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春, 袁昌齊, 束成杰, 張廣倫, 張衛(wèi)明*
(1. 南京野生植物綜合利用研究院,江蘇 南京210042;2. 江蘇省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14)
?
美洲產(chǎn)三種薯類植物的利用及其傳播
肖正春1, 袁昌齊2, 束成杰1, 張廣倫1, 張衛(wèi)明1*
(1. 南京野生植物綜合利用研究院,江蘇 南京210042;2. 江蘇省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14)
烏盧庫薯(Ullucustuberosus),塊莖金蓮花(Tropaeolumtuberosum),晚香玉酢漿草(Oxalistuberosa)為具地下塊莖的薯類植物,均原產(chǎn)自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qū),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可供食用。本文介紹了烏盧庫薯,塊莖金蓮花,晚香玉酢漿草形態(tài),生長環(huán)境,營養(yǎng)成分,引種,利用和傳播概況等。
烏盧庫薯;塊莖金蓮花;晚香玉酢漿草;利用;傳播
16世紀后期以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fā)展,不斷有新的經(jīng)濟作物引進。其中美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重。明朝后期至清朝末期,對原產(chǎn)美洲作物的引種栽培與明清人口增長狀況清晰地顯示了植物引種馴化栽培與人口增長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關(guān)系。明清后期,我國人口有6 000萬~7 000萬,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1.0億~1.5億;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為2.75億;道光三十年(1850年)為4.3億;民國末年,為4.3億~4.5億。特別是這一時期引入的主要糧食作物如:紅薯、玉米、花生、馬鈴薯等,多我國的糧食供給,人口增長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2]。
薯類植物種類繁多,凡主要產(chǎn)品器官為地下膨大的塊根、塊莖或球莖并供食用的作物,均屬此類。其中,屬塊根作物的有甘薯(番薯)、薯蕷(山藥)、木薯、豆薯等;屬塊莖作物的有馬鈴薯、菊芋、焦藕等;屬球莖作物的有芋、荷、魔芋等。美洲地區(qū)富含營養(yǎng)成分、可供食用的且適應(yīng)性強的薯類植物眾多,本文主要介紹烏盧庫薯(Ulluco)、塊莖金蓮花(Mashua)、晚香玉酢漿草(Oca)三種薯類作物,為薯類作物的開發(fā)應(yīng)用提供參考。
1.1 烏盧庫薯
烏盧庫薯(Ulluco),落葵科植物,又名:安第斯薯,塊莖落葵。纏繞草質(zhì)藤本,全株無毛。具塊莖,長6~8 cm。單葉,互生,全緣,稍肉質(zhì),通常有較長的葉柄?;ㄐ?,兩性,輻射對稱,通常成穗狀花序;苞片3,早落,小苞片2,宿存;花被片5,離生或下部合生,白色至淡黃色,宿存,在芽中覆瓦狀排列;雄蕊5,與花被片對生,花絲著生花被上;雌蕊由3心皮合生,子房上位,1室,胚珠1,著生子房基部。胞果,被宿存的小苞片和花被包圍,不開裂;種子球形,種皮膜質(zhì)。
圖1 烏盧庫薯(Ullucus tuberosus)
原產(chǎn)南美安第斯山脈高海拔地區(qū),喜熱帶、亞熱帶氣候,喜濕潤,抗霜凍,中度抗旱,耐貧瘠。主要分布于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委內(nèi)瑞拉、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等地。北美、北歐有引種栽培。我國西藏有引入試種。
