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社會法基礎理論的研究路徑選擇

2016-12-15 14:08王全興唐偉森
江淮論壇 2016年6期

王全興 唐偉森

摘要:我國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鑒于其背景和基礎,在純學科研究與回應現(xiàn)實研究、形而上研究與形而中研究、社會法界定研究與社會法運行研究的研究路徑選擇中,應當更重視回應現(xiàn)實研究、形而中研究和社會法運行研究。

關鍵詞: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路徑;回應現(xiàn)實研究;形而中研究;社會法運行研究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6)06-0118-006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結構安排是,經濟法和社會法被并列為同屬于第三法域的獨立法律部門。然而,這兩個法律部門的基礎理論都相對弱于其他法律部門,尤其社會法基礎理論更弱。但是,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的熱度卻低于當年的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這或許可以從問題提出的不同背景中得到解釋。在最初提出經濟法是什么和是否為獨立法律部門的1979年(1),學界對我國應當以何種法律調整體制作用于經濟建設、應當如何構建法律體系的認知,近乎是空白,不僅對什么是經濟法,而且對什么是民法、行政法等問題,也說不清楚。故當年關于經濟法調整對象和地位的討論,實質上是關于經濟領域法律調整體制和法律體系基本框架的討論,整個法學界當然都卷入其中。(2)而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盡管學界對社會法的界定、體系等基本問題還在討論,但對社會法是獨立法律部門、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等是社會法的主要組成部分已達成共識。故基于法制建設和法學發(fā)展的深厚積累,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既不需要像當年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那樣熱鬧,也未必重復當年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為此,本文就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略陳淺見,以期有所價值和參考。

一、純學科研究與回應現(xiàn)實研究

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依據(jù)研究的問題與學科、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度不同,可將研究路徑大致分為純學科研究和回應現(xiàn)實研究。純學科研究,主要研究社會法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層次的問題,如社會法的調整對象、地位、宗旨、原則、體系、功能和機制等問題,社會法中的主體、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等問題,側重于追求社會法總論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以及對社會法分論的涵攝和提煉?;貞F(xiàn)實研究,所看重的是社會法與現(xiàn)實背景因素互動中的基本理論問題,即社會體制改革和社會建設中需要由社會法應對和社會法學回答的重要理論問題,主要追求的是對如何運用法律手段解決諸如民生困境、社會危機之類問題作出理論解釋和論證。比較而言,對抽象的社會法定義并不很看重,而只需了解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屬于社會法即可;對社會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也并不很看重,而對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即作用及其重要性則很關注。

純學科研究對于社會法學科的發(fā)展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尤其是在社會法學作為新興法學學科的現(xiàn)階段,更會得到學界的重視。究其原因:一是法學研究的路徑依賴。判斷一個法學學科成熟與否,首要標志在于有無較為穩(wěn)定且多有共識的總論。在我國,就以社會法的某個“成員”(如勞動法)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而言,雖然已有90余年的歷程,但就以社會法整體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而言,則是一門年輕學科。(3)故構建社會法總論,以鞏固學科地位和引領學科發(fā)展,顯得尤為迫切。二是西方社會法研究的影響。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法概念由西方傳入我國以來,西方學者所構建的社會法基礎理論中蘊含的研究路徑和觀點,對我國社會法研究有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最早的社會法論著中,就著重于介紹西方國家社會法,且把社會法界定的問題和觀點作為介紹的首要對象。(4)而當今學者們討論社會法總論的問題,多會追根溯源到其中的觀點,如德國學者拉德布魯赫認為社會法與自由主義的私法相對應、法國學者狄驥認為社會法與個人主義的私法相對應的觀點和思路[1][2],至今還成為我國學者認識社會法屬性的依據(jù)。一些學者對社會法屬性之類的問題愿意投入大量的資源,除了受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的影響外,或許是受到這些社會法論著的指引。

應當承認,純學科研究對于我國社會法和社會法學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官方確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社會法雖然被置于作為七大法律部門之一的地位,但在法學體系中,社會法學較之其他部門法學,從學科需求而言,最欠缺的是能夠回答什么是社會法、社會法有哪些、社會法能做什么等基本問題的社會法總論。這是社會法學在我國法學之林的立足之本。唯有遵循純學科研究路徑,才可以完整地回答這些問題。

