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鵬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把“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確立為我國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新目標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內(nèi)容。一個法治國家必然具備一個法治社會,一個法治社會必然由信奉法治的公民組成。而在我們這個具有“人治”傳統(tǒng)精神的國家,想要公民轉(zhuǎn)而信奉“法治”,是無法僅僅靠國家的號召來完成的。在國家大力引導的同時,最重要的是需要作為執(zhí)政者的黨員領導干部帶頭信仰法治,以自身言行來率先垂范,黨員干部率先樹立起法治信仰,將是我們建設“法治中國”征程的起點。
[關(guān)鍵詞]黨員干部;法治信仰;法治思維;法治中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284
1法治中國的實踐前提是法治信仰的確立
美國著名法學家哈羅德·J.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中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狈ㄖ伪仨毐恍叛隹梢詮暮芏嘟嵌日f,而本文取的角度是實踐、思想和行動三者的關(guān)系。
我們經(jīng)常說“實踐第一”,也經(jīng)常說“思想領先”,似乎看起來是互相矛盾,其實不然。所謂“實踐第一”,是在認識論的意義上,就認識和實踐的關(guān)系而言的,其基本含義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唯一源泉,人的一切認識都來源于實踐。所謂思想領先,是在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意義上,就思想和行動的關(guān)系而言的,其基本含義是:思想支配行動,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認識與思想是含義有所不同的兩個概念,但由于二者都屬于精神、意識的范疇,思想中包含著認識。實踐和行動也是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的兩個概念。“行動”是人為實現(xiàn)某種目的而具體地進行活動。行動只具有主體能動地作用于客體這一層含義,而實踐既包括人對客觀事物能動的改造,又包括客觀事物對人感官的刺激,是主觀與客觀、物質(zhì)與精神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zhuǎn)化的橋梁、中介。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實踐才能成為認識的來源,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形成對外部世界的思想反應。因此,在某一具體問題上我們可以說實踐產(chǎn)生思想,思想決定著行動。信仰屬于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xiàn)形式,信仰是人的信任所在、價值所在、崇拜所在、行為所在,信仰不只是精神層面的事,同時也指揮著人在實踐中的行為。因此,信仰既有思想屬性,也有實踐屬性。
法治信仰是認同、尊敬、依賴法治,賦予其神圣性并奉為最高行動準則的一種思想。自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以來,通過35年來的法治實踐的不斷探索,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實踐給我們的反饋是迫切地需要在思想上真正具備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迫切呼喚法治信仰的樹立。法治中國的建設目標需要具體的法治行為去實現(xiàn),而這些法治行為需要人的法治信仰的指引。因此,無論從實踐反饋還是從行動需求來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具有法治信仰。以法治的信仰營造出法治的氛圍,普及法治的意識,引導法治的行為,是實現(xiàn)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經(jīng)之路。
2法治信仰確立的前提是黨員干部先行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屬于個人的思想范疇,既是主觀的思想,在時間上就要有個過程,在范圍上也會有個先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時,也只是有一部分先進的有識之士率先認同、接受、傳播、影響,帶動一個又一個不同層次的人,才逐步使共產(chǎn)主義信仰在中國生根發(fā)芽。現(xiàn)在,我們要在一個具有傳統(tǒng)“人治”精神的國家搞“法治中國”建設,這種建設最終需要的是全社會法治信仰的確立,但法治信仰卻不可能全體成員同步確立,必然會有先有后,也不可能從下而上確立,而只能從上而下確立。因此,首先要有一部分人帶頭在思想上真正認同法治,奉行法治,信仰法治,這部分帶頭人,只能是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
習近平主席2015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diào),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guān)鍵少數(shù)”,提出黨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樹立法治信仰。心理學中有個名詞“權(quán)威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并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經(jīng)濟學中有個詞“示范效應”,即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要受周圍人們消費水準的影響,其特點是感染、播散、仿效。當這兩種效應同時應用到社會心理學中,就會使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有一定權(quán)威的人的言行具有強大的引導、示范和暗示作用,而黨員領導干部正身處其中。王安石說:“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敝袊騺碛小懊褚岳魹閹煛钡膫鹘y(tǒng),民眾總是向官員看齊,要民眾尊法,他們首先看官員能否遵法,如果官員以身作則,民眾自然而然也慢慢地遵守法律。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法治軌道上促進改革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要靠黨員領導干部去組織、去推動,需要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法治素養(yǎng)有一個大的提升。領導干部作為依法治國的引領者、示范者,自身帶了頭,就能以上率下,帶動全體人民弘揚法治精神,積極投身法治中國建設。
