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學翻譯與作品域外影響力

2016-12-19 10:40:30于瑞華
當代作家評論 2016年4期
關鍵詞:作家文學世界

于瑞華 張 聯(lián)

?

文學翻譯與作品域外影響力

于瑞華 張 聯(lián)

法國小說家、評論家安德列·馬爾羅對視覺藝術的評述同樣適用于文學作品,直到19世紀,名作是以一種“獨自”存在,意義明確的方式被理想化地描繪著。進入20世紀這個翻譯的時代,文學作品化身在不同風貌的相似中,構成一個整體,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制造出反饋與回聲,連續(xù)統(tǒng)一的影響力放大了文學的疆域,為文學的現(xiàn)代定義再添新聲。

文學翻譯家以讀者眼光看出樂趣,以研究者身份發(fā)現(xiàn)門道,以創(chuàng)作者靈感為導引進出于原文精神世界,三者合一的全身心浸潤,把另一種風貌的見識思考和情感心路領回到自家園中。翻譯家對域外原著經(jīng)由理解喜愛,深潛詠懷,專注揣摩,精當傳達等階段,“別求新聲于異邦”,使譯作成為譯入語文學家庭中的寶貝,其不確定、可修改、能商榷的開放品格將眾多參與模式推上前臺,現(xiàn)代意味的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傳統(tǒng)交融消長,互為映照。

世界文學的源流與啟示

1827年,歌德同愛克曼談話時,在先后提及民族文學和外國文學之間,斷言“世界文學的時代業(yè)已來臨”。他探求奠定世界文學基礎的方法、手段,并率先身體力行。他勸勉人們實踐世界文學的方法,首先是翻譯活動?!叭魺o翻譯,世界文學便無以確立,因為光有原作而不加翻譯,那么此種文學既不能流傳世界,也不能扎根國外?!?〔日〕大冢幸男:《比較文學原理》,第25頁,陳秋峰、楊國華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歌德的翻譯,涉及歐洲十余種語言。如果不了解其他語言的文學,就沒有辦法獲得世界文學的視野。同年,法國學者維爾曼于巴黎大學開設講座標志著比較文學的誕生,首次以突破國家和民族界限為存在前提,世界性文學的交流與反思走向自覺。1886年,英國波斯奈特在《比較文學》一書中提出世界文學多元起源,認為世界文學起源自四大文明古國,他們各自生長,不存在影響關系。1948年,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撰寫長文《如何閱讀世界文學》,在描述了本國作家以及歐洲意大利文學,古印度、古巴比倫等東方文學后,又提及中國的諸多作品,《論語》《莊子》《孟子》,抒情詩喜劇短篇小說,希冀從中彈撥出全人類文學的基本和音。影響的普及程度,代表性接受人物,是昔日度量民族文學之世界性的兩大指標。大量涌現(xiàn)的翻譯文學沖決國家、民族、種族等限制,越界跨文化交流,影響外部并改變自身。當然,像英國還抱有著即時共享世界英語文學的幻想,1964年利茲大學召開第一屆英聯(lián)邦文學大會,接著成立相關協(xié)會,創(chuàng)辦雜志,把亞非眾多國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50多個國家地區(qū)都納入其視野,1988年又推出英聯(lián)邦文學獎。新西蘭批評家馬克·威廉姆1989年發(fā)表文章,建議棄用如下的概念和稱謂:英聯(lián)邦文學、后殖民文學、用英語寫作的世界文學等。帶有特殊限定的名詞,已經(jīng)不能完整表現(xiàn)英語文學的變化,以前中心、傳統(tǒng)、民族、種族等標準和范圍應該由更為廣泛的跨越與流布所取代,固有的時空無法表達如今跨文化交流背景和文化多元的現(xiàn)實。*Edited by Gonter H·Lenz,《erc.American studies in Germany,European Contexts and Inter Cultural Relations》,P206,StMartin’s Press,1995。哈佛大學大衛(wèi)·達姆羅什在2003年出版的《什么是世界文學》一書中,以三重遞進來概括世界文學:世界文學是對民族文學的省略式折射;是因翻譯而增色得益的作品;作為一種閱讀模式,是一種從自身所處時空抽離,以超然姿態(tài)進入許多別樣天地的方式,一系列一成不變的大套經(jīng)典文本,并非是世界文學。*Damrosch david:《What Is World Literature》,P281,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其中第二句話堪稱解紐,是把握當下世界文學格局的關鍵,翻譯是民族文學步入世界文學領域時必須穿越最重要介質(zhì)。文學如何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混雜、共生的文化使得譯本生機勃勃,在廣闊時空下贏得不同語言操習者的關注,沒有翻譯,就沒有世界文學;沒有比較,文學甚至無所依憑。各民族文學匯聚在世界文壇視域下,國土疆界之分愈發(fā)可以忽略,語言文化的溝通交流藉助翻譯置頂。譯作誕生后,交流融合,比較異同,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里,在新的文化背景中,擁有了相對獨立的藝術生命,優(yōu)秀翻譯作品被視作本國文學的有機組成順理成章。著眼文學的系統(tǒng)功能,創(chuàng)作與翻譯既無從區(qū)分,也無需劃界。蘇聯(lián)美學家莫·卡岡把翻譯藝術視作書面文學的一個獨立品種,翻譯的廣泛運用使得書面文學每部作品成為確切詞義上的全人類共同財富。各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學杰作,以潛在暗合、約定俗成的標準體式被推舉為大家的公用品。理論推理也得到現(xiàn)實呼應,某些作品的譯作甚至比原著發(fā)行得多,影響得廣。達姆羅什把世界文學定義為離開起源地,穿越時空,以源語言或通過翻譯在世界范圍流通的文學作品。學術界普遍公認了如此概括?!白g文是從原著衍生出來的——更多地來自于原著的‘來生’(afterlife),而不是‘此生’(life),……譯文標志著作品生命的延續(xù)。在其后一代又一代讀者中潛在的不朽‘來生’。如果藝術作品最終能證明這一點,那就叫作聲譽?!?〔德〕本雅明:《翻譯家的任務》,第118、119頁,喬向東譯,孫冰編譯《本雅明:作品與畫像》,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聲譽靠實力作基礎,雙重署名的文本兼顧而非俯就,文學的域化消化自有道理。

