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 李萌
摘 要:我國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重視“從負到零”的預防任務,很少關注中職生“從零到正”的發(fā)展任務;中職生需要積極的目標,幸福的生活;通過主觀幸福感提升教育,扭轉中職生負性的思維方式和不良的價值觀念,有利于中職生抵御生活中的種種負面事件,更好的應對自我的負性情緒,有利于促進中職生個體的發(fā)展;幫助中職生樹立追求幸福的理念,對于中職生群體意義重大。
關鍵詞:中職生;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提升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48-01
近年來,主觀幸福感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外對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并且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我國也越來越關注國人的幸福程度,央視系列街坊調(diào)查“你幸福嗎?”更是在全國引發(fā)了關于幸福的探討。
中職生一般指的是在中職學校念過書或畢業(yè)的學生。本文提到的中職生含義,一般指的是在職業(yè)高級中學(簡稱“職業(yè)高中”)就讀的學生,這類學生更多的是從初中畢業(yè),并被職業(yè)高中錄取,其年齡與普通高中生相當。這類中職生群體相對于其他的青少年群體,是心理問題更多的群體,是主觀幸福感相對教低的群體。
一、主觀幸福感含義
想要培養(yǎng)和提升中職生的主觀幸福感,就必須對主觀幸福感有著正確的把握和理解,否則中職生主觀幸福感教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隨著對主觀幸福感的進一步深入,國內(nèi)研究學者多采用Diener(1984)的觀點,該觀點認為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jù)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zhì)量所作的整體評價。它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zhì)量的一種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shù)[1]。
主觀幸福感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基本成分。認知成分為生活滿意度,它是個體對自己生活質(zhì)量的認知評價,包括一般生活滿意度和具體領域的生活滿意度,如家庭、環(huán)境等。情感成分是個體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包括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
二、提升中職生主觀幸福感的迫切性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素質(zhì)教育的推進,中職教育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為我國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同時,中職教育培養(yǎng)的技能型人才在心理特征方面存在著特殊性,并且出現(xiàn)了心理特征偏離常態(tài)的現(xiàn)象,并嚴重制約了其培養(yǎng)對象——中職生的心理發(fā)展[2]。
中職生的年齡一般都是在16歲至18歲之間,他們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中考失利而不得不選擇在中職學校就讀。很多人有著“沒辦法,只要有書讀就行”的消極態(tài)度,他們對這個社會的認知更多的是灰色的,是不好的[3]。
在以往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的是關注于對中職生異常心理的調(diào)整與預防,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只是解決中職生的心理問題,卻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對中職生個人身心發(fā)展的幫助。我國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重視“從負到零”的預防任務,主要是幫助中職生克服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及其產(chǎn)生的行為問題,卻很少關注中職生“從零到正”的發(fā)展任務,這也是對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旨的背離。在中職生群體中樹立追求幸福的理念與人生態(tài)度,通過主觀幸福感教育,扭轉中職生負性的思維方式和不良的價值觀念,有利于中職生抵御生活中的種種負面事件,更好的應對自我的負性情緒,有利于促進中職生個體的發(fā)展,幫助中職生樹立追求幸福的理念,對于中職生群體意義重大。
中職生的心理問題是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中職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臨著種種的不利處境,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幫助,他們更多的掙扎在自卑和失落的境地之中。中職教育作為我國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龐大的受眾群體,但是這一群體卻比其他群體體驗到更多的挫折和不幸福,他們迷惘,他們無助,他們認為社會不公,他們往往把自己認定為失敗者。我們需要對中職生有著更多的關注,他們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會讓中職生承擔了重要的責任,卻很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有幸福生活的權利。
三、提升中職生的主觀幸福感策略
一般來說,對于中職生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從客觀角度來講,要將主觀幸福感教育融入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中,將主觀幸福感的培養(yǎng)與提升融入到學校心理咨詢活動中;與此同時,要努力轉變以往心理輔導中只重預防和糾正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忽視學生的個人身心發(fā)展的做法,要在心理輔導中加入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理念,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有獲得幸福的能力;要加強中職生規(guī)律性的鍛煉,如每周多上幾節(jié)體育活動課,將幸福觀念引入體育訓練活動中;在主觀幸福感輔導活動課中引入如何幫助中職生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因素。對于中職生來說,人際關系不良是導致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另外的一個重要誘因,而良好的人際關系則會增加中職生群體的自信心,讓他們生活在充滿愛和互助的空間里,也有助于他們主觀幸福感的提升。
其次是從主觀方面入手,首先,應努力糾正中職生的人格偏差,引入正確的幸福理念和行為方式,幫助中職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要幫助中職生樹立一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通過主觀幸福感提升教育幫助中職生建立正確的認知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態(tài),要讓中職生主觀上感到他們的人生快樂幸福多于痛苦不幸,拓寬中職生的眼界;最后,通過提升中職生的主觀幸福感也有助于中職生自尊水平的提高,而較高的自尊體驗又對幸福感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中職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中最主要的就是自卑問題,要讓他們學會接納自己,學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學會不斷超越和提高自我。
四、結束語
對中職生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對改善與預防中職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幫助巨大,中職生很多心理問題與其主觀幸福感缺失密切相關,關注于中職生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2]高光華,馬翠英.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述評[J].學園,2013,21.
[3]劉聲揚.談中職生的心理健康[J].貴州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