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慕維廉《地理全志》與西方地質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2016-12-16 01:50:41楊麗娟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6年1期

楊麗娟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

慕維廉《地理全志》與西方地質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楊麗娟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慕維廉所著《地理全志》(1853~1854)是最早向中國介紹近代地質學的著作。文章通過史料比對分析,認為《地理全志》下編“地質論”譯自米爾納《自然地理圖集》(1850)、里德《自然地理綱要》(1850)以及薩默維爾《自然地理學》(1851),糾正和補充了偉烈亞力《來華新教傳教士及其著作》一書對《地理全志》的說明。同時,嘗試分析該書中地質學名詞、術語的使用及其對后來譯著的影響,考察其三個版本(1853、1880、1883)的異同及流傳,并結合時代背景,認為“地理”概念認識上的變化及晚清西學東漸大環(huán)境的影響是慕維廉修改《地理全志》的主要原因。

《地理全志》 慕維廉 地質學 晚清

19世紀的英國,國力強大,工業(yè)發(fā)達,域外探險與考察促進地理學、地質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尤其是維多利亞時期,科學界人才輩出,學科發(fā)展日新月異,成為晚清中國引介西學知識的主要來源。就地質學而言,幾次論戰(zhàn)奠定了學科發(fā)展的理論基礎①James Secord在其Controversy in Victorian Geology: the Cambrian-Silurian Dispute(Princeton, 1986)一書中使用大量信件、日記與野外考察筆記,以整體視角分析維多利亞時代關于寒武紀和志留紀界限劃分的爭論,講述這場論戰(zhàn)如何得到同時代諸多地質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的持續(xù)關注,并影響他們的職業(yè)生涯;Archibald Geikie在The Founders of Geology(London, 1905)中則介紹了著名的火成論-水成論之爭。,地史學被確定為基礎學科,隨后各地地質考察紛紛興起。1807年,倫敦地質學會成立;1830年,標志著近代地質學進入新時代的萊伊爾(Charles Lyell,1797~1875)《地質學原理》(PrincipleofGeology)第1卷出版②關于萊伊爾的傳記主要有兩本:T. G. Bonney,Charles Lyell and Modern Geology(New York, 1895);L. G. Wilson,Charles Lyell, the Years to 1841: the Revolution in Geology(New Haven, 1972)。兩書從不同角度再現了這位地質學巨匠的傳奇一生。前者較為完整地講述了萊伊爾一生經歷,后者則以1841年萊伊爾赴美洲考察為時間結點,探討萊伊爾在英國時代從業(yè)余地質學家到地質學奠基人的成長之路,并特別論及其與達爾文的交往。。各大學地質課程的開設,有關地層學、巖石學、古生物學等分支學科專著的相繼問世,地質學理論體系與方法的日趨完善,表明地質學已自成體系,發(fā)展日漸成熟。*有關英國地質學史的研究還包括:Rachel Laudan的From Mineralogy to Geology: the Foundations of a Science, 1650~1830(Chicago and London, 1987),該書論述了從17世紀末至19世紀萊伊爾《地質學原理》出版之間,地質學從礦物學中分離而出,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的過程;Roy Porter和Simon Knell分別在The Making of Geology: Earth Science in Britain, 1660~1815(Cambridge, 1977)及The Culture of English Geology, 1815~1851(England, 2000)中從社會史與文化史角度研究了英國早期地質學的發(fā)展,后者還強調了收集標本的重要性。中文方面,葉良輔《地質學小史》(見《中國地質學史二種》,上海世紀出版社,2011)是較早介紹外國地質學史的著作;(澳)奧爾德羅伊德著、楊靜一譯《地球探賾索引錄:地質學思想史》(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從思想史角度講述人類探索地球奧秘的漫長歷史。

鴉片戰(zhàn)爭后,西學傳入達到又一高峰,大量新學譯著出版,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1822~1900)所著《地理全志》(1853)便是其中之一?!兜乩砣尽分盁o專門介紹近代地質學的中文專書,早期刊物如《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等,由于出版年代較早,西方地質學剛剛起步,對相關知識鮮有著墨,之后近20年才有地質學專門譯著《地學淺釋》(1871)問世。因此,此書堪稱最早將近代地質學相關知識介紹入中國的著作。