2001年德國學者格爾諾林·伯梅提出“審美經(jīng)濟”,文學作品中的氛圍、情調(diào)、夢境、想象等等,尤其適宜于跨界消費者的參與和接受。斯坦福大學教授莫萊蒂2005年發(fā)表《進化、世界體系、世界文學》一文,認為世界文學這個存在了近兩個世紀的術語,表示兩種不同的世界文學。一是彼此獨立、作為共時性“拼圖”的“地方文化”文學;另一種則由世界文學的市場和交易關系推動而成。兩者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并行不悖,不可偏廢。18世紀后的“第二種世界文學(我更傾向于稱之為世界文學體系)由國際文學市場整合為統(tǒng)一整體;表現(xiàn)出不斷發(fā)展、時而令人驚嘆的相似性;聚合是其主要變化機制;對其最好的理論詮釋是(某些形式的)世界體系分析。”*〔美〕大衛(wèi)·達姆羅什、陳永國等主編,《新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讀本》,第24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美國學者金介甫評述當代中國文學50年來英譯本時,引用普遍關注的擔心是:翻譯質(zhì)量影響了中國文學的地位,影響了中國作家的聲譽以及中文寫作的特質(zhì)。除了翻譯上的問題,與花費大量精力把外國文學翻譯成中文相比,很少把中國文學翻譯成非常流暢的、可讀的、能夠達到出版水平的外語。王寧教授總結兩條原因影響了中國文學的世界地位。一是西方世界的東方主義長期占據(jù)世界比較文學的重要地位,另外是過去長期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是很高。有識之士的明示和總結,是中國文學世界旅程的警戒線與方向標。

