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停之后,西天山輪廓清晰,渾身雪白地綿延縱深,一直延伸至遠方成為一片模糊的淡霧,伸向中亞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處于另一片遙遠且近的天空下。
出伊寧市,經(jīng)過巴依托海、雅瑪圖、特克斯大坂——諸如此類地名,一些音譯古語(印歐語、突厥語),一些來自少數(shù)民族語,如同薩滿吐出的咒語,撒落河谷任意一片土地——一路山川河流,就到了昭蘇縣。昭蘇縣雖與伊寧市相距不過200余公里,卻比伊寧市寒冷,西漢時期,烏孫與大月氏曾在那里打仗,大月氏被迫南遷后,烏孫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烏孫國。
昭蘇地勢平緩,草原廣袤,雪停之后,白雪覆蓋了一切,茫茫無邊,分不清哪里是夏日青草的領(lǐng)地,哪里是小麥與土豆的家園,千百年過去,或許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群草之側(cè),開墾著與草原同樣廣闊的農(nóng)田,農(nóng)區(qū)與牧區(qū)相連,越往野外,雪原愈見深厚,草原與田地連成一片,好像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在西北的交織與融合。
原野上的雪,潔白、靜謐,顯示出某種來自天堂的高貴品質(zhì),可是一旦落入城市,就會被踩踏,清掃,可見同樣的雪,落在不一樣的地方,存在的意義就不一樣??墒钦l知道自己會落在哪里呢?不僅僅雪花,所有來到世間的,誰都無法預(yù)知自己的命運,一切都是未知,命運軌跡中存在著一些從來不被掌握的因素,使每個人的前路充滿玄機與偶然。
很多年前,我還不覺得原野上的雪與城市的雪有什么差別,那個時候,原野與城市挨得很近,分界還不十分明顯,人們住在小巷的每個平房,隔著河岸,可以看見對面農(nóng)舍的炊煙。風(fēng)輕易地就將原野中的塵土吹過來,城市里塵土飛揚。許多單位旁邊,常常是集體的果園與菜地。牛羊轉(zhuǎn)場季節(jié),有時會在馬路上遇見從山上牧場下來的哈薩克牧民,坐在高高的馬背上,穿著黑色羊皮襖、羊皮靴,垂下馬鞭,表情古老,身上的陣陣腥膻如同無形溝壑,阻止了我上前摸一摸馬匹的欲望。我從不覺得陌生,多民族長久聚居,不同傳統(tǒng),不同習(xí)俗,司空見慣,奇異也成了日常。不過,有時候面對一些細節(jié),我還是會感到一種隔閡,一種屏障,無法真正地理解和融入,就像巷子里一起長大的孩子,無論多么親近,也還是有著不一樣的心靈和道路。所以,無論相處得多么融洽,他者的生活,其實都存在著封閉和隱秘。可是,如何通過這些“隔絕中的隱藏小徑”,消除彼此內(nèi)心的歧義?以語言,以尊重,以信仰,還是其他的什么?我不知道。不過夏天遇到,他們也還是那樣的一身皮衣皮靴。我曾經(jīng)問過身邊的大人:他們不冷嗎?不冷,因為羊皮大衣很厚。他們不熱嗎?不熱,因為羊皮大衣很厚……
雪地上,不時有雪球擦著腦袋飛過,有時打在樹干上,有時干脆就在人的身上開了花。樹上的烏鴉突然成群飛起來,孩子們的吵鬧聲使它們?nèi)虩o可忍,它們撲打翅膀,尖聲鳴叫,樹上積雪簌簌跌落。雪球沒有明確目標,卻從任何一個方向襲來,如果不小心被擊中,西北嚴寒之結(jié)晶,就會順著衣領(lǐng)滑向后背或肚皮,冰冷像刀片一樣從身體上劃過,西域的冷,從此被肉體記住。
