他的聲音里混合了漢語和外語詩人的“黃金般的聲音”。這是經(jīng)歷了長達十六年的雄性的雌伏之后,“我思”通過“我在”發(fā)出的強勁的聲音。有時候,一個詩人站在樟浦村說話,跟他站在巴黎的左岸咖啡館說話,并無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是站在哪個位置上朝什么樣的人說話。孤寂的吟誦,寥落的聽眾,無損于詩人在德行與技藝上的修煉。按理說,一九九六年以后,當他走出南方的鄉(xiāng)野,滿可以在大學里做一名收入穩(wěn)定的教授,可他還是甘愿躲到一個小縣城做浮云般的市隱,依舊過著押韻的日子,寫著并不押韻的文字。七八年前,為生計考慮,詩人辦起了作文班,教一些毛頭小孩寫作文。高先生語調(diào)舒緩,脾氣也不大,教小孩子遣詞造句有著足夠的耐心。我想,那些小縣城里的孩子遇到這么好的老師真是一種福氣。他們長大了之后,或許會發(fā)現(xiàn),高先生原來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遲早有一天,我們的詩歌史也會承認這一點。
一個心智成熟的詩人必然是一個游歷過地獄、直面死亡的人。寫分行文字的先知、神的代言人,深諳死亡的藝術(shù),對此并不諱言。今年二月,高先生臨出門時忽然感到心頭揪緊,他還沒明白過來是怎么一回事,就一頭栽倒在地。但他很快就繞過了死亡的深淵,奇跡般恢復(fù)活力。有過這次奇妙的經(jīng)歷,他對死亡有了新的認知。我不怕死,有一次他在電話中這樣跟我說,六十無夭壽。這話是他父親多年以前對他說過的。今年七月,蒼南詩人劉德吾出了車禍,魂斷異鄉(xiāng)。我與荊齋兄寫了一幅挽聯(lián),上聯(lián):高山巍哉流水遠矣望彼蒼南教人惆悵;下聯(lián):薤露晞焉清風杳兮念茲故人令我心傷。高山指的是高先生,流水當然是指劉君德吾。流水遠去,高山還在,這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尚記得,德吾君有一句名言:“來不及寫就已經(jīng)獲得好評?!倍呦壬灿幸痪涿裕骸靶r候不幸被譽為神童?!蔽覀冞@些晚輩詩人喝酒閑聊時便把這兩句名言合成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來不及發(fā)表就獲得好評;下聯(lián):非常之不幸被譽為神童。我還不揣冒昧出了橫批:高山流水。當初德吾君聽了此聯(lián),臉上沒有一點表情。而高先生聽了,只是微微一笑,對晚輩的善意調(diào)侃他向來是常抱寬容。八月六日,德吾君“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我們在出殯前一日驅(qū)車趕到蒼南縣靈溪鎮(zhèn)。坐在車上,我忽然想起了高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文章《在奔馳的里面》,他那文字間透露出的不安的預(yù)感,對速度與死亡異乎尋常的認知,似乎暗合了我們對詩人之死的另一種解讀。人生無非是像高先生說的那樣“車門最后必然的一關(guān)”。坐在車里的人與死亡同行卻又渾然不知。德吾君也不例外。那晚,高先生請我們吃茶閑話,一同赴約的有詩人柯平、榮榮、黃崇森、王小幾、池凌云等。多年來,這些詩人在各自的城市各就各位,各玩各的,因為要送德吾君,大家不約而同地聚到一起。德吾君的離去讓我們都有些傷懷,氛圍沉悶是難免的。我和幾位詩人朋友都說好了,見到高先生,多談一些愉快的事吧。不多時,高先生攜夫人同來,端坐于主人位置。他先是向夫人介紹了我們這一圈人,然后又向我們介紹了自己的夫人,稱她為“博士媽媽”、“詩人的第一位讀者”、“一個會寫詩的禽蛋店老板娘”。之后,他就帶著爽朗的聲音向我們鄭重介紹自己:“我是詩人高崎,博士爸爸……早年是國內(nèi)一所名牌大學的高才生、數(shù)學天才……少年早慧,不幸被譽為神童……”
(責任編輯:錢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