現(xiàn)當代文學在翻譯創(chuàng)作互動中立足世界

每個作家都應把一部分精力用于翻譯,先取其熟悉的語言里有所感受的好作品來譯,以此來充實本國的文學。紀德翻譯莎士比亞之后感慨道,“只有在接觸外語時,我們才意識到本國語言的缺陷,因此,只會法語的法國人是看不到缺陷的。”母語與外語文學的碰撞,以入局的角度察看別樣,發(fā)現(xiàn)新世界,形成新觀點,會大大裨益于自身。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高揚翻譯文學,贊嘆其“給中國文學史開了無窮新意境,創(chuàng)了不少新文體,添了無數(shù)新材料”。1933年王哲甫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中為翻譯文學專列一章,評述著名翻譯家及代表性作品。德國翻譯家諾瓦利斯說到本國翻譯傳統(tǒng),“因為幾乎沒有一個重要的德國作家不做翻譯,也幾乎沒有一個重要的德國作家不為他們的翻譯作品感到自豪,就像他們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感到自豪一樣?!?郭建中:《當代美日翻譯理論》,第27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五四運動前后,一批先行者投身于創(chuàng)作與翻譯,讓世人了解到中國語言和文學的風采,為后人留下了范本。周氏兄弟在日本翻譯《域外小說集》,馮至翻譯創(chuàng)作十四行詩使之成為新文學有機組成,趙樸初熱心于創(chuàng)作漢文俳句,林語堂創(chuàng)作、翻譯英文作品近40種,《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等久居暢銷榜,溝通中西的實力逢上好機遇。斯諾翻譯現(xiàn)代短篇小說集《活的中國》,艾克登和陳世驤合譯《中國現(xiàn)代詩選》都是當時中外人士合作的結果。戴望舒在法國把中短篇小說譯成法文,如丁玲的《火》,經(jīng)過法國青年作家艾瓊伯加工介紹,發(fā)表在法共文學刊物《公社》上。梁宗岱在索爾邦大學的同學回憶其用中文朗頌瓦萊里《水仙辭》,“他使用一種跳躍的聲音,抑揚頓挫,清脆奇異,像鈴聲顫抖,穿透出一種青檸檬的微妙酸味?!?《書城》,2012年第9期,第54頁。具體內(nèi)容、思維方式、特有格律,譯詩的三個境界呼之欲出;視覺、聽覺、觸覺,鑒賞的三重節(jié)奏拾級而上。葉公超譯學生卞之琳抗戰(zhàn)小說《紅褲子》,由燕卜蓀介紹到英國《人生與文章》登載。李健吾翻譯老師王文顯英文劇本《委曲求全》《北京政變》,在北平上海先后上演。邵洵美與美國作家項美麗合辦刊物,共同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合作翻譯《邊城》。美國記者伊羅生在中國左翼文化界活躍了5年,30年代編譯魯迅等選輯的小說集《草鞋腳》,直到1974年才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董樂山:《文化的誤讀》,第44-46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中國現(xiàn)代作品英譯最多的作家是老舍。9部長篇,包括未完成的《小人物自傳》,共計20個版本。老舍先生1941年撰文分析自己創(chuàng)作中的語言使用,在學習了英語、拉丁文、法文之后,把英語和漢語來作比較,這兩種語言的簡單,不是語言的退化而恰恰是語言的進步。從“基本英語”對文藝經(jīng)典杰作的改寫中,他獲得了更大膽量,敢于“脫去華艷的衣衫”,“露出文字的裸體美來”。《駱駝祥子》1945年紐約出版第一個版本,后來共計五個英譯本,只有外文社1987年一個境內(nèi)版本,在美國銷售累計百萬冊。其他還包括中篇4部、戲劇5部、散文8篇、短篇34篇,最早出現(xiàn)在1938年。*李越:《老舍作品英譯研究》第263-271頁,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3。1946年老舍赴美國講學交流,“聽說彼邦人士都把他當作中國的馬克·吐溫看待,不錯,老舍的幽默可與馬克·吐溫媲美,不過老舍在中國國內(nèi)還獲得普遍的尊敬,馬克·吐溫是直到死后,這才為美國文化界所認識,所推重的?!?唐弢著:《晦庵書話》,第442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德國洪堡大學亞洲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組梅薏華教授和她的團隊,20世紀七八十年代翻譯過老舍的《駱駝祥子》和《離婚》《二馬》等。尹虹博士和她丈夫在老舍家人的幫助下,經(jīng)過五六年時間,1998年在瑞士聯(lián)合出版社推出德語本《四世同堂》,后來收入“20世紀現(xiàn)代世界文學100部佳”作叢書。

