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魏平城時期的文風及成因探析

2016-12-17 11:00:32羅世琴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平城文化圈文風

羅世琴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88)

?

北魏平城時期的文風及成因探析

羅世琴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88)

北魏定都平城近百年,文學作品數(shù)量少且?guī)谉o新變。其文風上承漢魏又近采晉宋;注重文采又不刻求華麗的辭藻與多面烘托,而是更在意質(zhì)樸的情感與直接敘寫;在語言上有典雅與鄙俗共賞的傾向。北魏文風之所以呈現(xiàn)如此面貌,與平城文人在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融過程中為適應多元文化而積極進行調(diào)適與嘗試密不可分。

北魏文學;平城;民族文化交融

北魏政權建都平城自天興元年(398年)至太和十九年(495年),在這近百年的時間里,文學創(chuàng)作相對寂寥,因此學界研究后魏文學多著眼于遷洛之后,諸多文學史對平城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鮮有專門論述。然而,從文化交融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以北方漢族和久居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形成的漢文化圈與以鮮卑為主的新入住民族文化圈(鮮卑文化圈)之間存在接觸與交融,這必然會影響其時的文學風貌。

平城時期的創(chuàng)作主體多是從十六國入魏的漢族文士?!稘h魏六朝百三家集》僅收高允一人,《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韓延之、宗欽、段承根、游雅、高允、劉昶等人,篇目都不多。其作品與同時代力求新變、漸入文學自覺時代的南朝詩文相比*劉躍進的《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以“文學獨立一科”“文筆的辨析”“四聲的發(fā)現(xiàn)”作為中國古代文學進入自覺時代的標志。,以“詞義典正”見長。

古今學者多從政治環(huán)境與作家創(chuàng)作心態(tài)角度探討平城時期文學的沉寂。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政治高壓和文人畏禍心態(tài)并非僅見于北魏初期,稍早的曹魏正始、西晉太康時期都曾有相近背景,然而文學創(chuàng)作的語言風格、表達思想的深邃、對社會的反思、對個體價值的追尋并未由此消沉。加之“北中國的漢族士人,并不會因為拓跋氏入主中原而喪失文學才能”[1](371)。這就促使我們嘗試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這一時期的文學。

一、北魏平城時期的文風特點

平城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整個北朝文學的濫觴,其詩賦創(chuàng)作也體現(xiàn)出文學自身轉(zhuǎn)承過程中對時代環(huán)境的調(diào)適*《隋書·文苑傳·序》稱南方“貴于清綺”,“宜于詠歌”,北方“重乎氣質(zhì)”,“便于時用”。錢鍾書《管錐編》以為此處言“質(zhì)勝”實在是“以短為長,猶因背曲而稱謙態(tài)鞠躬、頰腫而贊貴相頤豐也”,《水經(jīng)注》《洛陽珈藍記》《顏氏家訓》等“筆”類作品,不宜與“文”比較,本文僅從詩賦角度進行論述。。

交游贈答詩歌在這一時期占有相當比重,多于情感平實中見出文采。由北方十六國入魏的文士中,宗欽有四言《贈高允詩》(十二章)[2](2198),詩作贊美高允,曰:“口吐瓊音,手揮霄翰。彈毫珠零,落紙錦粲。墳無凝割,典無滯泮”,稱贊了他的文學才情與作品,又對其創(chuàng)作的具體過程進行了生動的描繪,秩序井然且頗具氣勢;表達對自身前程的憂慮與不安,曰:“履霜悼遷,撫節(jié)感變。嗟我年邁,迅逾激電。進乏由賜,退非回憲。素發(fā)掩玄,枯顏落茜”,以“激電”比喻歲月蹉跎之感,面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表露得情真意切;表達被引薦的期待,曰:“文以會友,友由知己。詩以明言,言以通理。盼坎迷流,覿艮暗止”,態(tài)度懇切自然。加之“尹佚謨周??酌魇鲷敗薄八R叔度,洗吝田蘇”等較為常見的典故的應用,全詩對友人的贊揚自然而不夸張,表達自己所寄托的意蘊誠懇而不卑躬。高允也有《答宗欽詩》(十三章),懇切平實,與宗欽詩相比,語言更為質(zhì)樸。二者代表了當時贈答詩歌注重情感、質(zhì)樸平實而又不失文采的風貌。

