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是一位在中國民間最具知名度的歷史人物,但演義和歷史原型相比,程咬金的形象已大大變形。
首先,變形的是他的兵器。老程其實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馬槊,一種馬上用的長矛,這種兵器可不是說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發(fā)出金屬的聲音,那就說明制作成功了,必須是出身武將世家的才有資格用它,程咬金確實出身武將世家。
程咬金真名叫程知節(jié),是唐朝開國名將,封盧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太宗貞觀年間,官拜左金吾大將軍。歷代小說演義等多有描寫(小說中慣稱“程咬金”),主要描寫程咬金為了生活,被迫劫道,后與十八條好漢聚義瓦崗寨,反抗暴隋的故事。小說中,程咬金個性鮮明,以“三板斧”(實際使用武器為槊)的形象在民間廣為流傳。
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并不是只有"三板斧"的大老粗:而是位有勇有謀的大將軍。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使程咬金留名千古。程咬金是《隋唐演義》里最有特色的人物,武功平平,憑三板斧子打天下,臉皮厚,歪點子多,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堪稱福將。
也許有些觀眾會認為,程咬金這樣一個人物是小說家虛構的。但還真不是,而且他就叫程咬金,不過這個名字顯然太俗,后更名為程知節(jié)。《舊唐書》有他的本傳,載:“程知節(jié),本名咬金”。他的兵器也不是大斧,“少驍勇,善用馬槊”。
程咬金的經歷倒是與演義有些相像,但他可沒當過什么“混世魔王”。他先投靠李密,李密手下有八千勇士,分為四隊,程咬金領一隊。先是打敗了王世充,待李密失敗后又投靠了王世充。但他看出王世充并非人主,于是與秦瓊一起投奔大唐。此后為大唐南征北討,東擋西殺,以功封宿國公(演義中是魯國公)。后被李淵猜忌,在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中,程咬金也參與其中。李世民登基后,不斷升遷。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去世,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649年李世民病死,程咬金奉太宗遺命命率領禁衛(wèi)軍護衛(wèi)太子李治回京即位,并在左延明門外連續(xù)宿衛(wèi)三個月之久。李世民死的消息傳到西域,被唐朝封為瑤池都督府都督的阿史那賀魯(西突厥人)開始反唐,奪取西州、庭州等西域地區(qū),統(tǒng)一西突厥部眾,與唐朝對抗。
經過幾年的準備,655年唐高宗李治派遣程咬金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帥軍隊討伐阿史那賀魯。9月唐軍在鷹娑川擊潰阿史那賀魯兩萬人,“追奔二十里”。當先鋒總管蘇定方建議乘勝追擊時,副帥王文度以有密旨為由拒絕,而年邁的程咬金也喪失了當年的銳氣,默許了王文度的指揮。大軍不僅喪失殲敵良機,反而“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zhàn)志”。當大軍抵達怛篤城時,數千家胡人開城投降,程咬金不顧蘇定方的阻攔,聽從王文度建議,“取其資財,屠城而去”。
大軍回京后,程咬金被免官,但不久再次被任命為岐州刺史。此后程咬金上表請求致仕,唐高宗李治批準。此后戎馬一生的程咬金渡過了一段難得的閑暇時光,直到665年2月7日程咬金于長安懷德里的宅邸中病死,時年77歲,此時唐朝的皇帝還是李治。此后朝廷追封他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并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旁邊。
在小說、影視劇中程咬金娶了裴元慶的姐姐裴氏,但在真實的歷史中程咬金一生中先后有兩位正妻,前妻孫氏628年病死,時年31歲;繼妻崔氏,出身百年名門清河崔氏,于659年病死,時年67歲。
文學作品中程咬金有兩個兒子,程鐵牛、程萬牛。但在歷史中程咬金共有嫡子3人,庶子3人(文獻中有名字的)。長子名叫程處默,后來承襲了父親盧國公的爵位。次子程處亮(有的文獻也叫程懷亮)于633年迎娶了時年10歲唐太宗的第11個女兒清河公主李敬(早婚在古代很正常),兩人年紀應該相當。程處亮成為駙馬都尉,被封為東阿縣公,先后擔任左衛(wèi)中郎將、寧遠將軍等職。此外程咬金還有一個少子,名叫程處弼,庶子有程處寸、程處立、程俊等人,留下的資料很少。
可見,正史中的程咬金沒那么“二”,是一個規(guī)規(guī)矩矩的武將,記載也不多,總體上武藝高強,有勇有謀。也許小說家需要這么一個人物,正好在《舊唐書》里他與秦瓊、尉遲恭同傳,因此就選他了,把普通的武將程知節(jié)塑造成個性鮮明的程咬金了。
程咬金三板斧”著實忽悠了不少人,因為人們記住程咬金的,還是斧頭,而不是馬槊。由此看,演義小說的發(fā)展史,有時也是一部對民間大眾的忽悠史。
程咬金是《說唐》、《隋唐演義》等演義小說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眾所周知,這個性格直爽、粗中有細的福將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頭,他三斧子定瓦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樂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掛在人們嘴邊的俗話,被用來比喻做事起初只要聲勢大,用招絕,就會效果好。然而,演義畢竟不是正史,很多情節(jié)都是虛構或夸張的。
程咬金(593-665),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濟州東阿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節(jié),唐朝大將,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生于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卒于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歲。從演義中說他活了一百多歲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讓人不敢相信。真實的程咬金打仗時究竟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只能從新舊《唐書》中尋找答案,這才是最可信的。
后晉《舊唐書》卷七十二程知節(jié)列傳記載:“程知節(jié),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卷一〇三程知節(jié)列傳記載:“善馬槊”。至于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馬槊這種兵器的,史料中沒有什么細節(jié),倒是記載了他在戰(zhàn)斗中受傷掛彩、“刺槊洞過”、折斷其槊、救人危難的過程。不過,《舊唐書》和《新唐書》均對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只字未提。新舊《唐書》寥寥數語足以證明,程咬金戰(zhàn)場上得心應手的兵器其實是馬槊,而不是斧頭。
那么,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種什么樣的兵器呢?漢代劉熙《釋名·釋兵》稱:“矛長丈八尺曰槊,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漢代的馬槊一丈八尺,這就是后來所說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簡文帝《馬槊譜序》:“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p>
從歷史資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它種類很多,結構復雜,較為笨重,多為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古代小說演義中,為什么非讓使用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這與小說作者刻劃人物特點的意圖和需要分不開。俗話說,人是衣服馬是鞍。要突出人物個性,不但要注重內在的氣質,還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說中是一個性格直爽、粗中有細、好惹事端、占山為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這樣的人物特點,必須讓他手中的兵器相響應,馬槊有點溫柔,只有斧子才能襯托出程咬金粗獷豪壯的魯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雖然同屬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殺傷力,舞動時更有劈山開嶺、氣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厥赘鞣N演義小說,其中使用斧頭的人物大多是滿臉亂須、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獷豪放、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威風凜凜的殺場猛將,這是留下在中國人腦海中的大眾印象。古代演義小說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換成斧子,這不但能表現他粗暴驍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
演義小說的作者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把歷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兒,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來是一個世家大族,在小說中卻變成了一個逃荒搶劫的窮光蛋,這種翻天覆地的顛覆式改編都能做出來,何況一柄不足掛齒的斧頭呢?不過,對這一人物的虛構,著實忽悠了不少人,因為人們記住程咬金的,還是斧頭,而不是馬槊。由此看,演義小說的發(fā)展史,有時也是一部對民間大眾的忽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