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良,馬德浩
(1.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休閑與藝術學院,上海 200438;2.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
?
城市體育符號的基本內容及其打造研究
祝 良1,馬德浩2
(1.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休閑與藝術學院,上海 200438;2.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
以社會學為研究視角,對“城市體育符號”的內涵和維度等基本內容進行探索和分析,指出,城市體育符號可以分為人、事、物三個維度,并以北京和上海為例進行具體闡釋。進而對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進行研究,認為城市體育符號打造應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為理念,與城市發(fā)展同向同步;應堅持與城市文化氣質相吻合、與城市居民主體感受相適應、與城市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相協(xié)調的原則;在具體操作上,要納入城市整體規(guī)劃,植根于城市本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旨在通過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勾勒城市性格、展現(xiàn)城市魅力,為創(chuàng)造獨特的城市品牌和美好的城市生活服務。
城市體育符號;內涵;維度;城市文化;居民生活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意見,給我國城市文化的保護、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繁榮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城市文化不僅保存著城市的記憶、決定著城市的品質、展示了城市的精神風貌,也是城市科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源、內在動力和思想靈魂,城市文化將成為我國新時期城市發(fā)展的強大精神支柱;體育作為一項社會文化活動,是特色和軟實力的鮮明體現(xiàn),是城市的文化資本,在城市文化創(chuàng)建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功效。然而當下,在“辦大賽促發(fā)展”“體育搭臺、經(jīng)濟唱戲”的外表之下,在體育與城市品牌建設的口號之下,城市體育文化建設往往存在本土特色缺失、城市定位模糊、城市契約精神和法權意識淡薄、體育氛圍無意識、城市文化生態(tài)被破壞等問題,這些問題如不有效解決,體育與城市則難以內在融合,體育文化的建設在城市文化中的定位和方向將模糊不清,體育文化在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也將無從體現(xiàn)。鑒于此,本研究從社會學視角對“城市體育符號”的特征及維度進行探索和分析,理清城市體育符號與城市文化、體育文化、城市體育文化、城市符號、體育符號的關系,旨在解決城市體育文化該建什么、怎么建設等問題,最終實現(xiàn)城市體育文化與城市氣質類型相吻合、與城市居民主體感受相適應、與城市文化生態(tài)協(xié)調發(fā)展的目標。
1.1 城市符號
符號學研究創(chuàng)立者皮爾斯認為:“符號是某種對某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東西。”[1]符號可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方面它是物象意義的載體,是精神外化的呈現(xiàn);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觀形式。關于“城市”,綜合學者們的研究大體可概括為:城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中心和動力;城市是一種生活方式,其核心是人的終極價值創(chuàng)造;城市是人類文化的容器,具有文化選擇和甄別機制;同時,城市是改造人類的一種“文化場域”、模式、屬性,城市擁有自己的文化人格,因此也就會有“巴黎人”“北京人”“上海人”的認知取向。因此,城市符號是指能夠代表該城市文化特征、具有傳承價值、給人以深刻印象并且讓人引以為豪的標志性事物,包括城市的歷史遺跡、植物花草、時事人物、旅游景點及重要建筑等,它是城市發(fā)展的“名片”,是城市精神與城市文化的載體[2]。
1.2 體育符號
體育符號的思想理論集中表現(xiàn)在羅蘭·巴爾特、皮埃爾·布爾迪厄、讓·波德里亞、翁貝托·艾柯等學者的符號思想理論中[3],是體育學和符號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體育不僅是身體的實踐,更是符號的實踐[4]。即體育實踐包含身體實踐與相互作用兩種因素[5]。按照這一理解,作為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體育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因此符號性是體育的根本性質之一。并且體育必須通過符號化,利用人類特有的符號系統(tǒng)才能實現(xiàn)有意識的社會傳承與交流。
1.3 城市文化
城市作為人類的聚居地,都擁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和人文傳統(tǒng),是人類文明演進進程中的亮點,其內涵十分豐富。在城市的不斷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中,城市通過自身的物質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類文化交往活動,并通過城市中的各種有形的物質載體和非物質的意識形態(tài)載體把城市的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從而形成了被稱為“城市靈魂”的城市文化[6]。因此,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生存的基礎和城市居民的精神支柱,寄存著城市人們的全部生活意義和生存價值,成為城市難以抹去的一種文化烙印。
1.4 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是文化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對體育文化內涵,學界并沒有達成共識,筆者選擇一個較為全面的解釋:體育文化既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chǎn)物,又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產(chǎn)物,二者統(tǒng)一的實質就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其次,體育文化是其創(chuàng)造者精神世界的體現(xiàn),這說明體育文化總是反映著一個時代“精英”人物的精神世界;最后,體育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會不斷具有新的內涵[7]。
1.5 城市體育文化
