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鳳
(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武漢 430072)
?
政治學研究
新賢能政治:我國干部選拔制度的民主化與現(xiàn)代化
唐皇鳳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武漢430072)
【摘要】在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基干和框架下,嫁接傳統(tǒng)賢能政治的有益成分,構建以現(xiàn)代化為戰(zhàn)略導向的新賢能政治模式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寶貴歷史經驗,新賢能政治成功地鑄就了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和有效性。中國的干部選拔制度特別強調以經歷、經驗為基礎的任職資格,通過對有潛質的候選者進行臺階式歷練來培養(yǎng)其從政經驗和提升其賢能水平,干部選拔制度是支撐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和國家治理的基礎制度。在干部選拔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軌道上改善和優(yōu)化新賢能政治是中國政治制度現(xiàn)代化的基本動力,而干部選拔民主化的優(yōu)選之路就是:在推進選拔制度改革以強化民主選拔公正性和可問責性的基礎上,著力實現(xiàn)選拔與選舉兩套制度體系之間的有機耦合。著力推進民主選拔與民主選舉有效銜接與深度融合的戰(zhàn)略路徑,實質是保留現(xiàn)有制度優(yōu)勢的一種治道變革,也是實現(xiàn)新賢能政治現(xiàn)代轉型的戰(zhàn)略路徑。
【關鍵詞】新賢能政治干部選拔制度政治體制改革國家治理模式
政治制度居于國家治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于構建充滿活力且安定有序的政治生活具有決定性作用。國家領導層依法有序更替的程度,各方面人才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治理體系的可能性,是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民主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標準。對中國這樣一個一黨長期執(zhí)政的國家而言,選賢任能對于有效治理超大規(guī)模社會具有極端重要性,干部選拔制度是支撐政黨執(zhí)政和國家治理的基礎制度,干部制度的競爭力實乃國家制度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通過總結治理精英遴選的歷史經驗,我國逐步形成了“選拔加選舉”這種獨創(chuàng)性的制度模式,并在民主選拔和民主選舉有機結合的過程中為新賢能政治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在一個大變革與大轉型的時代彰顯出其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
一、 問題的提出
60多年來,新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現(xiàn)代化進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快速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為什么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等問題的關注度顯著提高,對探究中國發(fā)展奇跡和成功秘訣的興趣也愈加濃厚。國內外學術界對于中國發(fā)展奧秘的解讀經歷了一個從經濟領域向政治領域演進和轉變的過程,并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即經濟領域只是中國發(fā)展的“表”,政治領域才是中國發(fā)展的“里”。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堅強領導為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政局和積極穩(wěn)妥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執(zhí)政黨的調適性有效回應了國內外環(huán)境的急劇變革,“選賢任能”的組織制度有效保障了黨治國理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國家治理領域的理性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為核心特征的獨特政治發(fā)展道路才是一個更為真實、立體而全面的中國的首要維度。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普遍將高速的經濟增長和黨領導的官僚體制視為中國模式的兩大重要特征,主張中國經濟社會的變遷過程及結果與黨的干部選拔制度關系密切。事實上,作為“關鍵少數(shù)”的高層政治精英的賢能水平確實是決定公共決策和國家治理質量的重要因素,黨政領導干部的選拔晉升之道是理解我國政治體制變遷的關鍵維度。
在解釋中國干部選拔的兩種主流范式中,“政績論”主張好的政績決定了官員升遷的概率,中國政治精英晉升是一種“基于政績的晉升”(performance-based promotion)。該解釋模式的核心觀點是各級黨政主官在發(fā)展各自轄區(qū)的經濟方面存在顯著的能力差異,且這種能力對其升遷具有顯著的解釋力,選拔體制能夠提拔能力更高的官員。如周黎安等學者提出的“晉升錦標賽”模式就認為:官員任期內的經濟業(yè)績同職位晉升存在正面聯(lián)系,上級官員主要依據(jù)經濟增長來考核和提拔下級官員,從而激勵下級官員為了獲得晉升而追求更高速的經濟增長。*參見周黎安:《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兼論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和重復建設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經濟研究》2004年第6期;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經濟研究》2007年第7期;周黎安著:《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員激勵與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89、100頁。馮軍旗通過個案對縣干部選拔過程的微觀實證研究證明,政績型體制是干部選拔的主要機制。*馮軍旗:《中國黨政干部晉升的政績型體制》,《江漢論壇》2015年第12期。另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在市委書記之間可能存在非常寬松的晉升資格賽,即經濟增長率在省內排序前10的市委書記比其他市委書記享有更多晉升機會,各市的經濟規(guī)模對市委書記的晉升機會具有最直接的重大影響。中國政治晉升機制既為上級權威留下足夠空間,但也不否認對地方官員基本的經濟增長業(yè)績要求。*楊其靜、鄭楠:《晉升競爭是標尺競爭、錦標賽還是資格賽?》,《世界經濟》2013年第12期。有學者則提出,現(xiàn)任官員相對于前任官員的經濟增長率越高,晉升概率越大,任期內整體績效相對較高的官員被視為具備較穩(wěn)定和突出的經濟管理能力而獲得更多的提拔機會。*羅黨論、佘國滿、陳杰:《經濟增長業(yè)績與地方官員晉升的關聯(lián)性再審視——新理論和基于地級市數(shù)據(jù)的新證據(jù)》,《經濟學》(季刊) 2015年第3期。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省級層面并不存在以GDP增長速度為考核指標的“晉升錦標賽”,地方的GDP增長速度以及相對表現(xiàn)對于該地區(qū)官員整體的晉升概率不僅沒有顯著的正相關性,相反還存在微弱的負相關性。*李晟:《“地方法治競爭”的可能性——關于晉升錦標賽理論的經驗反思與法理學分析》,《中外法學》2014年第5期。事實上,影響經濟發(fā)展績效和干部晉升的因素都是復雜而多元的,絕非單純的官員主觀努力和能力水平。另外,也不存在依據(jù)經濟增長來提拔官員的政策與制度文本。因此,好的政績只是干部選拔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更非充要條件。
