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無
泉子:在執(zhí)念與放下之間
——評泉子的《偉大的至善》
魏天無
泉子的詩似乎都有一個牽掛在心的意指,縈繞不散的情愫,就像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又不盡然是山,不盡然是水;是山在水中的倒影,是水對山的欣悅接納,和以自己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山的另一種面相:莊重、巍峨之外的秀麗、輕盈。就趣味來說,泉子的詩明顯有士大夫的情懷,古舊的,超拔的,忘乎所以而自得其樂的;就意念來說,則顯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詩人/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抱負,在內(nèi)斂中不失其激越,在溫和中不舍其鋒芒。作為詩人的泉子是一個矛盾體,他的身上一面是傳統(tǒng)文人的氣韻的流淌,一面是現(xiàn)代詩人的悲憫與悵惋。不過更為凸顯的矛盾,還是在他的寫作中的執(zhí)念與放下的糾結。
詩人執(zhí)念的是什么?這可用他的一首詩的標題來概括:“偉大的至善”。對善的專注和倡揚不僅是因為這世上的惡太多,更是因為我們這些普通人無意中傷及無辜的生靈而不自知,不自省。在《偉大的至善》一詩中,一個個孩子無意間以自己的生命冒險為代價,拯救了本是人們唾手可得的魚。這首詩的風格不同于詩人的其他詩作,不僅在于它的敘事性的特征,而且在于它缺乏其他詩中氤氳的“古典詩意”,指向現(xiàn)代詩意中的殘酷,尤其是現(xiàn)代人對殘酷的麻木——殘酷因其成為我們?nèi)粘I畹囊徊糠?,不再引起特別的關注;與其他詩相同的是,詩人最終把詩的主旨引向了對“偉大的至善”的肯定和贊賞,哪怕這“偉大的至善”是意外中的。寬泛地說,每一首詩都是對生活中意外的發(fā)現(xiàn),偶得的結果;在每一次意外中,詩人會瞥見人性深處未被泯滅的光亮。泉子曾說:“詩是我們超越自身,是我們從人性的沼澤中獲得救贖的一把梯子?!保ā对娭肌罚?/p>
善來自推己及人,以己度人,也來自推己及物,以己度物,是為至善。它要求人在物的面前不再起分別之心,尤其不可將“我”凌駕于萬物之上,并以一己之好惡臧否他物;人對他物的輕慢與踐踏是不自尊、不自重的表現(xiàn),因而也很難相信此人能尊重、善待他的同類。朱光潛在《談美》中論及著名的莊子與惠子之辯時說:“人與人,人與物,都有共同之點,所以他們都有互相感通之點。假如莊子不是魚就無從知魚之樂,每個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著一層密不通風的墻壁,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中便無心靈交通的可能了?!笨梢韵嘈?,一個能夠與物“心靈交通”的人,如莊子,一定是可以與他人“互相感通”而和諧相處的人。這就是為什么詩人泉子在面對大千世界時,情愿持守“相對”論,而摒棄萬物絕對有別,因而可以區(qū)別對待的立場和態(tài)度(《所謂的香與臭都是相對的》)。只有我們首先對世間萬物懷有“更深的善意”,才可能去感知萬物——包括蒼蠅——對世界的善意。當我們把這首詩放在詩人寫作的整體中觀照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已暗含了詩人對“完整的世界”的想望和追尋?;蛟S,如此“完整的世界”在現(xiàn)實里從沒有存在過,只存在于詩人、藝術家的“此刻的凝視”里,存在于他們的移情作用,但它一直存在于傳統(tǒng)文人的書寫和繪畫中,存在于我們的文化基因里。詩人泉子不單要使自己詩的世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他亦以一己的對此世界的營構與創(chuàng)設,接續(xù)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以見出當今世界的沼澤狀態(tài)。
此一“完整的世界”在另一首詩《站在北山路上》中被描述為“一個如此飽滿的城池”。即生即滅、“每天不一樣”的當今城市景觀,與古老山水風景,在詩人的文本中交替閃現(xiàn),這并不奇怪。我們注意到的是,詩人并沒有把這兩者對立起來,這個“飽滿的城池”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你和我有差異,也有共通之處?!罢驹诒鄙铰飞稀钡脑娙?,他無疑感受到了這種共通,“人世的孤獨與荒蕪”,也就是他自己的“孤獨與荒蕪”。以生之有涯對抗時間之無涯,怎能不陷入“孤獨與絕望”之中。這并不是詩人的發(fā)現(xiàn),但卻是每一位詩人在某一個時空交匯點上,被迫一再咀嚼的苦澀與難堪(《在凈慈寺》)。如此情境中,不僅營構和創(chuàng)設“完整的世界”可能是一種虛妄,就連成為“完整的自己”也顯得虛無。剩下的問題是,我們是放下執(zhí)著,還是將這虛無堅持到底?
魏天無,文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華中學術》副主編,兼任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中心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孟菲斯大學(UM)交換學者(2012—2013)。出版專著(合著)四部,發(fā)表論文、評論、隨筆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