3黨員領導干部法治信仰培育路徑
樹立法治信仰,重要的是要理順思想,要從主觀能動上去樹立,所以,需要黨員干部從自身思想行為上來入手。同時,作為個人,也有自身人性弱點,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這些弱點會被國難危機壓制,但在和平時期,這些人性弱點就會爆發(fā)出來,若自身沒有很強的自律性,再沒有適當?shù)谋O(jiān)管和約束就會危害自身和國家。這也是為什么戰(zhàn)爭年代,我們的先輩拋頭顱灑熱血也要守住心中的馬列主義信仰,而在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卻有的黨員干部廉潔奉公,有的貪贓枉法。因此在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外還需要一定的外部約束,所以我認為,在現(xiàn)階段黨員干部法治信仰的培育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3.1主觀方面
(1)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熟悉法理,知法懂法。2014年中組部干部監(jiān)督局在分析違法犯罪的多名原領導干部反省材料后發(fā)現(xiàn),81.4%的人認為自己犯罪與不懂法有關(guān)?!霸诜ㄖ我汛_定為黨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領導干部不學法、不懂法,有的連基本法律常識都不知道,怎么能當好領導?怎么能保證不出事?因此,黨員干部樹立法治信仰,起碼的前提是知法懂法。作為人民公仆的黨員領導干部,必須重視學習法律、熟練掌握法律。雖然沒有必要對每部法律條文都爛熟于心,但一定要認真學習掌握法理,對與自身工作密切相關(guān)的法律必須熟練掌握。對分管領域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要做到“通”,對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法規(guī)要做到“精”,搞清楚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應為的當如何為。黨員領導干部要增強學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學法的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
(2)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敬畏法律,遵法守法。法律權(quán)威要靠人民維護,法律的權(quán)威源自人民的內(nèi)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nèi)心里”。“為政者須率先奉法”,領導干部的是否“奉法”,對其他社會成員是潛移默化的示范。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守法用法,是社會公眾尊法守法用法的前提條件。尊法,是規(guī)范權(quán)力運用的前提??倳浿赋?,各級領導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規(guī)定我們怎么用權(quán),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知曉為官做事的尺度。每個黨員領導干部都應自覺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堅決摒棄任何形式的徇私枉法,杜絕各種突破法律規(guī)則、搞“法外開恩”的“變通”,絕不容許以身試法、知法犯法。中國古代,有眼光和智慧的政治家已經(jīng)意識到,官員這個“關(guān)鍵少數(shù)”是否尊法,決定著國家的命運?!罢苏呦日海扇苏呦嚷杉骸?,領導干部帶頭守法用法、秉公執(zhí)法,權(quán)力嚴格在法律劃定的軌道之內(nèi)運行,將示范帶動民眾守法用法。明朝大儒方孝孺說:“有所畏者,其家必齊;無所畏者,必怠其睽。”常懷敬畏之心,使遵紀守法成為一種自覺行動,方能行穩(wěn)致遠。
(3)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樹立法治思維。在知法懂法,熟悉法律的前提下,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樹立法治思維。習近平同志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的能力”。樹立法治思維,客觀上要求增強法治意識?,F(xiàn)在,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權(quán)壓法。這種“有法制、缺法治”的現(xiàn)象,是導致一些地方和部門工作水平不高、矛盾問題頻發(fā)的重要原因。領導干部只有增強法治意識,遇到問題時才可能運用法治思維。樹立法治思維,還需要具有規(guī)則意識。法律就是規(guī)則,法治就是規(guī)則之治。在法治社會,一切行為都要以法律為準則,一切矛盾糾紛的解決也都要以法律為標準。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守法律的規(guī)矩,不能把自己放在法律規(guī)則之外,要做“規(guī)則是用來遵守”的典范,而不能做“規(guī)則是用來打破”的示范。時時以法律規(guī)則約束自己,才能慢慢具備法治意識,最終才能使法治思維成為必然。
(4)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要有底線意識。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jīng)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興一利必生一弊”,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社會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道德滑坡、誠信缺失,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們底線觀念的喪失。黨員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quán)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把依法依規(guī)作為一種自覺行動,一種本能行為。在工作中盡可能運用法治手段,少用行政命令,要堅持在法律框架內(nèi)思考和解決問題。帶頭遵守法律、執(zhí)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huán)境。領導干部尤其是單位部門的一把手,如果缺乏權(quán)力的邊界意識,把長官意志當作“圣旨”,把法律法規(guī)、紀律規(guī)矩當作可捏可玩的橡皮泥,手無戒尺、心無敬畏,就很容易出現(xiàn)拍腦袋項目、勞民傷財工程。形形色色的權(quán)錢交易、貪污腐敗也往往從權(quán)力的脫韁中滋生。
