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詩作《空心人》中,T.S.艾略特通過靈活的語言、獨特的結構、并置的意象以及豐富的典故,多維度刻畫了一戰(zhàn)后“空心人”精神空虛、異化絕望的困境。本文擬從認知詩學角度出發(fā),利用認知詩學理論中最為常用的圖形-背景理論,試圖對《空心人》進行解讀。
【關鍵詞】T.S.艾略特;《空心人》;認知詩學;圖形-背景理論
T.S.艾略特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詩人之一,《空心人》是他繼《荒原》后的又一力作。詩歌中,艾略特延續(xù)了《荒原》的思想,揭示了戰(zhàn)后人們面臨理想破滅、信仰危機的場面,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戰(zhàn)后西方社會人們空虛、異化的精神狀態(tài);自其發(fā)表以來,就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分別從意象、互文性以及艾略特思想等角度對此進行了探討,但尚未有人從認知詩學角度對此進行分析。鑒于此,下面筆者將從圖形-背景理論視閾下對《空心人》進行探討。
圖形-背景理論最先由魯賓(Edgar Rubin)提出,是指“當我們觀察周圍環(huán)境中某個物體時,通常會把這個物體作為知覺上突顯的圖形,把環(huán)境作為背景”。Stock well認為,讀者閱讀的動態(tài)過程是由圖形和背景的不斷形成而構成,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聲使讀者真正體會到文學的語篇特征、含義及其聯(lián)想意義。因此,用圖形-背景理論解讀《空心人》,有利于了解讀者在詩歌閱讀的認知過程,進而揭示《空心人》給讀者帶來的陌生化審美體現(xiàn)。
一、《空心人》里的圖形——主要意象
意象是詩歌的表現(xiàn)核心,是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對應物,從圖形-背景理論角度看,中心意象即為詩歌所要凸顯的“圖形”,通過“背景”的襯托而成為讀者閱讀的注意焦點。
艾略特常使用詩歌意象這一“客觀對應物”將其生活經(jīng)驗投射到該意象之上,因此讀者的閱讀過程即是讀者試圖對詩人“加密”符碼的解讀過程。從詩歌的標題開始,空心人便作為一個中心圖形闖入讀者復雜的認知領域,使讀者的注意焦點有意識地轉向“空心人”意象并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并不斷反復重現(xiàn)。艾略特將讀者的注意力放在“空心人”這一意象上,使讀者不斷在腦海中對空心人形象進行刻畫、建構。這一動態(tài)過程是讀者接近詩人創(chuàng)作意圖,并感知詩人通過這一圖形建立所寄托的經(jīng)驗隱喻和特殊情思。
艾略特的創(chuàng)作將空心人建構為一個圖形化的物體,使之赫然立于詩歌之外,隨著情感在詩歌中的具體化,加上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這一“圖形”凸顯了一戰(zhàn)后因失去信仰、失去目標后內(nèi)心空虛、精神異化的“空心人”,同時以“我們”這一稱謂,引起讀者的共鳴,使其反觀自身,審視自我。
二、《空心人》里的背景——背景意象及全詩主旨凸顯
通過以上圖形-背景理論對《空心人》中圖形的解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詩歌中艾略特著力刻畫的動態(tài)、豐滿的空心人形象。此外,詩歌還反復呈現(xiàn)的如“眼睛”、“死亡的夢幻之國”等背景意象,對圖形與這些背景意象動態(tài)關系的解讀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掌握《空心人》的主題。
詩歌中不斷重復的“眼睛”究竟是誰的眼睛呢?張劍曾經(jīng)提到“但丁對《空心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筆者大膽地將《空心人》與但丁《神曲》進行互文閱讀。發(fā)現(xiàn)此處的“最后的相聚之地”、“眼睛”意象與《煉獄》中但丁在天堂門口所遇見的比阿特麗絲那雙洞察人心的雙眼形成互文關系。由此可知,“眼睛”如指引空心人們進行自省與悔改的陽光。
然而,“眼睛”后來卻消失了,因此身處荒涼地的空心人們只能“相互無語/蜷縮在潮濕的河岸邊”,等待著“眼睛”、“永恒之星”以及“重瓣玫瑰”的重現(xiàn)。“永恒之星”與“重瓣玫瑰”分別是基督教上帝與圣母的化身,由此筆者認為,“眼睛”在詩歌中表示的是基督教的指引,空心人等待其來臨說明空心人對基督教信仰重現(xiàn)的期待。
“眼睛”的消失是因為空心人親吻了“寫給碎石的禱文”——“石頭雕像”與“殘破的碎石”同樣是詩歌中寓意深刻的背景意象。從某種意義上,它們可看作是戰(zhàn)爭中人們絕望而投靠的“異教”,親吻“寫給碎石的禱文”預示著人們失去原本的信仰。