學界很早即注意到“地質”一詞首先出現于《地理全志》[1]中,并從不同角度對該書進行了考察*王子賢、王恒禮《簡明地質學史》(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介紹了《地理全志》下篇卷1“地質論”的主要內容,將《地理全志》中的部分術語(地層部分)與《地學淺釋》進行了比較,討論了《地理全志》反映出的地質學發(fā)展水平;鄒振環(huán)《慕維廉與中文版西方地理學百科全書》一文介紹了《地理全志》各版本及主要內容,但未提及《地理全志》1880年版本(見下文);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學術用語の形成と伝播:地理學用語を中心に》(白帝社,1997)一書討論了《地理全志》中的地理學術語。,但對書中的近代地質學知識則關注較少,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如:此書介紹了哪些地質學知識?地質部分據何底本翻譯?*偉烈亞力《來華新教傳教士及其著作》(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Giving a List of Their Publications, and Obituary Notices of the Deceased)一書雖然說明了《地理全志》下編的知識來源,但經筆者比對,部分底本書名存在錯誤。其首創(chuàng)的地質學名詞、術語對后來地學譯著是否有影響?解決這些問題將有助于了解地質學傳入初期的面貌,厘清地質學入華的大致脈絡。本文首先簡要介紹慕維廉生平與《地理全志》的主要內容,比較其不同版本的異同,指出著者對不同版本改動較大;其次考察下編卷1翻譯的底本及相關作者的生平;最后分析書中地質學名詞、術語的翻譯,并試圖結合時代背景與此書的流傳情況,探討慕維廉修改《地理全志》的原因。

1 慕維廉與《地理全志》

慕維廉,英國倫敦會傳教士,1822年3月7日生于蘇格蘭,“幼隨律法名師學律于圣學書院”,因“寸心受感,恒思傳道于東方”[2],后前往中國傳教,于1847年8月26日與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同船抵達上海*慕維廉來華初期和偉烈亞力、麥都思等住在一起。有關偉烈亞力及墨海書館科學活動事略,可參看韓琦《傳教士偉烈亞力在華的科學活動》(《自然辯證法通訊》1988年第2期)。,1900年10月3日卒于上海,在華凡五十三年。慕維廉熱心傳教,并“念中國學者立志于貫通西學”,于是“著書立說及翻譯泰西有用諸典籍”,“二十年中,共成大小書四十余部,單片更不計其數”[2]。比較重要的有《地理全志》(墨海書館,1853~1854)、《大英國志》(墨海書館,1856)及譯自培根《新工具》的《格致新機》(1888)等,并于1868年創(chuàng)辦《教會新報》,任主要撰稿人。*有關慕維廉生平及來華活動,可參看John Griffith. In Memoriam.The Rev. William Muirhead, D. D.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1901, 32(1): 1~9.

1853年,《地理全志》初版刊行,全書分上、下二編。上編包括“創(chuàng)天地萬物記”及正文(首篇地理總志,地理明解,水土略分論,卷之一亞西亞全志,卷之二歐羅巴全志,卷之三阿非利加全志,卷之四亞墨利加全志,卷之五大洋群島全志)兩部分,講述五大洲地理位置、山川形勢、風土人情、人口朝綱等,體例借鑒徐繼畬《瀛寰志略》*《瀛寰志略》,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刻,同治丙寅(1866年)重訂,系徐繼畬“撫綏之暇,每咨訪其形勢,得所謂地球圖,并泰西人所繪各國地圖,暨東南海島諸國山川、風土、物產、習尚,與夫古今沿革變遷之故,了如指掌,又考訂古籍,著之為說”(鹿?jié)砷L序)。全書共10卷,講述“各國之沿革、建置,與夫道里、風俗、人情、物產”(陳慶偕跋)。卷1至卷3介紹亞西亞各國,卷5至卷7介紹歐羅巴各國,卷8介紹阿非利加各國,卷9卷10講述亞墨利加各國?!兜乩砣尽飞暇?卷體例與此十分相似。及瑪吉士《新釋地理備考》*《新釋地理備考》,葡萄牙人瑪吉士1847年輯譯成書,扉頁印書名《外國地理備考》,收錄于《海山仙館叢書》。瑪吉士認為地理為“地之理也,蓋講釋天下各國之地式、山川、河海之名目。分為文、質、政三等。其文者則以南北二極、南北二帶、南圜北圜二線、平行上午二線、赤寒溫熱四道、直經橫緯各度指示于人也。其質者,則以江湖、河海、山川、田土、洲島、灣峽、內外各洋指示于人也。其政者,則以各邦各國省府、州縣、村鎮(zhèn)、鄉(xiāng)里政事制度、丁口數目、其君何爵,所奉何教指示于人也。此三者,地球之綱領也,不可缺其一焉”(卷1,頁1)。慕維廉將地理分文、質、政三等,很可能受瑪吉士影響。但《地理全志》中所談之“質”,則明顯不同于《新釋地理備考》。,并參考米爾納(Thomas Milner, 1808~約1883)《世界地理學》(UniversalGeography)[3]。下編內容豐富,包括緣起及正文10卷(地質論、地勢論、水論、氣論、光論、草木總論、生物總論、人類總論、地文論、地史論)。內容幾乎涉及自然科學的各個門類,包括開普勒三定律、牛頓三棱鏡分光實驗、54種化學元素*西方化學元素知識在晚清中國介紹較多,但關于元素數目卻提法不一,且一直在變。慕維廉《地理全志》提54種元質,而其刊登在《六合叢談》上的《地理》一文卻有62元素說,“世間元質共六十二,其中四十九為金類,十三非金類,皆有定法配合,以成土石飛潛動植諸物”(《六合叢談》1卷2號,頁3)。有關晚清化學元素數量的介紹,晚清學者對化學元素的整理,可參看鄧亮. 化學元素在晚清的傳播——關于數量、新元素的補充研究[J]. 中國科技史雜志,2011,32(3):360~371.,以及世界歷史等,頗為有趣。