與之相對的“關系論”認為,關系才是決定官員升遷的主要因素。有學者運用第12~16屆共約1700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的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中共高層政治精英的升遷與經濟績效之間并沒有正相關性,甚至在1982~1997年之間,兩者呈現(xiàn)負相關性,1997~2002年則并不明顯。派系關系、受教育水平、財政稅收水平是影響官員升遷的重要因素,關系才是高級官員升遷的法寶。*Victor Shih, Christopher Adolph, and Mingxing Liu, Getting Ahead in the Communist Party: Explaining the Advancement of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in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6.1(2012):166-187.另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省級領導人的晉升模式中,關系導向的晉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干部晉升是由個人關系決定的。隨后,他們綜合1979~2011年間的353位省委書記或省長與中央政治局常委所有成員在同鄉(xiāng)(出生于同樣的省份)、同校(畢業(yè)于同樣的學校)和同事(工作于同樣的單位)這三方面的交集關系,建立了一套“同道指數(shù)”。發(fā)現(xiàn)“同道指數(shù)”能很好地預測官員晉升,而全省或人均的經濟績效(剔除了地區(qū)稟賦、經濟趨勢)則沒有顯著影響。*參見Opper, Sonja, Stefan Brehm. Networks versus Performance: Political Leadership Promotion in Chin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Lun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7. 在1982年,55%的省級領導人與中央政治局常委存在同鄉(xiāng)、同校或同事關系。到2011年,這一數(shù)字增長到69%。參見Sonja Opper, Victor Nee, and Stefan Brehm, “Homophily in the Career Mobility of China’s Political Elit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4(2015): 332-352.關系論的解釋模式強調派系忠誠度及其家庭背景是中國領導人選拔機制中最重要的主導性因素,但這種理論對政治過程的分析過于簡單化,忽略了干部選拔中其他更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如黨的執(zhí)政理念和干部政策、制度規(guī)則和社會文化等。并且,其所依據(jù)的并非可靠和充分的事實根據(jù),具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缺乏對中國政治的整體解釋力。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時代的來臨,中國政治常規(guī)化和制度化的進程得以迅速推進,干部選拔日益轉向基于形式理性的規(guī)則和程序,制度在決定和影響官員選拔和晉升的過程中權重日益增大。美國學者黎安友認為,“政權制度化”是共產黨政權在中國具有強大韌性的根本原因,這種制度化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1)高層政治權力交替制度化程度的顯著提升;(2)政治精英提拔更注重選賢任能,反對派別考量;(3)政權體系內部的機構分化和專門化;(4)民眾政治參與和訴求表達渠道的制度建設。*Andrew J. Nathan,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14.1(2003): 6-17.在中國共產黨全面執(zhí)政的60多年中,隨著法理型統(tǒng)治的科層官僚制的逐步成熟與定型,干部選拔已經開始發(fā)生實質性變化:(1)隨著官僚體系自主性的增強,其內生的干部遴選規(guī)則日益重要。(2)官僚科層制的復雜化與固定化,意味著晉升要經歷更多的層級和大量的“隱形臺階”,同一級別職務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只有經歷過多個職位的歷練,在“隱形階梯”上不斷前移自己的順位才能有望晉升,大大提高了干部選拔的可預期性。(3)干部選拔的規(guī)則和程序日益精致和嚴格,跨層級的破格提拔日益困難,干部選拔的合規(guī)則性顯著增強。(4)官員賢能的衡量標準出現(xiàn)了從政治忠誠到治理績效的位移,干部選拔晉升的標準更為客觀和明確,對形式理性化和程序公正規(guī)則的遵守成為絕大部分黨政領導干部的共識。(5)治理精英的遴選不僅取決于黨組織自上而下的培養(yǎng)與選拔,也取決于基層群眾自下而上的推薦和選舉,候選人的民意基礎在干部遴選過程中具有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隨著干部選拔制度科學化、民主化和規(guī)范化程度的日益增加,制度的可預期性得以有效保障,改變了各級官員的職業(yè)前景預期,強化了制度的激勵和規(guī)范功能。因此,在政績和關系視角之外,引入中國干部選拔過程的制度分析視角,“把制度分析帶回干部選拔研究”不僅具有相當?shù)臍v史合理性,而且具有更高的現(xiàn)實可行性。
政治的鐵定原則是,只要最終的決策者和治理者有多個選項,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或國家外部的競爭壓力都會迫使一國的實際治理形態(tài)趨向精英政治。*參見蘇力:《精英政治與政治參與》,《中國法學》2013年第5期。人類政治發(fā)展的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治理精英的選拔機制和晉升模式,尤其是其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政治發(fā)展方向、體制運作情況和公共決策質量。而官僚精英的集體特征將反映出一國政治體制所彰顯的價值取向與文化,而個別官員的晉升機制則突顯其政治體制運作的基本原則。*黃信豪:《中國政治精英“栽培”制度的利與弊》,《文化縱橫》2015年第5期。干部選拔制度彰顯著一個國家獨特的治理風格和政治傳統(tǒng),是衡量一種政治體制開放性、包容性和公正性的重要指標。如果干部選拔機制能和選拔的績效標準之間呈現(xiàn)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形成對廣大治理精英正確的激勵導向,無疑將有利于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順利推進。因此,政治精英遴選的價值理念、制度安排和實施效果彰顯著國家治理現(xiàn)代性的程度,是衡量國家治理理性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核心標尺。本文試圖在全面、系統(tǒng)地把握黨的干部選拔制度歷史演進的基礎上,將其視為新賢能政治的基礎制度,并為新賢能政治的現(xiàn)代轉型提供系統(tǒng)的戰(zhàn)略構想。
二、 新賢能政治: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
