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陽
從泊車方向思考交通管理的優(yōu)化空間
筆者的一位朋友在中美兩地生活,他曾經(jīng)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人停車常常被要求倒進車位呢?比如在賓館和超市停車,保安都會這么要求我。這多不人性化???看看美國,哪有要求倒著停車的停車場???”接著,他說了他的很多思考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獨特和耐人尋味的角度。
我們國家的駕駛證考試科目中,有專門的“倒庫”泊車科目。但凡學車的人,都知道“揉庫”是最難的,特別是當年學大解放、130輕卡和北京吉普的年代,倒庫也是難倒很多女學員的科目。動作不協(xié)調的人,踩著離合器,控制沒有助力的方向舵,從后視鏡里尋找參照物,是有相當難度的。用專業(yè)術語講,駕駛任務難度需求很大。車子倒進車位,最方便的是離開時一啟動就可以快速進入行駛路線了。從這個角度講,這與我國解放建國以后,司機隊伍最早是從軍事單位建立起來的關系很大。因為在軍事環(huán)境中,收車是相對放松的時間段,而出車,要適應緊急狀態(tài)的需要,所以在軍事單位,要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車頭沖外便于應急反應,這種要求是合理的。因為我國最早的司機群體和訓練科目多是來自部隊和公安系統(tǒng),甚至交警這個專業(yè)的前身也是警衛(wèi)專業(yè),所以有這種習慣就不難理解了。但這種習慣延續(xù)至今,問題也隨之凸顯。
從駕駛難度講,駕駛人操作車輛從一個大空間進入小空間,顯然比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要困難。而在困難的時候,是面對著困難環(huán)境開車容易還是背對著開車容易呢?當然是面對著時更容易挑戰(zhàn)難度大的需求。也就是說,從大空間進小空間,正面操作更容易,而從小空間進大空間,難度需求降低了,這時倒車出來不那么具有挑戰(zhàn)性。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老百姓而言,特別是體力相對較弱的女司機、老年司機,正面開入停車位這樣的小空間,再從小空間倒回到大空間,是更合理的選擇。這是難易平衡的選擇,而不是難上加難的選擇。如果是正面對著泊位開車進入,基本能斷定的是一般一兩次調整,就能進入泊位,而從泊位倒車進入大空間,只經(jīng)過一兩次調整,就能調整好姿態(tài)上路了。如果是斜向施劃的泊位,更容易些。不會出現(xiàn)為了倒進停車位而來回上下好幾次的局面,網(wǎng)上經(jīng)常有些司機無法倒入停車位而被迫下來找人幫忙倒車的視頻,都和這種“軍事化”要求有關,其實從駕駛任務難度去理解,這屬于難上加難的要求,其耽誤的時間和產(chǎn)生的額外浪費與排放,都是沒什么意義的消耗。
這個貌似簡單的話題,其實顯示的是我們今天在交通管理理念上的很多細節(jié)優(yōu)化空間,特別是對駕駛任務難度與需求的控制思路。全國汽車的數(shù)量已經(jīng)突破1.7億輛,而有汽車駕照的司機是2.8億人。我們簡單做個測算,如果為了“揉庫”,每輛車的發(fā)動機每天多轉動兩分鐘(按兩次停車,每次一分鐘算),每天僅僅停車就要多消耗3.4億分鐘,這時的機動車是低速排放,頻繁踩剎車、打方向,消耗的是汽油、橡膠、剎車系統(tǒng),排放的是粉塵和尾氣。如果一輛車的壽命是10年,我們按每輛車每年出行300天測算,因為泊車倒庫問題,每輛車會增加6000分鐘的無效行駛時間,尾氣排放、燃油消耗以及剎車系統(tǒng)的損耗。我們如果去一個地方辦事,點對點用了20分鐘,但是倒庫就消耗了2分鐘,這就是10%的交通延誤 我們這2.8億位駕駛人,每人在學車時為了達到這種軍事化的駕駛要求,在訓練泊車的時間上如果一共用時是2小時,就已經(jīng)消耗了5.6億小時的時間了 這些數(shù)字算一算,會嚇人一跳!
可以想象,伴隨著中國老年人口的增加,這種因為泊車方式差異導致的消耗和浪費,都應該是一個引起重視的話題了。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應該考慮逐步改變這種軍事化的泊暏習慣,在非必要條件時鼓勵正向進入泊暏位,減少尾氣排放,節(jié)省時間。同時,在停暏泊位的設置上,盡量增加斜向停暏泊位,即使是占路停暏泊位,也應該盡量考慮預留一些角度,讓駕駛者可以快速把暏頭向里停下來,這樣做貌似損失了一點道路面積,其實可以大大提高暏蚏占路泊暏揉庫和干擾交通流的時間,也減少因為機動暏首位相連而需要延長泊位尺寸的現(xiàn)象,這些看似簡單的設置,其實可以大大降低泊暏導致的消耗和排放,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