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要:本文主要對山東省章丘市漯河崖村、三德范村"扛芯子"儀式的田野調查進行梳理,并客觀地從儀式過程、參與人員、樂器配置及芯子道具等各方面進行淺描。該文的寫作,將由小見大,通過儀式看文化存亡,將人們的意識提升到對非遺的保護中去。
關鍵詞:“芯子” “單芯子” “轉芯子” “祈?!?/p>
筆者生于山東省章丘市,這樣的身份有利于對家鄉(xiā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芯子”進行田野調查。來自家鄉(xiāng)的藝術形式,利于筆者用“局內人”“局外人”的雙重視角來參與、觀察。
章丘“芯子”有其獨特的現(xiàn)實價值、研究價值和美學價值,“芯子”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還促進了章丘的特色文化發(fā)展。這種類似于雜耍的藝術形式也為雜技領域提供了寶貴資料。章丘“芯子”表現(xiàn)了一種力量與靈巧的結合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筆者在此以漯河崖“單芯子”、三德范“轉芯子”為主要調查對象。
一、正文
(一)何為“芯子”?
章丘“芯子”是扮玩活動中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因為酷似蠟燭臺上的燈芯而得名?!翱感咀印钡钠鹪磁c當地的民間祭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靶咀印被顒右话闩e辦于每年的年后至正月十五期間,早期甚至會延至二月二。據民間藝人描述,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顫轎”——即“掂轎”的啟發(fā)。起初人們?yōu)榱似砬蠹椋砬髞砟觑L調雨順,也是為了過去一年的好收益娛樂一番。人們將扎好的男女兒童玩偶扮成神話傳說中的神仙形象,在鑼鼓聲中,向寺廟或祠堂進發(fā),到達目的地后,燒香磕頭跪拜,然后扛著這些玩偶進行表演。后來人們?yōu)榱嗽黾踊顒拥挠^賞性,改為將5-9歲男女兒童裝扮成神話中天神的形象,扎制在鐵桿或平臺上,由40歲左右的青壯年抬起,隨著鑼鼓隊的鼓點邊走邊顫邊扭,被扎上的兒童也會伴隨抬桿人的韻律擺動。這種方式的出現(xiàn)也增加了這項藝術形式的驚險程度。
“扛芯子”是集樂、舞于一體的一種表演形式,表演時樂、舞齊上,舞隨樂動?!靶咀印钡谋硌輧热荻嗳Q于戲劇情節(jié)及神話故事,由于人物多少、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為“桌芯子”“轉芯子”“扛芯子”“車芯子”“單桿芯子”等類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章丘市辛寨鎮(zhèn)漯河崖村的“單芯子”以及章丘市文祖鎮(zhèn)三德范村“轉芯子”。筆者也是以此為代表對“芯子”文化進行梳理。
(二)正月初七漯河崖村“扛芯子”
漯河崖“芯子”為“單桿芯”。一架“芯子”由一名身強體壯的成年男子演員,一名兒童演員及一副鐵芯架、綁帶及裝飾物等組成。鐵芯架由座叉、花桿和站叉組成。座叉象個挎籃背心,套在成年演員身上,用綁帶扎穩(wěn),花桿和座叉是連接在一起的,從脖后拐至右肩上方,芯子架穿于衣服里面,外面則看不到芯子架。兒童演員(即“芯子”),化妝完成后(當地人稱為“滌臉子”),用布條將其雙腿綁住,并固定在站叉上,所以小演員只能靠擺臂來表演,固定以后再把衣服套在站叉外邊,最后把站叉連同演員卡在已經穿好衣服的成年演員的座叉和花桿上。座叉綁在衣服里面,看起來就像將小演員頂在頭頂,像燈芯一樣。表演由二人協(xié)調完成,邊走邊舞,扛者在下走著類似于秧歌的舞步,“芯子”在上做著各種與演出角色相關的動作。
芯子角色有李清照、白蛇、穆桂英、皇帝、還珠格格等。小演員也會做出李清照讀書,穆桂英舞劍等動作。
一般“芯子”隊伍由鑼鼓隊開頭,其后跟“芯子”,再后跟“下腳”(所謂下腳,其意是步行、腰鼓隊、秧歌隊、旱船、舞獅、舞龍、大頭娃娃、丑角扮笑等)。
筆者于2015年2月25日去往漯河崖村采訪,通過采訪鑼鼓隊老藝人“侯俊禮”“候騎志”等人得知,他們所使用的鼓點有兩種:《九龍翻身》(來自章丘扁鼓)、《義趟》。不使用鼓譜,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樂器有:鼓、鑼、镲、鉉子。儀式開始時以鑼起步,其他隨之,一直保持合作狀態(tài)?!毒琵埛怼酚糜诳沼鄷r演奏,《義趟》則是配合扛芯子演員踩點使用,在芯子表演行進過程中,一直采用《義趟》演奏,聽鑼而變,繞村而行。
下為《九龍翻身》鼓譜,來自于“章丘扁鼓”:
(三)正月十五三德范村“轉芯子”