總有一些閃著藍色或褐色眼珠的孩子左右奔竄,他們散發(fā)荒野之氣,嘴里發(fā)出“拋西、拋西”(維吾爾語,閃開)的叫喊,來不及躲避的,就會被撞翻在地。我們知道彼此的不同,但所有不同,并沒有被刻意地強調(diào)和突顯,就像一棵樹上的昆蟲,形態(tài)各異,卻屬同一種類。有一回,幾個小伙伴剛從玉霞家出來,就碰上了艾山江的媽媽。艾山江那時還沒上小學(xué),頭上的卷發(fā)就像羊毛氈一樣貼在腦袋上,睫毛濃密而凌亂,好像河水旁邊隨意生長的茅草。他像個毛茸茸的猴子,整天跟在我們后面。艾山江看到了媽媽,立刻捂著嘴,準備溜著墻根逃跑,他媽媽三步兩步追上來,用雙手將他捆住,問:吃什么了?他說:包子……那時正好到了中午,我們都吃過了玉霞家剛出籠的包子。艾山江的媽媽低聲驚叫起來:喂江……艾山江一邊嬉笑掙扎,一邊說出剛才的發(fā)現(xiàn):……好吃呢,媽媽。他終于逃脫出來,和我們一起跑開。陽光松散,萬物籠罩其中,“真主知道所有事物和它們的實質(zhì),任何事物都無法隱瞞他,他知道表面的和內(nèi)在的”,女人內(nèi)心沒有負擔(dān),同時感覺到禁忌之于平民的寬容,但還是覺得應(yīng)該表達一下必要的立場,于是輕聲叫道:喂江……喂江……
除此之外,去往昭蘇還有另一條路線,就是走伊昭公路,經(jīng)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翻越白石峰即可到達。白石峰半山以上石頭灰白,半山以下松樹重疊,好像氈房白色的頂和底下的花邊。
前面草場遠遠的有一個小黑點,車到近處,看見是一個人騎在馬背上游蕩,馬蹄支地,白雪虛浮。而在他的旁邊,一大片沉默、緩慢向前蠕動的生物,正艱難地用蹄子刨開雪層,低著頭,尋找地下草莖,灰藜、駱駝刺、芨芨草、堿蒿……蒼穹之下,人與羊群的組合,如同“平原上的摩西”,一切皆在重負之中。艱難是一定的,可是如果不站在生存本身,想到生活另一個層面:物質(zhì)社會中出現(xiàn)的一縷流浪式生活,不是時代的遺忘,而是出于一種自愿選擇,他們在自己的家園,有自己的生活準則,順應(yīng)規(guī)律,保持這個時代日漸失去的技能與耐心,或許會覺得,這種狀態(tài)是否是一種啟示?“生存無須洞察/大地自己呈現(xiàn)/用幸福也用痛苦/來重建家鄉(xiāng)的屋頂”(海子,《重建家園》)。商品經(jīng)濟觀念已經(jīng)占據(jù)人心,或許需要重建的不是家鄉(xiāng),而是心靈——在一種誠實的勞作中,“雙手勞動/慰藉心靈”。但我無法知道更多,因為向下的生活,何其漫長,何其具體細微,一切因為不在場而隱匿于深處。只是馬背上的那個人,他停下來,欣喜地看著我們,目光中的清澈與熱情,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到源頭的氣質(zhì)和心性。
河流劃開原野,清冽之水,從兩邊冰層中間翻涌而過。這些只是嚴寒的局部,水域的大面積結(jié)冰,還是許多年前在賽里木湖見過,而在此之前,我還不知道賽里木湖會結(jié)冰,而在此之前,去烏魯木齊也不可能一天就到達。
那時去烏魯木齊,過了賽里木湖,還要在五臺住一晚。夜幕中,車輛離開道路,拐進戈壁灘上一個寬闊的土坯院內(nèi),院子陳舊、蕭索,被芨芨草圍困的一家客棧,來來往往的人大多都是一些不明原因流落于邊疆的“流民”。除了中間兩間簡陋的食堂,左右兩邊全是客房,男左女右,一溜通鋪。我媽媽那時還年輕,烏黑的辮子盤在腦后。晚上,她站在地上梳理頭發(fā),隨著一陣窸窣聲響,辮子滑下來,如長蛇穿過草叢,它獲得了自由,發(fā)梢輕快地掃了掃腰肢。通鋪上,幾個女人抬起頭,驚訝地看著她。那個時代長辮子的女人很多,但像媽媽這樣長度的,還不多。突然到來的關(guān)注,使媽媽覺得羞澀,她有些慌張地收拾好自己,快速回到通鋪上。一個中年女人問她:妹子,這辮子留了好些年吧?燈光昏暗,人們面孔模糊,不同地方的口音清晰可辨,這些口音,仿佛人們各自駕駛的船只,標明了一個人的來路,以及彼此明了的去處和背井離鄉(xiāng)。那個中年女人是山東口音。而媽媽,因為和外公來新疆早,內(nèi)地口音已經(jīng)淡化,但聽得出來,她使用的語調(diào),是屯墾戍邊這個新群落當(dāng)中形成的一種口音,本地人一聽就知道,兵團人。