然而,對于作為一個新興學科的社會法學而言,純學科研究固然必要,但純學科研究畢竟屬于“長線問題”研究,而回應現(xiàn)實研究屬于“短線問題”研究,顯得更為急迫。這是因為,社會法本來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和應對社會危機之法。在西方國家的法律體系變遷史中,作為第三法域成員的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經濟法、環(huán)境與資源法的產生,都分別是以應對社會危機、經濟危機或生態(tài)危機為背景的。[3]在我國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的進程中,勞動法、社會保障法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法之所以被官方明確列入法律體系,也是以民生問題日趨凸顯、社會危機因素不斷累積為背景的。

在我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遇到來自現(xiàn)實挑戰(zhàn)而亟須解答的重要理論問題。下述幾例足可表明其緊迫性:

其一,社會法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在由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向經濟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轉向社會體制改革為重點的轉型中,社會領域立法成為立法重點, 2007年作為勞動立法年就是其突出標志。而在《勞動合同法》出臺前后,質疑《勞動合同法》超前、勞動法不利經濟發(fā)展的觀點不僅成為爭論熱點,而且影響深遠。時至今日,仍有人將現(xiàn)階段的經濟下行歸咎于《勞動合同法》,將勞動法視作投資環(huán)境的負面因素,甚至認為勞動法將會成為致使我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重要因素。(5)這就需要對社會法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作出有說服力的理論論證。否則,每當國家試圖出臺一項新的社會立法時,就會出現(xiàn)以經濟下行而為避免不良經濟狀況“雪上加霜”為理由,延緩甚至抵制新法出臺,或降低立法質量的現(xiàn)象。前者如,制定《工資條例》雖然早有動議(6),但至今仍未提上正式立法議程。后者如,頒布于2008年9月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因受當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影響,其中有的規(guī)定所體現(xiàn)的保護勞動者的力度較之《勞動法》配套法規(guī)和《勞動合同法》有所減弱。(7)

其實,對于社會法是否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問題,歷史和現(xiàn)實中已有諸多事實作出回答,但我國社會法學界的論著卻不多見。

其二,社會法與危機應對的關系。在西方國家歷史上,作為危機對策法,社會法、經濟法、環(huán)境與資源法的產生雖然分別與社會危機、經濟危機、生態(tài)危機對應,而在我國現(xiàn)階段這三種危機因素并存且可能互動,社會法在危機應對中面臨著如何選擇的問題。例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出于給危機沖擊下的企業(yè)減負的考慮,官方曾有過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稍作讓步的安排,對此媒體中很快出現(xiàn)了批評意見[4][5],尤其是這種讓步在有的地區(qū)成為后來群體勞動爭議事件多發(fā)的隱患后,更值得反思。又如,2015年初,山東臨沂市因治理霧霾的壓力,突擊對全市57家污染大戶緊急停產整頓,造成了6萬多人直接失業(yè),加上失業(yè)者家屬,波及人群至少在15萬人;企業(yè)因環(huán)評手續(xù)不能復產,資金鏈斷裂,引發(fā)千億債務危機;當?shù)鼐椒Q,失業(yè)人口增多,盜搶案件增多,“每天十多起被搶劫的報案”。這更陷入社會輿論的旋渦。[6]由此引出的問題是,社會法該如何應對這三種危機因素并存。尤其是在三種危機因素的應對中,可否有優(yōu)先與排后的選擇,可否將社會法應對社會危機置于其他危機尤其是經濟危機應對之后;社會法因應對經濟危機而作出讓步,可否從根本上應對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生態(tài)危機的應對中,社會法應對社會危機應當如何與之配套。

我國現(xiàn)階段,這三種危機雖然都未爆發(fā),但各自潛在因素均在累積且有聯(lián)動之勢,故研究社會法作為阻隔社會危機與經濟危機、生態(tài)危機聯(lián)動的防火墻,如何應對這三種危機的問題,無疑是社會法基礎理論的緊迫任務。

