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嚴重危害著初中生心理健康,因此這就需要開展美育教育,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心理健康發(fā)展。當前,學校教育中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音樂課作為學生必修課程,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其主要內容即演唱、演奏和賞析音樂作品,通過這三方面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故本文將以中學音樂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美育初中音樂創(chuàng)新思維心理健康促進策略
美育教育的特殊性,注定其將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要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學校應積極開展美育教育。而初中學校要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整合學科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學科教學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特別是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同時還要借助音樂教育的美學價值,不斷增強完善其素質人格,挖掘發(fā)展其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才能充分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音樂的價值
音樂藝術與人類現(xiàn)實生活情感息息相關,既能表達人們內心情感,又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梢哉f,音樂旨在以聲音愉悅人類感官,使其感動并激發(fā)其熱情。也就是說,音樂是舒緩人類情緒,洗禮人類心靈的重要工具,更類似“舒經活絡”的“體操”,使人舒心沉醉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超脫。據(jù)相關研究報道稱,音樂能夠治療人類情緒和心理上的各種疾病??傊?,音樂對喚醒與改變人類內心情感及主觀認識,使其簡化自身精神世界極具重要意義。同時音樂還能減少舒緩人類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促進其人格完善。
二、初中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是,學習問題。由于初中生學習壓力較大,其心理負擔較重。比如,各種考試均會增強其緊張感,擔心考試失利會受到同學嘲諷,并讓家長或教師失望。往往學生非常敏感外人的言行,若長期如此必會產生厭學心理,甚至出現(xiàn)考試焦慮癥等。二是,人際關系。由于初中課業(yè)相對繁重,學生每天都兩點一線,無法與外界進行豐富的交流。因此,學生渴望得到家長、教師和同學的理解、認同與友誼。但從實際調查來說,往往學生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經常使自身人際關系陷入尷尬中,有時還會曲解教師的評價,對同學缺乏信任,甚至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顧及父母的感受。三是,青春期的特殊性。青春期的生理變化會引起學生情感和心理的變化,故而,青春期的學生常常有叛逆行為,希望充分展示自身個性;或是表現(xiàn)出自閉,不善與人交際;亦或缺乏較強適應力和受挫力等。就總體上來看,這些均為正常反應,還需要教師施以有效引導,方可得到改善。
二、音樂教學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
近年來,我教育水平空前絕后的提高,促進著教學方式的日新月異?,F(xiàn)代化教學技術能夠豐富音樂教學形式,有效增強音樂教學效果,而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應用最廣泛的為電子網(wǎng)絡技術。以《黃河大合唱》教學為例,教師可用視頻展示黃河波瀾壯闊的奔流氣勢,讓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和觀看視頻對其產生直觀感受,進而加深對《黃河大合唱》的理解,并在學唱及練習中將黃河的畫面刻入腦海,使其獲得感官性的感受,不斷鞏固學習和練唱的效果。又如,教學國粹戲劇如京劇等知識點時,利用幻燈片呈現(xiàn)京劇中的行當、樂器等,一般京劇常用樂器包括打擊樂和管弦樂兩種,其中打擊樂涉及鐃鈸、板、堂鼓等;管弦樂則為笛子、京胡、嗩吶等。通過展示這些樂器的圖片信息,引導學生區(qū)分生活常見樂器,有助于其理解。同時京劇行當也可制作為幻燈片形式,并采取圖片比對搭配法來總結常見京劇行當。這種直觀生動的教學模式,既能規(guī)避場地限制問題,還能創(chuàng)設相對真實的環(huán)境,幫助學生更直觀、主動的理解音樂知識。
(二)鼓勵學生改編音樂節(jié)奏
音樂教學中學生往往對經典曲目、熟悉旋律表現(xiàn)出激動異常,若這時再引導學生來改編經典旋律,必定能更充分的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教學《歡樂頌》時,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作者貝多芬,眾所周知,貝多芬是德國的杰出音樂家,但貝多芬的生活相當不幸,而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創(chuàng)作出流芳百世的音樂作品,主要是依靠堅強執(zhí)著的藝術追求毅力,以培養(yǎng)學生堅強意志。然后再教學生學唱歌曲《歡樂頌》,由于《歡樂頌》的旋律主要為極進,豐富運用了四分音符,再加上以中速為主,故歌曲氛圍熱烈莊重,且旋律易于上口,學生能夠快速學會。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同學們能否改編音樂節(jié)奏,對歌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呢?不如我們來比一比看誰改編得最出色吧!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改編歌曲,并要求他們在既定時間內完成,極個別小組完成速度很快,如某小組認為四三拍即四二拍加入抒情的強拍,這種抒情時值被延長了一拍左右,同時也不難看出,相對四四拍、四二拍來說四三拍更感性,需要融入歡快的情感才能使歌曲的舞動感更甚,反之,則會使歌曲過于凄涼。
(三)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音樂教學要獲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可圍繞歷史事件或焦點事件等進行。比如,“7·28”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教師應盡量收集關于該事件的資料,并圍繞音樂主題“讓世界充滿愛”,以詩、音、畫的形式制作課件。授課時,播放地震災難后的悲慘一幕,配合《馬太受難曲》《搖籃曲》與教師的慢速介紹,使學生發(fā)出情感共鳴,含淚學唱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再引導他們深情朗誦:“我哀痛,我遇難的數(shù)萬同胞……我愛你,中國!”(注:教師即興心曲)通過這種方式喚醒學生心中的愛與責任,并使其將“愛”永駐心間。
教唱歌曲的過程,也是學生體會音樂、旋律及意境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有效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寓意深刻的歌曲不僅極具魅力,能夠潛移默化的熏陶人們情操,使人們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與理想,并激勵其實現(xiàn)人生價值。事實上,人類成長與歌聲之間關系密切,但流行歌曲泛濫的時代,極易造成學生難辨優(yōu)劣,學唱任何歌曲。鑒于此,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盡量讓學生欣賞學唱健康高雅的歌曲,包括如《愛的奉獻》《陽光總在風雨后》《鏗鏘玫瑰》等優(yōu)秀流行曲。以教學《青春舞曲》為例,授課前先引導學生:同學們都有什么樣的理想呢?使學生充分展開討論,積極活躍課堂氛圍,然后再引入教學內容:理想往往都非常美好,然而青春易逝,我們必須把握當下,刻苦學習……當學生熟唱后,再單獨邀請幾名學生獨唱。通過這種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就上文分析可知,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而其中美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實現(xiàn)途徑。音樂美育簡單而言就是審美教育,它是根據(jù)音樂美的規(guī)律,通過各種各樣、題材不一的音樂作品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初中音樂教學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并在教學中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fā)揮情感與人格的教育作用,從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使人的情感得以升華,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全面的挖掘發(fā)展,進而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并將這種學習習慣延伸到其他學科學習中。
參考文獻:
[1]張亞琴.中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5,(13):176+153.
[2]陳瑩.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160+155.
[3]董琳.音樂教育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4,(19):73+45.
[4]賈超璟,廉享.“音樂處方教學”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6,(6):48-50+13.
[5]趙峰.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讀寫算,2013,(24):19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