烏盧庫薯產(chǎn)于安第斯山脈(包括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和阿根廷北部)。它也是一種古老的印加食物來源,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種植在高海拔地區(qū)。在厄瓜多爾一些高海拔地區(qū),人們用烏盧庫薯塊莖制成藥膏,可減輕腫脹。一些地方的人們還認為烏盧庫薯有壯陽效果。本種是古印加民族的食物來源,長時間在高海拔地區(qū)栽培生產(chǎn)。烏盧庫薯有一定量的商品生產(chǎn),栽培地區(qū)已擴展至智利、委內(nèi)瑞拉和阿根廷部分地區(qū)。在秘魯,每年生產(chǎn)30 000噸在市場銷售,曾作為馬鈴薯的替代品引種至歐洲,但未獲成功。烏盧庫薯食用部分為塊莖(葉子也常食用),烏盧庫薯由塊莖繁殖生長,類似馬鈴薯,抗寒性強,1公頃產(chǎn)量為5~9噸,手工采挖。肉質(zhì)塊莖可以煮食、烤食,極少烘焙。食用方法和馬鈴薯相似,可以做湯,蒸食,增稠。煮熟以后,可以做沙拉。加工和干燥后的塊莖稱為“l(fā)ingli”,可以長時間儲存。葉子可以做湯,類似菠菜,在南美超市有出售。還可做罐頭,秘魯則是做成罐頭出口。
烏盧庫薯在某種程度上已作為作物種植,其耕地面積已擴大到包括智利、委內(nèi)瑞拉和阿根廷部分地區(qū)。僅在秘魯,每年大約有30 000噸在當?shù)厥袌龀鍪?。但它引入歐洲作為一種土豆的替代品是不成功的。我國西藏2007年7月從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CIP)引進2個安第斯薯品種組培苗,在西藏農(nóng)科院測試中心(拉薩)和西藏農(nóng)牧學(xué)院(林芝)繁殖栽培。從栽培情況看,林芝濕潤的氣候條件,栽培比較成功。但目前還沒有產(chǎn)品在國內(nèi)銷售。
烏盧庫薯的肉質(zhì)塊莖通常像土豆一樣煮來食用。它也被添加到湯菜、燉菜中,作為增稠劑;也可煮熟作為冷沙拉。干燥處理的塊莖,成為一種叫“菱”的產(chǎn)品,可以長時間存儲。葉子可以像菠菜一樣用于煮湯。在南美,塊莖有時在超市銷售;在秘魯則制成“安第斯薯罐頭”,已成為出口產(chǎn)品。它還被添加到辣椒醬。它也是經(jīng)典的秘魯菜”olluquito CON ch'arki” 的主要成分,以及哥倫比亞菜肉湯“boyacense”的一種基本成分。它一般切成細條用于腌制成干菜。
烏盧庫薯鮮塊莖含水85%,淀粉和糖14%,蛋白質(zhì)1%~2%,維生素C 23mg/100g以及樹膠等,不含脂肪。有報道,塊莖含水分84.2%;干物質(zhì)14.4%,其中:蛋白質(zhì)9.3%,碳水化物78.8%,脂肪0.4%,纖維3.3%,灰分5.5%;鈣4.0 mg/100 g、磷51 mg、鐵6.01 mg、硫胺素0.04 mg、核黃素0.02 mg、煙酸1.05 mg、維生素C 13.4 mg。葉(以干重計)含12%的蛋白質(zhì),100 g塊莖有1.55MJ的能量。
1.2 塊莖金蓮花
塊莖金蓮花(Mashua),旱金蓮科植物,又名:塊莖旱金蓮。蔓性多年生草本,高2~4m,地下莖為塊莖,黃白色,在凹陷處有小芽眼。葉為盾狀葉,葉柄跟荷葉類似著生于葉片的中間,葉緣分裂,葉互生?;▎紊?,橙紅色,有花距。其他與旱金蓮相似。
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及秘魯海拔2 500~4 000 m的山區(qū)。是高海拔地區(qū)的一種重要的農(nóng)作物,可以取代土豆做為主食食用,現(xiàn)在玻利維亞、哥倫比亞、阿根廷及智利等高海拔山地都有種植。而這一地區(qū)馬鈴薯難以生長。
塊莖金蓮花,產(chǎn)于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地區(qū)。它被印加人作為食品植物種植了幾個世紀。塊莖金蓮花是一種重要的主食作物,和土豆一樣能生長在高海拔地區(qū)。塊莖金蓮花的塊莖被認為有降低性欲的作用,實驗結(jié)果顯示,雄性老鼠在喂食塊莖后其體內(nèi)睪丸酮的含量會減少45%。而古時印加帝國的皇帝也曾利用這種特性,提供塊莖供軍隊食用,以降低軍人“想家”的念頭。
圖2 塊莖金蓮花(Tropaeolum tuberosum)
塊莖金蓮花應(yīng)用塊莖或者葉、花、芽和種子。塊莖不可生食,干燥后食用類似馬鈴薯。切短的塊莖可以用來裝飾菜品或者冷食。塊莖金蓮花葉子味道辛辣芳香,可用作沙拉,花可以作食物點綴品?;ㄑ亢头N子可以作為酸豆替代物加入到龍蒿酒內(nèi)。塊莖金蓮花塊莖含有10%的碳水化合物,1%~2%的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C(約60 mg/ 100 g)。有報道,塊莖干物質(zhì)中蛋白質(zhì)含量達16%。其他還有辛味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芥菜和辣根中)。
塊莖金蓮花和T.majus(印第安旱金蓮)均原產(chǎn)于安第斯地區(qū)(秘魯和玻利維亞),當?shù)赜〖娱L時間以來作為食用植物栽培。在高海拔地區(qū),作為重要的大宗食品栽培生產(chǎn),而這一地區(qū)馬鈴薯難以生長。同屬植物旱金蓮,在17世紀末葉引種到歐洲作為觀賞植物。而本種除南美以外,介紹很少。塊莖金蓮花用塊莖繁殖,印第安旱金蓮用種子繁殖。挖出后塊莖后在陽光下曬干,可以長時間儲藏。
