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飛
摘要:蘇教版《史記·選讀》共選19篇文章,其中17篇是人物傳記(包括作者自傳《太史公自序》)。據(jù)筆者統(tǒng)計,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約有16個性格迥異、鮮活的人物,就有大量生動曲折的故事,就有大量感動讀者的義舉。司馬遷用文學的筆法去描寫歷史人物,記述歷史故事。就目前筆者所在地區(qū)學校在處理《史記·選讀》時的方法來看,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tǒng)的“知識點分解法”,對人物、故事基本上也是止于疏通文意的層面上,忽視了人物身上所蘊含的寶貴的閃亮人性的魅力,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無異于是必修課的重復,沒有抓住《史記選讀》是紀傳體史書的特點而展開教學,難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起到對學生文學涵養(yǎng)和人格品質的提升作用。筆者認為《史記·選讀》教學應“活化”歷史人物,打造“樂學”文言文課堂。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活化”人物;“樂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17
一、“活化”內涵和必要性
活化常指某一物質從其無活性狀態(tài)轉變?yōu)榫哂谢钚誀顟B(tài)的過程。
在這里,筆者所認為的歷史人物的“活化”,就是指將已經(jīng)遠離了時代、看似已經(jīng)模糊、無“活性”的歷史人物,通過某種方法的處理使他們血肉豐滿起來,使他們某種優(yōu)良的精神品質能感染和影響學生,從而讓學生對歷史人物產(chǎn)生新的認識,并自覺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
歷史是過去的,《史記·選讀》傳記中的人物是古代的,早已遠離了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生活,書本是抽象的,學生在學習人物傳記時,往往看到的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文字,一個個并不鮮活和明朗的人物,不能化無形為有形,不能讓自己真正地走進歷史,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歷史人物對話,更不能真切地體味當時歷史的生動多彩和人物復雜多變的性格,這必然會導致對《史記選讀》人物傳記的學習如蜻蜓點水般稍縱即逝,剩下的可能只是幾個干巴巴的知識點,這也正是學生感到學習《史記·選讀》比較困難和枯燥的原因之一。為了克服這一現(xiàn)象,筆者注重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活化”歷史,讓無形、無聲、無味的歷史事件在學生的面前變得有形、有聲、有味,讓歷史人物走出書本,讓學生與歷史人物對話,讓學生的心靈融入歷史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歷史的點點滴滴,感受《史記·選讀》中人物鮮活生動的形象,并體驗其中人物作為千百年來中華精神榜樣的魅力所在。知識得以豐富、能力得以增強、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這也就是筆者所說的《史記·選讀》人物的“活化”。
只有這樣,《史記·選讀》才不至于淪為必修文言文的補充,才不至于成為文言文知識點的大雜燴,才不至于成為讓學生頭痛難啃的“骨頭”。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才真正體現(xiàn)《史記·選讀》選讀編寫的用心。
二、“活化”歷史人物的具體做法
1. 視聽——創(chuàng)設意境,“活化”人物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史記·選讀》中的人物早已逝去,人物所經(jīng)歷的歷史事件對學生而言過于遙遠,為了引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興趣,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
(1)有情感地介紹“活化”人物
教師在課堂上的激情導入對于“活化”歷史人物起著重要作用。筆者在帶領學生每一篇人物傳記時,首先詳細了解人物的遭遇,閱讀相關人物評論,再用最準確、最簡約、最富感染性的文字提煉出人物的精神特征,上課時,用最富情感的言語去激情導入。比如在上《孔子世家》時,筆者考慮到孔子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眼里已經(jīng)被固化成了一個圣人、早已成了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神和學生基本上敬而遠之的情況,如果沒有一個能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導入,這節(jié)課或許很可能又上成一堂文言文知識點課,即使教師最后再回來評價孔子,也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時機,為此筆者是用這樣一番話導入:“著名教授于丹曾經(jīng)說過,孔子是灰色的,這里的灰色意義就在于他可以搭配其他色彩,也才能顯示出他的高貴和純粹。同時,也只有鏈接了多彩的世界,才能提升孔子的品味,下面,讓我們走近這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孔子,還原大眾的孔子、人民的孔子、永遠的孔子?!边@一番富有情感的導入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比起傳統(tǒng)的“今天我們學習某某文章”更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學生對《孔子世家》當中的每一個有關于孔子的故事都饒有興致地閱讀著,即使遇到了字詞句的困難,也能夠自覺地查字典、找資料。這時,孔子或許就不再是一個每個學生都知道,但每一個學生都不了解的孔子;也或許不再是每一個學生都敬仰,但每一個學生都不敢走近的孔子。從幾次課堂實踐來看,這一招確實有效,最起碼大多數(shù)歷史人物都慢慢地在學生心中“活”了起來,學生愿意走近歷史人物,愿意去感受他們。
