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要: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只有落實了“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的四維教學目標,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而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的四維目標的完成,正是通過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xiàn)的。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法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只有落實了“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的四維教學目標,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從而使學生成為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高尚人格的主體性的一代新人,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而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的四維目標的完成,正是通過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xiàn)的。當前,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多樣,本人就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評價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與同仁共侃。
一、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抓好總體評價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總體評價包括:教學指導思想是否符合現(xiàn)代教學論原則,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否有利于全體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小學數(shù)學最佳知識結構,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潛在智能的開發(fā)提高等。因此,抓好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總體評價應當著重抓好下列幾個方面:
1、教與學雙邊活動是否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以促進每個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各種教學能力,完善人格,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學生是否能理解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則、規(guī)律、公式和數(shù)學思想組成的知識系統(tǒng),并且是按照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被小學生所接受、理解、難易適度的知識體系。
2、是否通過“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等途徑培養(yǎng)和形成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和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突出“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的落實,又兼顧“因材施教”的推進。
3、課堂教學是否體現(xiàn)“認識結構”、“教材結構”、“教學結構”三者和諧一致的整體關系。全體學生在求知的全過程中,興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質量程度如何,發(fā)展趨向是否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進行“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課時教學效果的量化測試和“智能”與“情意”方面相應的課外跟蹤考查結合。
二、課堂教學中要重點抓好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四維目標評價
實施素質教育,不是要改變知識及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地位,也不是要降低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質量,而是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質量所涉及的內容提出更高、更加廣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知識的形成過程放在教學的首位,使學生經歷真正的認知過程,獲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識,掌握具有遷移的生動而又活潑的知識結構。那么,應該怎樣評價小學數(shù)學課“掌握知識”的教學呢?
1、從“感知、理解新知”方面講,可以重點評價以下幾點:第一、為導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實;感知材料的選擇是否包含新知的本質屬性;感知階段的誘導是否便于學生盡快進入新知的最近發(fā)現(xiàn)區(qū),展開求知探索;第二、新、舊知識交接點的確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學生認知的正遷移,教師的點撥是否有助于激起學生“短兵相接”的思維交鋒,順利完成認知的“同化”或“順應”;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學生省時優(yōu)質地發(fā)現(xiàn)和理解新知的本質。
2、從“抽象、概括新知”方面講,主要評價三個方面:
第一、思維階梯的鋪設是否有助于學生在揭示新知本質的求知過程中,展開高效的觀察與比較、分析與綜合、判斷與推理、抽象與概括。學生在歸納總結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經過了一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支柱,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又將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認知往返歷程。
第二、學生對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學生對新知本質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淺出,表述具體嚴謹;是否達到了課時教學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
第三、學生在探求、獲取新知中個性意識傾向性作用的發(fā)揮如何,全員參與的競爭質量與程度怎樣。教師指導學生求知獲取的“投入”與學生學會求知方法,得到收獲的“產出”是否成正比。
3、從“發(fā)展能力”方面講,由于能力的發(fā)展只能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離開知識,能力就成了空中樓閣?!鞍l(fā)展能力一定要結合知識的傳授過程去進行,知識有其能力價值,它凝聚在知識之中,不軌則暗,深思則寬,不著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就會落空?!卑l(fā)展能力必須結合知識體系有目的、有計劃、有序列、有層次地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提高。練是形成和發(fā)展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就小學數(shù)學“發(fā)展能力”的評價而言,我認為包括下列內容:
第一、對課堂“半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給出的題目是否屬于緊扣新知要點的基本型題目;是否便于全體學生直接運用新知,起到鞏固理解,強化記憶的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立足于學生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以思維能力的訓練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與“放”適度,不包辦代替學生對新的再現(xiàn)。學生運用新解答基本型題目的技能和敘述算理,或法則或解題思路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達到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本階段課時小結是否切中由學生板演和課堂巡視所反饋問題的要害;“結語”是否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要點的再現(xiàn)和發(fā)展。
第二、對課堂“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在本階段中,教師是否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練習時間,是否較好地完成本階段課時教學任務,達到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組織學生獨立練習交流中,是否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寬松、和諧、自信、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對學生的解題交流與評定是否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廣闊性、創(chuàng)造性;是否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不斷進取、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學習品質。師生合作的課堂總結是否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便于學生回顧求知過程,掌握新知要點,獲得求知啟迪。
總之,學生的“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三個方面。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應該圍繞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去評價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效果。學生從事學習的正確認識是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的基礎;良好的情感又能推進學生的認識和行動;而堅強的意志則能使學生鍥而不舍地提高認識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評價學生的“認識過程”,旨在界定學生揭示事物的本質及事物間的關系和規(guī)律水平,為教師提供課堂教學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獲得智力技能和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評價學生的“情感過程”,在于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養(yǎng)。評價學生的“意志過程”,使教師明確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學生成才的必備素質,在教學中加強磨練學生意志的教學力度,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學習目的,在求知中勝不驕,敗不餒,知難勇進,百折不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