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摘 要:民間工藝美術是組成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工藝為有趣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美的色彩。社火馬勺臉譜則是一種起源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將社火臉譜藝術與民間器具相結合的民間工藝美術,是三秦民間所獨有的工藝美術作品。社火馬勺臉譜既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又充滿浪漫神奇色彩,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淵遠文明,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本文立足新時代,以社火馬勺臉譜為例,展開對民間工藝美術保護及傳承相關問題的研究,以期推動我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
關鍵詞:社火馬勺臉譜;民間工藝美術;傳承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1-0167-02
一、民間工藝美術的產生和特征
民間工藝美術這一名詞在古籍中并沒有記載,它來源于日本詞“民藝”,最早起源于柳宗悅的《工藝文化》中。但兩者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按照柳宗悅提出的“民藝”的特征來說,“民間工藝美術”包含于“民藝”中,是由以農民為主的勞動者為滿足精神生活和生產勞動生活的需要所創(chuàng)造出的帶有藝術特性的作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國,從漢唐的三彩陶傭、畫像磚石到魏晉之后,由民間手工藝匠人制作的風箏、皮影等,都體現出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這些民間工藝美術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習俗、信仰和愿望,世代相傳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成為了富有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的藝術形式。
民間工藝美術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來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出老百姓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追求。通常,它具有一些特殊的象征性,如“祈福”“辟邪”等主題。例如“布老虎”則是帶有對兒童的祈福平安,寄予希望的象征;剪紙則是用以表達吉祥喜慶的氛圍和愿望的。
同時,我國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還帶有濃郁的地域性特征,集中反映出某一地區(qū)的人文風情和民俗文化。例如陜西鳳翔泥塑形態(tài)生動、狂放夸張、造型各異、色彩原始,帶有強烈的陜西三秦文化特點,與陜西粗獷、豪放的秦腔藝術一脈相承,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產生發(fā)源于民間的工藝美術則與皇家器物不同,它取之于自然服務于百姓,具有廉價的特征。大量廣泛的存在于底層人民百姓之中,滿足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也寄托著人民百姓的希冀與期望、祈福和祝愿。
二、馬勺臉譜的起源和變遷
馬勺臉譜起源于陜西寶雞,它是由民間藝術家結合陜西社火臉譜加工演變而來。社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主要指在祭祀儀式中或我國傳統節(jié)日廟會中的各種雜耍表演,是由民間百姓社團組織發(fā)展起來的。陜西社火的主要形式有踩高蹺、耍竹馬、玩旱船、舞獅子等。陜西民間社火保留著西周時期的表演形式,將地方戲曲加入其中,這種古老的表演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社火臉譜是從古代“假面”“涂臉”發(fā)展而來的,結合了周朝“大儺”涂臉的表現形式,并融合了殷商青銅器上的饕餮、夔龍、夔鳳的紋樣。經歷了世世代代的民族融合和時代變遷,社火臉譜從勾線、上色、章法、布局都有了固定的程式,形成了成熟的繪制體系,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陜西社火臉譜重在前額、鼻子及嘴巴上的造型和色彩的運用。臉譜融合了原始圖騰紋樣的風格,表現角色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十分形象、直觀。風格奔放、造型粗獷、紋樣質樸、色彩濃烈。社火臉譜人物形象多取自《封神榜》等神話故事中具有法力和正義人物的造形,如神農、伏羲,還有十二生肖動物形象等。用日月紋、火紋、旋渦紋、蛙紋等紋飾的不同組合表現人物的性格;以色彩區(qū)分人物的忠、奸、善、惡,紅為忠,白為奸,黑色為正,黃為殘暴,藍為草莽,綠為惡野,金銀為神妖。
社火馬勺臉譜就是繪制有社火臉譜的馬勺。馬勺是民間用來舀水的工具,多用柳木、桃木制作而成。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李繼友先生在繼承了陜西社火臉譜的基礎上,苦心鉆研走訪民間藝人查閱歷史資料,將社火臉譜與民間器物馬勺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社火馬勺臉譜。馬勺臉譜的制作工藝復雜精細,先是挑選產于秦嶺的上好桐木、楊木或者青蛙木,手工雕刻成馬勺的形狀,再進行多次打磨,使表面光滑易于繪制,插入陳年小麥中吸收木頭中的水分,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后取出再次打磨、上底料,進行繪制。社火馬勺臉譜以馬勺為紙,繪制精美絕倫,其筆觸流暢、色彩明快、表情夸張、神情生動。社火馬勺臉譜既是民間工藝美術的創(chuàng)新也是民俗文化的回歸。其創(chuàng)作完全吸收了西秦社火臉譜創(chuàng)作技法,又加入了民間器具馬勺的應用,將二者融合得天衣無縫。
三、民間工藝美術的現狀
民間工藝美術的命運與時代的變化緊密聯系,當工業(yè)化生產來臨,民間工藝美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激烈的變化。過去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都依托于手工制作,每一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然這種獨一無二已經被大規(guī)模的機械生產所剝奪。純天然的手工制作時代被流水線的工業(yè)化生產所取代。這樣的變化使工業(yè)化更加先進發(fā)達的同時,也帶了不可復制的手工藝術的銷聲匿跡,其結果則是工藝之美被剔除,沒有手工的制作,則失去了匠人偶然的創(chuàng)作痕跡。
破壞容易,很多東西一夜之間就會消失殆盡,但是作為文化藝術的形態(tài),它代表的是時代,承載的是傳統。那些雖然陳舊的“老物件”可以看出即時即地的人文精神,一旦消失不僅僅失去的是一物一品,而是民族的過去。當民族的歷史記錄被抹去,泱泱大國的輝煌文明,用什么來說明呢?當今我國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其處境不容樂觀,處于內外交困的地步。在民族進步發(fā)展,社會轉型的階段,受到全球一體化的沖擊,各民族地區(qū)國家間文化大沖擊大融合下的民間工藝美術在夾縫中岌岌可危。舊的民族文化形態(tài),是千百年來在一定的文化機制中產生的,它與人民的風俗習慣緊密相連,既是歷史的長期積淀,又植根于當時的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當社會發(fā)展轉型,人們的價值觀念世界觀念也隨之發(fā)生轉變,原有的文化無法適應,以至于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擱淺謝幕。這是內因。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以及全球一體化的形成,外來文化的“侵入”也沖擊了傳統的民間文化。既然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出現了內外交困的狀況,那么它的傳承之路又應該如何發(fā)展呢?是沉睡在千年古籍文字之中,亦或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置于博物館內束之高閣呢?