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在西方的影響是開創(chuàng)性的,里程碑式的,為了讓國外讀者理解非西方文學,往往需要以比較的方法將其置于可理解背景之中。美國大學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比較文學系參照的英文版作品,最新也是半世紀之前的張愛玲《金鎖記》和錢鐘書《圍城》。雖然兩人在焦點、語氣上明顯不同,但兩人之間有若干相似之處。“在創(chuàng)作上都脫離了民族主義論述的主流,也都采取一種冷峻、諷刺的角度來看待婚姻。”“都對作為社會動物的男女有深入的剖析?!?〔美〕孫康宜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卷.1375-1949》,第645頁,劉倩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60年代以降,女性主義思潮漸成氣候,多麗絲·萊辛的《金色筆記》被視作女性獨立教科書,有研究者將楊格、萊辛等多位女性小說家與張愛玲作了比較,分析主人公自立謹慎的選擇,在找尋新的生活方式、確定追求的目標中走向成熟自信,擺脫浪漫空想,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第67、68頁,臺北遠景出版事業(yè)公司,1983。王德威替張愛玲算過一筆賬,24年中她自己執(zhí)筆來回譯寫改動,從《金鎖記》到《怨女》,同一部書制造出6個不同的中英文版本。趙毅衡認為,“能做到了讓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最佳水平‘取齊’,在本世紀上半期,只有兩個人:30年代作家卞之琳,40年代的張愛玲?!?趙毅衡:《倫敦浪了起來》,第133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雙語轉(zhuǎn)換并不是那么輕而易舉,正如加州大學教授張英進的追問,“是什么使得張愛玲的作品沒有資格生長在世界文學,少為人知?”他斷定張愛玲的價值還須經(jīng)過評估和凸顯,在更寬闊的話語領域里再生意義?!秶恰酚擅绹鴮W者杰妮·凱利與華裔學者茅國權合譯,1979年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印行。出版之前,社長派人到芝加哥,與正在美國訪問的錢鐘書接洽,請他看譯本“引言”,錢鐘書“只看了有關身世的部分,有些是不知哪里來的‘神話’,刪去或改正了”。后來又相繼推出俄、德、法等譯本,作者在日譯本序中對荒井先生“文革”中錯聽自己死訊,以悼念的深情開始翻譯亡友作品感慨系之,相信荒井先生和中島夫婦的譯筆會讓原著“在日語里脫去凡胎、換成仙體”。在德譯本前言中,特別提及精細的莫妮克博士,“指出了誰都沒有發(fā)現(xiàn)的一些印刷錯誤,以及糊涂失察的一個敘事破綻?!?錢鐘書:《錢鐘書散文》,第555、444-448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原文與譯作互證,再由作家和譯者共同提高,這樣的幸運可遇不可求。中國文學界需要這樣一位并不十分多產(chǎn)但卻以一部作品奠定其地位的文學大師。2005年,《圍城》英譯本入選“企鵝經(jīng)典”文庫。除了錢鐘書,還有魯迅、張愛玲、麥家3位中國作家作品收錄此文庫。