高允另存擬漢樂府詩兩首:《王子喬》《羅敷行》,都注重從細節(jié)處直接敘寫?!读_敷行》:“邑中有好女,姓秦字羅敷。巧笑美回盼,鬢發(fā)復凝膚。腳著花文履,耳穿明月珠。頭作墮馬髻,倒枕象牙梳。姌姌善趨歩,襜襜曵長裙。王侯為之顧,駟馬自踟躕。”[3](419)學界多以為此詩“只是復述漢樂府《陌上?!飞习胧椎墓8拧?,“仿古之作,并無新意”[1](373),但在陳述羅敷所著裝飾時,此詩著重從細微處對人物進行描繪,從眼睛、頭發(fā)、膚色、鞋履、耳飾、發(fā)飾以及行走姿態(tài)等一步步呈現(xiàn)開來,只有最后一句從側(cè)面點明他人眼中的羅敷之美,這要比漢樂府《陌上?!范鄰乃松袂楹嫱懈鼮橹苯??!锻踝訂獭窋懴扇恕跋杼焱ァ钡木唧w過程:“光騖電逝忽若浮”,“跨騰太廓逾窅冥”,“窮覽有無窮道根”[3](438),著力于騰升的迅速、游境的廣闊、得道的高深,但都是正面直接的細節(jié)敘寫,不刻意從側(cè)面烘托或加入個人情愫。

從北魏初期文教政策熏染下成長起來的文士中,高允現(xiàn)存篇目稍多,“標志著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正在開始復蘇”[1](373)。其《鹿苑賦》雖佚[4](628),而史載該篇諷諫規(guī)誡之意堪比《二京賦》*《魏書·高允傳》:“允上《代都賦》,因以規(guī)諷,亦《二京》之流也。文多不載?!保岸锰煲?guī)于今日,尋先哲之遺誥。悟二乾之重蔭,審明離之并照……正南面以無為,永措心于沖妙”,較為婉轉(zhuǎn)地提出規(guī)勸、告誡,今人多以為這才是《鹿苑賦》創(chuàng)作的真正含義,足見高允上承漢魏的用心。據(jù)考,此文“作于獻文帝拓跋弘禪位于孝文帝之際”[1](372),即劉宋明帝時期,此前,謝靈運、顏延之、鮑照已亡,元嘉詩文在南方影響正盛。《鹿苑賦》既含有“規(guī)諷”之意,語言選擇上又以四言、六言為主,抒寫云岡石窟始開鑿的準備工作和初步工序:“庶真容之仿佛,耀金暉之煥炳。即靈崖以構宇,竦百尋而直正。絙飛梁于浮柱,列荷華于綺井”;描繪石窟的宏偉之狀:“固爽塏以崇居,枕平原之高陸。恬仁智之所懷,眷山水以肆目。玩藻林以游思,絕鷹犬之馳逐。”整齊對仗而又不失錯綜之感,有抒情、有描繪,古拙中又時時顯出華麗,這恰恰是漢魏之氣與元嘉之風的兼采融合。高閭也有《鹿苑賦》,《魏書·高閭傳》載二人因文風相近被稱為“二高”,且一曾作《北伐頌》,一曾作《北伐碑》,兩篇的內(nèi)容、文體都十分接近,或可據(jù)此推測高閭的《鹿苑賦》也有相近特點。

語言方面,平城時期“典雅”與“鄙俗”共賞。長期生活在北方民族聚集地區(qū)的胡叟“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入魏前曾“賦韋、杜二族”,入魏后“世猶傳誦之,以為笑狎”,足見其“鄙俗之句”與“笑狎”文風為時人所接受并喜愛。他還“頗涉文流”,與當時文士進行有關文學方面的交流切磋。史載游雅“輕薄”高允之才,而高允不但“不以為恨”,還頗重視其文學創(chuàng)作才能。