綜上,全詩可看作但丁《神曲》的延異,刻畫了一戰(zhàn)后西方社會人們因“上帝已死”思想的流傳而引發(fā)了其信仰危機,在戰(zhàn)爭的殘酷面前皈依異教,導致基督教指引力量的消失;人們雖意識到自己精神的荒蕪,卻無力復活,最終以“一陣唏噓”而結束。在重新皈依宗教上,空心人看似毫無希望,無力回天;然而,正如張劍所言,空心人的結局是“實現(xiàn)信仰所不可缺少的前奏”,是“邁向圣愛的第一步”。
三、《空心人》突顯主題的藝術手法
除了以圖形、背景的相互交替、不斷彰顯圖形外,《空心人》所運用的一系列藝術手法,亦使主題的凸顯更為自然、流暢而強有力。
1、意象的重復、并置
艾略特在詩歌中不斷重復“空心人”這一中心意象,通過一次次的重復,艾略特不僅使空心人的形象圖形化,更使讀者一方面能夠緊追詩人的筆觸在心中對空心人形象進行構建。此外,艾略特還將許多背景意象進行并置,形成一系列并置式意象組合,如“干草地中的風”與“干燥的地窖里碎玻璃堆上的老鼠腳”;“老鼠皮,烏鴉皮,田里的交叉著的標竿”等。這些看似毫無關系的意象通過詩人的情感聯(lián)結、并置在一起,更有利于詩人進一步圖形化“空心人”意象,且全方位地渲染氣氛、表達情感,引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動態(tài)對這些并置意象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2、前景化
Stock well曾提出,與圖形-背景現(xiàn)象最明顯對應的文學批評概念是前景化(foregrounding),即文學語篇中的某些方面比其他一些方面更重要或者更突出。在《空心人》中,艾略特在詩歌第一詩節(jié)中首先將空心人那“干澀的嗓音”前景化,先聲奪人,以突出空心人那“有形無式、有影無色”的頹廢形象。接著詩歌第二節(jié)里艾略特將象征指引力量的“眼睛”和“聲音”前景化,激發(fā)讀者閱讀的趣味,同時引導讀者對“眼睛”和“聲音”意象背后的含義進行解碼;而在第四詩節(jié)中,他又將“一無所見”前景化,生動地突出空心人失去“眼睛”后的心靈狀態(tài),引起讀者共鳴。
通過前景化,艾略特創(chuàng)造性地以偏離常規(guī)的手法使讀者的閱讀注意產(chǎn)生聚焦,從而讓以上的意象在各詩節(jié)中從眾多的意象中得以突出,在整個詩篇中凸顯全詩的中心意象。
3、碎片化詩歌結構
《空心人》最后一個詩節(jié)中,艾略特采用獨特的詩歌結構,以其“荒誕、不規(guī)則的詩歌結構”而震懾人心。詩人以改編的英國兒歌開篇,避開意象的羅列,以工整的結構給我們呈現(xiàn)了八組概念,暗喻空心人的思想。然而三句祈禱文卻打亂了這八組概念,使之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色彩。艾略特似乎有意在結構上也呈現(xiàn)出因信仰危機而導致人們思想的斷層。這一陌生化表現(xiàn)手法給讀者帶來形式與內(nèi)容、藝術與精神的豐富閱讀體驗。
四、結語
通過認知詩學圖形-背景理論視角,筆者對《空心人》所呈現(xiàn)的圖形、背景進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其主題進行挖掘,以促進我們更好地理解艾略特《空心人》并置、重現(xiàn)的意象,同時捕捉其獨特詩歌結構所帶來的形式、結構上的隱喻,從而對其主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把握?!犊招娜恕分v述了西方國家在經(jīng)歷一戰(zhàn)后人們所面臨的精神空虛、異化的狀態(tài),艾略特以空心人為中心圖形,以一系列背景意象的并置,以及結構的碎片化來凸顯“空心人”的內(nèi)心狀況,刻畫其空虛、麻痹、異化的精神世界;同時通過圖形和背景不斷形成、切換與重現(xiàn),給讀者呈現(xiàn)震撼人心的形象和回聲,打破讀者的閱讀自動化,最終實現(xiàn)讀者陌生化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 劉 ?文, 趙增虎. 認知詩學研究[M].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3:23.
[2] 劉立華, 劉世生. 語言·認知·詩學——《認知詩學實踐》評介[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6(1):73.
[3] 張 ?劍. 《空心人》與TS艾略特的思想發(fā)展[J]. 國外文學, 1998(1):54-57.
[4] Stock 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14.
[5] 陶丹玉. 絕望在光與影之間———《空心人》的意象與結構解讀[J]. 外國文學研究, 2009(6):103-108.
【作者簡介】
幸小梅(1991—),女,漢族,廣西岑溪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