《地理全志》有關近代地質學內容主要包含于下編卷1“地質論”,共6部分?!暗刭|志”明確文內所講地學知識范圍,“今以質論,專指地內磐石形體位置,其中有飛潛動植之跡,陸海古今變遷,地面水土、枝干綿廣,洋海流行,氣化異象,暨人民生物草木之種類”[4];“地質略論”比較中西世人對地球不同認識;“磐石海陸變遷論”說明地表受水力、風力、空氣等作用力時刻變化;“磐石形質原始論”介紹巖石種類及各類巖石成因;“磐石方位載物論”講述地層學、地史學、古生物學等知識;“地寶脈絡論”則涉及常用金屬及礦物產地、分布等。

2 《地理全志》版本流傳與比較

《地理全志》主要有三個版本。初版由墨海書館刊印,上編1853年2月出版,內容言及各州礦產、朝綱、宗教、風土人情、人種、技藝、地表情況等。下編刊于1854年秋,介紹各類自然科學知識。上編正文前有慕維廉寫的英文序言,說明該書是廣州著名的鴉片商人顛地(Lancelot Dent)出資刊刻的*業(yè)師韓琦先生在英國見過初印本《地理全志》的英文序。參見鄒振環(huán):《慕維廉與中文版西方地理學百科全書〈地理全志〉》,《復旦學報》,2000年第3期,51~59頁。。

初版《地理全志》部分內容曾先后連載于《遐邇貫珍》、《六合叢談》?!跺谶冐炚洹吩诳d下卷“地質論”時另附引言,說明慕維廉著書目的:“先生留心地學,刻志搜羅,每見中土地理諸書,類皆語焉而不詳,用是博取西士所親歷者,輯成是志,以補中土百家之所未備,使有志于是者,得以知其所未知。余今節(jié)取錄入《貫珍》,亦以推廣先生之意云爾。”[5]并認為此書“無微不搜,無義不窮”,“有志地理者,于是書而考究焉,則庶乎其無遺義矣”([5],523頁),對《地理全志》給予厚望,希望其能廣泛傳播。

光緒六年(1880)《地理全志》再版[6],全書5卷2冊。慕維廉刪除了下編全部內容,新版目錄與1853年版本上編目錄相同,但內容略有差異。如1853年版《地理全志》序文如下:

夫地圖志載,中國言之詳矣。惟所講者,不過山川形勢,風土人情而已。而言地理者以為天下,惟中國統有之,外此皆不足論,究之地理之說,卒未能明。西國之講地理,乃為獨得正宗。今來通商傳教,廣喻斯人。中華為天下之一隅,昔之文士,不能深探其秘,茲與我西人相習日久,宜知斯理。凡爾文士,咸當童而習之,詳加推闡,不僅以詞章為務,則可矣。初學者急宜深究其理,庶由漸而明,不至為歧途所惑。至于風水之說,惑人不淺,雖有志之士,亦有起而辟之,要之,沿習已久,至理不明,終不能正其本而清其源也。究地理者近著二書,一名《新釋地理備考》,海山仙館西洋士瑪吉所輯,一名《瀛環(huán)志略》,五臺徐繼畬所輯,詳明博證,言地理者,得所指歸,輯是書者,多本其意,以發(fā)明之耳。([4],上編,2頁)

1880年版本序文下劃線內容則有所改變:

今輯是書,將大地之全體,繪之以圖,系之以說,使人知地如球形,東西無極,山川原隰,萬國同然。何有于天圓地方?何關于吉兇禍福?世人之溺信風水者,得讀是書,亦當廢然思返矣。([6],2頁)