事實上,所有政權的建立都意味著公共權力的實際操作者向少數(shù)精英的轉移,現(xiàn)代政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治權的有效行使問題。而賢能政治是在承認“主權在民”的現(xiàn)代制度框架下,重點解決治權擁有者的基本資格和遴選標準問題。賢能政治作為一種具體的國家治理模式,在治理理念和治理制度等層面展示其獨特性。在治理理念層面,賢能政治主張,無論你出生時的社會地位如何,社會都應該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流動性讓“人才”加上“努力”都能“爬上高位”。*喬·里特爾著,吳萬偉譯:《作為經濟寡頭統(tǒng)治的賢能政治——新自由主義制度下“平等”的市場化》,《開放時代》2014年第3期。在治理制度層面,賢能政治就是要設計一種政治制度,挑選能力超過平均水平的政治領袖做知情的、道德上站得住腳的政治決斷,擁有超過平均水平的才能和品德的政治領袖以及設計用來選拔這種領袖的機制是實現(xiàn)賢能政治的兩大關鍵因素。*貝淡寧著,李揚眉譯:《從“亞洲價值觀”到“賢能政治”》,《文史哲》2013年第3期。賢能政治的特征與實質,是根據(jù)人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賢德和能力稟賦,通過一種制度機制,挑選政治領袖和各級官僚。*劉京希:《構建現(xiàn)代政治生態(tài)必須祛魅賢能政治》,《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8期。作為社會政治領域中的一種治理模式,賢能政治的根本特點在于通過“選賢與能”,讓有能力和德性的人處于政治管理的不同崗位,由此為政治實踐的展開提供擔保。*楊國榮:《賢能政治:意義與限度》,《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賢能政治思想及其相應的制度安排是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政治傳統(tǒng),具有合理與積極的成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抵制專制積弊的作用,使得在兩千多年嚴峻的專制桎梏中,中華文明仍然能綿延不絕且創(chuàng)造諸多輝煌成就。*謝揚舉:《中國古代賢能政治與民主政治的混合和開新》,《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當然,在專制政體的基本制度框架下,由于官員選拔任用權完全掌握在統(tǒng)治者手中,賢能政治往往處于工具性和依附性的地位,并形成龐大而僵化的官僚體系。賢能政治在人治的夾縫中求生存,不可能杜絕破格、特例和特權,且容易陷入泛道德主義的泥淖,導致逆淘汰的嚴重后果,甚至導致與賢能政治基本理念完全背道而馳的負面后果。歷史經驗反復證明,賢能政治不能取代民主政治而成為人類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而是需要在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中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源于中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國家兼具統(tǒng)一性和高度異質性的特點,以及“民心向背”和“選賢任能”的政治理念和傳統(tǒng),中國共產黨沒有選擇西方意義上的競選政治,在政治改革的實踐探索中把基于賢能政治的“選拔”和基于民主政治的“選舉”結合起來,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治理一個超大型國家的政治智慧。*張維為:《在國際比較中解讀中國道路》,《求是》2012年第21期。改革開放以來,執(zhí)政黨推行以增強政績合法性為取向的“選賢任能”制度,打造一支能夠致力于民族長遠和根本利益并能有效領導民族復興、具有極高政治成熟度和極強治理能力的執(zhí)政精英團隊,有效調節(jié)發(fā)展所釋出的各種利益,極大地拓展了國家治理的有效空間,大幅提升了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水平和境界。同時,黨在科學、民主和法治的軌道上不斷優(yōu)化干部選拔制度,為傳統(tǒng)賢能政治注入了全新的時代內涵,穩(wěn)步推進了新賢能政治模式的不斷成熟與定型,新、舊賢能政治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新賢能政治得以運行的政治制度框架已經基本實現(xiàn)了從集權專制向法治民主的現(xiàn)代化轉型。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歷史征程中,黨在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基干和框架下,吸納傳統(tǒng)賢能政治的有益成分,持續(xù)推進干部選拔制度的民主化與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傳統(tǒng)賢能政治的現(xiàn)代轉型與戰(zhàn)略重構,構建以現(xiàn)代化為戰(zhàn)略導向的新賢能政治模式,積累了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
首先,“任人唯賢”的組織路線和“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干部選拔任用標準是新賢能政治的兩大核心要素,為有效的國家治理提供了堅實的人才資源保障。中國共產黨一直強調正確的組織路線和領導干部遴選政策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前提,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確立“任人唯賢”的組織路線和根本原則。毛澤東認為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用人方式,任人唯賢的路線是正派的路線,任人唯親的路線是不正派的路線。*《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7頁。而好干部的具體標準界定則是由時代特征和黨的工作重心所決定的,“賢”與“能”的具體內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和黨所面臨的歷史任務而動態(tài)變化和不斷調整。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以政治覺悟、政治忠誠和政治素質為核心的“政治”標準,動員革命群眾的工作能力也是衡量一個干部賢能的重要標準。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執(zhí)政后,干部的選拔任用在強調政治標準重要性的同時,特別突出知識化和專業(yè)化的要求。毛澤東強調要堅持“又紅又?!钡母刹窟x拔標準,同時兼顧政治標準和知識化、專業(yè)化標準。黨開始根據(jù)“才德兼?zhèn)洹钡臉藴?,大量從有生產經驗和工作能力、有發(fā)展前途而政治上又忠實可靠的先進技術工人和革命青年知識分子中提拔干部,力圖使所有的領導干部都成為精通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的專家。實施技術專家治國,讓許多工程師和科學家等專業(yè)技術人員擔任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干部,是黨領導大規(guī)模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更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比較系統(tǒng)和完整地提出了干部隊伍建設的“四化”方針,既關注干部的思想品質、政治立場和道德素質,也要求干部年富力強、精力充沛、能力稱職,不僅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質、業(yè)務水平和專業(yè)能力,而且具有領導才能和工作實績。習近平首次將好干部的標準概括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賦予好干部以新的時代內涵。黨一直堅守“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干部人事制度一以貫之的核心都是“選賢任能、德才兼?zhèn)洹?,這構成了新賢能政治的核心內涵。在中國政治的具體實踐中,新賢能政治就是堅持好干部標準,堅持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的資格條件,運用科學、規(guī)范、嚴格的制度和程序以遴選出品德、實績、作風和廉政情況均比較優(yōu)良的治理精英團隊。同時,黨積極構建開放的包容性體制,積極吸納各領域、各層次的經濟和社會精英參與治國理政,為提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水平和境界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人才資源保障。
