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晨 張廣玲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
“經濟轉型過渡期”結束后對外貿易沖突的應對策略
劉晨晨 張廣玲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2001年11月,中國以“經濟轉型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過渡期為15年。2016年12月,經濟轉型過渡期結束、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確立后,以非市場經濟為依據(jù)的對華歧視性反傾銷將宣告結束,但常規(guī)化和競爭性的反傾銷依然存在,而且保障措施和技術貿易壁壘等方面的貿易沖突將更加錯綜復雜。經濟轉型過渡期結束后如何應對國際貿易沖突,本文認為應采取垂直加工貿易策略、橫向多邊貿易策略和二維整合貿易策略,以有效化解對外貿易三大沖突,開創(chuàng)中國對外貿易新格局。
反傾銷;貿易沖突;保障措施;技術貿易壁壘;第三方替代
2001年11月10日,中國加入WTO,協(xié)定書規(guī)定中國為“經濟轉型國家”,即由非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并在其協(xié)定書第15條規(guī)定以下三種情況下進口國以第三國市場價格確定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稅率(第三方替代):(1)在應訴反傾銷調查時,如果不能證明其產品生產和銷售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采用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計征反傾銷稅;(2)進口國法律和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則采用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計征反傾銷稅;(3)進口國法律和法規(guī)沒有認可中國某產業(yè)生產和銷售具備市場經濟條件,該產業(yè)產品反傾銷稅率按照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確定。
按照《WTO反傾銷協(xié)定》的規(guī)定,凡是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產品遭到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時,按照本國市場同類產品價格計征反傾銷稅或撤銷反傾銷調查;凡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產品遭到進口國反傾銷調查時,按照第三國市場同類產品價格計征反傾銷稅。由于進口國按照生產成本最高的第三國市場價格計征反傾銷稅,因此,不僅征收的反傾銷稅率很高(通常為100%~300%),而且不可能撤銷反傾銷調查。由于中國是以“經濟轉型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其過渡期為15年。2016年12月11日,“經濟轉型過渡期”結束,同時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確立,以非市場經濟為由的對華歧視性反傾銷將宣告結束,但我國的對外貿易是否會面臨新的貿易沖突?如何應對和化解新的貿易沖突?本文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因而頻繁對中國出口產品采取歧視性反傾銷措施,對華反傾銷達到國際反傾銷總案件的30%,從而使中國對外貿易遭受重大損失,成為國際反傾銷最大受害國(見圖1)。
圖1 1979~2015年中國遭受的反傾銷案件統(tǒng)計資料來源:根據(jù)商務部信息網(wǎng)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整理
從圖1中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1979~2015年,國外進口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調查案件總數(shù)為1350起。其中,1979~2000年,對華反傾銷案件為411起,平均每年18.7起;2001~2015年,對華反傾銷案件為939起,平均每年為62.6起。這就是說,中國自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平均每年反傾銷案件為入世前的3倍多。
根據(jù)WTO統(tǒng)計,1948~1980年,全球共發(fā)起反傾銷調查案件1347起,平均每年為40起,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qū);1981~1994年,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qū)向70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起反傾銷調查案件為2813起,平均每年為201起;1995~2008年,全球43個WTO成員針對100個目標對象國發(fā)起反傾銷調查案件3427起,平均每年為245起[1];2009~2015年6月,全球反傾銷調查案件1005起,平均每年為144起。
