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摘 要社會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是電視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生活在社會之中,從個體到集體,整個社會都十分關心社會,重視社會。社會新聞在我國的各種新聞傳播媒介中都占有十分顯著的位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社會體制的日益完善,社會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明顯,社會新聞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社會領域里出現了大量新鮮事物。傳播這些新事,推動社會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已成為一切新聞單位的重要任務。作為時效快、覆蓋面寬的電視新聞,對于社會新聞的報道,更是重任在肩。社會新聞內容,在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的節(jié)目中都占有了相當大的比重,各電視臺除了有社會新聞專欄外,在綜合性新聞節(jié)目里也占有大量比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續(xù)增長,社會各界對新聞信息需求日益豐富,電視社會新聞節(jié)目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社會新聞;核心內涵;重要性
1 社會新聞節(jié)目的共時空效應
這個特點最大限度的展示了社會新聞節(jié)目的獨特魅力。今天發(fā)生的事情,今天板上電視,解決老百姓眼前的實際問題,信息實用性強社會新聞要講究其信息的實用性。好的社會新聞可以指導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夠比較直接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如房價上漲后如何購房,如何識破商家打折返券的圈套等。和廣播一樣,幾乎是同步的一種傳輸效果,此特點需要依托有同步或幾乎同步的傳輸的機制作為保證。觀眾希望得到第一時間的新聞資訊,電視臺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硬件設施來最大限度的滿足觀眾這種需求。節(jié)目生活化、具體化,以貼近觀眾,聯系生活實際我們如今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財經信息,沒有人可以說自己和社會新聞沒有關系。正因如此,貼近人們生活的社會新聞報道會受到廣泛的關注。電視社會新聞面向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受眾群是多層次的,必須有廣泛的適用性。選題應遵循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選材。將目光放到百姓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上,如材米油鹽,衣食住行等。只有將社會新聞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相連接,相一致,才能使受眾產生收看的興趣和愿望。
2 社會新聞節(jié)目的通俗性
語言易懂,直觀方式反映社會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社會新聞中常常會涉及一些數據的變化,而電視的聲像特點則是流線性的,我們也不能僅僅把對社會新聞語言的理解停留在“文字”的層面上,對一些數量關系上的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描述,最好是采用圖表等可視性較強的直觀方式加以傳達,這樣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的受眾就能看得懂而且樂意看。電視社會新聞報道的語言要能夠深入淺出地把復雜而抽象的社會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同時還不能讓層次較高的受眾覺得過于浮淺。電視新聞工作者如果想影響電視觀眾首先要了電視觀眾的心理,電視觀眾迫切要求實在、親切、自然的節(jié)目風格和形式。觀眾厭煩的幾種新聞報道是:篇幅贅長,套話連篇, 無的放矢,枯燥無味,無關痛癢,大而無物,死氣沉沉。傳播動態(tài)的社會信息要力求簡明,對社會熱點的分析要力求透徹、深入采訪社會新聞的記者對動態(tài)性的社會信息要力求做到簡明具體,干凈利索,只要把信息傳達清楚就行,無須添枝加葉,畫蛇添足。而對于熱點社會現象則應善于觀察與捕捉,并能運用自身的知識積累和經驗對社會熱點進行分析和透視,有理有據,深入淺出地傳達給觀眾。電視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它綜合了廣播、電視、影響傳播符號的所有的媒介的符號,就是這種多元符號,圍繞著主體信息的綜合性的優(yōu)勢開發(fā)。電視的多元信息符號不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還有文字、報紙、圖示、圖表、電視擁有的多種信息符號,它不是不同媒體符號的簡單相加,而是圍繞著主體信息的多種要素的多邏輯、多線索的集成。各種要素自身的邏輯才能變得連貫,但是當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的時候,卻能傳遞出去準確的信息。
3 社會新聞的輿論導向性和引導力
社會新聞必須有導向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指導中心需要從以程式化反映指導具體業(yè)務,轉移為思想和政策指導,在黨和政府的政策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上下工夫。人民群眾是社會社會的主體,我們黨制定路線、政策和方針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就是反映人民的利益,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到社會建設的洪流中去。社會新聞首先是要反映好這個結合,充分發(fā)揮電視新聞的導向和溝通作用。中央電視臺報道人大常委會對“企業(yè)破產法”的議論,讓人們了解政府立法的過程?!捌髽I(yè)破產法”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當人們了解到制訂“破產法”的意義時,必然會增強競爭自強意識,全力以赴為各自的企業(yè)發(fā)奮工作。即便不是企業(yè)范圍里的人們也會被改革竟爭的氛圍所感染、所驅使。這才是指導性所發(fā)揮的輿論力量之所在,真正的指導性是給人們以關注、信心和力量。
4 社會新聞評論的娛樂化走向
時代在進步,對于社會熱點的評論也要與時俱進。其中娛樂化是很重要的一種傾向,比如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今晚》、《馬斌讀報》,都采取了一種娛樂化的方式進行講述與評說。再比如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在2006年世界杯期間開設的一檔足球評論欄目,由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等3人共同主持(其實沒有主持),整個談話氛圍基本上就相當于熟悉的街坊四鄰茶余飯后聚在一起聊天,但聊天的內容和評論的內涵還是非常有專業(yè)水準的,更重要的是這種樸實自然幽默的評論風格是一種創(chuàng)新,是電視評論方式多元化的一種傾向。電視的社會新聞評論在與網絡新聞評論的競爭中應更加突出它的本體特征,在追求個性化、專業(yè)化的同時,積極探尋電視新聞評論的平民視角和娛樂化方式,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保持和強化自身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黃磊,彭國祥.娛樂新聞的后現代性表征[J].新聞前哨,2006(06).
[2]袁媛,王曉清.娛樂新聞公信力的喪失與道家傳播思想的啟示[J].新聞前哨,2006(05).
[3]魏全勝.娛樂新聞中隱私權與知情權的博弈[J].記者搖籃,2006(04).
[4]楊華.地方廣電媒體在公共決策中的輿論引導力[J].科技傳播,2013(23).
[5]葉振華.廣電媒體如何走出三網融合制勝路[J].西部廣播電視,2013(08).
[6]陳東,楊芳.微博熱下對提高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的冷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
[7]全燕.論中國電視新聞的歷史演進[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8]龐華瑋.電視新聞形式的美學價值[D]. 廣州:暨南大學,2002.
作者單位
呼倫貝爾市廣播電視臺 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 0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