初版序言慕維廉說明自己受《瀛寰志略》等啟發(fā),1880年版則強調了編輯《地理全志》的目的,意欲正本清源,介紹地理知識,使世人不再輕信風水之說。

光緒九年(1883)八月,《地理全志》再出新版[7],由“益智書會發(fā)售,上海美華書館擺印”。內容較1880年版改動不多,但刪除了“創(chuàng)天地萬物記”。慕維廉尖銳地指出中國世人慣信的風水之說實不足道,“今余重纂《地理全志》,其中藏略跡志之,迥非中國之談地理。僅如地土風水造房安葬諸般,皆為虛而無憑。茲所講之地理,只論地土形勢,及水分派洋海湖河,暨萬國人民風俗土產等。向中土文人略識之,亦有諸書述其大意,若《海國圖志》與《瀛環(huán)志略》,二書頗有盛名,廣行華夏。茲著是集,亦仿其意,專以外國地志為本”,希冀“中土儒林,披而獲益”。正文亞西亞全志(2至41章)、歐羅巴全志(42至80章)、阿非利加全志(81至102章)、亞墨利加全志(102至129章)、大洋群島全志(130至143章),并“于論事前,先略詳地形地動等,堪知地球非獨有者,因在宇宙之中,更有萬般星象,與地相附而共顯。”([7],序)

1883年版本的《地理全志》流傳較廣,后來還被收錄于叢書《西學大成》、《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里,但學者評價不一。梁啟超《西學書目表》稱其“簡而頗備”[8],徐維則《增版東西學書錄》則評價:“讀此書可知國地政俗大略,地學門徑惜太簡太舊,而于近年沿革相殊亦多”[9]。值得注意的是,1883年版本《地理全志》認為地理包括“質”、“政”二家,即使是“質”家,新舊版本認識亦不同,新版的“質”家更接近于今天的自然地理,而早先的版本“質”家包括地質、地理等內容(見表1)。*《地理全志》出版后不久即傳到日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日本1859年柳夏新刊《地理全志》,內印有“安政己未榴夏新刊,英國慕維廉著,地理全志,全五冊,爽快樓藏版”字樣,內容體例與初版出入不大,但刪除了“創(chuàng)天地萬物記”及書內諸如“上帝”等文字,開篇有鹽谷世弘序。據日本學者土井正民介紹,《地理全志》是清政府以禮物的形式贈送給日本的,日本到明治初期還有許多人讀過此書,特別是此書的地質學部分,使得日本從未有過的詞匯——“地質”一詞得到了普遍認可,一直沿用至今。參看(日)土井正民著《日本近代地學思想史》(張馳、何往譯),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年。

表1 不同版本對“地理”的定義

西方自然地理學興起于19世紀,最初與地質學一并包含于地理學,后慢慢獨立。晚清地學譯著多以“地文學”表示自然地理學*有關近代地學學科漢語名稱的演變,可參看張九辰《中國近代地學主要學科名稱的形成與演化初探》,《中國科技史料》,2001年第1期,26~36頁。,而地質學亦在此時自成體系。慕維廉對“地理”概念的認識30年間發(fā)生重要變化,或許與此有關,這也可側面解釋慕維廉何以對著作進行修改。

3 初版《地理全志》下編卷1知識來源

偉烈亞力曾對《地理全志》知識來源進行說明,認為下編主要參考薩默維爾(Mary Somerville, 1780~1872)《自然地理學》(PhysicalGeography)、米爾納《自然地圖集》(PhysicalAtlas)和里德(Hugo Reid, 1811~1852)的《天文地質概要》(OutlinesofGeologyandAstronomy)等著作[3]。其實不然。據筆者比對,部分書名存在錯誤,除《自然地理學》外,《地理全志》“地質論”部分實則參考米爾納《自然地理圖集》(TheAtlasofPhysicalGeography, 1850)與里德《自然地理綱要》(ElementsofPhysicalGeography,withOutlinesofGeology,MathematicalGeography,andAstronomy,andQuestionsforExamination,1850)。

薩默維爾是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女科學家,里德一生經歷也頗為傳奇,知其人才能知其書,本節(jié)先簡要介紹三位作者生平、譯著,再分析“地質論”所據底本。

3.1 《地理全志》下編“地質論”底本作者簡介

薩默維爾,1780年12月26日生于蘇格蘭杰德堡(Jedburgh)一個小康之家。那正是女性不能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年代,除了繪畫、鋼琴、刺繡等人們認為女性該有的技能,她幾乎未受到過正規(guī)教育。在一次茶話會上偶然看到一本女性時尚雜志的幾何圖表,激發(fā)了其對數學的興趣,從此開始自學。1804年,其與表兄塞繆爾·格里格(Samuel Grieg)結婚,婚后定居倫敦。三年后,格里格離世,薩默維爾回到杰德堡,有一段相對自由的閑暇時間供其閱讀書籍。1812年,她與小威廉姆·薩默維爾博士(Dr. William Somerville, Jr.)結婚。薩默維爾博士曾在南非和加拿大當過軍醫(yī),1811年回蘇格蘭之前曾在歐洲大陸旅行。他是皇家學會會員,支持妻子的科學興趣。直到1860年去世,他始終鼓勵妻子追求科學。