城市體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構成部分,是一種特定的整體性文化,也是城市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其基本內涵是,人類在城市生活過程中為維持有序的生存和持續(xù)的發(fā)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富有文化內容的體育建筑、設施、文物古跡,以及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歷史事件、人物、體育價值觀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通過象征符號或技能傳授方式獲得和傳遞的有形或無形的成果[8]。城市體育文化既具有城市文化的特征,又有著其自身的獨特屬性表現(xiàn),如地域性、傳承性、娛樂健身性、表演節(jié)令性等。
1.6 城市體育符號
結合以上分析和理解,城市符號是指能夠代表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特征,帶有歷史印記,具有傳揚和繼承價值,給人以深刻印象、厚重感強且讓城市居民引以為豪的標志性事件與事物,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茶館兒、什剎海的馬戲團、數(shù)來寶等等,又如上海的石庫門、里弄、租界、城隍廟、滬劇、洋涇浜等等[9]。因此,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有的符號,體育符號便是其一,透過體育符號,可以探尋出城市的一種文化、一種歷史、一種氣息、一種風情。通過以上分析,對城市體育符號的內涵可以解讀為:城市體育符號屬于社會文化范疇,它是整體的體育作為一種符號在城市文化中的體現(xiàn),其符號性是城市文化與體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結果,是城市里獨一無二的體育文化形式,是可以被城市記憶的一種文化資本,并且這種文化資本有著不可切割性和替代性,最終成為一張通俗易懂、方便識別的城市名片;它是城市體育文化的一種記憶載體和傳承方式,展現(xiàn)著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生命的核心體現(xiàn)之一。城市體育符號對城市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首先,它可以改善城市的整體精神面貌,以一種健康朝氣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種健康朝氣由內至外、由靜止的物到動態(tài)的人共同體現(xiàn)出來,并融合成為一體,成為城市的整體形象,是城市和人健康、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這是城市體育符號作用于城市內部的一種凝聚力;其次,城市體育符號是城市盤活其資產(chǎn)“存量”的一個有效手段,在各大城市開發(fā)方式和產(chǎn)品提供越來越趨同的當下,體育文化資產(chǎn)無疑成為各大城市挖掘的一塊瑰寶,在挖掘其“存量”的同時還能吸引更多的“增量”,以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這是城市體育符號作用于城市外部的一種向心力;再者,城市體育符號作為城市的一種品牌還能形成一種輻射力,城市體育符號這一品牌內涵愈豐富,其認同度則愈高,輻射力也愈強,這種輻射力可以隨著城市的人口、技術、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等東西的輸出向周邊區(qū)域擴散,這也是城市影響力不斷擴大和提升的過程。
通過以上對城市體育符號、城市符號、體育符號、城市文化、體育文化和城市體育文化六個名詞的解釋,勾勒出其之間的關系,見圖1。
圖1 六個名詞間的關系圖
城市符號有自身的一套體系,體育符號也有自身的一套體系,二者不是并列關系,也不是從屬關系,因為分類標準和角度完全不同,因而是兩個獨立存在的符號系統(tǒng),但它們都屬于符號這一大的范疇之下,正是由于它們都具有符號的共性,所以才可能衍生出城市體育符號這一概念,城市體育符號既有城市符號的元素和屬性,也有體育符號的元素和屬性,既歸屬于城市符號,也屬于體育符號,可以說城市體育符號是對城市符號和體育符號中一些共性東西的提煉、加工和融合。將這一關系理清了,有助于我們認識城市體育符號在城市文化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城市體育符號在城市品牌建設中的價值。
3.1 城市體育符號的分類
符號就是指表達事物和觀念的有意義的記號或標記,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符號是一種人工記號,是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物,且這種創(chuàng)造是自由的,它既能夠表達具體的事物,如文字、圖像等,也能夠表示抽象的對象,如觀念、思想等。結合上文對于相關概念的闡釋,本文將城市體育符號分為人、物和事三個維度,具體的分類標準見表1。
表1 城市體育符號的分類
3.2 個案分析——北京與上海
表2 北京和上海的城市文化特點
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是“京派文化”的代表;上海是我國的經(jīng)濟、金融、貿易中心,是近代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而形成的“海派文化”的代表;北京和上海的城市文化特點見表2。
表3從人、事、物三個維度對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的體育符號進行了簡單的提煉和對比,在“人”的維度,張國良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抖空竹的國家級傳承人,北京宣武區(qū)廣安門內下斜街的土地廟建于明代,民國時,每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廟會開市,特別是春節(jié)和“二月二”龍?zhí)ь^時,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是廟會特色和重要內容。至于李連杰、張怡寧、姚明和劉翔這些大腕級人物,其名字和事跡可謂是家喻戶曉,如果仔細揣摩,從他們的身上是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城市的一些文化差異的,比如語言、氣質、思維方式等。
表3 北京和上海體育符號的比較
在“事”的維度,2008年奧運會和2022年冬奧會,使得北京成為世界唯一的“雙奧運”城市;紅山口會議拉開了中國足球職業(yè)化改革的大幕,在中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上海是中國舉辦頂尖賽事和各類國際體育展會的典型城市,是任何其他一個城市無法比擬的,這是上海體育文化的特色,也是其城市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從近代到今天,上海一直扮演著國際化大都市的角色。
在“物”的維度,工人體育館與江灣體育場一樣,都以體育符號的形式記錄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變遷,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記憶,這里不僅有體育的點點滴滴,還有城市的方方面面。中國正規(guī)的足球俱樂部雖然有40多個,北京土生土長、且自1993年聯(lián)賽以來從未改變過東家的唯一一個俱樂部——國安足球俱樂部,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北京的體育符號。1910年,精武體育總會成立于上海,是最早向海外傳授中華武術的體育社團;上海武術博物館不僅是集中體現(xiàn)上海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國家級博物館,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術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因此精武體育總會和上海武術博物館自然也成為上海體育符號的典型代表。
