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寧波
期待是一個美好的詞匯,按照詞義來看,期待包含著期望和等待兩個方面。期望預示著一種愿景,寄托了人們對某一事物、某一人等的美好愿景,它也是每個人的生活常態(tài),表達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期許,這個未來既包括有關個體自己的所有,又涉及到與個體密切相關的他人的所有。而等待則說明了一種態(tài)度,期待本身所指向的是未來,具有一定的未可知性、不可預測性和時間向性,因此,期待的實現(xiàn)是而且也必須是一個過程,這就需要耐心等待,切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正如期待本身所蘊含的美好意義一樣,它激勵著人們積極向上,從而實現(xiàn)理想中的美好未來。
一、期待與家庭教育期待
期待充斥著整個生活,遍及工作、學習、教育等各方面,具體來說,教育本身也就是一個實現(xiàn)期待的過程,教育所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寄托著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將成為什么所持的預期。教育中的期待包含多種形式,既有成人指向未成熟之人的愿景,如教師對學生、家長對孩子等,當然也存在著成人對成人的寄托,主要指家長對教師。而綜合來看,無論是家長對教師,還是教師對學生,最終都反映著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待。家長對教師的愿景,其目的在于經(jīng)由教師實現(xiàn)自我對孩子成長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也在呼應著家長對孩子的寄托。而所謂家長教育期待則是家長對子女未來教育成就的真實信念或判斷,這些成就反映為課程、分數(shù)、學歷或者考入大學。[1]由此可以看出,家長的教育期待應是家長將自我期許、幼兒發(fā)展、社會需求等聯(lián)結起來,建立起對幼兒未來發(fā)展的一種預期或判斷。這種判斷是對幼兒未來成長發(fā)展的判斷,它以一些具體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來供人們參閱,涉及幼兒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fā)展,但最終都是要促進幼兒成為完整的、成熟的、合格的未來社會公民,是要使幼兒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誰誰,而這些才是家庭教育期待的應有之義。同時,家長的教育期待作為一種隱性觀念,借助與之相符的或外顯的或潛移默化的行為傳遞給幼兒,從而影響著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因此,家長可能不能立即看到期待效果的呈現(xiàn),抑或不能固守某一特定的預期,家長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幼兒的成長,并在等待中刷新對幼兒的認識,建立對幼兒合理的教育期待。
二、家庭教育期待存在的問題
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家長本著“一切為了孩子好”的宗旨,催促、鞭策幼兒朝著家長期待的方向發(fā)展,卻忽視了幼兒發(fā)展的目的在于成為每一個具備獨特人格、多樣形態(tài)的自己,而不是他們心目中期待的好孩子形象。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加速發(fā)展,在這個一切以效率、快速為標尺的社會中,人的發(fā)展也被放入其中,尤其是未成熟的幼兒,為了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相應地也要對其進行更多的干預。由此,在功利主義的導向下,家長的教育期待逐漸朝向高水平、過度化等方向發(fā)展,這種不合理的教育期待與家庭教育的初衷相悖,它脫離了幼兒自身發(fā)展的水平,片面重視對幼兒認知技能等方面的期望,忽視了幼兒作為獨立個體所擁有的對成人及其自我的期待,從而嚴重阻礙著幼兒健康而富有意義的成長。
(一)性質過度化: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值過高