其三,社會法與法治社會的關系。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列入法治建設的總目標。其中,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都是非常清晰的,在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都有清晰的表述,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都非常清晰,但是,法治社會建設的目標在黨的文件里面還沒有明確的表述,其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沒有列出來。(8)這表明,關于法治社會的研究將是我國法學界更為復雜、艱巨的任務。對于社會法和社會法學而言,法治社會的研究更具特別意義。這是因為:第一,法治社會是法治的社會化與社會的法治化的統(tǒng)一體。就法治的社會化而言,至少包括政策目標及其實現(xiàn)機制這兩個層次的含義。即,在政策目標層次,社會公平、社會福利、社會安全、社會和諧應當成為法治建設的目標;在政策目標的實現(xiàn)機制層次,社會力量、社會組織參與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監(jiān)督,應當成為法治運行機制的重要內容。這兩個層次的要求,恰好是以往法治建設實踐中的不足。就社會的法治化而言,是指作為與國家、政府、私人對應的社會(社會力量、社會組織),其地位和運行應當納入法治框架和法治秩序,即其地位應當依法確立,其運行應當依法辦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全民守法是社會法治化的核心。這里的“法”,不僅包括國家制定的法,還應當包括具有合法性的社會規(guī)范。第二,社會法領域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切入口。社會法作為法律社會化的產物,無論在法治的社會化方面還是在社會的法治化方面,都是先行實踐的主要領域,如集體勞動關系、企業(yè)社會責任運動、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等。不僅西方國家如此,我國也是如此。在現(xiàn)階段,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xiàn)企業(yè)社會責任、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等,既是社會法領域的重大主題和主要任務,也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點內容。

因此,將社會法研究與法治社會建設研究結合,從法治社會建設的實踐和理論中獲取社會法研究的指導和支撐,是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得以發(fā)展的重要契機。

其四,社會法與民法典編纂的關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將“編纂民法典”列入“重點領域立法”,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在民法學界,而且在社會法、經濟法等學界引起共振。這是因為,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7]和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其編纂必然涉及民法與社會法之關系的安排;尤其是將要編纂的民法典應當是一部體現(xiàn)21世紀時代精神與特征并扎根于中國國情的民法典,民法社會化的精神和趨勢必然貫徹其中,其與社會法相關性會更加濃厚。然而,在現(xiàn)有的討論中,多只糾結于是否在合同編中增加民事雇傭合同章或節(jié),或者是否在合同編后單列勞動合同編之類的問題,甚至還有疑慮若民法典編纂中整合勞動法相關規(guī)范將會否定或減弱勞動法獨立地位的問題。[8][9][10]以法律現(xiàn)代化或社會化的視角看,僅爭論這類表層問題是不夠的。而深層的理論問題應當是,在中國特色和全球化語境下社會法與現(xiàn)代民法之關系的問題。相對于以往關于社會法與傳統(tǒng)民法之關系的討論而言,這是一種幾乎全新的問題和視角。故有必要借這次民法典編纂之契機,將社會法與現(xiàn)代民法之關系納入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的范圍。

二、形而上研究與形而中研究

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依其問題域范圍的寬窄和理論抽象化程度的高低,可分為形而上層次和形而中層次的研究。所謂形而上研究,主要以問題域范圍很寬、抽象化程度很高的理論問題為對象,甚至上升到法理學、法哲學高度進行思考,如社會法的本質、價值目標、基本原則,社會法中法律機制、法律行為、法律關系的一般理論等。所謂形而中研究,既不像形而上研究那樣問題域寬泛和高度抽象,也不像形而下研究那樣問題域窄小和微觀細化,而是主要研究問題域范圍、抽象化程度和具體化程度均適中的問題,其研究成果既顯現(xiàn)一定的理論高度,給人以一定的可思辨感;又展示一定的制度設計和對策性思路,給人以實在的可把握感。相對而言,社會法基礎理論中,形而上研究可稱之為“大總論”, 形而中研究可稱之為“小總論”。

關于什么是社會法的問題,學界不同的觀點可梳理為四個層次[11]:(1)獨立法律部門層次。將社會法理解為獨立法律部門,有的認為是指社會保障法,有的認為是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有的認為除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外還包括其他。(2)法律群體層次。將社會法理解為由若干個法律部門形成的法律群體,即第三法域中除了經濟法以外的若干法律部門,如勞動法、社會保障法、教育法、衛(wèi)生法、環(huán)境保護法等。(3)法域層次。將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間的整個第三法域稱之為社會法。(4)法律社會化現(xiàn)象層次。將社會法理解為法律社會化現(xiàn)象,除第三法域外還包括公法社會化和私法社會化的現(xiàn)象。