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的譯介傳播,如韓少功《馬橋詞典》英文版問世后,西方各大報刊密集登載書評、短論,關注其中國特色和中國內(nèi)涵。英譯者朱麗婭·拉芙爾把其敘事方法追溯到筆記體,并與《尤利西斯》《唐璜》《巨人傳》《高干大》等名篇比較。*姜智芹:《中國新時期文學在國外的傳播與研究》,第207-211、277、283頁,濟南,齊魯書社,2011。三年內(nèi)相繼由知名出版機構推出,獲得第三屆紐曼華語文學獎。余華《兄弟》外譯出版后,法語媒體將作家比附為拉伯雷,英語媒體則拿狄更斯來相互對照。莫言獲諾獎之前訪問西班牙,已被標簽為中國的“新卡夫卡”。余華、王安憶等相繼成為《不列顛年度事件圖書》中國文學的代表作家。蘭登書屋出版了余華5本書,還有兩本即將推出。企鵝集團從2005年10萬美元買下英文版權到2008年出版《狼圖騰》,不斷創(chuàng)造新聞和文化事件,單講葛浩文的翻譯,他看過一兩章后開始急就章,一邊翻,一邊讀。按照他秉承的閱讀、批評(闡釋)、創(chuàng)造性寫作過程,經(jīng)作者同意,照顧英語讀者閱讀習慣,葛浩文刪去了部分議論和非小說性文字,適當改寫原著,增強了故事性?!案鶕?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大多數(shù)的作家都能容忍自己的作品在翻譯時被改寫——因為顯然,改寫是翻譯的本質(zhì)?!?〔美〕布萊德雷·溫特頓著,崔婷譯:《當詞語超越含義之時》,《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4期。900多家海外圖書館入藏此書英文版,位居近年來中國文學譯作在世界圖書館收藏排列第一名。電影播出前后的一個月內(nèi),此書中文版僅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的銷售,就增加了20倍。顧彬把葛浩文刪改、拆卸、重組的過程看作是作者愿意、讀者喜好、市場需求、編輯建議、譯者專業(yè)判斷間的平衡,按照西方的接受去翻譯,事實上,“德國某一個出版社發(fā)現(xiàn)葛浩文在美國翻譯出版過某一個中國作家的小說后,就會馬上決定在德國出版他的小說,然后就會買下這本書的版權?!麄儠业挛姆浅:玫欢形牡姆g家,讓他們從葛浩文的英譯本把中國當代作家的小說轉(zhuǎn)譯成德文。”*〔德〕顧彬:《從語言角度看中國當代文學》,《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2期。其中的捷徑,恐怕考慮最多的還是商業(yè)原因,如何減少投入,降低風險。德國書商協(xié)會前主席馮·思諾介紹,中譯德成本是英譯德的10倍之多,成本過高,一般出版社不愿意翻譯中文圖書,中國大陸也極少把本社圖書譯成英文來印刷。*要力石:《謀劃出書》,第167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時會見李洱,因為他的《花腔》《石榴樹上結櫻桃》等書在德國的反響,默克爾把李洱小說的德譯本作為禮物贈送給中方領導人?!爸袊≌f節(jié)奏慢,動作少,缺乏鮮明個性”,西方出版商和翻譯者把著眼讀者放在首要位置,認可帶有明顯俗套加上異國情調(diào)的“簡譯”、“快餐”,盡管英國企鵝出版社在泰晤士河畔搭起了蒙古包,澳大利亞企鵝社在墨爾本召開游牧文化研討會,美國企鵝社在洛杉磯舉辦讀書演講會,但英文版《狼圖騰》估計只賣了1萬冊。*〔德〕伯特蘭·米阿拉雷:《中國小說閱讀在西方》,第47-49頁,《神州交流》(澳門)第九卷第二期,2012年4月。葛浩文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將信息、情感、形象等融化在流暢自然的譯文中,“明顯有一個從原文中心向譯文本和譯文讀者傾斜的變化。”*〔德〕呂敏宏:《葛浩文小說翻譯敘事研究》,第231-232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深入理解原文,重建小說的英文文本。反面例子中,也有惡意地篡改,無知又無畏地趨奉、迎合或刪節(jié),很多情況下把原作“翻譯”成極端淺薄無聊,甚至是南轅北轍的低劣之作。