家長的教育期待是針對幼兒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取得什么樣的成就等進行的一系列預期和判斷,因此,教育期待的建立必須要切合幼兒自身的發(fā)展。而現(xiàn)實中,家長的期望超過了兒童客觀能力的限制,成為兒童無法達到的目標,也即過高期待。[2]這種期待是建立在成人世界的基礎之上的,是僭越幼兒生活的特質的,是著眼未成熟的幼兒與較成熟的成人二者間的對立。它一定程度上彰顯著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義傾向,無可厚非,每個家長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景,只是在對待幼兒發(fā)展上所采取的方式和態(tài)度有所差異,從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影響和結果。有些家長易急功近利,在驅趕自己的孩子向著更高、更好的水平發(fā)展時,他們所器重或者說關注的是前進、進步、增長等這一類的涵義,卻忽視了這種進步的基點、起點是處在何種水平,或者說家長遺失了對幼兒成長建立的期待根基。這種過度化的教育期待也是一種家庭教育方式,但是如果家長不能協(xié)調自身對幼兒發(fā)展所持的期待與幼兒自己真實的發(fā)展狀況,那么家庭教育將陷入一個惡圈之中,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諧發(fā)展,更談不上促進家長自身教育觀念的完善。同時,高期待關注的是家長的看法,而忽略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體驗、經(jīng)歷、身心發(fā)展水平等,因而也阻礙著幼兒自身的健全發(fā)展。
(二)內容片面化:過分重視認知技能的發(fā)展
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長較多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并根據(jù)這一指標對孩子進行評價、實施不同的對待方式,考試成績高自然會得到獎勵,而考試成績低收獲的將是責罰。對于學前幼兒來說,其實也存在著“成績”,它是家長心中定義的“成績”,如幼兒掌握多少技能、知曉多少漢字等,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對幼兒成長的期待,希望幼兒掌握未來社會必備的知識技能,能更好、更早地適應成人世界,盡快祛除幼兒身上的未成熟性,而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但總體來看,這種期待較片面化,過多地重視幼兒認知技能的掌握,卻忽略了幼兒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對于幼兒來說,認知技能的掌握固然能促使其更好地進行社會化,但卻不是發(fā)展的唯一指向,由于幼兒自身發(fā)展水平的限制,過早、過多地向其灌輸知識只會背離家長最初的期待。同時,幼兒是一個整體性的存在,是認知、情感、社會性等各方面發(fā)展的統(tǒng)一體,這也是未來社會對幼兒發(fā)展的期許,因而在其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一味只關注其某一方面的發(fā)展,而忽略其他方面,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幼兒將會是缺失性存在,更談不上成為合格的未來社會成員了。
(三)形式單向化:忽視孩子的成長期待
每個人都擁有期待,都有表達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權利,家長對幼兒成長有所期待,而幼兒對自己的發(fā)展及成人提供的支持也會有所期待,這種期待是幼兒基于自身而提出的,但是由于學前兒童自我表達能力的局限,不能夠或無法清晰地呈現(xiàn)自我的期待。同時,家長還尚存有一定錯誤的教育觀念,對幼兒、幼兒發(fā)展等的認識有所偏頗,常將幼兒看成是被動的接受者,積極主動性較低、自我需求較少、能力欠缺、尚不成熟等。由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易將自我的期待放置在幼兒身上,對其進行所謂的塑造、訓練、培養(yǎng)、教化等,卻忽視了幼兒自身的感受、體驗,一廂情愿地將他們對幼兒發(fā)展的期待推給幼兒,鞭策著幼兒努力去學習更多的技能,為幼兒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填滿幼兒的休閑娛樂時光,卻忘了問問幼兒自己對自我發(fā)展有何需求、對家長有什么樣的期待。這種單向化的教育期待是弱化教育中幼兒這一主體的表現(xiàn),它突出了家長這一成熟主體的權威,蔑視了幼兒這一尚不成熟個體的主體地位。因而,這種教育期待指向的是家長眼中的發(fā)展,而不是幼兒自身真正的發(fā)展。因為當你走進孩子的世界,并與他們交流對話時,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擁有對周圍世界、人、物及自身等的美好期許,尤其是對父母的期待。這種期待是幼兒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對自我成長過程的一系列需求,體現(xiàn)著幼兒自身的利益、興趣,它才是一切教育的基點,只有很好地了解幼兒,才能實現(xiàn)期待中的教育。
三、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期待的策略
(一)理解幼兒,把握教育期待的根基