對于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而言,這四個層次的觀點都有重要意義,即這四個層次的社會法基礎理論都有各自的特殊意義。即使是按照最寬泛理解的社會法即法律社會化現(xiàn)象來研究和構建社會法基礎理論,也是很必要的。因為第三法域的形成是公法社會化和私法社會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三大法域是相互滲透而不是板塊拼接的關系,沒有公法的社會化和私法的社會化,第三法域不可能與公法、私法有機銜接。而法律社會化的一般理論,第三法域與公法社會化和私法社會化之關系的理論,盡管為法治建設所需要,但我國法學界卻缺少研究。至于第三法域和法律群體層次的社會法基礎理論,亦是如此。不過,就研究難度和可行性而言,現(xiàn)階段宜將法律部門層次的社會法基礎理論作為研究重點。在這四個層次的社會法基礎理論中,法律社會化、第三法域、法律群體層次的社會法基礎理論,基本上都屬于形而上研究;法律部門層次的社會法基礎理論,才可作形而上研究與形而中研究之區(qū)分。

在我國已有的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成果中,偏好形而上研究的居多,這固然有其必要,但是,社會法部門在體系結構上有與經濟法部門類似的特點,更利于發(fā)揮形而中研究的優(yōu)勢。社會法體系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結構,例如,社會法至少包括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其中,勞動法包括勞動關系法、勞動基準法、就業(yè)法等,社會保障法包括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社會優(yōu)撫法等,各個層次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特殊性。只有通過形而中研究,構建諸如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和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等基礎理論的基礎之上,才有足夠的條件通過形而上研究構建社會法基礎理論。而在現(xiàn)階段,除勞動法基礎理論較為定型外,其他各部分的基礎理論都很薄弱,故僅以勞動法基礎理論為基礎來歸納和提煉出社會法基礎理論的嘗試,并不理想。

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社會法領域,主體、行為和社會關系,都是二元、三元甚至多元并存的格局,即分層、分類的結構性特點都很突出。例如,勞動者中市民勞動者與農民工、正規(guī)就業(yè)勞動者與靈活就業(yè)勞動者并存,用人單位中大中型企業(yè)與小微企業(yè)并存,社會保險中職工社會保險與城鄉(xiāng)居民社會保險并存,社會組織中社會團體與民辦非企業(yè)單位、體制內組織與體制外組織并存,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主體、行為和社會關系,都需要在制度設計上分別對待,尤其是在以某類主體、行為、社會關系為一般樣本設計一般法規(guī)范時,就更需要針對與之并存的他類主體、行為、社會關系設計特別法規(guī)范。然而,在現(xiàn)行勞動和社會保險立法中,重點一直在一般法,特別法往往成為弱項甚至空白。于是,在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中,作為形而中層次的類型化研究,尤其是針對需要特別立法的某類主體、行為、社會關系作類型化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故只有以類型化研究為基礎,形而上研究所構建的社會法基礎理論,才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普適性。

形而中研究較之形而上研究的優(yōu)勢還在于更便于與形而下研究的鏈接,從而將社會法總論研究與社會法分論研究相結合。即在形而中研究中,可以不斷從微觀層面的小問題入手上升到中觀層面作出分析,通過積累而逐漸得出對社會法的整體認識,由此形成的理論才會有厚實的支撐。

三、社會法界定研究與社會法運行研究

社會法界定研究,即對什么是社會法的研究;社會法運行研究,即對社會法做什么和如何做的研究。對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而言,社會法界定和社會法運行,既是兩種研究對象,也是兩種研究取向或追求。什么是社會法、社會法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對研究者而言,僅屬于客體,只要就事論事、就問題論問題作出回答即可;作為研究取向,對研究者而言,則屬于目的或目標,需要超出所論之事和問題本身,追問為什么要研究該事和該問題,并以此追問為指導來研究該事和該問題。

