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
摘 要: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而如今的“國學熱”又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反思。兩者在歷史變遷中經歷了反思與再反思之后,只有以發(fā)展的眼光理性對待才能朝著有利于文化傳承的路向走下去,并對構建符合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體系產生合理啟發(fā)。
關鍵詞:國學熱;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斷裂;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1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學就是一個熱門話題。毋庸置疑,“國學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然而如今的國學之路卻發(fā)展成了兩條路子:一條是康莊大道,如政策提倡的“孝文化”、“信文化”,教育推行《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另一條是黑暗之路,如為牟利在各地興起的“國學大講堂”、“國學班”,成了堂而皇之的奢侈品。對于國學熱潮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以冷靜的頭腦對其理性審視,并對國學的涵義及其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系進行重新的認識。
一、國學熱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系
“國學”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何為“國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古代,“國學”又稱之為“太學”,是專門教授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而在近代,“國學”的意義與“中學”幾近相等。鴉片戰(zhàn)爭后,出現了學習西方文化的熱潮,在此歷史背景下,“國學”的含義是相對于“西學”而言的。上世紀初,國學大師章太炎曾言:“國學即國故, 就是本國固有學術的意思” [1]。然而,此說法雖有其道理,但籠統(tǒng)寬泛,我們對“何為學術”、“何又為本國固有學術”并沒有一個完整科學的理解。在當代,有學者對“國學”的定義做了廣義和狹義之分。閻虹玉認為:“從廣義上看,國學是涵蓋哲學、歷史、文學、美學、音樂等各領域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從狹義上講,則指占據中國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家及其價值取向” [2]。顯然,這種說法更加具體鮮明。筆者認為,國學就是在歷史變遷中留存下來的帶給我們正能量的“經典之學”——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和為貴”等價值觀,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溫良恭儉讓”等良好品德,再如琴棋書畫、書法等國粹。
談起國學,就不得不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在20世紀初始爆發(fā)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其發(fā)展歷程具有階段性,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并未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這從陳獨秀對新文化運動的解釋中便可知曉,陳獨秀將之解釋為:“是覺得舊的文化還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學、宗教、道德、文學、美術、音樂等活動?!笨梢?,陳獨秀的主張是“以新修舊”的,并未完全拋棄傳統(tǒng)文化。又如,新文化運動的另一位先驅——胡適,始終都以“文藝復興”來稱呼“五四新文化運動”,他受《國粹學報》的影響,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理性”、“自由”、“尊重人”等合理的價值成分,他認為中國在接受現代新文化的同時也是使原有的古老文化重獲新生,而不應該完全替換它,是故“整理國故”也是有必要的。而在新文化運動的中后期,政府阻礙新文化運動的力量加大,再加上民族危亡迫在眉睫,頑固僵化的舊有思想減緩甚至阻礙了新文化的發(fā)展,以至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提倡徹底推翻舊文化,以西方文化來代之。此時,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已然將傳統(tǒng)文化看成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徹底清除??v觀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始末,國學在其中也遭遇了起初被溫和地整修到遭遇激烈的批判,直至幾乎被推翻的尷尬處境。出于種種原因,傳統(tǒng)文化和新思想并未走向一條和諧發(fā)展的道路,二者你浮我沉,在某種程度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史也是國學的沒落史。
二、反思與再反思的理性之路
毋庸置疑,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動搖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對加快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如今回頭再望,我們既要看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也要理性地反思其過。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后期的發(fā)展中對傳統(tǒng)文化全盤否定的偏激態(tài)度走向了一個錯誤的極端——近乎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淪陷”,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不利于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一些如“三綱五?!?、“三從四德”等陋習糟粕的淘汰功不可沒,這是需要加以肯定的。筆者認為,雖然五四新文化運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但并未致使其完全斷層,乃至消亡,因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及不朽的價值意義。文化斷裂產生的裂縫只要恰逢時機便可以春風再生。
新世紀的“國學熱”給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復興的時機,文化斷裂產生的裂縫也正逐漸被修補。然而國學熱潮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如果說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那么今天我們也要對“國學熱”加以理性的再反思。季羨林在《中國通史》上題詞:“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3] “大國學”即是中國的學問,可以被稱之為中國學問的必然不能是傳統(tǒng)中的糟糠。當我們對國學報以高度的學習熱情時,更需要明確一個前提:并非所有傳統(tǒng)的東西都是好的。面對國學熱潮中滋生的各種問題怪相,我們必須冷靜思考,理性對待。
三、結束語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此為學習原則,反思與再反思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國學熱”之后,以發(fā)展的眼光理性對待二者,將有利于朝著文化傳承的路向走下去,并對構建符合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體系產生合理啟發(fā)。
參考文獻:
[1]章太炎. 國學概論[M].成都:巴蜀書社,1987.
[2]閻虹.“國學熱”現象剖析[J].學術界,1999(01).
[3]李伯欽,李肇翔. 中國通史[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