翻譯作品抵達世界文學語境的途徑

1895年,第一個具有世界文學意識的諾貝爾獎在瑞典創(chuàng)立。文學獎授予“在文學方面創(chuàng)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人類開始思考和尋求文學的世界標準。藉助翻譯作品,廣為借鑒,深刻認識本民族文學特質(zhì)及其在世界文學總譜系中的位置,并有可能實現(xiàn)對自己民族文學的揚棄和嬗變。瑞典學院終身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常務秘書賀拉斯·恩達爾的觀點引人深思:每個民族都按自己的概念去理解勾畫世界文學,所謂中立、統(tǒng)一、共享、匯流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但是邁向世界文學共同體為大家描繪了另一圖景,它正在逐漸成形,翻譯就是它的通用語言。再優(yōu)秀的作品,如果沒有文學翻譯,不譯成異國語言,不變作異邦文學的一部分,就不會具備世界性元素供人欣賞與研判。沒有翻譯作品扮演重要角色,瑞典學院評出的諾獎得主豈不都得是斯堪的那維亞人不成?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賀詞稱,“莫言的獲獎表明中國文學所具有的世界意義?!闭潜姸唷澳缘幕怼?,使得其作品走向世界。稱之為“被國際化了的國際人才”,不無道理。諾貝爾文學獎更名為諾貝爾翻譯獎,看似戲稱的背后,有喜有憂。埃及學者薩博里·哈菲茲分析1988年馬哈福茲和24年后莫言的諾獎,前者獲獎時已77歲,國家正趨于惡化陣痛和對外關系從屬地位的屈辱中;兩人把各自的文學添加到世界文學版圖中,置于全球文化繁榮的影響下,莫言正逢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世界地位抬升,面對廣闊的前景。*引自《作家》雜志2013年第7期,第4-5頁。獲獎后的莫言,對外輸出作品版權迅速達到190個版本左右。作家屢屢獲得境外獎項,對于提振當代文學美譽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代表人物如賈平凹、閻連科、李銳、蘇童、余華、畢飛宇,童書作家楊紅櫻,科幻作家劉慈欣,法律小說作家何家泓,青春文學的韓寒等。偵探、犯罪、懸疑、動物、少兒,類型小說的社會文化障礙小,更受海外市場歡迎。1983年,鑒于巴金多部作品在法國多次刊印,為增進國際文學交流和中法兩國人民友誼做出了卓越貢獻,密特朗總統(tǒng)參加上海的授勛儀式,授予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巴金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勛章。各國以巴金研究為題的碩士博士論文共47篇,最早的是巴黎大學明興禮1947年以《巴金的生活和著作》獲得博士學位。2000到2009年,國外研究巴金專著印有8部,這還不包括僅在章節(jié)中涉及他的有關圖書。*李存光編:《巴金研究文獻題錄(1922—2009)》,第861-864、57、142-143、712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堵苟τ洝酚⒆g本五六年間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印行3次,也是金庸榮獲劍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的一個直接原因。王蒙的1000多萬字作品被翻譯成數(shù)十種語言,得益于他獨特的藝術追求和探索,個人地位、魅力以及頻繁的海外出訪也不失為其原因。法國讀者對陸文夫《美食家》的喜愛,甚至做出一桌子酒席來陪伴它的熱銷。幾乎沒有翻譯腔,跟原裝語言寫的一樣,于篇章考察詞義,以神情貫穿全文,這是深受異域讀者歡迎的譯介之道。

馬漢茂、金介甫、杜博妮、居里安、藍詩玲、葛浩文、劉紹銘、王德威,一批中外學者以研究、講授中國文學兼任翻譯家職責,致力于中國文學對外傳播。荷籍美國詩人漢樂逸在萊頓大學研究卞之琳詩歌獲得博士學位,德國漢學家吳漠汀以王蒙研究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澳大利亞學者杜博妮近50年關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表SSCI期刊論文僅次于李歐梵,她總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英譯中的顯著問題,過時的俚語、陳詞濫調(diào)、混雜的話域以及不連續(xù)的區(qū)域性用法,這些都與語言的更新問題有關。*陳吉榮:《翻譯建構當代中國形象》,第171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陳建功曾現(xiàn)身說法,小說《鬃毛》譯成法文后,他赴巴黎參加書展,一位法語讀者直言相告,譯筆太老了,是他們老奶奶那輩用的語言,讀起來不順暢,甚至讀不懂。英國漢學家藍詩玲用“糟糕”、“索然無味”評價某些圖書的翻譯質(zhì)量,美國金介甫也以“馬馬虎虎”、“低劣”來看待幾部譯本。*姜智芹:《中國新時期文學在國外的傳播與研究》,第5-6頁,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版。談到翻譯的掣肘,張煒坦言好的譯者不多,因為質(zhì)量無法過關,20年來,他推掉的外文版本有十五六部?!白罱形缓M馊A人翻譯了《九月寓言》,我請專家看后嚇了一跳,里面的翻譯有太多誤解,所以就沒有合作。”“文學走出去不要急,它是另一種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不要急于出多少語種?!?張煒:《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年9月2日。很多作品由于時代文化阻隔,即使是同一國別、民族的讀者,理解起來都困難重重。斯坦福大學教授Willia A.Lyell翻譯《阿Q正傳》時用了67個腳注,哭喪杖直譯之后,再加上長注來解釋這個舊社會喪禮上獨有的東西。如此翻譯,讀懂了中國文學,也會令域外受眾發(fā)現(xiàn)奧妙。

