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已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界的熱門話題,隨著課改的深入,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異彩紛呈,“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熱鬧”和“空虛”的癥結依然存在。課堂教師上演“獨角戲”,臺下學生們在呆呆地聽,思想也處于麻木狀態(tài)。在語文閱讀課堂上,學生學習不積極、不主動的現(xiàn)象歸根到底還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上出了問題。教師課堂上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大都偏向知識的展現(xiàn),而忽視呈現(xiàn)方式、方法的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推進松散、隨意,缺乏邏輯性,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
“自主互動”理念下的“目標引領,板塊推進”閱讀教學模式是完全符合新課標提出的閱讀理念,對解決上述問題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板塊式”閱讀教學設計的內(nèi)涵
所謂的“板塊式”就是圍繞教學目標把教學內(nèi)容編排成幾個有邏輯關系的教學活動板塊,即教學內(nèi)容或教學過程都是呈“塊狀”分布和排列的,這種“塊狀”設計主要是通過整合學習內(nèi)容,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以此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在每一大板塊的教學過程中,都形成幾個相互聯(lián)系,逐步推進的知識、能力的訓練板塊,而每一個訓練板塊的內(nèi)容根據(jù)學情而定,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
使用“板塊式”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策略,可從閱讀文本的教學內(nèi)容的邏輯性進行“板塊”劃分和編排。下面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設計討論“板塊式”設計策略。
二、“板塊式”閱讀教學設計的策略
從教學內(nèi)容的邏輯關系分析,是若干“有主題活動板塊”的有機組合,而每個“板塊”都是對文本重要信息的處理。這些“板塊”在學科邏輯結構上大致可以分為:并列式、承接式、總分式等。本文通過江蘇省第十六屆青年教師優(yōu)秀課評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案例,對三類的模塊組合模式的設計進行說明:
1.“并列式”板塊組合模式
所謂“并列式板塊”,就是從教學內(nèi)容看,課文內(nèi)容可以劃分為幾個有主題的模塊,各個板塊的主旨是相互獨立的并列關系,但各板塊組合在一起又反映一個共同的主旨。例如:
《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片段
復習導入:
1.讀題。
2.找出文中描寫最后姿勢的句子,交流。
過渡:譚老師最后的姿勢其實就是他精神品質(zhì)的體現(xiàn)。譚老師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精神藏在哪里呢?
一、讀一讀文中最能打動你的語言、動作描寫。
1.默讀全文,用筆畫出最能打動你的語言、動作,并寫下自己的讀書感受。
2.讀文交流。
二、聆聽周圍人的述說
1.思考:文中還有一些語言描寫不是譚老師的,可以省略嗎?為什么?
2.小組討論交流。(理由要充分)
三、討論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1.出示文中幾處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
天陰沉沉的。
……
2.自由朗讀,說說自己從這些環(huán)境描寫中讀出了什么?
3.交流。
4.小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
這個教學設計圍繞“最后的姿勢”這個中心、“譚老師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精神藏在哪里?”這個主問題,設計了三個板塊:“讀最能打動你的語言動作”、“聆聽周圍人的述說”、“討論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這三個板塊是從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的角度來設計的即:“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環(huán)境烘托”。這三個板塊雖然相互獨立,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為表現(xiàn)人物服務。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容還學會了表達。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僅僅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是不夠的,閱讀教學應該是“內(nèi)容”與“表達”的統(tǒng)一。學生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么”,還要知道“作者是怎樣寫的”。既要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又要知道言語的表現(xiàn)形式。閱讀教學要做到內(nèi)容與表現(xiàn)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
2.“承接式”板塊組合模式
這種板塊組合方式中前一個板塊往往是后一個板塊的基礎,后一個板塊在前一個板塊的基礎上展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起承轉合,使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移。例如: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鹽城市實驗小學 季艷梅
教學流程
一、復習內(nèi)容,導入新課。
二、細讀外貌,設置懸念。
1.初次相遇,小女孩見到的愛因斯坦是什么樣子?自由朗讀課文1-3自然段,找一找。
2.結合關鍵詞句感受愛因斯坦的外貌特點。
3.引出小女孩的情感態(tài)度。
三、情感變化,解讀性格。
1.初次見面,愛因斯坦留給小女孩的印象非常邋遢。但是父親告訴她,這個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小女孩直納悶:這個連衣服也穿不整齊的人,怎么能是“最偉大的人”呢?
2.就是這個衣服都穿不整齊的人,在后來的日子,卻與小女孩成為了好朋友,文中這樣寫道:從此,小姑娘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到愛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讀到這兒你有什么問題嗎?