城市體育符號對于城市的價值和意義具有共通性。北京和上海的體育符號均是體育符號和體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兩者都具有體育符號和體育文化的特征屬性。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不同城市的體育符號才會表現(xiàn)出差異,也就是所謂的本土色彩或城市性。城市是體育符號的生存根基,離開了城市,城市體育符號也就不復存在。基于此,對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也就應該參照和體現(xiàn)城市文化特點,而有所差異。
4.1 打造理念
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應該與城市的發(fā)展同向同步,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為理念。所謂創(chuàng)新理念,是要求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要建立在對城市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上,是對其精髓內容的保留和傳統(tǒng)方式的揚棄。協(xié)調理念則包含諸多方面,一是與城市其他文化形式的協(xié)調發(fā)展,包括藝術、文學等;二是與城市居民的體育需求相適應;三是與城市的整體發(fā)展相協(xié)調,以保證城市體育符號與城市品位相匹配。綠色理念指的是對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包括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等。開放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城市體育符號的設計層面,即要有城市發(fā)展的長遠眼光和國際視野,與世界先進城市發(fā)展接軌。共享理念則包含兩個層面,城市體育符號以文化的形式作為成果,首先要讓城市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因為它是城市居民與城市的共同記憶;其次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感受到,因為這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4.2 打造原則
4.2.1 與城市文化氣質相吻合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氣質,這是城市在其歷史變遷中積淀下來的,是城市未來發(fā)展的文化根基。不管城市如何設計和建設,都不能與其文化基調和底蘊相背離,否則城市將失去其獨特的文化個性,而混同于其他城市,這也是當前我國城市品牌建設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因此,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必須基于對城市獨特文化氣質的研究、繼承與發(fā)揚,不能獨立于城市文化之外,更不能與城市文化氣質格格不入,而應該是作為城市文化內容的補充和城市氣質的升華,并借此充分展現(xiàn)和提升體育符號的價值,讓體育符號和城市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2.2 與城市居民主體感受相適應
城市是居民安居樂業(yè)的場所,給人一種特殊的身份認同,也帶給人歸屬感和幸福感。在越來越系統(tǒng)、機械、復雜和模塊化的城市中,人們被置于城市運轉的一個個小節(jié)點上,隨著城市這個大系統(tǒng)的運行過著原子化的生活。因此,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越來越難以感受到城市的整體魅力,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碎片拼湊起來的城市意象,陌生感和距離感隨之產(chǎn)生。所以,城市發(fā)展必須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更要與居民主體感受相適應,不然它就僅僅是一個物化的符號,不但不能給居民帶來身心愉悅的幸福感,反而會造成視覺疲勞。
4.2.3 與城市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相協(xié)調
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可逆轉的傷害,如城市文化的遺棄、城市遺跡的損毀、城市特色的消失等等,城市文化生態(tài)面臨的失衡危機,也是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困境。城市文化生態(tài)與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一樣,與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它是一個城市的多種文化基因在特定條件下經(jīng)過長期博弈與融合而形成的,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體系。城市體育符號作為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必須要與城市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相協(xié)調,即不僅不能破壞城市已有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且要對城市文化生態(tài)發(fā)揮保護乃至補充完善的作用,使兩者和諧共生,健康發(fā)展。
4.3 打造策略
4.3.1 納入城市整體規(guī)劃
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得到廣大城市居民的認同,不僅因為其健康,還由于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它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和藝術,于是城市體育符號已然成為現(xiàn)代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其納入到城市的整體規(guī)劃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在城市整體規(guī)劃時將體育符號打造納入其中,進行頂層設計和布局;其次,在城市體育符號的具體建設過程中,要嚴格貫徹城市規(guī)劃總體思路,加強溝通,避免城市體育符號建設與城市發(fā)展不同步、沖突乃至“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現(xiàn)象。
4.3.2 植根于城市的本土文化
城市文化的獨特性和魅力基于對本土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10],拋棄城市本土文化去打造城市體育符號無法形成城市品牌效應,也無法代表城市的文化精神。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不僅僅是場館設施等物質層面的建設,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上對城市本土文化內涵的融入,這是城市體育符號乃至整個城市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其他城市無法復制和效仿的。這就要求城市建設者和體育符號的打造者,首先要對自己城市的發(fā)展歷史、重大事件、文化底蘊等有清楚的認識,對城市的文化內涵有深入的研究和正確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提煉和升華,作為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依據(jù)和集中展現(xiàn)的內容。