2002年,中國外國文學學會、人民文學出版社等聯(lián)合舉辦“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評選,共評出6部作品,與境外文壇同頻共振,去除慣性陳見或簡單對比,其意義不言而喻。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莫迪亞諾,人民文學出版社10年前曾授予其《夜半撞車》為年度最佳外國小說,莫迪亞諾致信表達謝意?!拔腋敢庹務勗谖耀@知這本書要被譯成中文書時的感受。我覺得很幸福?!苍S,這本書的中譯本,具有比法語原著更多的神秘色彩和奇特意味;這種神秘和奇特正是我在撰寫本書時想要賦予它的。”法國勒克萊齊奧2006年也以新作《烏拉尼亞》獲此獎,兩年后諾獎加身。在各種刺激中豐富自己的表現(xiàn)力,校準方向,擴大影響,成熟的語言和文學正是這樣一路走來。

中外作家的面對面交流,與讀者的現(xiàn)場互動,國際寫作計劃和圖書展覽會等活動,都是作家及翻譯作品直接走進異域文化的最佳平臺。新加坡1983年舉辦第一屆“國際華文文藝營”,全球華語作家共同探討漢語創(chuàng)作的世界疆界。白先勇與外籍同事葉佩霞合譯自己的小說集《臺北人》,再請美國人喬志高等作英譯編輯,前后歷經(jīng)五年,后來又相繼出版了法、日等譯本,被譯成德、韓、荷蘭、意大利、捷克文等多種文字。北島詩歌的英譯首先由中國人完成初稿,再由美國作家艾略特·溫貝格寫成地道的英文,有問題隨時與北島商量,北島再繼續(xù)閱讀溫貝格潤色好的譯文。這位同時把帕斯的詩由西班牙文翻成英文,還出版了《閱讀王維的十九種方式》的詩人有感而發(fā),在翻譯中產(chǎn)生變化、變形的東西很可能才是真正詩意所在的地方。如果原封不動地翻過去,沒有一點或增加或減少的損失,在另一語言中那首詩可能就不成其為詩歌了。詩歌寫作真正最有權威的可能是翻譯,比原作者還有權威。諸多舉措意在通過翻譯逐漸形成文學共同體,使全世界各民族文學日益緊密聯(lián)接,相互作用。法國批評家提出過文學作品的外國性,以之衡量能否被譯介與接受。德國本雅明翻譯波德萊爾《巴黎風光》后寫下導言,認為一部作品水準越高,就越有可譯性,哪怕我們只能在一瞬間觸及它的意義。文學展示的是一部“交織的歷史”與一幅“重疊的領土”,文學作品涵蓋的廣袤內(nèi)涵使得其進入翻譯領地時一馬當先。荷蘭作家喜歡廣義的歐陸文學概念,以便最直接地與“英語文學”形成鼎立之勢。德國和法國是荷蘭文學在歐洲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荷蘭“桂冠詩人”諾姆西·拿瑟爾說,“一個荷蘭作家如果沒有被翻譯,就等于不存在?!碑斈耆~君健向周揚和洪深提議創(chuàng)辦譯介中國文學作品的刊物《中國文學》,直接動機是身居英國的葉君健不滿國外有關中國的書籍?!罢J為國外讀者只能看到賽珍珠的《大地》所描述的貧窮落后的中國,以及林語堂筆下悠閑以及古色古香的中國形象,而不能讀到反映新的中國、新的人民的作品?!?譚載喜等主編《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積淀與視角》第328-329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吨袊膶W》和“熊貓叢書”介紹作家藝術家2000多人次,譯載作品3200篇,翻譯家付出了創(chuàng)意智慧和艱辛勞作。2001年《中國文學》停辦,對外翻譯的書刊聯(lián)動并未罷手叫停,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經(jīng)典中國出版工程都將當代作家作品的介紹當作重頭戲。2010年,在美國創(chuàng)辦英語版《今日中國文學》,作為兼職編輯和顧問委員的葛浩文寄寓希望:“將中國學者、評論家和作者的思想直接送到西方讀者面前;”“盡管中國文學仍處于‘第三世界’的地位,但即使荊棘叢生,當代中國文學仍可以以其獨特的魅力,滿足國外的讀者,啟發(fā)國外的讀者;”“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一定要雙向暢通才是?!?〔美〕葛浩文著,潘佳寧譯:《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美國的幾點看法》,見葛浩文著,史國強編,《葛浩文文集:論中國文學》,第198、204、205頁,北京,中華書局、現(xiàn)代出版社,2014。文學的海外市場,撲朔迷離面前,只有屏氣靜心,潛心修煉,才可能契合別人的閱讀口味,培育出讀者的接受期待。