幼兒作為獨立的個體,是充滿著詩意、想象、夢想和創(chuàng)造力的。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則必須要先理解幼兒,理解幼兒的生活、世界,這種理解不是站在幼兒生活的邊沿對其進行指手畫腳,而是要真正參與、融入到幼兒的生活之中,與幼兒一起共同成長,這才是真正的理解。首先,家長應經(jīng)常觀察、傾聽幼兒,觀察他們需要什么、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傾聽他們的見解、想法與感受,以更好地理解他們如何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這一切是如何反映出來的,把握住教育期待建立的基點。其次,家長應了解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正確看待幼兒存在的發(fā)展差異性,基于幼兒自身的經(jīng)驗、視角,構建適中的教育期待,以真正契合幼兒的發(fā)展,而不是追求功利。最后,家長應保持寬容、關懷、信任的心態(tài),耐心等待教育期待的實現(xiàn),允許幼兒在生活中犯錯誤,與幼兒進行心靈間的溝通,給予幼兒多一份信任,支持幼兒的活動,以更好地理解幼兒,建立符合幼兒發(fā)展的教育期待。
(二)聯(lián)系發(fā)展,生成教育期待的變換
幼兒和他們的心理特質水平(比如感知、理論和作品)并非一成不變,相反,它們伴隨不同情境的生長而變化。幼兒是發(fā)展性個體、成長性個體,他們擁有內在的生長力量,就如同一顆胚芽,每時每刻不在汲取生命能量,幼兒則是無時無刻不在吸收生活中的各種信息,以內化成支持自我發(fā)展的財富。因此家長的教育期待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發(fā)展,動態(tài)變換。一方面,家長應樹立生成性意識,切實認識到幼兒是不斷發(fā)展的個體、主動的建構者和生活者,發(fā)展則是持續(xù)不斷的、動態(tài)變化的,用一種生成、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有關幼兒的一切,轉換家庭教育思維模式,以過程而不是結果來確立教育期待。另一方面,家長應密切關注幼兒的成長動態(tài),這就需要家長與幼兒共同生活和成長,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長應多與幼兒相處,在共同的玩耍、游戲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需要、問題等,從而捕捉幼兒的發(fā)展生長點,及時變換教育期待,以提供恰當?shù)囊龑⒌?,促進幼兒的健全發(fā)展。
(三)合作共育,引導教育期待的實現(xiàn)
家庭教育中,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除了家長自身的努力之外,還離不開幼兒園的協(xié)助。培養(yǎng)一個孩子需要聯(lián)結全社會的力量,作為幼兒成長的重要機構,幼兒園對學前兒童來說是他們除了家庭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是他們接觸、認識、了解整個世界的中介。因此,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期待,實現(xiàn)幼兒的健全發(fā)展,幼兒園義不容辭。這就需要家園之間密切協(xié)作,建立家園共同體,幫助家長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期待。家長應多與幼兒園進行聯(lián)系溝通,密切配合園所教師做好相關的工作,積極聽取幼兒所在班級教師的建議,并就幼兒發(fā)展的相關問題、困惑等及時向教師進行反饋,以全面掌握幼兒的成長動態(tài),真正理解幼兒,促使自我對幼兒的教育期待更加合理、有效。同時,幼兒園也應密切聯(lián)系家庭,通過組織親子活動、制作家園共育張貼欄、建立家園聯(lián)系平臺等途徑,可隨時向家長展現(xiàn)幼兒在園的一日狀況,如幼兒的作品、飲食、睡眠、參與活動等情況,還可隨時向家長宣傳一系列的幼兒觀、學習觀等教育觀念,推動家長對自我的教育期待進行調整、完善。在家園合作共育的過程中,家庭與幼兒園合力激發(fā)合理的教育期待,最終保障幼兒度過一個快樂、有意義的童年。
參考文獻:
[1]Yamamoto Y., Holloway S. D.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Sociocultural Cont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0,22(3):189-214.
[2]風笑天.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148.
[3]卡洛琳·德平茲,茉拉·甘笫尼,喬治·福爾曼.尹堅勤,王堅紅,沈尹婧譯.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轉型時期的瑞吉歐·艾米利亞經(jīng)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