從上述中國遭受的反傾銷與全球反傾銷案件數(shù)量相比,對華反傾銷呈現(xiàn)出快速上升趨勢。其中,1981~1994年,對華反傾銷為214起,平均每年15.3起,占全球總數(shù)的7.6%;1995~2008年,對華反傾銷為638起,平均每年45.6起,占全球總數(shù)18.6%。2009~2014年,對華反傾銷為360起,平均每年為60起,占全球總數(shù)34%以上[2]。此外,2015年,對華反傾銷為67起,占全球反傾銷174起的38.5%。這就是說,2009~2015年,全球反傾銷有1/3是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
對華每一起反傾銷對中國出口貿易和國內同類產品生產影響有多大呢?目前沒有統(tǒng)一結論。根據(jù)葉俊等人對2006~2009年出口貿易總額與反傾銷案件的增減變化進行的綜合分析,每一起反傾銷減少出口貿易額高達2000億元以上[3]。這是因為,每起反傾銷周期3~5年,不僅在3~5年期間減少出口貿易額,而且在同期內連鎖反應導致出口產品上游企業(yè)減產或停產。與此同時,由于進口國以生產成本最高的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計征反傾銷稅,從而導致對中國反傾銷稅率高于國際市場反傾銷稅率1~3倍。另外,1年至1年半周期的應訴費用高昂,每起反傾銷應訴綜合費用高達500萬~1000萬元[3]。因此,中國每年因反傾銷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數(shù)千億元至上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guī)定,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是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各成員應當如期、善意、不打折扣地履行有關義務。中國加入WTO協(xié)定書規(guī)定的15年“經濟轉型過渡期”結束,以非市場經濟為由的對華歧視性反傾銷將不復存在,但“經濟轉型過渡期”結束后,我國對外貿易不會風平浪靜。例如:2016年5月12日,歐洲議會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該決議表示,歐盟一些企業(yè)和工會組織擔心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后,將有更多中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從而威脅歐盟企業(yè)生存、影響歐盟就業(yè)。這種不切實履行對中國入世的有關承諾,顯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做法。本文認為以非市場經濟為依據(jù)的對華歧視反傾銷將不復存在,而常規(guī)化和競爭性的反傾銷依然存在,而且保障措施和技術貿易壁壘等方面的貿易沖突將更加錯綜復雜。反傾銷、保障措施和技術貿易壁壘通常被認為是國際市場三大貿易沖突,為“經濟轉型過渡期”結束后開創(chuàng)對外貿易新局面,針對這些沖突,我們應積極尋求對策,化解三大沖突,本文認為應采取的策略有垂直加工貿易策略、橫向多邊貿易策略和二維整合貿易策略。
自2001年以來飽受非市場經濟困擾的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終止后,國際市場對華反傾銷如何演變?本文認為取而代之的將是常態(tài)化反傾銷和競爭性反傾銷,這類反傾銷如果不能有效化解的話,還將在今后很長時間內干擾中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fā)展。
首先,對外貿易將繼續(xù)遭遇“常態(tài)化反傾銷”的困擾。由于中國生產同類產品的生產企業(yè)眾多,各地區(qū)生產企業(yè)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成本差異較大,而專門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yè)則具有技術和低成本的優(yōu)勢。因此,生產出口產品企業(yè)和貿易企業(yè)為了開拓國際目標市場以及提高其產品市場競爭力,往往將其出口產品定價低于國內市場同類產品的價格。當該出口產品對進口國同類產品生產和市場帶來沖擊時,將會遭到進口國反傾銷調查,即通常所說的“常態(tài)化反傾銷”。正因如此,在“經濟轉型過渡期”間,進口國在提起反傾銷調查時,按照生產成本最高的第三國同類產品市場價格計征反傾銷稅,從而導致歧視性反傾銷,今后常態(tài)化反傾銷將取代歧視性反傾銷占據(jù)主導地位。
其次,對外貿易仍將受到“國際市場競爭性反傾銷”的困擾。2015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45741億元人民幣(其中貨物出口額為141255億元),繼續(xù)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出口產品往往比其他國家同類產品出口總量大,為了占領目標市場,通常采取低價滲透策略,其出口產品不僅對進口國同類產品生產帶來影響,而且其產品銷售價格低于競爭者價格,從而導致進口國采取反傾銷措施。可以預見2016年12月后,盡管非市場經濟的歧視反傾銷不復存在,但國際市場競爭性反傾銷依然存在,并繼續(xù)制約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既然未來國際市場仍然存在常態(tài)化反傾銷和競爭性反傾銷,那么為了減少反傾銷帶來的經濟損失,就必然要采取規(guī)避反傾銷的策略。各國為了規(guī)避日益增加的反傾銷沖突,紛紛鼓勵其跨國公司將出口貿易轉為對外貿易投資。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開始主導國際貿易的發(fā)展方向,使對外直接投資所形成的加工貿易超過國際貿易總量50%以上??鐕緦ν庵苯油顿Y形成的加工貿易,主要表現(xiàn)為垂直專業(yè)化生產模式,即垂直加工貿易模式。它將產品生產分包給具有資源、勞動力和專用技術優(yōu)勢的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生產商生產,為各國出口貿易轉向垂直加工貿易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垂直加工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導形式,從而將國際市場進出口貿易轉化為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有效地規(guī)避了反傾銷沖突。