兵團人來自五湖四海,北京、上海、山東、河南、四川,雖說很多人已經(jīng)在新疆生活多年,但內(nèi)地生活的痕跡,仍保持在一些人從未改變的鄉(xiāng)音以及從家鄉(xiāng)帶來的風(fēng)俗習(xí)慣上。每個人身后都有一個隱匿的故鄉(xiāng)。那時候,烏魯木齊在人們的認識里,似乎只是一個中轉(zhuǎn)站的概念,更多的人到達這里,是為了乘坐火車,探親與奔喪,常常是回鄉(xiāng)的最大理由。沉重而輕盈的火車,從北向南,穿越冬天的牧場、夏天的雪山,漫長得沒有盡頭,每一次醒來,看到的好像都是同樣的風(fēng)景,一模一樣的戈壁灘與一模一樣的駱駝草。行程枯燥,時間遙遠,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陷入回憶,會看到從前,身體經(jīng)歷與內(nèi)心的痕跡逐漸得到梳理,屬于一個群體的龐大命運,早已被揭示,而那些渺小、幽微的個體命運,至此,才在黑暗中逐漸浮現(xiàn)。
我一直記得結(jié)冰的賽里木湖,和夏日花朵鋪呈的景象完全不同,水面如鏡,百里冰堤,周邊沒有生命,冰面上沒有灰,大面積冰凌幻化成各種姿態(tài),有的好像云層翻涌,有的好像是一群飛禽走獸,野生、堅硬、無聲,被周圍的雪山所環(huán)繞。
夜幕降臨,路邊的燈火像荒草一樣稀少。窗外的景物看不清了。有時燈火再次聚集,堆在一起閃耀,那是經(jīng)過的一些村莊或工廠企業(yè)。鋼筋水泥早已運送到了偏遠之地,樓宇、廣場、超市、銀行、餐廳,沿街排列,昭蘇散發(fā)出一種新鮮氣息,年輕、生動,但這些卻不是明顯的,明顯的,是另一重氣息,是彌漫在空氣中渾然曠古的氣息,它飛揚擴散,被雪山攔截在一片幽深的天空之下。街上行人不多,人們在建筑物和雪山之間行走,不時看見自己的肉身與靈魂。
我不知道是地域的遼闊而顯得人群稀少,還是人群稀少而顯得城市荒蕪,我只是覺得,伊犁所轄8個縣,特克斯、尼勒克、鞏留、昭蘇、霍城……無一不彌漫著這種氣息,它常常使我忘記自己的具體方位,無論站在哪一個點,都會看到一種與天空相似的浩大,這種浩大,令人感到絕望,它的本質(zhì)與核心,從來沒有被真正抵達,我生長于此,似乎并不能肯定自己行走過,雖然也記錄書寫了,但不能算作真實。我只能安慰自己:或許從來沒有真正的了解,只有成為這里的一棵草或一粒沙,成為這片地域的一部分的時候,才有可能靠近。境遇離奇,生命漂浮,仿佛夢境——就是這樣,西域是一個特殊的方位,總會令人看到些什么。
昭蘇屬邊境高寒地區(qū),冬長無夏,聽說昭蘇的女人一年四季幾乎沒有機會穿裙子,但她們?nèi)ヒ翆幨?,一定會去商場買裙子,買了裙子,是為了下次去伊寧市的時候穿。一種屬于女性的思維與觀點,非邏輯中的邏輯,常常使現(xiàn)實生活出現(xiàn)喜劇性的美和溫情。
第二天上午以及整個下午,所有議題都是關(guān)于昭蘇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文化發(fā)展的內(nèi)容。隨著各種工業(yè)進駐伊犁,自古以來水草豐美的河谷,人們擔(dān)憂,鋼鐵企業(yè)或許會改變鞏乃斯草原面貌,喀什河的百里畫廊或許會被煉焦企業(yè)改寫,昭蘇,“藍松白雪”、“漫山遍野的天山腹地的美”,這一切能堅持多久?我感到一種極其脆弱的東西,空氣并不能被劃分,自然沒有界線,污染會隨著被污染的空氣、水源一同到來,“她太美好了,以至人不能不擔(dān)心,當(dāng)力量移變時她會不會被破壞和被侵犯(張承志《夏臺之戀》)?”
但愿這些僅僅只是一種古老的擔(dān)憂。所有事物不過是回憶與情緒的流水賬。天山綿延,雪原深厚,露出地面的,是巖石的棱角、樹木和枯草——被覆蓋的永遠是大部分,裸露出來的,是事物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