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一大段《為人民服務》念白掀開故事的序幕。
號稱藏族“趙本山”的西德尼瑪呆愣地怵在派出所,
他背著毛主席語錄,腦袋后的小辮子微微翹著,
背景墻上是碩大的“為人民服務”,對面坐著所長,
超過10分鐘的開場鏡頭,正面中景,
記錄著一個單純牧羊人非黑即白的世界觀,
故事的開始,他是一個好人,當然,
最后他也沒有變壞,變了的是這個世界。
一個單純樸素的牧羊人,從小生活在大山里,與他相伴的只有羊群和午夜里偶爾嘶吼犯渾的野狼。在他眼里,“為人民服務”是一輩子的追求,毛主席語錄的每一句都刻在心里。也正是這個扎著小辮子的中年男人,一頭長發(fā)落地后,再也找不回從前的熟稔。在他純凈的世界里很難一下子接收這個時代的其他信息,照相館的城市風光、理發(fā)店姑娘的魅惑勾引、卡拉OK的熱鬧繁華……每一樣都教他從那個單一世界中爬出來,然而,這一切來得就像龍卷風,帶走了羊群,也帶走了他。
塔洛是影片的絕對主角,他一個人便是一個世界,以他騎摩托進城為契機展開了一系列平凡卻不平淡的故事。電影的場景很少,只有派出所、照相館、理發(fā)店、卡拉OK、商店和塔洛的土窯,本是單調乏味的室內布景被燈飾、鏡子等普通的裝飾品塑造成了有層次結構的新空間。質樸的畫面被撒上燈飾折射的光點,人站在鏡頭一側,一瞬間有失重的不平衡感,但也恰是這種不平衡感,不斷地渲染著悲劇的力量。
看到理發(fā)店姑娘的那一刻,每個觀眾都如鯁在喉,明明知道是一場毫無懸念的騙局,但誰也救不了死心塌地的塔洛。他如數家珍地爆出自家羊的數量,楊措姑娘眼里的狡黠占據了鏡頭一角,而當他真的賣了羊把錢堆在姑娘面前時,又是同樣的鏡頭,同樣的笑。城市套路太深,塔洛再也回不到過去的單純生活,當一個人不再是“一個人”時 ,故事也就結束了。導演萬瑪才旦說,“這就是圍繞一個人一個身份的虛構故事,沒有原型?!边B篇的長鏡頭讓一個人足以“撐滿全場”,有人說它荒誕,也有人說冗長,但私以為這就是導演要表達的這種黑色幽默,過濾掉多余的色彩和累贅的故事,簡單純凈的是人,復雜陰暗的也是人,這個世界有時候就是非黑即白。
要么好人,要么壞人。黑白電影所代表的正是塔洛的世界觀,也是這個世界最初的模樣。交錯的黑白畫面加上悠遠的固定長鏡頭,十分考驗演員演技,觀眾乍看會有那么一瞬間覺得很悶,但悶過之后慢慢走近塔洛這個人,發(fā)現鏡頭語言在無限加粗他的焦灼與失措。藏區(qū)之大,容不下這個執(zhí)著的牧羊人,鏡頭之長,裝不下稍微變復雜了的世界,甚至所有人口口聲聲說文化是包容的,卻連一個人的信念都容納不下。從半首拉伊,到學會三首無人傾聽,塔洛失去了愛情,也埋葬了人生。
影片結尾時,塔洛默不作聲地從包里掏出最開始買的雙響炮,緊緊攥在手里……我們所引以為傲的現代文明不斷啃食著這個單純的牧羊人,直到把他吞噬。理發(fā)店的鏡子讓塔洛和楊措學會窺視彼此,也在最后戳穿泡沫一般的愛情。驅逐狼群的雙響炮不僅成為孤獨牧羊人的陪伴者,也是他的陪葬品。小辮子是塔洛身份的象征,而在經歷騙局后,他連自己的身份都找不回來了,更不確定自己到底還是不是個“為人民服務”的好人。片中的隱喻可能不只這些,有太多琢磨不透的悲歌和你想不明白的游戲規(guī)則。
如果你留心會發(fā)現片中好多次文字都是反的,最開始有懷疑過是拍錯了角度,后來才明白是鏡子這個“重要角色”帶來的效果,正與反,黑和白,自在人心。孤獨對于塔洛來說早已習以為常,而想要結束孤獨卻被孤獨終結的他看起來如此悲涼。結尾爆發(fā)后的戛然而止讓人無所適從,就像塔洛名字的藏語意一樣,讓人想逃離,但也如這個名字一般,即便電影散場,我們可以走出來,塔洛依然停留在黑幕之前那一瞬間,無處可逃,這,或許就是屬于他的命運與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