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珊
摘 要:高中語文知識的產(chǎn)生應直觀形象,縮短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重過程也重結果,使課堂教學生動靈活,提升教學實效。本文探討了形象、直觀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構建策略,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直觀 形象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57-01
高中語文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語言、作文和批判閱讀等內(nèi)容,這些知識點的抽象性有目共睹,成為了很多學生望而生畏的原因所在。而反觀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教師墨守成規(guī)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殘存的一絲興趣也被沉寂在枯燥的課堂之中。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倡導課堂應該是富有活力與生命力的靈動課堂,學生應是具有鮮明個性和主動向上精神的課堂主人。從實踐中可以看出,興趣、自信與成功是決定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三大因素。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以興趣為動力,以自信為引力,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模式,打造生動、靈活的課堂教學。本文探討了形象、直觀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構建策略,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1 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nèi)容
很多高中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常常用“找不到感覺”來形容自己的學習體會,覺得知識太難無從下手,面對問題毫無“線索”,也不知道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誠然,高中語文知識相比初中來說,更有難度也更具系統(tǒng)性,但學生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現(xiàn)象,最關鍵的在于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認知上存在很多“盲點”,很多知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一旦知識以更更抽象的形式出現(xiàn),他們就失去自動融合與銜接的能力。怎樣解決這種問題,教師可以“暴露”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直觀、形象的展示教學內(nèi)容,通過思路引導,加強學生思維的連貫性,讓知識在他們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脈絡。
如“拿來主義”一課,作為魯迅雜文作品中的“醒世恒言”,“拿來主義”一文既有赤裸裸的揭露,又有意味深遠的警示。對于高中生來說,要做到真正理解這篇課文具有一定難度,因為它不同于以往魯迅作品的“小視角、大背景”,而是完全寄托于五四運動以來世界文化交融這一大背景之下,腐朽的舊中國在西方文化、經(jīng)濟、軍事蠶食和侵略下?lián)u搖欲墜,國人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搖擺不定,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社會背景。要讓學生能夠掌握這篇課文的核心內(nèi)涵,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從社會背景和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直觀、形象的為學生展現(xiàn)知識的來龍去脈。
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沿著以下思路進行學習:
第一,以課文中提到的事件為引線,為學生直觀展示文章創(chuàng)作的社會背景。如“閉關主義”、“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幾位大師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去歐洲展覽”、“送梅蘭芳博士去蘇聯(lián),催進象征主義”,將這些事件與當時的社會背景聯(lián)系起來。
第二,以魯迅作品為引線,引導學生將《拿來主義》這篇課文與魯迅其它作品對比,解讀魯迅創(chuàng)作這篇作品的初衷。高中生從初中到高中接觸過很多魯迅作品,如《孔乙己》《藥》等等,那么,《拿來主義》與魯迅其它作品具有哪些區(qū)別?又有哪些相似之處?通過對比,可讓學生了解魯迅的思想發(fā)展,并對這篇文章所闡述的觀點產(chǎn)生形象的認識。
第三,以文章中的對比、反襯、比喻等修辭方法為引線,引導學生解構拿來主義的含義、實行拿來主義的條件,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之間的關聯(lián),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核心思想。
2 生動、靈活地開展師生對話
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應以“構建性”為核心思想,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將學生多種感官調動起來,形象的提煉課文主題,讓他們從“心動”到“行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堂教學中,以“構建性”理念為指導,以引導學生互動、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為目的,將“學習課文”與學生的思維緊密聯(lián)系起來,潛移默化的完成學生與課文主題的互動過程,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應如何形象的提煉課文主題?對此,筆者提出了三個建議。
一是優(yōu)化師生對話。對于教師來說,開展有效對話的目的是使學生有所發(fā)展與進步,因此,一切對話都應該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發(fā)展方向的基礎上展開。同時,對話的內(nèi)容要緊密聯(lián)系某一主題,通過有效對話這種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見解,從而提升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性認識[1]。
二是構建師生互動的對話關系。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對話簡單理解為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往往45分鐘的課堂有30分鐘老師都在提問,學生在這些問題的“狂轟亂炸”下,無瑕發(fā)問,更無瑕思考,回答問題往往是機械性的。這種失去互動的對話,是為“無效對話”,而真正的對話應該是師生之間一種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因此,構建和諧互動的對話關系,是開展有效對話的關鍵[2]。
三是選擇問題引導的對話模式。語文課堂中的有效對話是發(fā)生在師生雙方對問題、觀點的交流討論之中,發(fā)生在對各自不同意見、不同認識、不同見解的碰撞與融合中。教師要通過問題的引導,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討論、驗證的欲望;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主動的成為問題的構建者,不但能及時的對問題進行思考與解答,同時也能在答案之中反思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開展有效對話的最終意義,也是打造有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3 結語
總之,要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教師需要從多個層面入手,鋪設更多的著力點,多層次、高質量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直觀、形象的展示教學內(nèi)容,生動、靈活的開展師生互動,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鵬錄.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偽對話”:現(xiàn)象、歸因——兼談“真對話”構建策略[J].課程教學研究,2015,0(2):26-28.
[2] 卞娟.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師生對話[J].語數(shù)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上),2014,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