1.3 晚香玉酢漿草
晚香玉酢漿草(Oca),酢漿草科植物,又名土豆酢,紅花酢漿草。多年生草本。具塊狀地下根莖。莖匍匐。葉互生,指狀復(fù)葉,有3小葉,呈圓形、心形或尖槍形;無托葉。聚傘花序,總花梗腋生;花紅色、淡紫色;萼片5,覆瓦狀排列;花瓣5,覆瓦狀排列;雄蕊10,長短互間,全部具花藥;子房5室,每室具1至多數(shù)胚珠,花柱5,分離。果為室背開裂的蒴果,果瓣宿存于中軸上。種子具2瓣狀的假種皮,種皮光滑。
晚香玉酢漿草產(chǎn)于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地。它是印加作物糧食,其重要性僅次于馬鈴薯。目前,在委內(nèi)瑞拉和墨西哥高海拔地區(qū),它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作物(稱為 “紅土豆”)。它1830年被引入歐洲,作為馬鈴薯的競爭對手;1860年又引種到新西蘭,稱為“新西蘭山藥”。晚香玉酢漿草除南美洲外,其他地區(qū)尚未見引種。在墨西哥和新西蘭的寒冷溫帶地區(qū)仍有潛在的商業(yè)種植前景。我國西藏于2000年前后有試種,尚未見規(guī)?;N植。
圖3 晚香玉酢漿草(Oxalis tuberosa)
晚香玉酢漿草原產(chǎn)于南美安第斯山區(qū),海拔2 800~4 100 m的地區(qū)。為溫涼氣候,年平均氣溫10~12 ℃,年平均降雨量700~885 mm,過熱地區(qū)不能形成塊莖。土壤要求酸性土?,F(xiàn)在南美、北美、歐洲、新西蘭有引種栽培。我國西藏有試種。
晚香玉酢漿草塊莖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含70 %~80%的水,11 %~22%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9%的蛋白質(zhì)。氨基酸比例相當平衡(僅纈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不足)。并富含鐵和鈣。酸味品種含草酸,但甜類型只有微量草酸。還含核黃素、煙酸和維生素C。有報道,塊莖含水分82.5%;干物質(zhì)中:蛋白質(zhì)4.35%,碳水化物88.19%,脂肪1.6%,纖維2.16%,灰分3.39%;鈣1.9 mg/100 g、磷14.01 mg、鐵4.81 mg、維生素C 34.53 mg。
晚香玉酢漿草塊莖可以煮、烘焙、烤食,其食用方法類似馬鈴薯,還可以做湯、蒸食。與馬鈴薯不同的是,晚香玉酢漿草塊莖可以生吃,做沙拉,醋腌食用??辔镀贩N晚香玉酢漿草可以通過干燥去除其苦味后食用,延長儲藏時間,干品當?shù)胤Q為“cavi”或者“caya”。 甜味品種晚香玉酢漿草塊莖在陽光下曬數(shù)日,可以增加甜味(葡萄糖水平增加1倍)。
晚香玉酢漿草,用塊莖或切塊來繁殖,極易生長。在貧瘠土壤,干旱和寒冷地區(qū)適宜生長,但不適宜在高溫地區(qū)生長。
3種薯類植物均適宜于涼爽氣候,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生長溫度18~30 ℃,以及濕潤的環(huán)境,一般年雨量800~1 400 mm地區(qū)生長良好。光照對它的生長和塊莖形成也很有關(guān)系,其塊莖的形成一般需要10~13 h。它們薯常常不結(jié)種籽,或不收集種子,多以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主。它們的繁殖、栽培與馬鈴薯相似,大田栽培方式主要有:
(1)育苗。通常在種植之前將塊莖種植在營養(yǎng)土苗床里催芽。溫度保持在20 ℃左右,時間大約在大田種植之前1~2個月。當它生長到15~20 cm高,即可移植到大田。如果移植時,塊莖有較多植株,可以將根球松開或切割成幾塊,然后移栽,可以產(chǎn)生良好的收益。
(2)整地。最好選擇排灌方便的酸性沙質(zhì)土壤,每畝施2 000~3 000 kg的農(nóng)家肥,撒施均勻后深耕。采用行距0.8~1 m,株距0.5~0.6 m,定植前可開溝起壟,將安第斯薯塊莖苗定植在壟背上,為防止地下害蟲的危害,可在定植穴內(nèi)施入適量的生石灰進行預(yù)防。
(3)定植。定植時期各地不同,一般春季當5 cm地溫穩(wěn)定在16~20 ℃時即可大田定植,保護地栽培可提前定植。夏季還可將分枝和地下萌生的側(cè)枝進行扦插定植。
(4)管理。栽植后當苗高20~30 cm時要澆水保墑,并結(jié)合除草,對植株進行培土,如定植前施肥量不足,此期要再適量施土雜肥補充,一般不施化肥、農(nóng)藥和除草劑,土壤干旱要澆水,雨后要及時排水,當莖蔓生長到1 m左右時,會在基部生出分蘗枝,并封壟。
(5)收獲。到9~10月,植株葉片開始黃化即開始采挖塊莖,可以隨時采挖出售,在霜凍前采挖取的塊莖可入窖貯存,好像紅薯一樣保存,莖蔓可做優(yōu)質(zhì)飼料。