4.3.3 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生活世界理論對被工具理性、科學技術理性全面異化的日常生活世界進行了無情的批判[11]。我國的體育由于種種原因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也遭遇了同樣的異化而遠離了人們的生活。體育如何使城市生活更美好,體育怎樣為城市生活做貢獻?答案就是采用生活化的手段,實質性地改善市民生活[12]。而這也理應成為體育符號打造需要始終貫徹和遵循的原則。如考慮居民的出行方式、工作時間、活動范圍、健身習慣以及城市的生活結構,讓城市體育符號密切聯(lián)系于城市居民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和城市生活,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背景和重要構成,從而讓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健康,讓城市的生活環(huán)境更優(yōu)美,也讓自己獲得長久的文化生命力。
在我國體育強國和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今天,城市體育符號建設日益受到關注。城市體育符號是基于城市文化而發(fā)展起來的,同時又是作為城市文化重要構成而存在的。獨一無二的城市文化是城市體育符號的土壤,城市體育符號的打造和構建必須與城市的文化氣質、文化底蘊、文化性格協(xié)調一致,才能成為城市的標識、名片、ID和象征,才具有了無可復制的價值意義。城市體育符號要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其體育生活化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才能使自己獲得持續(xù)的生命力,成為城市一道活潑靚麗的風景。
[1] 王銘玉,宋堯.符號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20-149.
[2] 劉溢海.論城市符號[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8,15(1):112-116.
[3] 魏偉.體育符號研究的發(fā)展評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8):1-6.
[4] 張歡華.作為符號實踐的體育[J].社會,2003(5):60-62.
[5] 任冀軍,楊文運,宋旭敏.體育領域中的符號現(xiàn)象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1):29-31.
[6] 單霽翔.關于“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藝研究,2007(5):37.
[7] 周愛光,宋亨國.對體育文化內涵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4,25(4):10-12.
[8] 樊炳有,李建國.城市體育文化記憶的內涵、特征及類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1):5-8.
[9] 陸綺雯.城市符號是文化資本——張鴻雁教授的“城市文化資本”論[N].解放日報,2010-07-24(9).
[10] 張紅.加快城市文化建設,打造精品文化都市[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5):705-707.
[11] 袁芃.生活世界理論探究[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31(5):42-46.
[12] 李建國.體育生活化與城市體育生活[J].體育科研,2006,27(4):11-13.
Research on the Basic Contents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ort Symbols
ZHU Liang1, MA De-hao2
(1.School of Sport Leisure and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2.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Based o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paper makes 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dimensions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 sport symbols. It is noted that urban sport symbo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people, affairs, and materials, and examples of Shanghai and Beijing are applied for demonstration. Furthermor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ort symbols is discussed. Its construction should take the ideology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and share. It also should be synchronized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principles of consistent temperament with the urban culture, adaption tothe subjective feeling of urban residents, coord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 and ecology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actual operation, it can be included i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rooted in local urban culture and involve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residents . It aims to draw upurban personality, show the urban charm by constructing urban sportsymbols to create a unique urban brand and a better urban services.
urban sport symbols; connotation; dimension; urban culture; resident life
2016-07-18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5CTY017)
祝 良(1988-),女,湖北鄂州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
G80-54
A
1008-3596(2016)06-0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