(2)妙用影視手段“活化”人物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歷史人物,從而“活化”歷史人物,筆者還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以超出文本的、全新的視聽感受,全面調動學生的多感官感受性。
2. 討論——引發(fā)爭論,“活化”人物
課堂上只靠教師的激情渲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而引發(fā)爭論又是讓學生自覺地走近歷史人物和“活化”歷史人物的有效策略。
(1)在具體歷史事件中“活化”人物
歷史人物總是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正是因為歷史的遙遠,當時有關于人物細節(jié)早已模糊,人物命運的發(fā)展不會僅僅是“大歷史”的造就,必然受到當時當?shù)馗鞣N復雜因素的影響。筆者在任何一篇《史記·選讀》人物傳記的教學時都反復強調這一點,筆者更多地會啟發(fā)學生將歷史人物放在當時具體的條件下加以思考分析,而學生也樂于這樣去做,因為只有這樣,人物復雜的性格特征和豐富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例如在上《淮陰侯列傳》時,筆者就讓學生討論:“你們是如何看待本文第八段韓信與劉邦討論各自長短時兩人心態(tài)的?韓信與劉邦的這次對話,是否能暗示韓信今后命運的發(fā)展?”如此深入人物內心的探討,一掃學生平時對待文言文歷史人物不求甚解的惡習,加上前面筆者有效的鋪墊,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去討論真實的人,學生感覺終于有了一次可以走近韓信的機會,討論的氛圍空前高漲。其中一位學生說道:“我感覺到這段對話中流露出劉邦君臨天下、志得意滿的驕矜心理;同時也讓人深深感到韓信內心當中那種由一世英雄淪為人臣的無可奈何與無限的傷痛。帝王是不希望這樣一個人存在的,韓信當時的一番話其實就已經(jīng)暗示了他最后的命運——死,正所謂‘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我深深地為韓信的結局而惋惜,但歷史不會再改寫,我們后人所要記住的或許就是歷史的教訓吧!”
由于這個同學開啟了討論,其他同學也紛紛跟進,結合發(fā)生在韓信身上的一個個故事發(fā)表自己對韓信的認識。筆者發(fā)現(xiàn),那一節(jié)課,韓信“活”了起來,變得血肉豐滿、變得真實、變得好像就在我們眼前。
(2)在古今比照中“活化”人物
課堂上對人物的討論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要想讓歷史人物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真正“活”起來,還必須為今天所用,歷史人物價值所在就在于讓我們今天的學生去總結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從而對我們今天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未來個人的成長起到積極的規(guī)范和借鑒作用。在課堂上,當學生能夠具體地結合歷史事件了解人物和探討人物的性格特征時,就要進一步去討論和挖掘在歷史人物身上可能存在為我們現(xiàn)代人能學習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以及值得去深思爭論的地方,也只有讓學生在古今對照中去討論和“活化”人物,才能激起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和人物的熱情;也只有這樣,歷史人物才真正具有去了解和探討的意義,才能“活”得有價值。
3. 寫作——融入作文,“活化”人物
通過聽說形式去“活化”歷史人物,往往是不成系統(tǒng)的、零碎的。要想使學生對《史記·選讀》中人物的品行、人格、精神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將個人的感悟融入作文,這不僅僅可以使歷史人物“活”起來,更重要的是使文言文教學效益得到了提升,也正是在這種提升中學生才能讓傳記中的人物更為清晰、更為真實、更為長久地存于自己的心中。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是這樣做的:(1)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個人最想去了解和研究的人物。(2)確定要去了解和研究的人物后,根據(jù)書本提供信息,從人物生平遭遇、個人成就、時人評論等方面做一個歸納。并寫出自我認識。(3)通過網(wǎng)絡精選出有關評論此人的優(yōu)秀散文或議論文,認真閱讀,提煉觀點。(4)寫作。針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擇其一個角度作文。
上述四個過程緊密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歸納演繹的過程,更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學生想象聯(lián)想和發(fā)散思維能力的過程。通過寫作,歷史人物“活化”,富有立體感和深度感。通過“活化”歷史人物,不但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得到提高,寫作水平也得到提升,效益出來了,學生自然也就愿意去學了,“樂學”文言文課堂也就打造好了。
三、結束語
通過多渠道、多方位教學,讓學生個性張揚、立體體驗,并隨著教師的引導逐步延伸,在興趣的引導下,主動而深入地去走近《史記》,通過聽、說、讀、寫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全方位地體驗歷史人物的悲歡離合,從而使情感逐漸變得細膩,思維逐漸變得敏銳,視覺漸漸變得深邃,讓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得到提高。這樣做,或許也能收到在文言文應試教學模式下意想不到的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