要規(guī)避我國出口產品頻繁遭受進口國反傾銷制裁,必須轉變當前以產品出口貿易為主體的格局,積極加入國際跨國公司垂直加工貿易體系。我國一些產業(yè)已經具備承接國際外包業(yè)務的能力,還具有市場規(guī)模優(yōu)勢、基礎設施優(yōu)勢和勞動力優(yōu)勢,這是我國出口貿易轉向國際垂直加工貿易的有利條件。與此同時,我國外向型企業(yè)應著力向跨國公司方向發(fā)展,將產品生產分散到各個進口國家,形成我國獨特的國際垂直加工貿易模式,從而有效規(guī)避國際反傾銷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制約。
按照WTO《保障措施協(xié)議》的規(guī)定,當出口國出口產品大量增加對進口國同類產品生產造成沖擊時,進口國可采取保障措施保護本國產品生產不受沖擊。當出口產品被進口國采取保障措施時,不僅要在原有關稅基礎上加征30%以上關稅,加征期為4~8年(發(fā)展中國家還可延長至10年),而且還要實施同期限的進口配額限制。這就是說,被采取保障措施的出口產品,在4~10年期間均受到增加關稅和配額的限制。這樣一來,不僅嚴重削弱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且面臨隨時退出國際市場的風險。
自WTO取代GATT以來,WTO《保障措施協(xié)議》已成為進口國保護本國產業(yè)、限制進口的重要手段。根據(jù)商務部發(fā)布的對華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案件顯示,2001~2015年對華保障措施案件為175起,平均每年為11.7起[4],是全球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最多的國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加入WTO后外國對中國實施的保障措施為入世前的5倍,而特殊保障措施是入世后因非市場經濟而特有的現(xiàn)象[5][6]。為此,中國出口產品的生產企業(yè)和經銷商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7][8]。
隨著“經濟轉型過渡期”結束,進口國不能隨意對我國提起歧視性反傾銷,但可能將原有反傾銷手法轉變成保障措施。盡管保障措施針對所有進口產品,但我國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出口產品所占份額大,因而保障措施對中國出口貿易發(fā)展仍然帶來重大威脅。為化解因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終止于2013年)帶來的困擾,必須將雙邊貿易轉型為多邊貿易。中國出口企業(yè)應調整出口貿易發(fā)展戰(zhàn)略,將單一的目標市場轉向多目標市場,并使多目標市場均衡發(fā)展,規(guī)避保障措施的困擾。為此,首先要建立保障措施的預警機制,當預警機制發(fā)出警報信號時,及時調整出口策略;其次,要建立橫向多邊貿易調節(jié)機制,準確預測目標市場進口國產業(yè)發(fā)展趨向,當目標市場的進口國同類產業(yè)處于調整時期時,采取新產品滲透策略,以使其接納新產品而帶動產業(yè)更新?lián)Q代,以開創(chuàng)橫向多邊貿易新局面。
技術性貿易壁壘沖突是國際營銷沖突最普通的形式,已經取代關稅壁壘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導形式。與關稅壁壘不同,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合法性、隱蔽性和靈活性的特點。采取技術措施限制進口不僅容易操作,而且使出口商難以應對,因為任何技術性較強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無法回避技術檢測和驗收的環(huán)節(jié)。盡管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xié)議》對進口國技術壁壘措施進行規(guī)范,防止進口國利用技術標準的差異性限制進口。由于在國際營銷中同時使用國際技術標準、國際行業(yè)技術標準、國家技術標準和國家行業(yè)標準,因而進口國會利用某一種技術標準對進口產品實行技術壁壘措施,從而使出口國企業(yè)防不勝防。
如前所述,進口國除了采取常態(tài)化反傾銷和保障措施以外,還可能加大技術貿易壁壘的力度,將原來的歧視性反傾銷措施轉變?yōu)榧夹g貿易壁壘措施,這是因為中國出口產品技術標準還比較低。當前,在我國已有的16000多個國家標準中,僅有50%采用國際標準和國際行業(yè)標準[9]。即使采用了也是“等效”和“非等效”采用,還不是“等同”采用,絕大多數(shù)出口產品使用的技術標準難以為國際市場所接受。由于采標率低于發(fā)達國家,因而在國際市場上經常發(fā)生技術壁壘沖突,導致許多出口產品因技術不達標而被退回。
為了規(guī)避或化解技術壁壘沖突,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出口貿易轉為整合貿易。國際營銷渠道中的整合貿易有合資型整合貿易和合作型整合貿易兩種方式。
合資型整合貿易是指出口國在進口國投資建設工程和投資項目時,以機器設備或成套設備、特種材料、信息技術產品等作為投資,并以提供售后服務為條件進行的一種特殊的出口貿易方式。這種整合貿易是以進口國企業(yè)按合資協(xié)議以訂購方式買進的,也是按本國技術標準采購的,因而不會發(fā)生技術壁壘沖突,因為進口國對出口國的出口產品視為“對外采購”而不是“進口”。這就是規(guī)避技術壁壘沖突的“合資型整合貿易策略”。