3種塊莖薯類作物,主要在南美一些國家種植。其中烏盧庫薯的種植面積已擴大到包括智利、委內(nèi)瑞拉和阿根廷部分地區(qū)。但只有秘魯,每年大約有30 000噸左右的產(chǎn)量。但它很少引入其他地區(q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品種容易感染病毒病,以及對日照長度的敏感限制等。塊莖金蓮花(Mashua)的塊莖不能直接鮮吃,是由于塊莖金蓮花具有強烈的味道以及被認為有降低性欲的作用,可能是它無法普及的原因。晚香玉酢漿草作為作物傳播限制因素主要是害蟲和疾病。經(jīng)常在安第斯地區(qū)感染病毒,會造成慢性減產(chǎn)。塊莖酢漿草的有些品種已進入新西蘭,表明它作為農(nóng)業(yè)作物還是有興趣的,有可能擴大到其他地區(qū),如非洲和亞洲。
[1] 王思明.美洲作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 2010.
[2] 黃宏文.植物引種馴化對近500年人口文明史的影響及其科學(xué)意義[J]. 植物學(xué)報, 2015,50 (3):280-294.
[3] KING S R, GERSHOFF S N. Nutritional evaluation of three underexploited Andean tubers: Oxalis tuberosa (Oxalidaceae), Ullucus tuberosus (Basellaceae), and Tropaeolum tuberosum (Tropaeolaceae) [J]. Econ Bot, 1987, 41(4):503-511.
[4] 旺姆, 次卓嘎, 次白, 等. 烏盧庫薯(Ullucus tuberosus)一種南美塊莖作物[J]. 西藏農(nóng)業(yè)科技, 2002, 24(1):41.
[5] BILL. Nutrition facts for oca, ulloco, and mashua[EB/OL].(2013-06-11) [2016-03-21]. https://www.cultivariable.com/nutrition-facts-for-oca-ulluco-and-mashua.
The Applic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originated Three Yam Crops
Xiao Zhengchun1,Yuan Changqi2,Shu Chengjie1,Zhang Guanglun1,Zhang Weiming1
(1. Nanjing Institute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s, Nanjing 210042, China;2. Institute of Botany, Jiangsu Provinc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China)
Ulluco, Mashua and Oca, originated from the Andean highlands in America, having tubers under the ground, contain a lot of nutrient component and are available for edible.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morphology, growth environment, nutrition,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Ulluco, Mashua and Oca.
Ulluco; Mashua; Oca; application
10.3969/j.issn.1006-9690.2016.05.002
2016-04-18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區(qū)域特產(chǎn)資源生態(tài)高值利用共性技術(shù)研究(2012BAD36B01)。
肖正春,男,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資源方面研究。
*通訊作者: 張衛(wèi)明,男,研究員,博導(dǎo),從事經(jīng)濟植物資源綜合利用研究。E-mail:botanyzh@163.com
S632
A
1006-9690(2016)05-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