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臺灣某知名藝人因心肌梗塞經(jīng)手術后體力大不如前,突然又在微博發(fā)文以10萬人民幣尋求名醫(yī)治療“歐氏管開放癥”。我們暫不確定何人患此癥,在此僅科普一下“歐氏管開放癥”是什么病。
什么是歐氏管
歐氏管又名咽鼓管,是溝通中耳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1563年尤斯塔基厄斯最早描述咽鼓管的解剖結構,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故而命名為歐氏管,一般教科書多數(shù)以“咽鼓管”命名。
咽鼓管由骨部和軟骨部兩部分組成,上方為骨部,占全長約1/3,下方為軟骨部,占全長2/3,上方開口在中耳,稱鼓室口,下方開口于鼻咽外側(cè)壁,稱咽口,成人上口高于下口15~25毫米,小兒咽鼓管幾乎呈水平位,既短,管腔又相對寬大,所以小兒易患中耳炎。
咽鼓管在靜止狀態(tài)下呈關閉狀態(tài),只允許上方中耳內(nèi)的液體或空氣逸出,不允許下方鼻咽部的分泌物和細菌進入上方中耳鼓室內(nèi),只有在吞咽、打呵欠、咀嚼時,借助周圍肌肉(腭帆張肌等)的收縮,咽鼓管下方軟骨部短時主動開放,空氣進入中耳,維持鼓膜內(nèi)外壓力平衡。咽鼓管功能障礙是導致多種中耳疾病的主要原因,如中耳炎(非化膿性、化膿性、航空性等)、中耳氣壓傷等。
所以正常咽鼓管具有以下功能:1、維持鼓室壓力與外界氣壓的壓力平衡;2、引流:正常情況下,中耳和咽鼓管的分泌物均向下方鼻咽部引流;3、換氣:保持鼓室內(nèi)氧和二氧化碳分壓的恒定;4、防止上行性感染。
什么是歐氏管開放癥
咽鼓管異常開放癥又稱為歐氏管異常開放癥,是一種因咽鼓管過度開放而引起的疾病。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處于關閉狀態(tài),僅在吞咽或打呵欠時適時開放,若咽鼓管在靜止狀態(tài)下亦呈開放狀態(tài),呼吸時鼻咽部的氣流會直接傳入上方中耳,從而引起自聲過強(即患者感覺自己說話、咀嚼、呼吸等聲音增強)、耳鳴、耳脹滿感、耳痛、聽力減退、眩暈及神經(jīng)官能癥(頭痛、失眠多夢、心悸、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十分苦惱。
發(fā)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體重迅速減輕、妊娠、鼻咽部手術后疤痕形成、萎縮性鼻炎或咽炎、鼻咽部大劑量放療后、女性口服避孕藥、男性前列腺癌病人服用乙烯雌酚、腦血管意外、多發(fā)性硬化、運動神經(jīng)元疾病等引起肌肉萎縮有關,此外,臨床上還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無明顯原因可尋。
診斷要點
對癥狀典型患者,確認不難,但由于不少癥狀和咽鼓管通氣功能不良者相仿,極易誤診為咽鼓管狹窄,二者的病理和治療原則正好相反,故診斷時必須注意,輔以鼓膜檢查、聽診管檢查、咽鼓管阻力測定、聽力檢查(包括電子測聽及聲阻抗檢查),以免誤診。
治療方法
因本病病因不明,治療效果較差,故才有本文開頭藝人以10萬人民幣尋求名醫(yī)治療的新聞。但合適的治療措施有利于緩解癥狀、減輕該病帶來的不適和痛苦。
一般針對病因,可鼓勵病人加強營養(yǎng),增強體質(zhì),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經(jīng)導管向咽鼓管內(nèi)吹入4:1硼酸和水楊酸粉劑,每周2~3次,可緩解癥狀。
鼓室內(nèi)置管,有利于內(nèi)外壓力平衡。
咽鼓管透熱或應用化學腐蝕劑,如20%硝酸銀、5% ~10%三氯醋酸,直接涂布咽鼓管下方咽口及管內(nèi)。
手術:腭帆張肌松解術。
隨著顯微手術及、微創(chuàng)手術及檢查設備更新,這些操作變得更方便,患者痛苦更少。
綜上所述,該病并不復雜,從發(fā)病率來看在我國也并非少見,難在病因不明,有效治療方法缺乏,效果不佳,有待醫(yī)界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