合作型整合貿易是指出口國在進口國進行新產品開發(fā)和項目建設的合作時,以提供技術產品和技術服務為合作條件,從而帶動產品和勞務出口的一種綜合性貿易方式。這種合作型整合貿易主要通過跨國公司專用渠道進行的,作為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能夠有效規(guī)避技術壁壘的沖突。
合資型整合貿易策略與合作型整合貿易策略,并不是對立的兩種獨立策略,而是作為國際營銷的兩種導向,因此,兩者統(tǒng)稱為二維整合貿易策略。以合資型整合貿易策略與合作型整合貿易策略相結合的二維整合貿易策略,將是我國對外貿易規(guī)避技術貿易壁壘的最為有效的策略。為此,中國對外貿易企業(yè)必須關注國際市場技術貿易壁壘使用的國際標準,當中國出口產品難以達到進口國技術標準時,就應采用二維整合貿易策略。
在當今國際市場上,由于進口關稅不斷降低,各項數(shù)量限制被取消,為出口貿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是為了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大力發(fā)展對外貿易。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迎來了歷史上最快的發(fā)展時期。2001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和2011年分別突破2萬億美元和3萬億美元之后,2013年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然而,中國對外貿易的大發(fā)展,也一直伴隨反傾銷、保障措施和技術壁壘等困擾。中國對外貿易未來仍將在這種國際營銷沖突的限制與反限制博弈中前行,在應對反傾銷、保障措施和技術壁壘沖突時,應該審時度勢,靈活運用垂直加工貿易策略、橫向多邊貿易策略和二維整合貿易策略。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市場一體化背景下,應著力調整產業(yè)結構,提升產業(yè)競爭力,以促進對外貿易優(yōu)化升級,推動外貿從“大進大出”向“優(yōu)進優(yōu)出”轉變;調整貿易結構,加快服務貿易發(fā)展;創(chuàng)新貿易方式,實現(xiàn)貿易伙伴多元化;加快自貿區(qū)建設,加大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從而促進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種對外貿易策略是以出口貿易為主體進行分析的。但在中國進口貿易中,為了防止進口產品沖擊國內產業(yè)發(fā)展時,也要善于運用反傾銷、保障措施和技術貿易壁壘等WTO規(guī)則。運用上述保護中國產業(yè)措施時,必須掌握有利時機和應對策略,使進口產品起到調節(jié)國內市場供求和促進國內產業(yè)的發(fā)展為限。
[1] 王林.金融危機期間我國遭受國際反傾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2):75—78.
[2] 劉愛東,曾輝祥.基于動態(tài)博弈分析的企業(yè)反傾銷應訴“成本-收益”決策模型[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3):109—119.
[3] 葉俊,張華蓉.對華歧視性反傾銷的歷史背景及動因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6):109—115.
[4] 謝建國,黃秋月.反傾銷與中國的出口損害——基于美國對華貿易反傾銷案例數(shù)據(jù)的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4,(2):41—47.
[5] 黎友煥,王凱.國外對華反傾銷的新趨勢和對策[J].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7,(4):72—75.
[6] 洪麗明,潘宇超.歐美反傾銷措施與中國出口貿易對策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2015,(12):89—91.
[7] 谷祖莎,梁俊偉.入世后非關稅措施對中國出口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3):142—148.
[8] 詹政,向洪金.“雙反”措施的經濟效應分析——以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為例[J].產業(yè)經濟研究,2014,(2):65—72.
[9] Chunding Li, John Whalley.Chinese Firm and Industry Reactions to Antidumping Initiations and Measures[J].Applied Economics, 2015,47 (26):2683-2698.
(責任編輯:易會文)
2016-09-2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垂直渠道系統(tǒng)中的沖突解決機制研究:多邊競爭視角”(71172209)
劉晨晨(1987— ),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張廣玲(1962— ),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741.23
1003-5230(2016)06-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