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氣
1965年隆冬,荊州古城望山一號墓墓主棺內發(fā)現了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內的名貴青銅劍。
當考古隊長譚維四教授親手將這把稀世名劍捧出墓坑時,大家都禁不住贊嘆,真是絕世奇寶!金光灼灼的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氣逼人,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余層一劃而破。寶劍全長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重875克。劍身飾有黑色的菱形幾何暗格花紋,劍格兩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盤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劍身正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此乃越王勾踐的佩劍,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
青銅是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其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所以逐漸取代了石器,青銅器時代的兵器出現在夏、商、西周、春秋及戰(zhàn)國早期,延續(xù)時間約1600余年。
青銅器氧化后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對器體反倒有保護的功用,雖經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鐵器除了極少數表面經過處理的,往往銹蝕殆盡,這是如今我們對唐宋兵器的了解遠不如戰(zhàn)國兵器的原因。
青銅的特點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從出土的實物中可以證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頗為原始,單刃曲背,若作為攻擊性武器的話,恐怕稍嫌單薄脆弱了些。
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由于青銅硬而脆的性質,過長的劍極易折斷,因此劍的長度歷來是受到限制的,最初僅長十余厘米,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
春秋晚期以后,青銅劍的制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戰(zhàn)國時期的工匠充分掌握了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
戰(zhàn)國后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并用,同時劍的形制也有變化,長度增加到100厘米左右,劍身狹長。兵馬俑坑中出土的4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據說兵馬俑出土時有大量碎片壓住青銅長劍,但當移開碎片后,長劍立時反彈恢復原狀,可見這種青銅劍韌性之優(yōu)良。學者研究發(fā)現,劍身有規(guī)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劍身寬度逐段變窄,而厚度則作一定比例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劍身表面經過仔細的研磨,并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銹,其他兵器如鈹、矛、殳、鏃等也都應用此法。
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發(fā)展,外觀華麗的青銅藝術品出現了,常被作為祭祀、儀仗等禮器,堪稱藝術品。
西漢末年時,鋼鐵兵器幾已完全取代了青銅,在這數百年的青銅與鐵交替期間,也是青銅兵器的發(fā)展巔峰,無論長度、硬度、韌度,都在歷史舞臺上展現了其最后的燦爛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