3.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女孩有這么大的變化,愛因斯坦什么地方吸引了小女孩呢?
4.學生自由讀課文4-6自然段,用關鍵詞寫下自己的閱讀體會。
5.學生自主交流,多角度展現(xiàn)愛因斯坦的特點。
(1)富有童心。(2)謙遜。(3)虛心求教。
外貌的變化:小姑娘看見他的時候簡直嚇了一跳,他整個變了一個人,按小姑娘說的那樣穿戴得整整齊齊。對照圖片,進行說話練習。
四、再讀外貌,感受人格魅力。
與小女孩的相處,愛因斯坦的外貌、工作室發(fā)生了變化。那他以前為什么不是這樣呢?他的時間都去哪里了呢?
抓住關鍵語句感受愛因斯坦的潛心科學研究的品質(zhì)。
上面的教學案例把外貌描寫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季老師分別設計了“細讀外貌,設置懸念”、“情感變化,解讀性格”、“再讀外貌,感受人格魅力”三個板塊。從這三個塊的整體關系來看,它們以承接式組合,前一個板塊是后一個板塊的基礎,為下一個板塊的教學做準備。
學生初讀愛因斯坦的外貌會覺得這是一位邋遢、奇怪的人,甚至還有一位學生認為他“沒有家教”,對“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人”產(chǎn)生懷疑,并產(chǎn)生了閱讀期待:“愛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偉大的人呢?”在第二個板塊中學生通過自主朗讀交流,從多角度感受了愛因斯坦的特點,特別是愛因斯坦外貌的變化,更是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位有童心、謙遜、虛心求教的老人。第三個板塊,教師通過“那他以前為什么不是這樣呢?他的時間都去哪里了呢?”這個討論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討論中感受愛因斯坦?jié)撔难芯靠茖W的品質(zhì),人物形象也在學生的頭腦中豐滿起來,學生的思維也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螺旋上升。
3.“總分式”板塊組合模式
所謂“總分式”板塊組合模式,就是教師在整體解讀和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從文章的宏觀框架和文章個別段落語句來設計閱讀教學。整個課文的閱讀教學以點和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師生既能從宏觀上整體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又能從文章微觀細微之處欣賞最美的片段,從而達到“抓大、看小”的目的。例如:
《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 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 王雯靜
一、回顧關鍵句子,了解科學知識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16課——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朗讀課題)
2.閱讀者一類文章,我們首先要了解課文給我們介紹的科學知識。
3.文中有兩個角色,它們分別是誰呢?臺風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衛(wèi)星是一種科學事物。
4.學生交流,教師適時歸納,課件出示表格中相應的詞語,再讀一讀表格中的詞語。氣象衛(wèi)星是怎樣跟蹤臺風的?
5.比較科學知識與課文。
二、精讀文本語言,了解科普知識。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一讀課文,把你覺得寫得特別有趣的地方畫出來,再讀一讀。
2.學生交流閱讀感受。
三、感悟科普類童話的特點
1.擬人的手法。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臺風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把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寫得神通廣大。
2.生動的情節(jié)??破胀挷粌H有擬人的手法、有趣的語言,還有生動的情節(jié)。
這個案例中的三個板塊就是一種總分關系:第一個板塊“回顧課文內(nèi)容”就是讓學生從主體上把握課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本課有了一個確切的定位,這是一篇科普童話。明確本節(jié)課的兩個學習目標:一是了解科學知識,二是感悟“科普童話”的文體特點。在下面兩個板塊中落實這兩個教學目標。第二個板塊“精讀文本語言,了解科普知識”,教師提供表格,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完成表格,了解臺風的科普知識。第三板塊教師讓學生圍繞“文中哪些地方吸引你”展開討論,從而感悟科普類童話的特點。這三個板塊各自獨立,而又相互關聯(lián),它們圍繞“一條線,兩個點”層層展開設計,思路清晰,一目了然。這樣的教材重組,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能集中精力完成學習目標,他們的收獲是豐碩的。
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而言,“板塊式”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在思想上是一種很有魅力的突破,在實踐上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新的設計,在教學效果上是一條快捷的通道。同時板塊設計并不是單線的,死板的,它可以是復式的、多層次的??梢愿鶕?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及教師的個性特點靈活設計。
“板塊式”教學呈現(xiàn)方式機動靈活、組合形式多樣,可以充分地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審美情趣。
舒東娜,教師,現(xiàn)居江蘇連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