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理 張麗梅 紀家鏞 劉堯斌 葉劍鵬 唐 瑾 蘇燦斌 陳清祥
?
【學術論著】
加減桃核承氣湯對腑證缺血性中風側支循環(huán)的影響*
蘇文理1張麗梅2紀家鏞1劉堯斌1葉劍鵬1唐 瑾1蘇燦斌1陳清祥3
目的探討桃核承氣湯對缺血中風腑證患者側支循環(huán)的影響。方法98例缺血中風腑證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桃核承氣湯加減口服。使用TCD動態(tài)觀察兩組側支循環(huán)狀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經治療后實驗組患者側支循環(huán)改善的血管條數及側支循環(huán)改善病例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加減桃核承氣湯能改善腑證缺血中風患者側支循環(huán)狀況。
缺血性中風;桃核承氣湯;TCD;側支循環(huán)
缺血性中風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致死率、致殘率,嚴重威脅我國國民身體健康。桃核承氣湯作為通腑泄熱的經典處方,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腑證缺血中風治療中,療效顯著,但其治療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尤其是對腦梗死患者側支循環(huán)改善情況目前仍無人研究。筆者采用經顱多普勒(TCD)觀察側支循環(huán)情況,研究加減桃核承氣湯對急性缺血中風患者側支循環(huán)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缺血中風患者,入選者均為首發(fā)的輕中度腦梗死(NIHSS<10分),發(fā)病時間在24小時內,且中醫(yī)辨證為腑證,共收集98例,年齡在20~80歲之間,按隨機原則分為實驗組5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3.6±3.6)歲,對照組4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64.8±4.2)歲,兩組治療前年齡、性別基本情況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0年《全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腑證辨證參照王永炎院士的總結[3]:便干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滑。
1.3 退出標準入院后出現嚴重并發(fā)癥,如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者;入院后合并嚴重的肺部感染或其他感染者;治療期間出現出血轉化者;中醫(yī)辨證發(fā)現證候復雜,兼有腑證但不以腑證為主者;并發(fā)顱內大動脈其他病變,導致TCD監(jiān)測不到相關動脈血流者。
1.4 治療與實驗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按照臨床指南常規(guī)予抗血小板、調脂穩(wěn)定斑塊、減輕腦水腫、維持電解質內環(huán)境平衡、改善微循環(huán)、神經保護及調控血壓血糖等西醫(yī)基礎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方選桃核承氣湯加減,處方如下:桃仁12 g,大黃8 g,甘草6 g,芒硝(沖服)6 g,桂枝6 g。辨證加減規(guī)律:兼有氣滯者,加用木香、枳實、檳榔、厚樸等理氣消積;兼有痰濁者加用膽南星、全瓜蔞、竹茹、法半夏化痰祛濁;兼有瘀血者,加丹參、川芎、郁金、赤芍活血化瘀;熱象明顯者,加梔子、生地黃、黃連、黃芩;陰精虧虛者,加生地黃、天冬、麥冬、玄參;痰熱熱盛而出現煩躁不安,意識模糊、譫妄者,加用中成藥醒腦靜醒腦開竅,1劑/日,療程1周。所有入組患者分別于入院當時、接受中藥治療后第1天、7天、14天、21天檢測TCD 1次。使用德國DWL公司生產的Doppler BOX型TCD,采用2MHz探頭,經顳窗探測大腦中動脈主干M1段、頸內動脈終末段、大腦前動脈交通前段、大腦后動脈交通前段;經枕骨大孔窗探測基底動脈和椎動脈。
1.5 側支循環(huán)及責任血管血流改善評定以TCD檢測所得的腦血管血流速度作為實驗數據?;颊咴谌朐汉蟾鶕浒Y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等基本資料進行初步定位診斷,初步確定腦梗死可能的責任病灶部位及其相應的罪犯血管。后根據腦血管解剖知識及腦血流的病理生理,初步判斷患者最可能出現側支循環(huán)代償的血管,如TCD檢測到有一條血管可能代償的側支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10cm/s,認定該側支循環(huán)出現代償。
1.6 統(tǒng)計方法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tǒng)計,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性界限。
2.1 兩組治療后側支循環(huán)代償改善例數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側支循環(huán)代償改善例數 (例,%)
2.2 不良反應觀察記錄從患者使用中藥開始至治療1周后的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古代中醫(yī)對于中風的認識以唐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唐宋以前多認為是“外風”,唐宋之后逐漸出現“內風”說。目前多數醫(yī)家認為其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其病理因素不外“風、火、痰、瘀、虛、氣”六端,認為中風急性期多為本虛標實,在早期多以標證為主,而本虛證候較少出現,主要有痰濁、瘀血、肝風、腑熱等標實證候,治療上以祛邪為主[4]。
根據病邪的深淺及病情的輕重,中醫(yī)將中風分為中絡、中經、中腑、中臟,正如《金匱要略》上說“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笨梢娭酗L病位越淺,則癥狀越輕,而腑證則是病情發(fā)展的分水嶺,在經則病情較輕,治療較易,入腑則病情較重,治療較難。所以在患者出現腑證的時候積極通腑瀉熱治療,能有效的防止中經向中腑移行,從而防止中風進展加重,對于中腑患者,則能早期由腑轉絡,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促使病情向中經絡方向轉變,如同“入營透熱轉氣”一般。通腑泄熱治療腑證中風患者已得到多數醫(yī)家驗證。有臨床研究提示,約有40%~50%的中風患者病程中表現出痰熱腑實證,在病情較重患者,特別是在中經和中腑患者中出現率更高。由于中風的基本病機為氣機逆亂,故病程中容易出現痰熱壅結阻遏中焦導致痰熱腑實,因此通腑泄熱法便成為中風病急性期常用的治法之一。臨床上能否及時通腑泄熱是病情轉折的關鍵。