面對世情、國情和黨情前所未有的變化和挑戰(zhàn),黨的執(zhí)政環(huán)境日趨復雜,且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素日漸累積,要提升黨領導發(fā)展的能力和水平,履行政府駕馭變革浪潮和促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歷史使命,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不僅必須擁有某項專業(yè)技能,更應該具有應付各種復雜局面的能力和綜合素質,高度重視干部的綜合素質和臺階式歷練是中國新賢能政治的內在要求。各級組織部門在培養(yǎng)和選拔領導干部時,更傾向于重視那些有大局意識、有能力總攬全局的干部,主政一方的履歷在干部的任用中所占的份量逐步加重。各級黨委政府有意識地讓一些重要崗位的領導干部跨層級、跨地區(qū)、跨部門以及在地方與部門之間、黨政機關與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之間、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之間交流任職,經過多崗位歷練以提高其領導水平,絕大多數(shù)地方黨政領導都是在不同地區(qū)和系統(tǒng)之間的多次交流過程中逐級晉升的。當代中國的干部精英具有政治家導向與官僚導向相結合的特點,有利于提升國家治理績效。從實際效果觀察,中國的領導人可能出身于任何行業(yè),只要在本職崗位上足夠優(yōu)秀。黨的十八大誕生的7位新常委大多畢業(yè)于國內外著名學府,具有多樣化的專業(yè)知識背景和十分豐富的從政履歷,曾任職的地方占到了中國版圖的一大半。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的205名委員中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占95.7%,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委員高達65%,更有14%的委員獲得了博士學位,具有留學經歷的領導干部開始進入中央決策層,有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的占37.2%,“兩院”院士共15名。*張廣昭、陳振凱:《205名中央委員來自哪里?有何特點?》,《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11月22日。歷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絕大多數(shù)委員、常委都有幾個不同地方的工作履歷和處理重大危機的工作經驗,具有出色的執(zhí)政素質和治理能力。正是通過領導集團的有序更替,我國實現(xiàn)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穩(wěn)定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長期貫徹,賢能水平卓越的執(zhí)政精英團隊是締造“中國奇跡”的重要奧秘。
其次,培養(yǎng)合格的接班人和有效履行黨的政治使命是新賢能政治的根本目標指向,領導干部的自我激勵與競爭壓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如何保持政權的穩(wěn)固性、政策的連續(xù)性和治理的有效性,不斷推進和實現(xiàn)黨的理想和奮斗目標,避免權力交接過程的真空化,培養(yǎng)革命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就成為黨高效執(zhí)政和有效履行其執(zhí)政使命的重大戰(zhàn)略工程。通過科學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培養(yǎng)合格的革命事業(yè)接班人是新賢能政治的首要目標,在執(zhí)政黨建設和國家治理大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鑒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確保黨和國家的性質始終不變,黨高度重視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培養(yǎng),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接班人政治。中共高層開始把培養(yǎng)革命接班人的問題同反對帝國主義和防止修正主義,確保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權,保證黨和國家永遠不改變顏色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韓勁草主編:《安子文組織工作文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8年,第215頁。1964年,毛澤東多次提出了培養(yǎng)接班人的問題,認為接班人不僅需要提拔,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特別是政治標準上的培養(yǎng),并由中組部牽頭啟動了“接班人”計劃。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總結“文革”教訓時指出:“解決組織路線問題,最大的問題,也是最難、最迫切的問題,是選好接班人。”*《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2頁。培養(yǎng)接班人成為中組部一項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任務,以確保干部隊伍保持梯隊結構,從而使得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代代相傳。一直以來,官員的晉升特別看重對于中央現(xiàn)行路線的堅定遵循與忠誠,是否能夠成為繼承中央現(xiàn)行路線的合格“接班人”,特別強調“在革命的大風大浪中挑選和培養(yǎng)接班人”。同時,干部精英群體承擔著實現(xiàn)共產主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政治和道德使命,中國官員身份主要是依靠高度復合型的政治和歷史使命支持起來的,使得他們具有極強的自我激勵動力。黨通過使命政治為干部制度注入靈魂,開發(fā)干部制度的動力,提高干部精英的凈化程度,催生了一種集現(xiàn)代政黨組織和傳統(tǒng)人生哲學于一身的使命政治。*劉建軍、馬彥銀:《從“官吏分途”到“群體三分”:中國地方治理的人事結構轉換及其政治效應》,《社會》2016年第1期。以發(fā)展為導向的使命政治是中國新賢能政治區(qū)別于傳統(tǒng)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最為重要的標志,干部選拔制度的奧秘就在于把人的欲望引導到追求現(xiàn)代化和實現(xiàn)黨的使命擔當和歷史責任的軌道上來,通過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自我激勵和責任擔當為現(xiàn)代化建設注入不竭的動力源泉。