北魏初期的文風從總體上呈現(xiàn)文學自身轉(zhuǎn)承時調(diào)整自身以探尋適應的過程:注重文采又不刻求華麗的辭藻與多面烘托,而是更在意質(zhì)樸的情感與直接敘寫;上承漢魏又近采晉宋;在語言上雅俗共賞。這種文風特點與后來歷代文學所尚不同,與北方民歌的粗獷質(zhì)樸不同,與北魏遷洛后因追慕南朝而日趨華美的文人創(chuàng)作也不盡相同。

二、北魏平城時期文風的成因

陳寅恪指出,北朝的民族關系問題“文化關系較重而種族之關系較輕”[5](79),北魏代北與十六國政權在民族問題上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漢文化圈面臨被改變的挑戰(zhàn)。葉適《舊學筆記》言:“劉、石、苻、姚與夫慕容,雖曰種類不同,然皆久居中國,其豪杰好惡之情,猶與中國不甚相異。獨拓跋氏,則以真胡人至中原,純用胡俗,以變?nèi)A人。”[6](153)若以整個北魏時期論,用胡俗“變?nèi)A人”未必盡然,但平城時期,在文化政策諸方面確有此傾向。另一方面,內(nèi)遷的鮮卑文化圈也因接受漢文化圈的影響而發(fā)生轉(zhuǎn)變?!段簳ご藓苽鳌费裕骸疤嬗媚贝紭阒?,南入中地,變風易俗,化洽四海?!盵7](811)無論是由己出風俗“變”人,還是自身的“變風易俗”,都意味著文化圈之間在同一時空彼此共融,這必然對當時的文學產(chǎn)生影響。

元嘉以來五胡亂華,為文人從心理上接受鮮卑文化儲備了條件。平城時期由十六國入魏的漢族文人,不再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tài),不與華同”的觀念看待融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多期望能在北魏政權出仕并保全家族,如《魏書》卷五十二載,胡叟因仕途不順,與友人程伯達作詩,期望能入魏后“托翰寄輔仁”,發(fā)揮自己的才干,不再做被人時時提防的“新客”“疏賓”。段承根父子在不同民族霸主間幾經(jīng)周折后才入魏。以文學創(chuàng)作才能受賞識顯名出仕的文人不在少數(shù)。例如,拓跋燾見趙逸所作,感嘆“此豎無道,安得為此言乎!作者誰也?其速推之”;胡方回因“為鎮(zhèn)修表”,“世祖覽之嗟美,問誰所作。既知方回,召為中書博士,賜爵臨涇子”;另有竇瑾、房靈賓、房宣明等,皆以文學顯名而任中央、地方官學的博士教授之職。反之,出仕也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定促進作用,胡叟就曾“被征至,謝恩,并獻詩一篇”。

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是漢族文士之間交游、互動的途徑,也是漢族文士尋求出仕、與北魏文化圈交流、互動的必要媒介,漢族文士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迎合民族文化圈的欣賞、評價趣味,以獲得認同。有些漢族文士學習民族語言,尤其是鮮卑語言,以此作為出仕的捷徑,如晃懿“以善北人語內(nèi)侍左右,為黃門侍郎”[7](1944),孟威“尤曉北土風俗……后以明解北人之語,敇在著作,以備推訪”[7](1005)。

與此同時,北魏政權也積極進行學校設置,在鮮卑文化圈傳播經(jīng)學,為鮮卑文人接受漢語文學作品創(chuàng)造了條件。北魏初期,鮮卑文化初入中原,“舊語”與漢語兩種語言通用的傾向比較明顯,甚至學校教育中的教材也需要翻譯:“后魏初定中原,軍容號令,皆以夷語,后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錄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8](947)。史載,遷都洛陽后,孝文帝以強令禁止的形式對語言做出統(tǒng)一要求:“(太和十九年)六月乙亥,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庭,若有違者,免所居官?!盵7](177)他也積極做出表率:自太和十四年以后的詔文撰寫,皆由己出。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方面的信息:其一,鮮卑語在朝堂之上的確是一種通用的語言,漢族文人則使用漢語,其時,二者間需要譯介;其二,很可能太和十四年以前,北魏帝王的詔冊都要進行專門處理,其中也包括翻譯成漢語。因此,官方設置專門的翻譯職務,《魏書·官氏志》有載:“(天興四年)十二月,復尚書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譯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盵7](2973)相應地,這對漢族文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可想而知,文學作品要經(jīng)過翻譯或給非漢語文化圈的人去評價,在與帝王或同僚的日常交流和公務處理方面,也要面臨語言互譯。

