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
迦耶,原是印度教的一個古城,已超過3000年的歷史,遺跡非常多,因為佛陀在這里成道,所以又加了“菩提”兩字;菩提也叫布達雅,意指覺悟地,一是印度教的圣地,又是佛教的圣地,雙重圣地連在一起就叫菩提迦耶。
導游帶著我們直奔正覺大塔。有位法師開玩笑:“幸虧您沒去第二站哦?!薄盀槭裁??”“我們第二站到佛陀的涅槃地,你在佛陀出生地已哭成那樣,到了佛陀涅槃地還不得哭死啊?”我想也是,所以印度的5次朝圣,涅槃地只去過4次,第一次如果去了,真會受不了。
第二次去時我?guī)煾竸倓倛A寂,當時反而體驗到一種不可言說的融和。比如師父在時我要出國,就去跟師父告假:“師父,我要出國了?!被貋砗蟾鷰煾镐N假:“師父,我回來了?!?/p>
師父在時還有來去,師父圓寂后反而沒了距離,覺得師父就像空氣,在我的心里、在我的頭頂,無處不在;跟師父更近了,“在心里”,心和心是相印的,“在頭頂”,時時刻刻生命頂戴的那種感覺,不可言喻。
師父的圓寂,讓我感受到了佛陀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這時再來到佛陀涅槃地,覺得佛陀沒有離開,內(nèi)心安詳、寧靜,籠罩在佛光之中。
第二次朝圣的重點——拘尸那羅,直接飛德里,到了印度這邊的迦毗羅衛(wèi)國。第二天一早,太陽還沒升起就去朝圣。印度的日出和日落是一個樣子,不同的是,一個叫晨霧、一個叫夕霧。這是很特別的一個景觀。
早早地來到佛陀涅槃堂,繞佛,然后坐在那里靜靜感受。佛像占去了房間的一半,“佛陀丈六金身”,這尊佛像也很大,建于公元5世紀,非常具有加持力,從腳這邊往頭的方向看,佛陀的眼睛帶著淡淡的憂傷;從頭往腳的方向看,佛的眼睛在微笑,非常慈祥。
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不同膚色不同服裝不同語言的朝圣者,跪在佛前虔誠地祈禱、念經(jīng),一批又一批。
從早晨天不亮直到下午,我們安靜地坐在一個角落里念經(jīng)、打坐。佛陀千手千眼、萬手萬眼,如空氣般無形無聲地在教化救度眾生,感受著佛陀強大的氣息、強大的力量!佛陀哪里有涅槃?
佛陀曾停留過的地方,每處都有紀念塔。涅槃堂邊上有座白色的塔,供奉著佛陀1500多年前的一尊佛像,應該是紀念佛陀涅槃的塔吧,塔已成廢墟,下午到佛陀火化的地方也有座大塔,周圍還有很多古老的佛像,涅槃地也有各國的寺院。第二次在涅槃地靜靜地坐了半天,也很過癮。
鹿野苑,有佛陀第一次度化五比丘的寺院,佛陀講“無我”時,弟子們就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佛陀本生傳》里多次提到鹿野苑,佛陀往劫多世都在這里修行過,鹿王的故事也發(fā)生于此。
第三次在菩提迦耶也住了半個月,每次朝圣側重不同感受也不同。雖然只是廢墟,可身為佛子,如果熟讀經(jīng)書,對佛教史有所了解的話,每到一處圣地都會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當時的悉達多太子出家,是自己落發(fā)的,沒有師父給佛陀剃頭。出離這個世界是要自己下決心的。佛陀斬斷煩惱絲拋向空中,帝釋天接住并把頭發(fā)帶到天上去供養(yǎng)。
隨后,先參學后苦行?!翱嘈械亍本驮谀徇B禪河兩側,一是正覺山,一是苦行林。正覺山上有個洞,是佛陀打坐的地方,非常有加持。正覺山在尼連禪河的對岸,苦行林就在尼連禪河邊上,不遠處即是牧羊女的家,也是一紀念地。通常以為牧羊女大概很窮吧,其實她是當?shù)卮蟾蝗思业呐畠?,去供養(yǎng)佛陀的則是她的傭人蘇迦塔。
尼連禪河面很寬,夏季雨水很大,冬季干涸,成了淺淺的小水溝。這就是釋迦佛陀成道之前趟過的尼連禪河——佛陀苦行6年后,接受乳糜供養(yǎng),在尼連禪河沐浴后,趟過河水成道,現(xiàn)在都有塔在——有次我把鞋子脫掉,卷起褲管,也去趟了一下尼連禪河,感受一下佛陀當年的氣息。
佛陀過了尼連禪河走到樹下,帝釋天化為童子供獻了吉祥草。多部經(jīng)典記載,佛陀講法多數(shù)時候都是帝釋天王,用天人的寶座來給佛陀鋪座,所以給法師鋪座的功德很大。
經(jīng)典記載,佛陀降生的時候,這株著名的菩提樹才發(fā)芽。佛要成道,帶著吉祥草,一連試了很多樹坐下去都會震顫,直至坐在這棵菩提樹下方才安穩(wěn)。因為佛陀德重,坐在其他地方,土地承受不起,只有坐在菩提迦耶這塊地方,大地平穩(wěn)。佛經(jīng)里講,此地下方有金剛座,是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有佛陀來到人間都是坐在這個金剛座上成道的,但他們的降生地、弘揚佛法的重心會有所不同。