同時,中國發(fā)展道路的獨特性也許就在于地方政府直接作為競爭的主體介入到市場和其他一切領域之中,在平行的各級地方政府之間都有激烈的競爭關系存在。發(fā)展的刺激作為最為重要的動力被注入到了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由此也使得干部制度具有鮮明的競爭性,并有效轉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劉建軍:《新型精英與使命政治:共產黨執(zhí)政體系的干部制度基礎》,《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1期。當代干部精英內在的使命意識以及發(fā)展戰(zhàn)略所營造的競爭壓力結構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干部精英群體的自我激勵以及競爭壓力結構是締造新賢能政治的重要動力。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將地方官員的晉升同地方政府競爭尤其是經濟增長的競爭聯(lián)系起來,讓地方官員為了政治晉升而在經濟上相互競爭,地方政府間的競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制度密碼”。通過把使命政治的自我激勵和干部競爭的外在壓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解決官僚體系的激勵難題,把激勵搞準搞對,進而動員起各種政治行動者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和發(fā)展的激情與活力,切實提升了黨領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新賢能政治在中國社會具有堅實的社會心理支撐,有利于增強中國政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筆者在2012~2014年間通過隨機分層抽樣的方法,在全國10個省(自治區(qū))共回收886份縣、鄉(xiāng)公務員有效問卷,以考察公務員自身對干部晉升影響因素的認識。我們將影響職務晉升的因素分為三類:能力類(個人的工作能力、個人的政績)、關系類(個人運作社會關系網絡的能力)和其他(關鍵領導人的意圖、干部人事制度、運氣)。調查結果顯示,40.41%的公務員認為職務晉升是“任人唯賢”的結果,比認為“任人唯親”的人(僅占19.30%)多一倍。較高比例的受訪者認同任人唯賢的晉升理念,表明目前的干部選拔制度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基層公務員比較認同賢能政治的基本理念。*Liang Ma, Tang Huangfeng, Yan Bo,“Public Employee’s Perceived Promotion Channels in Local China: Merit-Based or GuanXi-Orientated,”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74.3(2015):283-297.西式民主強調選舉、監(jiān)督以及制衡,政府合法性建立在公開而自由的選舉之上;而中國民眾真正在意的是政府績效以及政治領導人的素質和品德,其政府合法性建立在政府能夠為民謀利、政治領導人品行端正、尊重民意的基礎上。*Tianjian, Shi and Lu Jie, “The Shadow of Confucia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21.4(2010):123-130.這也是賢能政治深厚的社會心理支撐條件。張明澍的兩次實證調研結果也表明,在選人用人方面,中國民眾強調有德甚于強調守法,這種深厚的政治道德化傳統(tǒng)在當下的民眾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具體體現(xiàn)在:(1)政治制度的安排和政府的決策要符合道德要求,最重要的就是統(tǒng)治者要愛民、為民,為人民謀利益,而非競爭性選舉。(2)選擇領導人時強調要以德為先。廉潔奉公和作風正派都排在遵守法律前面,成為人們認為擔任領導人的最重要條件。*張明澍著:《中國人想要什么樣民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87頁。我們實施的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實證調研數(shù)據(jù)也支持上述觀點。在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發(fā)放的1228份有效公民問卷中,高達81.86%受訪者投票支持候選人的主要因素在于候選人的品德和能力,且選擇“能力”的比例高達49.27%,中國公民具有明顯的能力主義傾向。而在針對武漢大學學生的調研中,受訪者對候選人品德的重視程度顯著降低(從32.59%下降為9.78%),而現(xiàn)實的物質利益訴求則明顯增強(選擇比例竟高達31.53%),但他們對候選人的能力因素更為看重(達51.09%),選擇能力和品德的還是高達60%以上。無論是普通公民還是名牌大學的大學生,都普遍認可賢能政治的基本價值,新賢能政治在中國社會具有雄厚的社會心理支撐,有利于維系和提升中國政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中國民眾對政治的理解方式和評判標準都是獨特的,民眾把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視為政治的目的,政治治理的關鍵則是領導人的品德政績和執(zhí)政者是否選賢任能。在黨領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格局中,以賢能政治為基調和底色的干部選拔制度具有很強的有效性和正當性,新賢能政治模式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中國的干部選拔特別強調以經歷、經驗為基礎的任職資格,試圖通過對有潛質的候選者多地區(qū)、多領域、多層次的臺階式歷練來培養(yǎng)其從政經驗,增長其治國理政的才干。這種從上到下的一整套“選拔加選舉”的制度,使得其干部選拔和晉升機制變得更為尚賢,有利于避免整體性的政策短視。這種制度模式所發(fā)揮的功效完全可以和西方民主選舉的制度功能相媲美,中國的迅速崛起與這種選賢任能的制度密不可分。新賢能政治承接中國古代賢能政治的歷史傳統(tǒng),并經過現(xiàn)代民主和法治的有效規(guī)訓,為黨治國理政締造了全新的政治傳統(tǒng),不失為解讀中國發(fā)展奧秘的重要鑰匙。
三、 干部選拔制度:中國新賢能政治的基礎制度
政治制度的程序性規(guī)范決定了一個國家政治秩序的性質和類型,任何一種人類政治生活形態(tài)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制度支撐。現(xiàn)代國家制度是一個囊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礎制度和具體制度的完整體系,前三者追求耐久性和穩(wěn)定性,而具體制度追求適應性和有效性?;A制度就是在國家根本或基本制度體系下,實現(xiàn)經濟與社會有效治理所必需的體制與機制。*趙宇峰、林尚立:《國家制度與國家治理:中國的邏輯》,《中國行政管理》2015年第5期?;A制度對于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運行承擔著保障作用,也是規(guī)范具體制度的直接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現(xiàn)代國家制度體系的有效程度。以國家公務員制度和干部選拔制度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就是鞏固和實現(xiàn)黨的領導、推進政府治理現(xiàn)代化所必需的基礎性制度。干部選拔制度作為干部人事制度的關鍵部分,對執(zhí)政精英團隊建設具有根本性作用。換言之,如果將選舉制度視為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基礎制度,則選拔制度就是新賢能政治的基礎制度。