在上述境況下,當接受群體缺乏體味追新求變的文風和華麗辭藻的熱情時,漢族文人的創(chuàng)作顯然不可能完全延續(xù)晉宋之間“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的風格,使用經(jīng)典深奧的語言和韻律考究的俳句,更不可能追新求奇,探尋“辭必窮力而追新”的表達方式。只能通過質(zhì)樸、通俗的語言,典雅地顯示自己的文采。一些接近口語的“鄙俗”“笑狎”“輕薄”的表達,往往因通俗易懂而很快傳播開來。入北魏以后文學創(chuàng)作的質(zhì)實特點,與其說是創(chuàng)作者沒有能力創(chuàng)作或失去了原有的創(chuàng)作能力,倒不如說是當時文學作品對接受環(huán)境的迎合。

三、結 論

“夫文之為用,其來日久。自昔圣達之作,賢哲之書,莫不統(tǒng)理成章,蘊氣標致,其流廣變,諸非一貫,文質(zhì)推移,與時俱化?!盵7](1869)每一個時代的文學之所以形成其特質(zhì),必將與這一時期的文學功用、文學接受思潮一脈相承。文學發(fā)展進程中,追新求奇與復古守陳都是文學根據(jù)社會審美價值和需求,積極做出調(diào)整并尋求適應的結果。《文選·序》所言各種文體的審美價值:“譬陶匏異器,并為入耳之娛;黼黻不同,俱為悅目之玩”[9](2);沈約提出“文章當從三易說”:易見事,易識字,易讀誦,都是從欣賞與接受的審美價值提出的。從這一角度言,西晉時期的繁蕪、劉宋時期詩歌的大量用典,與其作品的欣賞接受者多為文學造詣深厚的學者同行不無關系;平城時期在質(zhì)樸與文采、復古與新變、典雅與通俗之間的兼采并用,與其為適應多元文化而進行的調(diào)整與嘗試也不無關系。事實上,北魏平城時期的文學,除與當時社會政治與文人心態(tài)相關外,民族文化融合及由此引發(fā)的調(diào)適值得進一步探究。

[1]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5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5]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6]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M].北京:中華書局,1978.

[7] (北齊)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 (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 (南朝梁)蕭統(tǒng),編.文選[M].(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 李小鳳】

2016-09-20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育——中國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教育互動研究的視角”(DMA140214)

羅世琴(1976-),女,甘肅白銀人,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I206.2

A

1674-6627(2016)06-0132-03

猜你喜歡
平城文化圈文風
河下:文風厚重的“進士之鄉(xiāng)”
華人時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2:12
圈里事兒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北魏孝文帝遷都環(huán)境因素考論
中州學刊(2018年10期)2018-01-12 09:29:46
普樅公路的文風和文脈
中國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2
銅鼓文化圈的演變過程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討
絲綢之路與北魏平城
黑龍江史志(2015年5期)2015-11-07 08:25:22
對電視新聞節(jié)目“改文風”的幾點思考
新聞傳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29
古道西風別樣薰
敦煌研究(2015年3期)2015-04-29 00:44:03
關于創(chuàng)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幾點思考
永济市| 蒙阴县| 冀州市| 惠州市| 南丹县| 上犹县| 翁牛特旗| 嘉义县| 郎溪县| 米泉市| 通山县| 尼勒克县| 江源县| 邳州市| 咸丰县| 邛崃市| 古浪县| 合水县| 高邑县| 富裕县| SHOW| 承德县| 宣化县| 台南县| 廉江市| 怀宁县| 博乐市| 旬阳县| 武穴市| 安平县| 咸宁市| 乌拉特后旗| 通榆县| 德江县| 长兴县| 简阳市| 融水| 时尚| 静海县| 和政县|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