四、民間工藝美術的保護與傳承
盡管民間工藝美術的發(fā)展與當今的社會經濟形勢是相悖的,但是并不意味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就應當任其衰落。人類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自身,但同時人類又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繼承傳統文化。以社火馬勺臉譜為例,傳承千年的社火文化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衰退,社火馬勺臉譜作為載體實現了社火臉譜的實物化傳承,經歷了幾千年的藝術糅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張星是社火馬勺臉譜傳承人,陜西寶雞社火臉譜博物館館長。作為寶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火臉譜繪制技藝代表性傳人,他的作品被展覽到北京奧運會的《中國看見》民間文化藝術展廳,并被印制在了2011年陜西民間工藝美術系列中國印花稅票票面。這種有意識的官方行為的推廣和傳播,是對這一民間藝術的認可和宣傳,只有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些藝術作品它才能夠被重視被傳承,我們的民間工藝正需要更多地以這種途徑去傳播和推廣。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這一公約的發(fā)布不僅體現了人類對文化的重視,更說明了傳統文化在人類社會進程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它自身深遠的社會價值文化意義。實際上在發(fā)達國家,對傳統民間文化早就有了具體的措施和系統的保護。在日本,有著成熟的民間藝術研究、保護和傳承發(fā)展的系統。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柳宗悅為代表發(fā)起的日本民藝運動就拉開了日本民藝的收集保護工作。柳宗悅首創(chuàng)了日本民藝館,在對日本民藝調查收集整理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他所總結的日本民藝運動的創(chuàng)造性在學術思想上“第一,關于過去被視為等閑的民藝品之美的價值的重新認識;第二,確定了須有何種性質,才是美的最為妥當的標準;第三,創(chuàng)立了‘工藝的新概念。由此確立了美的評判基礎?!岸诿袼囘\動的具體實踐上,柳宗悅《民藝論》中是這樣記載的:“第一,日本民藝館的設立與對外開放,是目前日本唯一的一座此類設施;第二,關于日本地方的傳統工藝的現狀調查和實物收集。至今雖然只是對全部的初步涉及和嘗試,但已是絕無僅有;第三,對于現存的地方民藝的振興與發(fā)展的援助,以及個人作家與藝人們的協作。這些都是在生產中進行的活動;第四,在言論方面,通過機關刊物和單行本來闡述這個運動的意義。而且努力地將這些小冊子、書籍作為工藝品提供給讀者?!边@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都是領先于世界水平的民藝保護工作。
由于社會局勢和經濟發(fā)展的客觀因素,我國的民間工藝美術的保護和研究都發(fā)展得較晚,進展較慢。新中國解放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頒布了《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公布了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其主要針對重要文物古跡,對象較為片面單一。1997年我國頒布了第一個針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法規(guī)條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它體現了我國在民間文化保護上的進步和重視。其中的保護措施包括:“1.搜集、整理、建立檔案;2.征集、收藏優(yōu)秀代表作品;3.對其工藝技術秘密確定密級,依法實施保密;4.資助研究,培養(yǎng)人才?!苯陙?,我國對民間工藝的保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僅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還建立了地方性的民俗博物館。但是整體來看,與我國類型豐富、分布廣泛、歷史悠久的民間工藝美術相比,我國的民間工藝美術研究還缺乏強有力的支持,研究、搶救、保護顯得相對零散而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
五、結 語
我國的民間工藝美術是一個很大的研究領域,涵蓋的類型復雜,地域廣闊,年代悠久,也與我國的多民族融合、長期農耕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幾千年文化積累的碩果,同時也給保護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題。那么在研究中就應當探討其中的規(guī)律和方法,用聯系的眼光看待事物追其本質,以達到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目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廣泛,不僅可以推動民間工藝美術自身的發(fā)展,也為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基礎和靈感。
參考文獻:
[1] (日)柳宗悅.工藝之道[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日)柳宗悅.民藝論[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3] 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4]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