所有人類文明都面臨官員的選拔或任命問題,民主選拔和民主選舉都是人類社會歷史悠久的兩種精英遴選機制。中國的官員不是通過全體公民一人一票產生的,而是主要靠上級組織部門通過嚴格的民主程序而選拔產生,這套以干部選拔制度為基礎的賢能政治制度替代民主制度而履行著選拔和激勵官員的功能。有學者認為,中性的中央政府和財政分權是中國選拔體制建立的兩大政治基礎。一個中性政府不預設自己對于社會階層的偏好,也就并不介意被提拔的官員出自哪個階層;由于不受政治勢力的干擾,官員的選拔標準和過程也就更可能具有內在的邏輯。在中國,中性的中央政府十分關注國家的發(fā)展前景,希望提拔有能力的官員來有效治理經濟和社會等公共事務。*姚洋:《中性政府與國家政治精英的選拔》,《文化縱橫》2015年第3期。干部選拔制度事關國家治理績效,有效勾連著政治與經濟、政府與市場以及國家與社會,也是直接影響黨的政治合法性和執(zhí)政正當性的重要因素。國家發(fā)展關鍵靠人才,黨的興衰關鍵看干部,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賢任能,選好和用好人才,有利于優(yōu)化政治生態(tài),事關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干部選拔制度是支撐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基礎制度。
誠然,單一的選拔具有一定的政治風險,亟需民主以防選拔之弊。選拔的人治色彩較為濃厚,長官意志體現(xiàn)有余而群眾意志體現(xiàn)不夠,透明度和公開性不強,容易因為封閉式、神秘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而導致“暗箱操作”,也容易造成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產生“人身依附”和“吏治腐敗”現(xiàn)象。有序推進選拔過程的民主化,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干部人事制度的活力,促進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而且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吏治腐敗。選拔的民主化探索既有利于選賢任能和社會穩(wěn)定,也有利于培育選舉民主化的有利條件。而純粹的選舉同樣問題多多,亟需責任紓解選舉之毒?!爸褂谶x舉”的民主是半截子民主,是打了折扣的形式主義民主,只改變權力授受關系而無助于改善權力運行的品質,容易誘發(fā)治理失效,加劇治理危機和秩序風險。同時,選舉產生的官員具有為贏得再次選舉而討好多數(shù)人的天性,容易導致政策短視,罔顧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在領導干部的遴選過程中,不是為民主而民主,民主只是為準確地選人用人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選拔與選舉既不是完全同一,也不是完全對立的制度安排。民主選舉基于“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則,強調公民對政治過程的普遍參與,以票數(shù)和民意作為精英遴選的憑據(jù)。民主選拔更重視組織把關和適量范圍的民意調查之間的有機結合,以候選人的德才、從政資歷、過去的政績和資歷經驗作為遴選依據(jù),更為注重候選人的品性和能力。選拔偏重公平和責任的價值取向,以臺階為基礎,以實績?yōu)橐罁?jù);選舉偏重自由與競爭的價值取向,可以突破臺階的束縛,以即時的民意為依據(jù)。在中國,選拔與選舉不是干部任用中必經的兩道工序,不同的遴選方式適用于不同類型的干部。選拔適用于絕大多數(shù)委任制干部,且絕大部分選任制的干部首先也要經過選拔程序。選拔與選舉的結合承接中國淵源深厚的賢能政治傳統(tǒng),具有順應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趨勢與潮流的強大潛能,更能切合國家與社會治理的現(xiàn)實需要,相較于純粹的選拔和單一的選舉而言,具有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是應該予以長期堅持的重要制度。
選拔與選舉是具有互補性的有機制度體系。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以后,在干部選拔任用方式上,長期以來是以委任制為主要形式,并適當采用考任制、選任制等方式。按照黨章和憲法規(guī)定,黨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均由選舉產生,但人選則由委任制的選拔方式產生。*端木婕:《干部選拔任用中的民主問題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4年。委任制立足于提供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有利于保證公權體系的穩(wěn)定和秩序,是公共權力體系發(fā)揮功能的必要性保證,因而本身是有其存在價值和合法性的。選任制著眼于執(zhí)政黨政治主張的有效實現(xiàn),拓寬高層公職人員的來源,增強其認受性,適應了政治與行政的有機協(xié)調與統(tǒng)一。選任制具有選舉民主的一般特征但又不是簡單的民主選舉,委任制實行實績晉升但又在某些環(huán)節(jié)擴大民意收集和決策民主。*洪浩:《實施選任制和委任制要注意哪些問題》,《學習時報》2014年1月6日。另外,選拔具有極強的計劃性、目的性和針對性,效率高、穩(wěn)定性強,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周密的培養(yǎng)和遴選,有利于一批有治國理政才能的領導干部脫穎而出。如果選拔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非常重視公共利益,且具有現(xiàn)代民主意識和良好的民主作風,選拔也能充分體現(xiàn)和反映民意,在汲取民主精髓和達成實質民主的過程中節(jié)約制度運行成本。事實上,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東方還是西方、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選拔政治與選舉政治都是共生共存的,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并沒有淘汰選拔政治。選舉作為民主制度下官員選拔的重要機制,是一種周期性的、定量性的民意表達和測驗機制,也是最重要的官員激勵機制。但民主選舉的適用范圍是有邊界的,盲目擴大其范圍容易混淆和顛倒權力授受關系,嚴重扭曲民主選舉的功能。因此,選拔和選舉各有優(yōu)劣利弊,具有特定的適用條件和具體的邊界范圍,“讓選舉歸位”是“讓選舉有效”的重要前提。
中國領導者的政治正當性不是源自定期而自由的競爭性選舉,而是通過良好的治理績效而贏得民眾的政治支持和信任,更為注重民主的實質性效果而非程序性形式,形成了中國式的大眾政治授權機制。選拔與選舉同為遴選黨政領導干部的基本機制。其中,選拔是基礎性和關鍵性的制度裝置,作為干部人事制度的第一道閘門,發(fā)揮著領導和組織把關的作用,實為新賢能政治模式的基礎制度。對于中國政治體制的順暢運行而言,民主選拔比民主選舉更為根本,更為基礎和關鍵。選舉則是防護性和救濟性的制度裝置,作為黨政領導干部遴選的第二道閘門,進一步確認候選人的德才與品性,擴大候選人的民意支持基礎和社會認可度。兩套制度體系之間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互補性和可調適性,加強選拔的公正性與選舉的民主性是全面深化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四、 干部選拔民主化:中國賢能政治現(xiàn)代轉型的戰(zhàn)略路徑
提升中國新賢能政治的科學化和理性化程度、徹底實現(xiàn)賢能政治的現(xiàn)代轉型的根本途徑是:不斷提升干部選拔任用中的民主程度,增強干部選拔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加大社會公眾對干部選拔的話語權和選擇權,真正形成一種民主、公開、競爭、擇優(yōu)的制度框架。干部選拔民主化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在現(xiàn)有干部選拔制度框架下,激發(fā)制度的民主潛能,漸進增加干部選拔民主程度的歷史進程。推進干部遴選制度的改革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推進選舉制度改革,擴大直接選舉、差額選舉以及各個層面的選舉;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則是推進選拔制度改革,推進選拔的民主化進程。