(5)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黨員領導干部的言行是人民的目光焦點所在,也是人民對執(zhí)政者的信任和國家未來期望的依托所在。因此領導干部手中的權(quán)力不僅是政治責任,也是法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必須把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作為履職盡責、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絕不能恃權(quán)而驕,置身于法律之外。黨員領導干部作為保障法律施行的重要力量,必須始終對法律這個“國之重器”保持敬畏之心,再忙不能忘法、再急不能違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絕不能隨心所欲、繞法而行。
(6)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推進司法公正。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言:“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危害大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是忽視法律,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決,卻是毀壞法律,是污染了水源?!狈墒墙?jīng)由執(zhí)法司法活動作用于社會的。司法活動是保證法律公正的最后一道關(guān)口,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壞作用。有能力對司法公正產(chǎn)生干擾的人,都是一些手上有權(quán)力的黨員領導干部,因此要推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度必須要由黨員干部、權(quán)力機關(guān)、執(zhí)法人員嚴格執(zhí)法并帶頭遵守法律,帶頭捍衛(wèi)法律尊嚴。
3.2客觀方面
黨員領導干部除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去樹立法治信仰外,還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輔助約束,協(xié)助修正在樹立法治信仰、走法治化道路上會出現(xiàn)的偏差。
(1)懼于法治。法治信仰需要對法治有敬畏心,但在敬畏心還沒形成前,不妨先對其具備懼怕心,因懼怕而不敢違反法治也不失為一時之法。法治的要義在于權(quán)責一致,有多大權(quán)力就必須承擔多大責任,誰行使權(quán)力誰就必須承擔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法治不僅是規(guī)范也是保護,既限制權(quán)力,防止權(quán)力被濫用,也通過設定法定責任,杜絕因無限權(quán)力而引發(fā)無限責任問題。法律的實施后果作為法治進程的反映,直接影響民眾對法律的信仰和忠誠度,因此必須重視法律事實后果的考量。黨員干部不同于普通群眾,因為其手中的權(quán)力,使得他在違法時危害的是一地之發(fā)展,一方之百姓,破壞力巨大。因此,必須要以輔以嚴厲的處罰措施,使得他違法的成本極其高昂,而不敢違法。以超高的違法成本造成對違法的恐懼之心。
(2)拘于法治。前文說法治的要義是全責一致,擁有權(quán)力必須要承擔對等的責任。這個責任怎樣賦予,怎樣監(jiān)督?賦予和監(jiān)督應該還是通過法治來進行。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透明是保證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敗最有效的舉措。法治是規(guī)則之治不是權(quán)力之治,因此法治的公開性也是其特點之一。法治的公開性會客觀要求增強民眾的立法參與、執(zhí)法監(jiān)督和違法輔助問責,而這些外部約束有利于黨員領導干部樹立法治信仰,實踐法治行為。要想黨員領導干部拘于法治還要把能不能遵法守法和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內(nèi)容,把法治素養(yǎng)作為干部德才的重要內(nèi)容。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nèi)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睂︻I導干部推進法治建設實績的考核制度進行設計,探索建立對黨員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干部實行述職述廉述法三位一體的考核制度,對個人學法守法情況、重大事項依法決策情況、依法行政或公正司法情況等考核結(jié)果運用作出相應規(guī)定。這種考核方式必將把黨員領導干部的行為規(guī)范在法治框架內(nèi),進而從側(cè)面協(xié)助慢慢樹立法治思維和法治信仰。
參考文獻:
[1]詹姆斯·N.羅希瑙.沒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與變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5]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6]朗·L.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鄭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7](日)川島武宜.現(xiàn)代化與法[M].王志安,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8]索國興.中國框架下法治信仰的確立[J].法治博覽,2014(2).
[9]熊英.“法治中國”的主體信仰維度[J].學習與實踐,2013(12).
[10]姜明安.如何使法治成為國民信仰[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3).
[11]魯春霞.培育法治信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J].前線,2014(2).
[12]《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編寫組.《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