筆者分別于2015年正月十五以及2016年正月十四對三德范“芯子”進行田野調查。民間老藝人張世聰說:“傳說轉芯子源于明末清初,是垛莊鎮(zhèn)南明村民間藝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后來三德范村民間藝人到南明村走親戚,將此藝術學了回來?!苯涍^幾代民間藝人的革新,使其日臻完善?!稗D芯子”又分為“單轉芯子”和“雙轉芯子”兩種。
三德范是濟南第一大村,僅本村人口已達到7000多人,通過對三德范村的采訪,筆者發(fā)現(xiàn)三德范村民還保持著對“芯子”的熱情,所以三德范存的“芯子”以及其他雜耍形式豐富多彩。三德范分為十條巷,每個巷都各自組成一支完整的隊伍,表演時由自己的巷子拉到村中心的廣場一起表演,每個巷都有各自的特色,每巷出至少兩臺“芯子”。此次前去經三德范辦事處馮主任介紹,筆者對三德范村太平巷的“芯子”隊伍進行了采訪,太平巷隊伍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德范芯子不同于漯河崖一人扛一臺芯子固定直到活動結束,三德范則只有小演員是固定的,抬芯子的人根據芯子大小有四人、八人之分,且在隊伍行進過程中會不停的換人。一架芯子上的小演員或左右、或上下兩個,太平巷的芯子扮演的分別是“三陽開泰”和“青蛇白蛇”。小演員可根據角色的不同,手持各種如劍、彩綢等道具。芯子演員角色不同化妝也會有不同,妝扮應與山東呂劇有關,化妝的村民則是呂劇團業(yè)余演員。
據《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介紹:
“轉芯子”的“抬桿”是用粗細均勻、彈性好,長約6米左右的鮮木制作的,鮮木直徑約16cm左右;兩端安裝扶手,桿身用彩綢包扎?!稗D盤芯子”主要有抬桿、轉盤、雙芯鐵架。鐵芯架呈十字形,由橫桿和豎桿組成,橫桿長度在1.2米左右,中間部位有個能轉動的圓圈(現(xiàn)加用軸承),套在豎桿的中間部位,左右可各固定一個演員,豎桿高度在1米左右,頂部用花、草等物裝飾,下邊鑲固在轉盤面的中心位置。轉盤面的直徑在1.5米左右,底面固定在雙芯鐵架上。
“轉芯子”表演形式集樂、舞于一體。表演時舞隨樂動;鑼鼓聲勢要大,節(jié)奏與抬桿顫幅一致,“抬桿者腰稍弓,腿稍彎,慢步輕搖,抖動抬桿上下顫動,小演員雙手持彩綢等道具隨顫動同舞。春寒料峭,和風獵獵,彩衣飄飄,稚面映輝,遠遠望去,活像從天而降的仙子,煞是好看”。有的小演員還可以在架子上做倒立、翻跟頭等驚險動作。還有的芯子表演一些風趣、滑稽驚險的內容,如《王小趕腳》是經常表演的節(jié)目:
“二姑娘”和“王小”被固定在一個裝置的兩端,二姑娘的道具是驢,扮相是“二姑娘騎驢”,王小的扮相是頭戴鴨咀氈帽,身穿藍褂白褲,手持馬鞭。表演時,王小在裝置上行走,推芯桿轉動,身體前傾,高步慢走,與二姑娘不時交流眼神,時而仰起頭喊一聲“駕”,手中馬鞭一揮,二姑娘一手拍驢屁股,一手勒動驢頭猛一抬,芯子轉動速度加快,王小順勢翻個跟頭,一套連貫動作配合默契。
隊伍由鑼鼓隊開頭,其后為下腳,后跟“轉芯子”、秧歌隊、龍燈。鑼鼓隊由大鼓、鑼、鈸、小鑼組成。由鼓起步,其他樂器隨之,聽鼓變化而即興變化。其采用的鼓譜是《咚咚鏘》,在芯子中只使用這一首來回循環(huán),中間會有稍許變化,有鼓譜存留,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27歲新一代演員高帥告訴筆者:“我們沒有專門拜師學習,自小在每年舉辦活動期間慢慢就學會了”。值得注意的是漯河崖村用于“芯子”儀式的《九龍翻身》譜,在三德范村卻是用于喪葬儀式。采訪的老藝人說這就是祖上傳下來的規(guī)矩,并不知其因。
村內經常用的鼓牌名叫《冬卜匡》,鼓譜如下:(行進中即興加花無法統(tǒng)計)
二、非遺保護的意義與局限
漯河崖參加2015年演出的主要人員名單如下:
三德范太平巷參加2015、2016年演出主要人員名單如下:
三德范(附:1:扛芯子者及下腳人數多且隨時替換無法進行細致統(tǒng)計;
2:鑼鼓隊無明確分工,每人每種樂器都會打)。
通過實地考察的表格對比,不難看出漯河崖鑼鼓隊年齡偏大。芯子隊,扛芯子為45歲左右的青壯年(官方統(tǒng)計是40歲)。上芯子兒童為7至9歲。而筆者通過采訪得知,現(xiàn)今鄉(xiāng)里的熱情度在下降,年輕人會玩的較少,上芯子一般是由5至9歲體重大約50斤左右的兒童擔任,且每一兩年就會替換新的兒童演員。
據老藝人講述:“現(xiàn)在找個上芯子的孩子太難了,第一:現(xiàn)在每個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當作寶貝的家長大部分都不愿讓孩子上芯子。第二:符合年齡、體重的孩子,還要有膽量。筆者采訪時就看到有兩個已經裝扮上的4歲的小演員因為害怕臨時怯場。情急之下找來有經驗,但是已經超重的孩子救場,無疑這樣稍大一些的孩子對底座來說也是很大的考驗。