雖通腑法在臨床中得到使用,但其作用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確。有研究認為,通腑法可以減輕腦血管病患者腦水腫,且不易發(fā)生“反跳”,較西藥脫水劑更有優(yōu)勢[5]。馬云枝等研究發(fā)現,化痰通腑法(膽南星、全瓜蔞、大黃、芒硝)能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NO含量,因TNF及NO是造成腦梗死患者神經元損傷的炎癥因子,故化痰通腑能抑制腦梗死患者炎性因子的釋放,從而減輕神經元的損傷[6]。朱慶紀等[7]采用麻醉犬作為實驗對象,給予星蔞通腑膠囊干預,用電磁流量測腦血流,股動脈插管測血壓,觀察麻醉犬腦血流量及腦血管阻力的變化,結果表明中風星蔞通腑膠囊能增加麻醉犬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而對其血壓無明顯影響,從而對缺血大腦起到保護作用。粱偉雄等[8]研究發(fā)現通腑醒神膠囊能改善腦出血后大鼠腦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腦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減輕腦組織受壓情況,促進血腫吸收。當然這些報道都僅僅停留在動物實驗上。
腦側支循環(huán)是指當供血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時,血流可通過其他血管(側支血管或新形成的吻合血管)到達缺血部位,使缺血組織得到一定程度的灌注,從而起到代償作用,改善腦循環(huán)。側支循環(huán)是腦內循環(huán)的重要代償機制之一,它可增加卒中后缺血半暗帶的血供,對缺血性卒中的預后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可能發(fā)生缺血的部位,側支循環(huán)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梗死的發(fā)生與否,腦側支循環(huán)對于維持缺血狀態(tài)下的腦組織生理功能和組織灌注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側支循環(huán)可減少梗死灶容積、改善預后,減低復發(fā)風險[9,10]。
側支循環(huán)改善主要包括為局部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增快以及血管再生。本研究中實驗組經中藥治療后,側支循環(huán)改善病例數較對照組增多,且實驗組出現的側支循環(huán)改善的血管條數也較對照組增多,可以認為桃核承氣湯能夠改善部分急性腦梗死病人的側支循環(huán)。治療7天側支循環(huán)改善比較明顯,14天時較前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與對照組對比仍有差異,21天基本沒有差異。表明桃核承氣湯對早期腑證缺血中風患者側支循環(huán)的開放是有利的。
綜上所述,桃核承氣湯對于患者側支代償血管具有一定效果,能初步看出桃核承氣湯對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因為TCD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靠因素,如TCD在應用中受到骨窗穿透不良的限制,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也會對監(jiān)測結果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單純依靠TCD動態(tài)觀察側支循環(huán)狀況仍有它的局限性。目前側支循環(huán)開放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明確,如欲深入發(fā)現桃核承氣湯對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尚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結合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灌注成像、相關調節(jié)因子檢測等更高級的輔助手段加以研究和探索。
[1] 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 23(1): 5-6.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3] 鄒憶懷,王永炎教授應用化痰通腑法治療急性期中風病的經驗探討[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22(4):68-69.
[4] 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04-315.
[5] 鄧淑琴,梁軍紅,嚴紅,等.“利腦靈”對局部冷凍法所致腦水腫作用的研究[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2):35-36.
[6] 馬云枝,武繼濤.化痰通腑法對腦保護的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3, 37(6):31-32.
[7] 朱慶紀,胡香杰.中風星蔞通腑對麻醉犬腦血流量及腦血管阻力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20(15):1739-1740.
[8] 梁偉雄,陳根成,黃燕,等.通腑醒神膠囊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大鼠腦組織病理及超微結構的影響[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18(1):8-12.
[9] 黃家星,林文華,劉麗萍,等.缺血性卒中側支循環(huán)評估與干預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卒中雜志,2013,8(4):285-293.
[10] Chuang YM, Chan L, Lai YJ, et al. Configuration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J]. J Crit Care,2013, 28(2):166-172.
三明市級科技項目計劃和資金補助(No.2013-S-5);2013年福建中醫(yī)藥大學校管科研項目(No.XB2013064)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三明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神經內科(三明 365001);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三明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TCD室(三明 365001);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三明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康復科(三明 365001)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2.001
1003-8914(2016)-22-3229-03
?金付
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