1816年,夫妻二人搬到當時英國的科學中心——倫敦,薩默維爾的科學生涯正式開始。維多利亞時代,科學成了文化的一個部分而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處,遷至倫敦的薩默維爾對此深有體會。在那里,她結識了許多著名科學家,他們邀請她參加會議與演講,像對待同行科學家一樣接納她,認可她在科學上的貢獻,并為其答疑解惑,贈送書籍與材料,鼓勵其進行新的研究。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如赫歇爾(John Herschel, 1792~1871)*舊譯侯失勒。赫歇爾為維多利亞時代著名天文學家,在晚清中國頗有影響,李善蘭與偉烈亞力合譯的《談天》(墨海書館,1859),底本即為赫歇爾Outlines of Astronomy。、萊伊爾等,都是她的朋友。

薩默維爾共出版4本專著。第一本著作為1831年出版的譯著《天體運行機制》(TheMechanismoftheHeavens)*該書翻譯自拉普拉斯(Marquis de Laplace, 1749~1827)名著《天體力學》(Traité de Mécaniquecéleste),其問世之后的一百多年,一直是英國各學校高等數學和天文學的教材。,在寫序言時,她為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所震驚。1834年,以此為主題的著作《物理學聯系論》(OntheConnexionofthePhysicalSciences)出版,大獲成功。

1848年,68歲的薩默維爾出版了她的第三本、也是最為成功的著作——《自然地理學》(PhysicalGeography)。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本自然地理學書籍*薩默維爾將《自然地理學》獻給她終身的好友及科學顧問赫歇爾,時洪堡的《宇宙》出版不久,薩默維爾原想放棄出版此書,赫歇爾勸說其出版。,地質學部分包含于此書第一章,內容涉及巖石、地層等。此書再版7次*分別出版于1848、1849、1851、1858、1862、1870、1877年。,最后一版刊于1877年她去世以后。該書為薩默維爾贏得無數榮譽,包括皇家地理學學會維多利亞金質獎章(佛羅倫薩),意大利科學院、意大利地理學會會員。1869年89歲高齡時出版第四本著作《論分子與微觀科學》(OnMolecularandMicroscopicScience),與《自然地理學》一樣,此書也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薩默維爾被譽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科學家、第一位地理學者,她是皇家學會榮譽會員,其雕像陳列于皇家學會,1879年,牛津大學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學院。[10- 14]

與“科學皇后”薩默維爾相比,另兩位作者的名氣要小得多。米爾納1808年出生于德比(Derby),在格拉斯哥(Glasgow)公理會接受訓練,后至北安普頓(Northampton)工作。像許多年輕的牧師一樣,米爾納最初的著作大多與宗教有關,如撰寫與教會歷史、基督教生活相關的文章以及布道的小冊子。30歲以后身體受疾病困擾,認為自己不能勝任教會的工作,開始嘗試科學普及讀物的寫作工作。由于米爾納接受過大學訓練,能夠出入正規(guī)的圖書館,并有能力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這項工作對他而言并不困難。1843年,他有關天文學的著作《天文學與圣經》(AstronomyandScripture)出版,正是這本書引起了倫敦出版商的注意。1847年,米爾納搬至倫敦,靠撰寫科學書籍維持生計。其著作涉及題材包括地質、地理、歷史*慕維廉另一本譯著《大英國志》(墨海書館,1856)即主要翻譯自米爾納History of England。,有時還有人物傳記,并嘗試教科書的寫作。[15]里德,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的蘇格蘭人,受過良好教育,一生經歷傳奇。早年曾在加利福尼亞淘金,后娶印第安人維多利亞為妻,致力于反對種族差別,編寫過英語-印第安語詞典,并著有部分科學書籍,題材包括天文學、地質學等。[16]

3.2 《地理全志》下編卷1底本研究

如前所述,《地理全志》下編系參考薩默維爾《自然地理學》、米爾納《自然地理圖集》和里德《自然地理綱要》等著作輯譯而成。《自然地理學》在《地理全志》之前有三個版本(1848[17]、1849[18]、1851[19])。1849、1851年版較1848年版改動較大,修改一些初版里的錯誤,并補充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結構體例上也有較大調整,1848年版將地質部分作為第一章,而后兩個版本第一章皆為“自然地理學”,地質知識僅為其中一部分。1849、1851年版新增一章“礦脈的性質與特征”(Nature and Character of Mineral Veins),經比對,這一部分是《地理全志》下卷“地寶脈絡論”的重要知識來源,故底本為1849年版或1851版。1851年版體例與1849年版無太大差別,地質部分內容上也無太大出入,僅補充少量注解,并有個別字詞稍作改動,而改動的細節(jié)內容可找出對應中文譯文,故筆者認為下卷介紹地層的“磐石方位載物論”及介紹礦物的“地寶脈絡論”節(jié)譯自1851年版的《自然地理學》,現列表2說明如下:

