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萍
蘇教版小語教材文質兼美,尤其是引領學生認識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杰出的人物。這些人物如天上璀璨的繁星,為學生指明了今后前進的方向。就拿我教的第九冊教材來說:有美麗善良、機智勇敢、為民造福的嫦娥;有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談遷;有熱愛科學、熱愛人類、無私奉獻的諾貝爾;有武藝高強、忠直淳樸的林沖……每個人物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他們不同的人生際遇,他們鮮明的個性,他們的人品氣度,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學語文的最終目的,是要留下語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形象大于情感”,形象會在每個人的心中無聲地言說真理。寫人文章的閱讀過程便是師生一起重塑形象的過程。簡言之,就是要讓課文中的人物活起來,走進學生的心靈。那么,如何才能讓課文中的人物活起來呢?下面我結合這學期的教學,談談幾種做法。
一、把遠鏡頭推近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片段。
師:(掛出小黑板: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這句話中哪些詞讓你感動?
生:“一點”說明數(shù)量少,幾乎是微不足道。
生:“一百多里路”讓我體會到談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生:“竟”字讓我體會到大家都沒有想到。因為這一點實在太少了,為此付出“走一百多里路”的代價,實在是犯不著,也劃不來。
師:既然大家都認為不值得,那為什么談遷偏偏心甘情愿去做呢?
生:我認為,談遷一心想得到這“一點”史料,根本沒有考慮“走一百多里路”是怎樣的苦,代價是如何的大。
生:談遷心里想,只要可以得到可信的史料,哪怕只是“一點”,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生:談遷明白,沒有這許許多多的“一點”,就談不上編撰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所以,他特別在乎這“一點”。
師:談遷在路上會有怎樣的經(jīng)歷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談遷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他坐在路邊歇了一會兒,又打起精神繼續(xù)往前走。
生:我仿佛看到,談遷路上突遇大雨,他身上衣服被淋濕了,地上也泥濘不堪,可他想到能抄到一點史料,滿身都是力氣,一步一滑地向前走去。
生:我仿佛看到……
[評析:在這教學片段中,我先出示課文中的一句話,引領學生直奔“一點”;再引導學生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最后把遠鏡頭推近,想象談遷路上的經(jīng)歷。這樣學生一步步走進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感受到談遷的信念是何等的堅定。]
二、把單薄的形象充實豐滿
《嫦娥奔月》教學片段。
師:(揭示課后練習第5題)鄉(xiāng)親們?yōu)槭裁捶浅O肽铈隙穑?/p>
生:嫦娥美麗善良。
生:嫦娥同情老百姓,“她經(jīng)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xiāng)親”。
師:再讀第4小節(jié),你能發(fā)揮想象,把后面的內(nèi)容補充得更具體嗎?“她經(jīng)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xiāng)親,鄉(xiāng)親們都非常喜歡她。有一次,……”
生:有一次,鄰居王二夫婦的學生病得很重,可他們又無錢醫(yī)治,是嫦娥出錢替他們請來了郎中,治好了學生的病。王二夫婦非常感動。
生:有一次,鄰居李奶奶家沒米吃了,是嫦娥及時送來了半袋米,又給了些銀兩,幫李奶奶渡過了難關。李奶奶逢人便說嫦娥的好心腸。
生:有一次……
師:嫦娥美麗善良,她救苦救難,鄉(xiāng)親們非常想念她。你覺得還有什么原因呢?
生:我覺得嫦娥機智勇敢,在逢蒙來奪藥時,她機智地與逢蒙周旋。最后被逼無奈,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
師:那么,逢蒙來奪仙藥時,嫦娥會怎樣和他周旋。想象一下他們的對話,和同桌演一演。
師:這樣斗智斗勇,就叫“周旋”。嫦娥是多么勇敢機智!細讀第5節(jié),用筆畫出句子中的動詞,從這些動詞中你體會到什么?