首先,堅持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有機銜接是干部選拔民主化的首要前提。我國國家政權領導人的候選人產生機制實行執(zhí)政黨提名制,即經過方方面面的協(xié)商醞釀后形成一個候選人建議名單。民主選拔的關鍵是優(yōu)化“黨的領導”的實施機制與實現(xiàn)方式,實質是加強黨內民主。另一方面,人民民主的本質屬性要求切實保障和擴大基層群眾和普通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jiān)督權,讓民意在干部選拔中得到充分表達,提高干部選拔工作的公開度、透明度和公信力。因此,通過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用黨內民主引領和推進人民民主,形成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良性互動、協(xié)調推進的格局,形成民主選拔與民主選舉有機統(tǒng)一的干部遴選機制,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創(chuàng)新民意表達和民意吸納的機制和方法,增強領導干部聽取民意的責任意識,逐步建立、健全民意充分表達的制度體系和考核機制,推動民意表達和民意吸納的實踐逐步走上制度化軌道,則是實現(xiàn)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有機銜接的基本途徑。*高斌:《公推票決:能否成為官員選拔常態(tài)?》,《檢察日報》2011年4月26日。擴大黨內民主是提升選拔民主性的核心。不斷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切實增強各級人大代表產生的競爭性與公正性,提升其代表性和合法性,則是增強選舉民主性的關鍵。中國領導人產生方式的民主改革要與人大制度改革和人民民主制度建設有機銜接和協(xié)同推進。
其次,著力構建體現(xiàn)真實民意的民主機制是推進干部選拔民主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注重發(fā)揚民主、聽取民意,是黨在干部工作中走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xiàn)。民主推薦是干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程序,也是干部工作發(fā)揚民主、走群眾路線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干部選拔民主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各級組織部門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對民意情況的綜合分析,建立健全民意結果運用的剛性機制,使得民意真正成為干部選任的一項重要依據(jù)。在組織考察、民主推薦、談話推薦、民意調查等環(huán)節(jié),根據(jù)知情度、關聯(lián)度、差異性、代表性的要求,隨機抽取與科學合理地確定參與推薦和測評的人員范圍,特別注意聽取知情人的意見,使干部選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真正體現(xiàn)社會各階層的真實意愿。同時,并密切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運用好協(xié)商民主,加強協(xié)商與共識機制建設。不僅在干部選拔的各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揚票決民主,還要營造不同意見進行平等討論的民主氛圍,在醞釀動議、民主推薦、考察預告、討論決定等各環(huán)節(jié)發(fā)揚協(xié)商民主,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溝通機制,優(yōu)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推進干部選拔權力的主體多元化和結構性優(yōu)化,以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促進干部選拔的民主化。(2)在干部考察過程中,通過個別談話、發(fā)放征求意見表、民主測評、實地走訪、查閱干部檔案和工作資料、同考察對象面談、民意調查、專項調查、延伸考察等民主方法對擬任人選的德、能、勤、績、廉進行全面考察,以干部考察的民主性提升考察的實效性。(3)嘗試建立民意代表制度,不斷創(chuàng)新民意表達和民意吸納的機制和方法;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的述政制度,拓寬黨員群眾全面了解黨政領導干部的渠道,構建黨員群眾準確評價黨政領導干部實績的有效機制,增強民主投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4)適度競爭是促使好干部脫穎而出的重要條件。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提高競爭性選拔干部的質量。借鑒現(xiàn)代人才測評技術,真正考出干部的基本素質和實際能力。把考試和考察更好地結合起來,全面準確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現(xiàn)和工作實績,切實引導干部在重實干、出實績上競爭,而非簡單的考試分數(shù)的競爭。(5)完善差額選拔干部辦法。推行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醞釀、差額票決,進一步擴大民主,促進好中選優(yōu)。
最后,以責任追究的實效化來平衡選拔過程的民主化。切實防止出現(xiàn)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后無人過問的現(xiàn)象,關鍵是建立起全過程、全天候的責任追究制度,以嚴格的責任追究彌補民主選舉的弊端。用責任平衡民主是防范權力濫用的重要手段,具體舉措包括:(1)以動議主體為重點,以動議程序為主線,以動議結果為依據(jù),對干部選拔任用過程進行全程紀實,嚴格落實干部調整動議責任,切實夯實黨委的領導和把關責任、組織人事部門的參謀建議責任和領導干部的推薦責任。(2)強化推薦提名責任制,嚴格初始提名責任,大力推行干部提名實名制和全程紀實制度,全面實施帶責提名。明確黨委主要領導、分管領導、組織(人事)部門和其他有關個人在干部提名中的責任,做到提名責任具體化,誰提名誰負責。提名責任的追究可根據(jù)干部出現(xiàn)問題的性質和輕重程度,提名責任人失察錯薦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產生的社會影響和造成的工作損失,以及距離提名行為產生時間的長短綜合判定。(3)實施考察責任制。考察組必須如實反映干部考察情況和各方面的群眾意見,對考察材料的真實性負責。考察工作組長負有如實向組織部門匯報的責任,并對任用建議的客觀性、公正性和考察對象的真實性負責等。(4)嚴格決策責任制,保證干部選拔任用決策的民主性和正確性。各級黨委(黨組)對干部任用程序和結果的正確性負責,各級黨委(黨組)的主要領導對全部任用工作負主要責任。(5)嚴格實施用人失誤“責任倒查”機制,一旦發(fā)現(xiàn)干部有“帶病提拔”等問題,都要對其選任過程進行倒查,以責任追究的實效化提升干部選拔民主化的水平與境界。