表2 1849、1851年版內容與中文譯文對比

①部分內容為注解內容對應譯文。

里德《自然地理綱要》[20]旨在將自然地理這門新學科介紹給年輕人,因此這是一本適用于初學者或學校的自然地理學入門課本。此書得益于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的《對自然的認識》(ViewsofNature)以及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一個自然主義者的環(huán)球之旅》(ANaturalist’sVoyagearoundtheWorld)兩本書([20], preface)。全書分三大部分:數理地理學(mathemat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學、天文學。地質知識包含于第二部分,涉及內容包括地質或地球結構(Geology or Structure of the Earth)、火山及地震(The Volcano and the Earthquake)、巖石的組成及結構(Composition and Arrangement of Rocks)。正文每章節(jié)后設問題,以更適用于教學?!兜乩砣尽废戮帯暗刭|略論”、“磐石海陸變遷論”以及“磐石形質原始論”水成巖、變質巖部分翻譯自《自然地理綱要》。

米爾納《自然地理圖集》[21]全書分地質、水文、氣象、有機生命、動植物的垂直分布等幾個部分,同時介紹了英國內陸及周圍海域。地質部分為書籍第一章,內容包括巖石、高山、峽谷、地震、地史等。經比對,《地理全志》下編卷1“磐石形質原始論”中關于各類巖石形質及火成石部分翻譯自《自然地理圖集》,現各舉一例(表3)加以說明:

表3 《地理全志》中文譯文與對應底本內容

4 《地理全志》地質學名詞、術語翻譯

名詞、術語是譯著翻譯及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地理全志》之前無專門地質學譯著,書中地質學名詞、術語大多為慕維廉新造或首次使用,故對術語的考查有助于我們了解《地理全志》的傳播及早期地質學譯書者對地質學名詞、術語的翻譯方式?,F將書中部分名詞、術語與地學名著《地學淺釋》[22]、《金石表》[23]地學詞匯及益智書會詞典TechnicalTerms:EnglishandChinese[24]進行對比(表4、表5、表6),以明晰地質學術語的傳承及變化。

表4 巖石類型名詞翻譯表

西方對巖石的認識較其他地質學知識(如地層、構造等)要早,故《地理全志》雖然成書年代較早,但書中對巖石認識已經相對成熟,巖石類型及名稱在中文著作中從《地理全志》之后便無太大變化。

表5 礦物類名詞翻譯對照表

①《金石表》為江南制造局為統一譯名所印,編者不詳,正文前有中英文序,戴吉禮《傅蘭雅檔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收入英文序,故《金石表》為傅蘭雅所編。表格分三列,西文名列于左,瑪高溫所定之名列于中,通用之名詞(Termsingeneraluseandchiefelements)列于右?,斒显群蠓g過《地學淺釋》、《金石識別》(江南制造局,1871)等地質礦物學書籍,中列瑪氏譯名即依二書所用之名詞整理而來。

晚清翻譯著作,名詞類翻譯大多使用音譯,但《地理全志》對礦物類名詞的術語顯然例外,文中譯名大多沿用中國原有名詞*礦物類名詞古今名稱考證,可見章鴻釗《石雅》(1918年初刻,1927年再刊)。,較之于拗口的音譯譯名,這樣的處理可能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也側面反映出慕維廉的中文水平及對中國的了解。《地學淺釋》系《地理全志》后地質學的專門譯著,但顯然瑪高溫、華蘅芳對《地理全志》譯名并不熟悉,書中譯名與《地理全志》差別甚大,可見《地學淺釋》術語為獨立翻譯?!督鹗怼吠ㄓ米g名與益智書會名詞有重復,說明益智書會編譯詞典,收入譯名為使用率較高的譯名,由此亦可推知《地理全志》譯名并未被廣泛使用。

表6 地質年代術語翻譯對照表

地層學術語,譯者部分使用音譯,部分用該地層中的特征巖石命名,而此后地學譯著對地層學術語的處理,幾乎都是使用音譯。今以Silurian一詞為例,《地理全志》譯作“西路略”,《地學淺釋》譯作“西羅里安”,《地學指略》譯作“昔盧里安”[25],清末商務印書館所出《最新中學教科書·地質學》[26]譯作“薛魯林”,而此后美國女傳教士麥美德(Miss Luella Miner,1861~1935)在其自編教科書《地質學》[27]中譯作“西路連”,譯名繁多,不能統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譯者多是獨立翻譯,未能參考舊時甚至是同時期著作[28]。從地層學術語譯名上看,《地理全志》使用地層學術語并未得到廣泛傳播。

《地理全志》翻譯之名詞,尤其是礦物學名詞較之于《地學淺釋》生澀古怪的譯名要好得多,有些名稱還沿用中國已有用法,有些如今依然使用,但就當時而言,慕維廉所用譯名可能并未得到后來地學譯書者的重視。