哈佛大學宇文所安批評某些旅外作家因渴望“走向世界”而產(chǎn)生了一種“全球影響的焦慮”,寫作時用中文,想象中的理想讀者都是西方讀者,有意無意間揣摩其興趣好惡。*陸建德:《潛行烏賊》,第297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楊煉回憶在境外學習、傳播文化時,不愿被扣“地下、流亡”,“持不同政見之名”的帽子,瞄著西方標準怎么寫容易翻譯,容易出版,因為“西方代理人在定購中國的痛苦?!?郝振省主編:《出版文化理性研究》,第121頁,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很多走出國門的作家確實以其“傷痕血淚”之作開辟了自己的異域天地,憑原來的舊調(diào)和新學的洋腔搭建文學家園。晚年林語堂計劃回臺灣寫中文作品,向往中國的生活情調(diào),與中國的讀者再續(xù)昔日舊誼,親讀者(pro-reader)策略對于雙語作家的燒灼之痛,恐怕是內(nèi)在原因?!爸袊暮M庾骷遥仨氂形幕纳疃热フJ識西方,以平常心去思忖自己在世界的處境,才有能力寫出圓潤成熟的作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本土優(yōu)勢,敘事權力,語言競賽,母語認同,面對這個復雜的方程式,在中國文學的輸出中,至少應注意如此價值選擇:以當下性反映目前的中國生活;靠整體性展示自己多元化的全景格局;用獨特性破解簡單的西方審美觀?!敖逦淖诌€鄉(xiāng)的人,至少可以用擴展心靈視野的方式,將‘中國人的情懷’帶出凄慘徘徊的窄巷,到心智頭腦競技的世界文壇上去!”*齊邦媛:《千年之淚:當代臺灣小說論集》,第177頁,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如果某一民族文學對其他民族文學毫無興趣且無貢獻,本身又匱乏雙語和多語作家,該民族文學的生命力將會枯竭。點評歸納名家名作特征,兩個坐標系須臾不能離開,作家的民族文學空間在世界文學中所占的位置,以及作家自身在這個空間的位置,兩者都有賴于翻譯文學來支撐平衡。文學的交接、溝通,走出、進入進程中,遷移轉(zhuǎn)向,再生新發(fā),分寸與尺度,心態(tài)和技巧,機遇及平臺,作家翻譯家都要細加掂量,先適應再上路,繼而走出一條通途。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翻譯文學與漢語創(chuàng)作的世界性研究”的相關成果,項目編號:L13BWW003)

(責任編輯 王 寧)

于瑞華,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張聯(lián),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作家文學世界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數(shù)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英語學習(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固镇县| 梁平县| 海门市| 蓬莱市| 长垣县| 盘山县| 武胜县| 辽阳市| 广安市| 鄄城县| 墨江| 浦江县| 虞城县| 堆龙德庆县| 金沙县| 昌黎县| 蒙城县| 蓝山县| 庆云县| 东阳市| 扶余县| 龙游县| 石楼县| 革吉县| 汶川县| 繁昌县| 依兰县| 藁城市| 惠来县| 博兴县| 柯坪县| 安溪县| 刚察县| 富阳市| 文昌市| 海伦市| 监利县| 沙河市| 吴旗县| 九寨沟县|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