以社會法的調整對象為例,作為研究對象,只需要在研究中回答社會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什么、有哪些、存在于何處之類問題;而從研究取向來要求,則需要追問為什么要研究社會法的調整對象。對此通常有社會法界定和社會法運行這兩種取向?;谏鐣ń缍ǖ娜∠?,即為了從調整對象的維度明確什么是社會法,需要著重對社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在內涵、外延、類型、結構等方面作出界定,并回答這些社會關系為什么要由社會法調整,其與相關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有何區(qū)別和聯(lián)系?;谏鐣ㄟ\行的取向,即為了解決社會法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環(huán)節(jié)的問題,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鏈條是:社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正處在何種時空背景—在此背景下這些社會關系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哪些法律需要—這些法律需求已滿足和尚未滿足的程度和原因如何?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才可以為如何完善社會法運行的對策夯實基礎。事實中的立法項目論證和法律實施效果評估,通常就是遵循這種路徑展開研究的。即就某立法項目的論證或某項法律實施效果的評估所進行的調研,實際上就是對要立之法預設的調整對象或已立之法規(guī)定的調整對象所展開的實證研究。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并不只是學者才研究法律的調整對象,實務部門,特別是立法工作部門也研究法律的調整對象,并且其研究比學者可能更高明。

再以社會法的政策目標及其實現(xiàn)機制為例,也有社會法界定和社會法運行這兩種研究取向?;谏鐣ń缍ǖ娜∠?,即為了從政策目標及其實現(xiàn)機制的維度對社會法作出界定,需要著重研究社會法的政策目標體系的結構,尤其是社會政策目標在政策目標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實現(xiàn)該政策目標體系的法律機制,與相關法律部門的政策目標及其實現(xiàn)機制比較,有何不同或特征。而基于社會法運行的取向,則需要著重分析社會法現(xiàn)行政策目標及其實現(xiàn)機制有何優(yōu)勢和不足,并發(fā)掘其原因,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和論證如何完善的對策。

可見,將社會法界定和社會法運行作為兩種研究取向比作為兩種研究對象更有意義。然而,在現(xiàn)有的社會法基礎理論著述中,將二者視作研究取向的意義往往被忽略。即使認識到這是兩種研究取向,也往往重視社會法界定的取向,而忽視社會法運行的取向。

應當肯定的是,在社會法界定問題缺少共識的現(xiàn)階段,社會法基礎理論研究中重視社會法界定的取向,無疑是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以社會法界定為研究取向的問題域或維度不宜過窄。即只通過研究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來界定社會法,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為界定社會法,應當擴寬問題域,開闊研究維度。故筆者曾提出并論證,與其重視從調整對象的維度界定社會法,不如更加重視從政策目標及其實現(xiàn)機制的維度來界定社會法。[12]在此不再贅述。

盡管社會法界定的研究取向是必要的,在此應當強調的是,社會法運行的研究取向更值得重視。這是因為,我國還是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發(fā)展中大國,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不僅正在加速,而且還呈現(xiàn)區(qū)域不平衡、城鎮(zhèn)化滯后于工業(yè)化與工業(yè)化滯后于城鎮(zhèn)化并存的狀態(tài),尤其是與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重疊??梢哉f,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歷史階段。[13]以此為經濟社會基礎的社會法,在調整對象、政策目標及其實現(xiàn)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不僅中國特色鮮明,而且轉型性和過渡性突出。根植于這一歷史階段的背景因素來解釋和解決這些問題,比對社會法作出界定更重要、更急迫。例如,現(xiàn)階段存在著一個城市待不下、農村回不去,而“迷失在城鄉(xiāng)之間”的規(guī)模巨大的弱勢群體[14]——近3億農民工(9)和近1億農民工子女(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和3600萬城鄉(xiāng)流動兒童[15]),其民生問題無疑是社會法調整對象中最重要最急迫的問題,分析其表現(xiàn)形式、嚴重程度、表層和深層原因以及法律需求,無疑是社會法調整對象研究的首要課題。至于社會法政策目標及其實現(xiàn)機制的研究和設計,必須首先考慮其是否有利于解決這一最大的民生問題。

注釋:

(1)1979年,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組織了一場關于什么是經濟法、民法的會,其成果見諸《法學研究》1979年第4期。