5 余 論

《地理全志》全書分上、下二編,內容豐富,下編卷1“地質論”參考薩默維爾《自然地理學》(1851)、米爾納《自然地理圖集》、里德《自然地理綱要》節(jié)譯而成。慕維廉向中國介紹近代地質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在巖石、礦物、地層等地質學術語的翻譯上進行了大膽嘗試。

《地理全志》雖成書年代較早,但其時巖石學知識已相對成熟。書中介紹巖石種類,“磐石有層累之形,曰有層累石,有渾成之形,曰無層累石。至石所生之原,為西士考驗而知,略有四段:一曰火奮石,一曰渣滓石,一曰化形石,一曰集成石”([4],下編,卷1,3頁),對巖石分類及成因已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并將“化形石”單列一類,認識到其最初為水成石,只不過在形成過程中性質發(fā)生了改變。以后的半個多世紀,各類地學書籍對巖石分類與成因的介紹大抵如此,有的對巖石成因的認識還不如《地理全志》全面。如《地學指略》與《地學須知》[29]將巖石分兩大類:有層累石及無層累石,并認為水成石即有層累石,火成石即無層累石;《地學啟蒙》[30]提供巖石另一分類(砂石、花剛石、屬灰石類之白粉石),這些當然是不全面的。此外,《地理全志》下編已有對化石的描述:“上古時,石質未堅凝之先,飛潛動物之跡,埋于其中,今尚見之,如塔形石”([4],下編,卷1,1頁)。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正是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時期,與工業(yè)密切相關的礦產、與建筑密切相關的巖石自然得到更多地質學家及域外探險家的關注。在篇幅不多的“地質論”卷中,慕維廉專辟“地寶脈絡論”一節(jié),介紹常用金屬及礦物產地、分布,由此可見一斑。

《地理全志》1853年初版,1880、1883年再版,下編內容皆被刪除。慕維廉為何進行如此大幅度的修改?正如前文所述,對地理概念認識上的變化是其修改此書的重要原因。17、18世紀,地理學包含的范圍是很廣的,凡是與地球有關的知識都可包于其中,該書底本之一的《自然地理學》本身即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隨著西方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不同學科界限越來越明顯,19世紀,地質學、自然地理學等學科相繼獨立,慕維廉意識到下編有關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的諸多內容不包含于地理學科內,于是刪除下編。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當時的中國還未做好接受西方自然科學的準備?!兜乩砣尽烦霭嬗?853年,時鴉片戰(zhàn)爭結束不久,中國剛開始“睜眼看世界”,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對當時的中國世人而言,更需要的是介紹各國風土人情、朝綱人口、經濟政治、地理位置的書籍,以快速了解各國形勢。如使慕維廉受到啟發(fā)的《瀛寰志略》,甚至更早的《海國圖志》,內容都是關于各國情形的介紹,彼時中國還不清楚自然科學的巨大力量,也沒有接受西方自然科學的準備,更不具備了解西方近代科學的知識儲備。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轟轟烈烈的自強運動持續(xù)三十多年,引進西學,成立翻譯館翻譯西書,西方科學、技術各個門類的專門譯著相繼出現,下編內容在此時則顯得過于簡單且過時,這或許是慕維廉修改著作的又一重要原因。而1883年的新版,慕維廉刪除“創(chuàng)天地萬物記”,則可能是某種程度上的適應與妥協。他意識到利用科學傳教會引來讀者的反感,為了更好適應中國讀者,也為使《地理全志》傳播更廣,便將大量引用《圣經》的“創(chuàng)天地萬物記”全部刪除。

《地理全志》出版之時,西方地質學發(fā)展已較為成熟,《地質學原理》等著作相繼問世,各分支學科理論體系日趨完善,但書中涉及地質學范圍十分有限,僅僅包括巖石、地層等知識的簡略介紹,有些于今天而言已經過時了。盡管如此,慕維廉能將地質學介紹到中國,并將維多利亞時代“科學女皇”薩默維爾的著作譯成中文,實屬難得。遺憾的是,下編內容未能得到預期的傳播,書中的地質學名詞、術語也未能得到后來譯者的重視。

致 謝 2012年,導師韓琦研究員自日本訪學歸來,示以1853年版《地理全志》(日本愛知大學荒川清秀教授所贈),并指出《地理全志》部分源于維多利亞時代著名女科學家薩默維爾的《自然地理學》,建議以此為題,深入研究。后又蒙韓師時時指點,提示其他重要文獻,方有此文。此外,聶馥玲教授、孫承晟副研究員閱讀初稿并提出寶貴意見,鄧亮博士提供部分文獻,謹此一并志謝。

1 李鄂榮. “地質”一詞何時出現于我國文獻[J]. 中國科技史料,1984,(3):53~57.

2 艾約瑟. 慕維廉先生軼事[N]. 萬國公報. 1900.12.

3 Alexander Wylie.MemorialsofProtestantMissionariestotheChinese:GivingaListofTheirPublications,andObituaryNoticesoftheDeceased[M]. Shangha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67. 168.