生:這幾個連貫的動詞,逼真地表現(xiàn)了嫦娥急中生智,為他人著想,充滿了智慧和力量。
[評析:鄉(xiāng)親們?yōu)槭裁捶浅O肽铈隙??這是個開放性較強的問題,學生們各有不同的解讀,但這些解讀均遵循了作者的原意,都是對文本主旨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發(fā)展。學生的解讀是多元的,而教師結合文本讓學生想象嫦娥幫助鄉(xiāng)親們的事例和與逢蒙智斗的對話,讓人物形象更生動、更豐滿,讓人物內(nèi)心更充實、更豐富。]
三、把簡筆勾勒的畫面細繪著彩
《清平樂·村居》教學片段。
師:“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請大家邊看課文插圖邊想象“小兒”的動作、神態(tài),誰來給大家描繪一下?
生:他整個身子趴在地上,兩只腳豎著朝上,還不停地晃來晃去呢!
生:他的左手緊緊抓住蓮蓬,好像擔心蓮蓬溜走。
生:他的右手剝著蓮蓬,掏出里面的蓮子,塞進嘴里,吃得津津有味。
師:你覺得這“小兒”怎樣?
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生:天真活潑,調皮可愛。
生:“小兒”年齡還小,有些不懂事兒。
師:詞里用哪個詞來表達這種意思?
生:“無賴”。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意思我還不大理解。
師:(用課件再現(xiàn)了老夫妻聊天時的情景)幾杯酒下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起來,老爺爺望了望老伴,笑著說一一(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進行補白)。
生:(扮“翁”)老伴啊,看哪,咱們的大兒子、二兒子多勤快,會幫我們干活兒了。
生:(扮“媼”)嗯,小兒子也健康、活潑,我們可以享清福了……
師:多么溫馨的場景啊??吹竭@樣和平安寧的畫面,詩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了——
生:(動情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評析:解讀文本,是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心靈世界。詩詞教學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文本的節(jié)奏與肌理,質疑隱藏在詩詞中的縫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義,進入言語的心靈世界。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揣摩“無賴”和“相媚好”,創(chuàng)設了拓展情境活動,把詞中簡筆勾勒的畫面細繪著彩,形象地理解了那醉里歡笑的夫婦之情和單純恬淡的自給自足之樂。]
四、跨越時空走進人物的心靈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片段
師:你覺得林沖是個什么樣的人?請找出相關詞語或句子來說明。
生:我覺得林沖謙恭忍讓。如他一見洪教頭“連忙站起來”躬身施禮。還說“不敢,不敢”。
生:洪教頭多次惡言相傷,他都毫不動怒。
生:可是,明明林沖武藝高強,他為什么不動手教訓教訓洪教頭,反而要一忍再忍呢?
師:這個問題不錯,再仔細讀讀課文,看誰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生:因為林沖“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開封府發(fā)配滄州”,由“兩個差人押解”,是一個“犯人”,所以,他感覺矮人一截,一忍再忍。
生:因為洪教頭是柴進的師父,而柴進對林沖非常尊敬,“厚禮款待”,林沖看在柴進面子上,不想得罪洪教頭,所以一忍再忍。
生:林沖看出洪教頭裝模作樣,狂妄得意,故弄玄虛,不想與他一般見識,所以一忍再忍。
生:……
師:如果大家完整讀過《水滸》,你就會知道能“忍”是林沖最大的性格特點。他受到欺辱而一忍再忍,經(jīng)“誤入白虎堂”“刺配滄州”“火燒草料場”等事情,終于忍無可忍,在“風雪山神廟”,痛痛快快地誅殺了陸虞候,走上梁山。
[評析: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誘導學生走進文本,進入角色,移情體驗,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與文本靈犀相通,產(chǎn)生共鳴,使學生的語言、智慧、情感、思想在品味語言、體驗角色的過程中得到浸潤、感染和豐富。]
總之,教師在教關于人物的課文時,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及知識積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跨越時空走進人物的心靈。這樣,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助于他們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有益于學生“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心的潤澤,悄然無聲,灌溉之源,便是那神奇的文本語言。人物形象,是學生千辛萬苦從文本中品出來的,是與文本、與作者真真切切的交流對話中悟出來的。讓課文中的人物活起來,走進學生的心里,你的課堂必定會煥發(fā)出一片生機,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