(2)參見王全興2008年11月28日在華東政法大學的講座“經濟法學三十年回顧的思考”的第五部分“關于經濟法調整對象和定位大討論的重新評價”,政法大學經法網(wǎng),http://www.economiclaws.ecupl.edu.cn/E_ReadNews.asp?NewsID=464,2015年8月24日訪問。

(3)在20世紀30年代和80年代,我國學界對社會法的論述實際上是對外國社會法的譯介,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才著重結合本國的體制改革和立法實踐,研究中國社會法的理論。參見管斌等:《社會法在中國的界定及其意義》 ,《經濟法論叢(第11卷)》,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4)20世紀30年代,一些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學者開始向國內介紹西方國家的社會法,如黃右昌在其1930年出版的《法律的新分類》中有“社會法”這一類別,李景禧在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學雜志》第9卷第6期發(fā)表了《社會法的基礎觀念》,陸季藩在《法律評論》第13卷第19期發(fā)表了《社會法在現(xiàn)代法制體系中之地位》、第13卷第36期和第38期發(fā)表了《社會法意義之商榷》等等。這些文獻直到21世紀初才開始受到中國大陸法學界的注意。

(5)參見樓繼偉2015年4月24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演講“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及實現(xiàn)途徑”,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網(wǎng),http://www.sem.tsinghua.edu.cn/portalweb/sem?__c=fa1&u=xyywcn/69292.htm,2015年8月25日訪問。

(6)中廣網(wǎng)北京2010年5月19日消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fā)言人尹成基表示,《工資條例》將在年內出臺,全社會呼喚已久的工資協(xié)商制度、同工同酬等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條款將被納入其中。參見《 <工資條例>年內出臺?工資協(xié)商制度最受關注》,人民網(wǎng),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1731123.html,2015年8月25日訪問。

(7)例如,《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2008年)第27條較之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1994年)第11條,《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1條較之《勞動合同法》第44條。

(8)參見張文顯2015年5月30日在“法治社會·長江論壇”上的致辭(任國鳳整理),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http://law.cssn.cn/fx/fx_yzyw/201506/t20150618_2040236.shtml,2015年8月25日訪問。

(9)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4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27395萬人。

參考文獻:

[1]潘念之.法學總論[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1:40.

[2][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M].米健,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77-86.

[3]王全興.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142-145.

[4]單士兵.“暫緩調整最低工資”為何令人怨憤[N].中國經濟時報,2008-11-19(A01).

[5]郭松民.緩調最低工資標準是開錯了藥方[N].信息時報,2008-11-19(A23).

[6]呂明合.臨沂:治霾選擇題[N].南方周末,2015-7-2(A3).

[7]王利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民法典[J].中國報道,2015,(1):34-36.

[8]謝鴻飛.民法典與特別民法關系的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3,(2):98-116,206.

[9]易繼明.歷史視域中的私法統(tǒng)一與民法典的未來[J].中國社會科學,2014,(5):131-147.

[10]謝德成.民法法典化與《勞動合同法》的立法關系[J].中國勞動,2015,(9):8-11.

[11]王全興,管斌.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初探[J].現(xiàn)代法學,2003,25(2):113-118.

[12]王全興.關于如何界定社會法的再思考[C]//蔣月,主編.社會法論叢(2014年卷).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14.

[13]王全興.關于我國勞動關系穩(wěn)定問題的基本認識[C]//劉俊,等,主編.社會法學研究(2013年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14]何青青.迷失的3億新工人: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731/13881990_0.shtml.

[15]全國婦聯(lián)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EB/OL].http://gongyi.sohu.com/20140904/n404065868.shtml.

(責任編輯 吳 楠)

宜丰县| 泾阳县| 军事| 大关县| 绥德县| 宜阳县| 阿拉善右旗| 运城市| 裕民县| 高碑店市| 彭州市| 志丹县| 吉林市| 汝城县| 嘉黎县| 仁怀市| 梁平县| 永仁县| 乡城县| 西充县| 花垣县| 建宁县| 文安县| 新兴县| 哈尔滨市| 屯门区| 弥勒县| 兴仁县| 南宫市| 新安县| 福海县| 无为县| 岳阳市| 喀喇沁旗| 天长市| 桐柏县| 黎平县| 自治县| 文昌市| 长宁区|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