4 慕維廉. 地理全志[M].下編. 卷1. 墨海書館,1853~1854.

5 松浦章,內田慶市,沈國威. 遐邇貫珍——附題解·索引[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424.

6 慕維廉. 地理全志[M].1880(光緒六年).

7 慕維廉. 地理全志[M].美華書館,1883.

8 梁啟超. 讀西學書法[C]//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夏曉紅,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126.

9 徐維則. 增版東西學書錄[M]//近代譯書目.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224.

10 Charles C. Gillispie (ed.).DictionaryofScientificBiography[M]. Vol.12.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0~1980. 521~515.

11 Elizabeth C. Patterson. Mary Somerville [J].TheBritishJournaloftheHistoryofScience, 1969, 4(4): 311~339.

12 Elizabeth C. Patterson.The Case of Mary Somerville: An Aspect of Nineteenth-Century Science [J]Proceedingsofthe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 1974, 118: 269~275.

13 Marie Sanderson. Mary Somerville: Her Work in Physical Geography [J].GeographicalReview, 1974, 64(3): 410~420.

14 Baker J N L. Mary Somerville and Geography in England [J].TheGeographicalJournal, 1948, 111(4/6): 207~222.

15 Aillen Fyfe. Conscientious Workmen or Booksellers’ Hacks?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of Science Writer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J].Isis, 2005, 96(2): 192~223.

16 Susanna Bryant Dakin.AScotchPaisanoinOldLosAngeles:HugoReid’sLifeinCalifornia, 1832~1852,DerivedfromHisCorrespondence[M].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39.

17 Mary Somerville.PhysicalGeography[M]. Philadelphia: Lea and Blanchard, 1848.

18 Mary Somerville.PhysicalGeography[M].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49.

19 Mary Somerville.PhysicalGeography[M].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1851.

20 Hugo Reid.ElementsofPhysicalGeography,withOutlinesofGeology,MathematicalGeography,andAstronomy,andQuestionsforExamination[M]. Edinburgh: 1851.

21 Thomas Milner.TheAtlasofPhysicalGeography[M]. London: Wm. S. Orr and Co., Amen-Corner, Paternoster-Row, 1850.

22 雷俠兒.地學淺釋[M]. 瑪高溫,華蘅芳,譯.江南制造局,1873.

23 金石表[M]. 江南制造局,1883.

24 The Committee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TechnicalTerms:EnglishandChinese[M]. Shanghai: The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04.

25 文教治.地學指略[M].李慶軒,筆譯.益智書會,校訂. 1881(光緒七年).

26 賴康忒.最新中學教科書·地質學[M]. 張逢辰,包光鏞,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06.

27 麥美德. 地質學[M]. 北京:北京協和女書院,1911.

28 翁文灝. 地質時代釋名考[C]//錐指集. 北平:北平西城兵馬司九號地質圖書館,1930(民國十九年五月). 85~91.

29 傅蘭雅. 地學須知[M]. 格致須知四種之一,1883.

30 艾約瑟. 地學啟蒙[M]. 總稅務司署印,1886.

William Muirhead’sDiliQuanzhiand the Early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Geology in China

YANG Lijuan

(Institutefor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CAS,Beijing100190,China)

DiliQuanzhi(1853~1854), compiled by William Muirhead (1822~1900), a missiona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was the first book that introduced European geology into China.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his book with English original texts, this essay points out that its geological knowledge was translated from Thomas Milner’sTheAtlasofPhysicalGeography(1850), Hugo Reid’sElementsofPhysicalGeography(1850), and Mary Somerville’sPhysicalGeography(1851), and thus corrects Wylie’s mistakes in identifying the original texts of this book. This essay also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geological terms in this book,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translations of geology. After comparing its three editions (1853, 1880 and 1883) and their difference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social context behind the reasons why William Muirhead revised his work.

DiliQuanzhi, William Muirhead, Geology, late Qing dynasty

2015- 12- 05;

2016- 03- 01

楊麗娟,女,1988年生,云南鶴慶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地質學史。

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地質學在中國的本土化研究”(項目編號:KZZD-EW-TZ- 01)

N092∶P5- 092

A

1000- 0224(2016)01- 0048- 13

崇明县| 澳门| 泊头市| 涡阳县| 万荣县| 汶川县| 沭阳县| 怀化市| 农安县| 合肥市| 武隆县| 库车县| 奉新县| 漳浦县| 四子王旗| 柘城县| 会昌县| 孙吴县| 麻阳| 中江县| 福州市| 彝良县| 响水县| 修水县| 巴里| 东丽区| 罗定市| 塘沽区| 嘉祥县| 个旧市| 黄浦区| 洪雅县| 焦作市| 剑河县| 温泉县| 庆元县| 孝感市| 平顶山市| 南京市| 西乡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