所有的制度都與其時代關系密切,本國國情和時代要求是衡量制度優(yōu)劣的兩大標準。通過民主選拔與民主選舉有機統(tǒng)一的制度安排,中國實現(xiàn)了黨和國家領導層的依法有序更替,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中劃時代的偉大成就。民主選拔為挑選出德才兼?zhèn)涞狞h政領導干部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實現(xiàn)黨的領導和黨內民主有機結合的制度載體,更是確保平穩(wěn)而有序的制度轉型和治道變革的政治保證。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實踐充分證明:選舉民主并非政治改革的唯一形式,在新賢能政治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土壤中建立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體制,實現(xiàn)賢能政治與民主治理的有機結合,是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的鮮明特色。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賢能政治的獨特歷史遺產,以現(xiàn)代化和民主化為導向的制度創(chuàng)新,積極、穩(wěn)妥地實現(xiàn)干部選拔制度的理性化,構建起順應時代潮流與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賢能政治模式,是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抉擇。
五、 基本結論
賢能政治是中國政治制度的基調與底色,民主政治程序與技術的引進,是中國政治制度現(xiàn)代轉型的新元素,也是制度現(xiàn)代化的基本動力,引領著中國制度變革的方向。黨的干部人事制度承接中國的賢能政治傳統(tǒng)并通過引入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運作規(guī)則和基本程序,從而實現(xiàn)了賢能政治與民主政治的有機結合,締造了全新的政治傳統(tǒng)——新賢能政治。新賢能政治鑄就了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和有效性,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相對于選舉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制度,干部選拔制度則是新賢能政治的基礎制度,有效支撐著新賢能政治模式的有效運行。誠然,選拔體制不是一種完美的體制,也不太可能成為中國的終極體制,而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在不斷調適中漸進優(yōu)化的開放性制度體系。在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嫁接賢能政治的有益因素,而非在賢能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容納民主政治的有益因素,是中國政治制度成熟與定型的基本趨向。干部選拔民主化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引擎和動力,可以成為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有效切入點,實為在確保執(zhí)政安全的基礎上有序推進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戰(zhàn)略路徑。干部選拔民主化的優(yōu)選之路,就是在推進選拔制度改革以強化民主選拔的公正性和可問責性的基礎上,漸進地、穩(wěn)妥地推進法治建設,擴大直接選舉、差額選舉的層次和范圍,切實提升民主選舉的層次性和競爭性,實現(xiàn)兩套制度體系之間的有機耦合。著力推進民主選拔與民主選舉的有效銜接與深度融合的戰(zhàn)略路徑,實質是保留現(xiàn)有制度優(yōu)勢的一種治道變革,也是實現(xiàn)新賢能政治現(xiàn)代轉型的戰(zhàn)略路徑。
[責任編輯劉慧]
[作者簡介]唐皇鳳,政治學博士,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Neo-Political Meritocracy: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Cadres Selection System in CPC
TANG Huang-feng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Administration,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bone and frame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grafting the part of excellent germ and gen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meritocracy, constructing modernizati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neo-political meritocracy mode is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PC’s governing. The neo-political meritocracy has successfully forged the unique and effective roa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qualification-based experience, on the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stepped experience to develop the political experience and raise the level of the elite, the system of cadre selection is fundamental system of party ruling and state govern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cadre selection system more scientific, democrat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neo-political meritocracy is the basic motive forc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nd optimization of democracy in cadre selection is to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fairness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election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selection and election system. Strategic path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hesion and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of the democratic election and selection system, is a kind of governance reform to retain the 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the strategic route of realizing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o-political meritocracy mode.
Key words:neo-political meritocracy; cadres selection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state governance model
?本文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愿景與路徑優(yōu)化研究”(項目批準號:14AZD009)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