反觀三德范的傳承還是比較完善的,村民的自覺性與參與度都很高,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至三四歲的兒童都在積極參與,從十幾歲到五十歲人員已然成為主力。筆者剛進巷時就看到大扁鼓旁邊,有一個三四歲的兒童正由其家長抱著趴在鼓邊跟著節(jié)奏打鼓。筆者在三德范芯子儀式中學習了演員化妝,在儀式進行時也參與到鑼鼓隊中,分別學習了鼓、镲。筆者發(fā)現(xiàn)三德范現(xiàn)在的鑼鼓隊、芯子隊已經由老人慢慢承接給十幾歲到三十多歲之間的青壯年接手主辦,老藝人負責照應全局,具體的演出由年輕人承擔,這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的傳承。傳承的不僅僅是儀式的本身,更包含了這個村莊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信仰,對娛樂和祈福的信仰。但三德范張江主任告訴筆者,三德范“芯子”近年來出現(xiàn)也減退之勢,雖然筆者看到的是繁盛景象,但數據統(tǒng)計,孩子和婦女有開始變?yōu)橹髁姷内厔?。村委班子也在努力探索怎樣保證這項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筆者作為局內人參與其中,感受到村民對過去一年的感恩以及對未來一年的憧憬。同時作為局外人,筆者也發(fā)現(xiàn)這些文化的脆弱性。筆者試著分析兩地出現(xiàn)衰弱的原因。
(一)從民間傳承說起
現(xiàn)在村民為了生活得更好,獲得更多的利益,年后便立即進入新一年的工作。再者,國家的農村城市化轉型,村民被迫打亂分隊,集體搬進樓房,相應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發(fā)生轉變。城市化轉型對鄰里關系,傳統(tǒng)文化是有傷害的。當大家都進入一種奔城市化的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追求的便不再是那一畝三分地的產值,出去打工變成了新潮。其次,筆者認為農村的鄰里感情文化是承載“芯子”的根基,是滋潤“芯子”文化的水源。
農村向城市的轉型,滋生了村民都想變成城里人的渴望,追求自身生活質量的提高,卻忽略了鄰里關系的建立,使得新一輩村民鄰里之間的情感隨之淡薄。村民本身欠缺保護文化的意識,沒有看到“芯子”文化的重要性。自然不再依靠土地生活的村民,在這種快節(jié)奏生活的影響下,也就沒有空余時間來娛樂、祈福。
(二)從政府保護出發(fā)
章丘市政府近幾年來也對這項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保護,使得“芯子”從民間提高至政府高度,并成為章丘的身份象征,對外的符號,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文化手段,近年來已然出現(xiàn)“龍山黑陶”“章丘大蔥”等芯子角色。自此“芯子”表演不再是單純的祈?;顒?,反而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
政府通過給芯子隊撥款、給芯子演員一定的酬勞、提供場所號召演出等一系列扶持計劃來進行保護。但政府這種保護方式并沒有促進“芯子”的傳承和發(fā)展,這樣的用心良苦甚至產生了反作用。以前村民扮“芯子”資金來源為村民集資,以及表演時從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討來的彩頭,置辦的行頭歸集體所有。自從村民開始依靠政府組織和引導,村民不再集資,感覺這項活動不是自己村的責任,而是政府的責任。村里原本的組織者卸下肩膀上的擔子,誰也不想再承擔,就這樣村民自行組織意識漸漸消退。如此的保護,直接導致2016年筆者無緣再見漯河崖“芯子”。
三、結語
這種傳承了百年的祈?;顒硬]有屈服于“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在這場災難結束后,又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勢頭興起,而如今,卻在這樣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和平年代下幾度停辦,在筆者看來是如此的可悲、可嘆!民俗文化原來是如此的脆弱,有時甚至經不起一點改變!
筆者時常想,若干年之后,當村民不再為吃、穿、住而發(fā)愁時,會不會驀地想起自己文化的根——這份來自祖先的慶豐收的本能——即使混住在城市里也可以證明是同村人的身份符號,是這個村落區(qū)別于其他村落的文化根基。活動的停辦看似僅僅是肩膀上卸下了這份來自慶祝、同樂、祈福的信仰,但是除此之外,村里的人好像也沒什么能夠證明身份的了,而這個村也并沒什么特別之處了。
參考文獻:
[1]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2]山東省章丘市文化館編.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內部資料)[Z].2007年4月.
[3]山東省章丘市文祖鎮(zhèn)三德范莊志編纂委員會編.三德范莊志[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